目录
第二节 继电保护
一、35千伏系统继电保护
1956年前,最长的一条35千伏线路是从淮南电厂至合肥逍遥津变电所,继电保护用二段式电流定时保护。1957年,第一套横联差动电流方向保护作为淮南电厂至望峰岗变电所之间35千伏线路保护,重合闸是利用开关位置与断路器位置不对应启动的电容充放电式一次重合闸和重锤式一次重合闸。
变压器保护是由浮筒和水银接点构成的瓦斯保护,由带速饱和的电流继电器构成差动保护,低压闭锁电流定时保护作后备保护。
二、110千伏系统继电保护
1957年,安徽省首次出现大电流接地系统,110千伏佛子岭至合肥螺丝岗变电所输电线,相间短路保护为电流定时保护,单相短路保护选用零序电流保护。
1958年10月,六安开关站投产,110千伏电网增加了多种保护。其中,有苏联产感应型距离保护,国产三段式零序方向电流保护,110千伏固定联接式母线差动保护,线路无电压重合闸装置等。在110千伏线路上首次采用耦合电容器抽取电压作为线路无电压鉴定重合闸之用。1959年,在六安开关站至螺丝岗变电所线路上,将110千伏油开关改装成分相操作与之配合的单相重合闸装置研制成功,在采用新技术方面进了一大步。60年代,110千伏线路,相间短路保护以感应型GH—11(173—157)为主,接地短路以电磁型三段式方向零序电流保护为主。安全自动装置有线路无电压鉴定自动重合闸、同期自动重合闸及低频率减载装置。
1971年,省水利电力局继电保护人员参加220千伏桥头集变电所技术革新会战指挥部,自制晶体管距离保护,三段式零序电流方向及无电压鉴定自动重合闸整套保护5台,并自制弱电选线控制回路。次年,这些装置全部投入运行。此后,省内110千伏线路保护,选用有南京自动化设备厂晶体管保护和上海、许昌继电器厂的整流型保护。
为提高电网安全可靠性,提高保护动作准确率,1980年后将110千伏线路上的感应型、整流型距离保护更换为晶体管型距离保护,在110千伏母线加装差动保护,各重要变电所加装故障录波器及同期回路。
三、220千伏系统继电
保护省调于1972年7月对第一条220千伏线路(田家庵——桥头集)采用南京自动化设备厂的JJ—11A距离保护、JL—11A三段方向零序电流保护等晶体管保护。次年,投入快速保护JGX—11A相差高频保护。从此,将继电保护由电磁型推向整流型和晶体管型,为220千伏电网保护正常运行奠定了基础。之后,220千伏电网保护在选用晶体管保护的同时,也选用全套整流保护,并由晶体管保护逐步取代整流型保护。
安徽是华东电网最迟出现220千伏线路的省,发展速度快,基建尾工多。70年代,快速保护没有随工程竣工而投入,220千伏电网的高频保护、母差保护运行率很低。1980年7月27日,合肥螺丝岗变电所电压互感器爆炸,保护动作不正确,导致系统振荡瓦解,暴露出不投入快速高频保护的缺陷,教训很深。
1981年,在西梁山变电所分别至桥头集、巢湖县、滁县、长龙山变电所的5条220千伏线路上首次实现双高频保护(即高频相差保护和高频闭锁保护)同时运行。次年底,省内每条220千伏线路至少有1套快速保护投入运行。1983年4月25~26日,安徽输变电设备自北向南遭受暴风雨的袭击,蚌埠、西梁山、滁县变电所先后发生5次母线故障,2条220千伏线路发生转换性故障,220千伏保护装置先后动作34次,开关跳闸24台次。由于220千伏母线和线路均有母差和高频保护,将故障线路快速切除,保证了省电力网的安全运行。
1984年9月,220千伏系统全部投入双套高频保护和故障录波器,提高了220千伏系统正确动作率及供电可靠性。1985年,全省220千伏电网拥有各种保护,计有:JGX—11A、JGX—11C高频相差保护,JSF—11A、JSF—11C距离保护,JL—11A、JL—11B、JL—11C零序方向电流保护,JZC—11A、JZC—11C综合重合闸装置,JJL—21接地距离保护,振荡解列装置。
四、发电机继电保护
1956年,国产第一台0.6万千瓦发电机在淮南投产时,其继电保护装置为电磁型和感应保护装置,定子绕组相间短路保护和定子绕组接地保护等。之后各厂1.2万千瓦、2.5万千瓦和12.5万千瓦发电机的继电保护,与此大致相同。
“六五”期间(1981~1985年)洛河电厂安装的30万千瓦发电机,采用晶体管型和整流型保护装置,计有:短路保护12套、接地保护3套、异常运行保护1套。正在建设的平圩电厂国产第一台60万千瓦发电机的继电保护比30万千瓦发电机又增设了:起停机短路保护,低频失步、过激磁闪络、突然加电压异常运行保护,高频监视器,发电机工况监视器异常运行监视装置。其他电厂的发电机保护随着系统的发展,装机容量的增加,单机容量的增大,亦在作类似的更新。其规律即由电磁型和整流型保护,逐渐过度到晶体管型和集成电路等新型保护装置。
