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产品
1987年,安徽省主要助剂产品有炭黑、增塑剂、稳定剂、阻燃剂、甜昧剂、催化剂、漂白剂、离子交换剂共八大类22种。
化学试剂27种
一、助剂
[高耐磨炭黑]
耐磨性能特别好,用于橡胶工业,作填充料、补强剂。1966年马鞍山市炭黑厂最早生产。此后生产的还有淮北市蔡里炭黑厂。1987年产量为0.31万吨。
[中超耐磨炭黑]
粒子比高耐磨炭黑更细,补强性能更好,耐磨性能更优越。1973年马鞍山市炭黑厂投产。1987年产量计0.27万吨。
[通用炭黑]
兼有中超、高耐磨炭黑的优点,主要用于轮胎帘布层、胎侧及内胎等胶料中。1986年马鞍山市炭黑厂试制成功,获新产品开发奖。生产能力0.15万吨/年,年产量460吨。
[乙炔炭黑]
电阻特别低,广泛用于电池工业,在橡胶工业中主要用于防静电制品。用乙炔作原料,用爆炸法或电弧法生产。1980年淮南市建成乙炔黑厂,生产能力400吨/年。
二、增塑剂
[二丁酯]
全名:邻苯二甲酸二丁脂,广泛用于聚氯乙烯、硝基纤维素、醋酸纤维、醇酸树脂作增塑剂。也用于硝化棉类、喷漆、橡胶中作软化剂、减磨剂和耐酸剂。由邻苯二甲酸酐和正丁醇加热酯化而制得。
1963年蚌埠江淮化工厂和芜湖市日新化工厂最早开始生产。1972年后蚌埠新兴化工厂、砀山化工厂相继投产。1976年后合肥市塑料厂、灵璧塑料溶剂厂、淮南有机化工厂陆续生产。1987年全省总生产能力1.08万吨/年。年产量计0.69万吨。
[二甲酸二辛酯]
全名:邻苯二甲酸二辛脂,增塑性能好。广泛用于聚氯乙烯软质制品的加工和硝基纤维素漆及合成橡胶的软化剂。由邻苯二甲酸酐和辛醇加热酯化而制得。
1966年芜湖市日新化工厂最早生产。1970年蚌埠市新兴化工厂投产。1977年起合肥市塑料厂曾生产(于1983年停产)。从1982年起因原料辛醇进口量缩减致使产量逐年下降。1987年产量仅0.11万吨。
[癸二酸二辛酯]
用作聚氯乙烯电缆线、室外薄膜、人造革、合成橡胶及其它塑料的增塑剂。也用于喷气式发动机的合成润滑油。由癸二酸和辛醇加热酯化制得。
1971年蚌埠市新兴化工厂最早生产。1973年芜湖市日新化工厂开始生产。因价格三倍于二辛酯,尽管耐寒质量优异,但销售一直疲软。新兴厂从1979年起停产,1987年日新厂也未生产。
三、塑料稳定剂
[三盐]
全名:三盐基性硫酸铅。学名:三碱式硫酸铅。有优良的耐热性和电绝缘性,特别适用于高温加工,用作聚氯乙烯塑料制品的稳定剂。由可溶性铅盐加硫酸成硫酸铅,再加氢氧化钠而制得。
1970年蚌埠新兴化工厂投产。1987年池州铅锌冶炼厂投产。历史最高年产量为1979年的365吨。
[二盐]
全名:二盐基性亚磷酸铅。学名二碱式亚磷酸铅。分散性能较好,热稳定性和电绝缘性优良,主要用作软质聚氯乙烯塑料和氯化石蜡等的稳定剂。由三氯化磷加水分解成亚磷酸,加铅盐沉淀,再加氢氧化钠而制得。
1971年蚌埠市新兴化工厂开始独家生产,历史最高年产量为1979年的252吨。
[硬脂酸钡]
又称十八酸钡。除用作聚氯乙烯等塑料的耐光耐热稳定剂外,还用作机器的耐高温润滑剂、橡胶制品的耐高温粉模剂。由熔融的硬脂酸与稀氢氧化钠制成稀薄皂液,再与稀氯化钡溶液作用而制得。
