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沿革
安徽省化学合成染料工业发端于70年代初期。1970年7月蚌埠市染料化工厂生产出第一个染料工业产品“硫化兰”。同年9月蚌埠八一化工厂开始生产“硫化元”。1972年,全省已有蚌埠市染料化工厂、蚌埠市染料厂、芜湖市染料化工厂、合肥市染料厂、亳县染料厂等5个染料专业厂,和蚌埠八一化工厂、安庆市长江化工厂、天长县化工厂等3个染料兼营厂。初步形成0.25万吨/年生产能力。1973年总产量达0.17万吨,有3类品种,其中硫化染料0.15万吨,直接染料263吨,酸性染料1吨。由于各厂筹建仓促,一哄而上,工艺设备落后,中间体原料供应不足,造成成本高,效益低,污染严重,产品滞销,生产处于停滞局面。1979年末,仅存蚌埠市染料化工厂、合肥市染料厂和芜湖市染料化工厂等3个专业厂,生产能力降至0.21万吨/年,年产量仅685吨,其中适销对路的只有300余吨。硫化染料产大于销,严重积压。在全国已能生产的近200种染料中,安徽省只能生产直接、硫化两类16种低档染料,高档染料全部依靠省外调入。
80年代初期,随着化纤织物的普遍推出,市场对高档染料的需求量日益增长,特别是分散染料既急需又短缺,发展分散等高档染料的前景广阔。1980年9月,芜湖联盟化肥厂50吨/年分散蓝车间投产。1981年11月,蚌埠染料化工厂接受省技术开发投资144万元,自筹66万元,建成200吨/年分散染料车间。同年,芜湖染料化工厂新增酸性染料生产设备,能力250吨/年。分散、酸性染料的“上马”,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使企业一举扭转了长期亏损的被动局面。
1984年后,染化行业根据合成纤维织物增多,棉织物减少,浅色织物增多,深色织物减少,混合织物增多,单一织物减少的市场行情,一面坚持低档适用染料生产,一面积极开发高档染料新品种,努力提高质量,增加出口创汇。分散染料由分散蓝一种增加到8种,其中有2个获得省优称号;硫化染料新增了硫化双倍元、硫化宝蓝等3个品种;有近20个品种染料和中间体出口创汇,又着手开发分散紫、活性染料X-2B以及中间体蒽醌、对氨基苯甲醚等新品种。由此染料工业结束了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企业面貌有很大改观。
1987年,全省有芜湖市染料厂、芜湖市染料化工厂、蚌埠市染料化工厂、亳州市染料厂等4家染料专业厂,有分散、酸性、硫化、直接4类主要产品,总生产能力0.47万吨/年,总产量0.29万吨。总产值3835万元,创汇350万元。
80年代初期,随着化纤织物的普遍推出,市场对高档染料的需求量日益增长,特别是分散染料既急需又短缺,发展分散等高档染料的前景广阔。1980年9月,芜湖联盟化肥厂50吨/年分散蓝车间投产。1981年11月,蚌埠染料化工厂接受省技术开发投资144万元,自筹66万元,建成200吨/年分散染料车间。同年,芜湖染料化工厂新增酸性染料生产设备,能力250吨/年。分散、酸性染料的“上马”,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使企业一举扭转了长期亏损的被动局面。
1984年后,染化行业根据合成纤维织物增多,棉织物减少,浅色织物增多,深色织物减少,混合织物增多,单一织物减少的市场行情,一面坚持低档适用染料生产,一面积极开发高档染料新品种,努力提高质量,增加出口创汇。分散染料由分散蓝一种增加到8种,其中有2个获得省优称号;硫化染料新增了硫化双倍元、硫化宝蓝等3个品种;有近20个品种染料和中间体出口创汇,又着手开发分散紫、活性染料X-2B以及中间体蒽醌、对氨基苯甲醚等新品种。由此染料工业结束了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企业面貌有很大改观。
1987年,全省有芜湖市染料厂、芜湖市染料化工厂、蚌埠市染料化工厂、亳州市染料厂等4家染料专业厂,有分散、酸性、硫化、直接4类主要产品,总生产能力0.47万吨/年,总产量0.29万吨。总产值3835万元,创汇3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