1956年前,最长的一条35千伏线路是从淮南电厂至合肥逍遥津变电所,继电保护用二段式电流定时保护。1957年,第一套横联差动电流方向保护作为淮南电厂至望峰岗变电所之间35千伏线路保护,重合闸是利用开关位置与断路器位置不对应启动的电容充放电式一次重合闸和重锤式一次重合闸。
变压器保护是由浮筒和水银接点构成的瓦斯保护,由带速饱和的电流继电器构成差动保护,低压闭锁电流定时保护作后备保护。
二、110千伏系统继电保护
1957年,安徽省首次出现大电流接地系统,110千伏佛子岭至合肥螺丝岗变电所输电线,相间短路保护为电流定时保护,单相短路保护选用零序电流保护。
1958年10月,六安开关站投产,110千伏电网增加了多种保护。其中,有苏联产感应型距离保护,国产三段式零序方向电流保护,110千伏固定联接式母线差动保护,线路无电压重合闸装置等。在110千伏线路上首次采用耦合电容器抽取电压作为线路无电压鉴定重合闸之用。1959年,在六安开关站至螺丝岗变电所线路上,将110千伏油开关改装成分相操作与之配合的单相重合闸装置研制成功,在采用新技术方面进了一大步。60年代,110千伏线路,相间短路保护以感应型GH—11(173—157)为主,接地短路以电磁型三段式方向零序电流保护为主。安全自动装置有线路无电压鉴定自动重合闸、同期自动重合闸及低频率减载装置。
1971年,省水利电力局继电保护人员参加220千伏桥头集变电所技术革新会战指挥部,自制晶体管距离保护,三段式零序电流方向及无电压鉴定自动重合闸整套保护5台,并自制弱电选线控制回路。次年,这些装置全部投入运行。此后,省内110千伏线路保护,选用有南京自动化设备厂晶体管保护和上海、许昌继电器厂的整流型保护。
为提高电网安全可靠性,提高保护动作准确率,1980年后将110千伏线路上的感应型、整流型距离保护更换为晶体管型距离保护,在110千伏母线加装差动保护,各重要变电所加装故障录波器及同期回路。
三、220千伏系统继电
保护省调于1972年7月对第一条220千伏线路(田家庵——桥头集)采用南京自动化设备厂的JJ—11A距离保护、JL—11A三段方向零序电流保护等晶体管保护。次年,投入快速保护JGX—11A相差高频保护。从此,将继电保护由电磁型推向整流型和晶体管型,为220千伏电网保护正常运行奠定了基础。之后,220千伏电网保护在选用晶体管保护的同时,也选用全套整流保护,并由晶体管保护逐步取代整流型保护。
安徽是华东电网最迟出现220千伏线路的省,发展速度快,基建尾工多。70年代,快速保护没有随工程竣工而投入,220千伏电网的高频保护、母差保护运行率很低。1980年7月27日,合肥螺丝岗变电所电压互感器爆炸,保护动作不正确,导致系统振荡瓦解,暴露出不投入快速高频保护的缺陷,教训很深。
1981年,在西梁山变电所分别至桥头集、巢湖县、滁县、长龙山变电所的5条220千伏线路上首次实现双高频保护(即高频相差保护和高频闭锁保护)同时运行。次年底,省内每条220千伏线路至少有1套快速保护投入运行。1983年4月25~26日,安徽输变电设备自北向南遭受暴风雨的袭击,蚌埠、西梁山、滁县变电所先后发生5次母线故障,2条220千伏线路发生转换性故障,220千伏保护装置先后动作34次,开关跳闸24台次。由于220千伏母线和线路均有母差和高频保护,将故障线路快速切除,保证了省电力网的安全运行。
1984年9月,220千伏系统全部投入双套高频保护和故障录波器,提高了220千伏系统正确动作率及供电可靠性。1985年,全省220千伏电网拥有各种保护,计有:JGX—11A、JGX—11C高频相差保护,JSF—11A、JSF—11C距离保护,JL—11A、JL—11B、JL—11C零序方向电流保护,JZC—11A、JZC—11C综合重合闸装置,JJL—21接地距离保护,振荡解列装置。
四、发电机继电保护
1956年,国产第一台0.6万千瓦发电机在淮南投产时,其继电保护装置为电磁型和感应保护装置,定子绕组相间短路保护和定子绕组接地保护等。之后各厂1.2万千瓦、2.5万千瓦和12.5万千瓦发电机的继电保护,与此大致相同。
“六五”期间(1981~1985年)洛河电厂安装的30万千瓦发电机,采用晶体管型和整流型保护装置,计有:短路保护12套、接地保护3套、异常运行保护1套。正在建设的平圩电厂国产第一台60万千瓦发电机的继电保护比30万千瓦发电机又增设了:起停机短路保护,低频失步、过激磁闪络、突然加电压异常运行保护,高频监视器,发电机工况监视器异常运行监视装置。其他电厂的发电机保护随着系统的发展,装机容量的增加,单机容量的增大,亦在作类似的更新。其规律即由电磁型和整流型保护,逐渐过度到晶体管型和集成电路等新型保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