1967年蚌埠市肥皂厂投产。1973年蚌埠市制革厂投产。1987年硬脂酸盐4种产品产量342吨,其中蚌埠市制革厂295吨。
[硬脂酸铅]
别名:十八酸铅。除用作半透明聚氯乙烯塑料的耐热稳定剂外,还用作润滑油的增厚剂、油漆的平光剂。将熔融的硬脂酸与氢氧化钠制成稀皂液,再将稀醋酸铅溶液注入搅拌而制得。
1967年蚌埠市肥皂厂投产。蚌埠市制革厂1973年投产。
[硬脂酸钙]
别名:十八酸钙。除了用作聚氯乙烯等塑料的无毒稳定剂外,还用作防水防雨材料的防水剂、油漆的平光剂、润滑油的增厚剂和铅笔心的润滑剂等。将熔融的硬脂酸与氢氧化钙直接调和搅拌而得;或先用熔融的硬脂酸与烧碱制成稀薄肥皂,然后将氯化钙溶液注入搅拌而得。
1973年蚌埠市制革厂开始生产。
[硬脂酸锌]
别名:十八酸锌。除用作聚氯乙烯塑料的稳定剂外,还用于橡胶制品、纺织品、油漆及化妆品等。由熔融的硬脂酸与氧化锌化合,或将熔融的硬脂酸与氢氧化钠制成稀薄皂液,然后将硫酸锌稀溶液注入锌拌而制得。
1973年蚌埠市制革厂开始生产。
四、阻然剂—氯化石蜡
由石蜡经氯化而制得。按含氯量可分为42%、48%、50—52%和65—70%四种。前三种可代替部分主要增塑剂,使制品具有阻燃性和互溶性;后者主要用作阻燃剂,与三氧化二锑混合使用于聚乙烯、聚苯乙烯等。
蚌埠市前进化工厂1976年投产,品种为氯化石蜡—52(含氯量50—54%)。由精重蜡、精轻蜡经氯化精制而得。1984年获省优。1987年生产能力900吨/年,产量555吨。
五、甜味剂—糖精钠
原名:邻苯甲酰亚胺钠。1962年蚌埠江淮化工厂独家生产。采用苯酐法固液相生产工艺。1974年进入国际市场,因质量优良,被海关免检。1987年的产量739.26吨。1980、1984年评为省优,1985年获部优和国家银质奖。
六、催化剂
安徽省共生产过4种催化剂,即中温变换催化剂B 104、B 106、A 106氨合成催化剂、五氧化二钒。前三种均为生产化肥用催化剂,六安淠河化肥厂曾于1972至1976年间生产,由于生产规模小,经济效益差,分别于1980年与1985年先后停产。后1种是冶金工业、硫酸工业和有机化学工业用催化剂。
[五氧化二钒]
又名钒酸酐。冶金工业合金钢及合成氨工业中用作脱硫、脱碳,硫酸工业和有机合成中作催化剂。由灼烧钒酸铵而得。
1978年5月马钢铁合金厂投产粉状五氧化二钒。后因粉状产品销售困难,1985年5月改产片状五氧化二钒。1986年开始出口销往美国、荷兰、日本、西德、瑞士、比利时等国。1987年产量计260吨。
七、漂白剂
[保险粉]
学名:连二亚硫酸钠。主要用作印染还原剂,纸浆、麻、油等的漂白剂。并供制药、分析试剂等用。
合肥保险粉厂1972年投产。后并入合肥化工厂。1987年产量760吨。
1975年蚌埠无机化工厂投产。芜湖第十二中学曾生产,1982年停产。1987年产量0.11万吨。
八、离子交换剂—磺化煤
黑色不规则细粒,多孔性物质,具有吸水能力。属于阳离子交换剂一类。含有磺酸基团,能与水中的阳离子如铁、铝、钙、镁、钠等作离子交换,从而除去这些阳离子,水即软化。有氢型和钠型两种,前者含有可交换的氢离子,后者含有可交换的钠离子。
蚌埠工农化工厂1972年投产。1987年产量112吨。
九、化学试剂
根据试剂纯度分为:①优级纯或一级品,简称GR,纯度最高,适用于精密分析和科学研究工作。②分析纯或二级品,简称AR,纯度比一级品略差,适用于重要分析和一般研究工作。③化学纯或三级品,简称CP,纯度与二级品相差较多,适用于工矿、学校一般分析工作。
1987年,共生产试剂27种,它们是:氨水、无水乙醇、氢氧化钠、丙三醇、冰醋酸、乙酸乙酯、乙酸丁酯、36%乙酸、硫酸镍、醋酸酐、盐酸、硫酸、四氯化碳、氯仿、甲醇、甲醛、甲酸、四氯乙烯、六氯乙烷、硼砂、硼酸、氯化钠、丙酮、柠檬酸、大苏打、硝酸。其中硫酸产量最大,1987年产量254吨。在化学试剂中,优级纯占3.49%,分析纯占29.03%,化学纯占67.48%。
1987年,全省共生产试剂837.44吨。其中蚌埠化学试剂厂172.86吨,蚌埠电化试剂厂219.58吨,铜官山化工总厂综合厂254吨,合肥永青医药化工厂96吨,淮南军分区化工试剂厂95吨。
安徽省助剂、试剂工业产品产量表(1962—1987年)

化学试剂27种
一、助剂
[高耐磨炭黑]
耐磨性能特别好,用于橡胶工业,作填充料、补强剂。1966年马鞍山市炭黑厂最早生产。此后生产的还有淮北市蔡里炭黑厂。1987年产量为0.31万吨。
[中超耐磨炭黑]
粒子比高耐磨炭黑更细,补强性能更好,耐磨性能更优越。1973年马鞍山市炭黑厂投产。1987年产量计0.27万吨。
[通用炭黑]
兼有中超、高耐磨炭黑的优点,主要用于轮胎帘布层、胎侧及内胎等胶料中。1986年马鞍山市炭黑厂试制成功,获新产品开发奖。生产能力0.15万吨/年,年产量460吨。
[乙炔炭黑]
电阻特别低,广泛用于电池工业,在橡胶工业中主要用于防静电制品。用乙炔作原料,用爆炸法或电弧法生产。1980年淮南市建成乙炔黑厂,生产能力400吨/年。
二、增塑剂
[二丁酯]
全名:邻苯二甲酸二丁脂,广泛用于聚氯乙烯、硝基纤维素、醋酸纤维、醇酸树脂作增塑剂。也用于硝化棉类、喷漆、橡胶中作软化剂、减磨剂和耐酸剂。由邻苯二甲酸酐和正丁醇加热酯化而制得。
1963年蚌埠江淮化工厂和芜湖市日新化工厂最早开始生产。1972年后蚌埠新兴化工厂、砀山化工厂相继投产。1976年后合肥市塑料厂、灵璧塑料溶剂厂、淮南有机化工厂陆续生产。1987年全省总生产能力1.08万吨/年。年产量计0.69万吨。
[二甲酸二辛酯]
全名:邻苯二甲酸二辛脂,增塑性能好。广泛用于聚氯乙烯软质制品的加工和硝基纤维素漆及合成橡胶的软化剂。由邻苯二甲酸酐和辛醇加热酯化而制得。
1966年芜湖市日新化工厂最早生产。1970年蚌埠市新兴化工厂投产。1977年起合肥市塑料厂曾生产(于1983年停产)。从1982年起因原料辛醇进口量缩减致使产量逐年下降。1987年产量仅0.11万吨。
[癸二酸二辛酯]
用作聚氯乙烯电缆线、室外薄膜、人造革、合成橡胶及其它塑料的增塑剂。也用于喷气式发动机的合成润滑油。由癸二酸和辛醇加热酯化制得。
1971年蚌埠市新兴化工厂最早生产。1973年芜湖市日新化工厂开始生产。因价格三倍于二辛酯,尽管耐寒质量优异,但销售一直疲软。新兴厂从1979年起停产,1987年日新厂也未生产。
三、塑料稳定剂
[三盐]
全名:三盐基性硫酸铅。学名:三碱式硫酸铅。有优良的耐热性和电绝缘性,特别适用于高温加工,用作聚氯乙烯塑料制品的稳定剂。由可溶性铅盐加硫酸成硫酸铅,再加氢氧化钠而制得。
1970年蚌埠新兴化工厂投产。1987年池州铅锌冶炼厂投产。历史最高年产量为1979年的365吨。
[二盐]
全名:二盐基性亚磷酸铅。学名二碱式亚磷酸铅。分散性能较好,热稳定性和电绝缘性优良,主要用作软质聚氯乙烯塑料和氯化石蜡等的稳定剂。由三氯化磷加水分解成亚磷酸,加铅盐沉淀,再加氢氧化钠而制得。
1971年蚌埠市新兴化工厂开始独家生产,历史最高年产量为1979年的252吨。
[硬脂酸钡]
又称十八酸钡。除用作聚氯乙烯等塑料的耐光耐热稳定剂外,还用作机器的耐高温润滑剂、橡胶制品的耐高温粉模剂。由熔融的硬脂酸与稀氢氧化钠制成稀薄皂液,再与稀氯化钡溶液作用而制得。
1967年蚌埠市肥皂厂投产。1973年蚌埠市制革厂投产。1987年硬脂酸盐4种产品产量342吨,其中蚌埠市制革厂295吨。
[硬脂酸铅]
别名:十八酸铅。除用作半透明聚氯乙烯塑料的耐热稳定剂外,还用作润滑油的增厚剂、油漆的平光剂。将熔融的硬脂酸与氢氧化钠制成稀皂液,再将稀醋酸铅溶液注入搅拌而制得。
1967年蚌埠市肥皂厂投产。蚌埠市制革厂1973年投产。
[硬脂酸钙]
别名:十八酸钙。除了用作聚氯乙烯等塑料的无毒稳定剂外,还用作防水防雨材料的防水剂、油漆的平光剂、润滑油的增厚剂和铅笔心的润滑剂等。将熔融的硬脂酸与氢氧化钙直接调和搅拌而得;或先用熔融的硬脂酸与烧碱制成稀薄肥皂,然后将氯化钙溶液注入搅拌而得。
1973年蚌埠市制革厂开始生产。
[硬脂酸锌]
别名:十八酸锌。除用作聚氯乙烯塑料的稳定剂外,还用于橡胶制品、纺织品、油漆及化妆品等。由熔融的硬脂酸与氧化锌化合,或将熔融的硬脂酸与氢氧化钠制成稀薄皂液,然后将硫酸锌稀溶液注入锌拌而制得。
1973年蚌埠市制革厂开始生产。
四、阻然剂—氯化石蜡
由石蜡经氯化而制得。按含氯量可分为42%、48%、50—52%和65—70%四种。前三种可代替部分主要增塑剂,使制品具有阻燃性和互溶性;后者主要用作阻燃剂,与三氧化二锑混合使用于聚乙烯、聚苯乙烯等。
蚌埠市前进化工厂1976年投产,品种为氯化石蜡—52(含氯量50—54%)。由精重蜡、精轻蜡经氯化精制而得。1984年获省优。1987年生产能力900吨/年,产量555吨。
五、甜味剂—糖精钠
原名:邻苯甲酰亚胺钠。1962年蚌埠江淮化工厂独家生产。采用苯酐法固液相生产工艺。1974年进入国际市场,因质量优良,被海关免检。1987年的产量739.26吨。1980、1984年评为省优,1985年获部优和国家银质奖。
六、催化剂
安徽省共生产过4种催化剂,即中温变换催化剂B 104、B 106、A 106氨合成催化剂、五氧化二钒。前三种均为生产化肥用催化剂,六安淠河化肥厂曾于1972至1976年间生产,由于生产规模小,经济效益差,分别于1980年与1985年先后停产。后1种是冶金工业、硫酸工业和有机化学工业用催化剂。
[五氧化二钒]
又名钒酸酐。冶金工业合金钢及合成氨工业中用作脱硫、脱碳,硫酸工业和有机合成中作催化剂。由灼烧钒酸铵而得。
1978年5月马钢铁合金厂投产粉状五氧化二钒。后因粉状产品销售困难,1985年5月改产片状五氧化二钒。1986年开始出口销往美国、荷兰、日本、西德、瑞士、比利时等国。1987年产量计260吨。
七、漂白剂
[保险粉]
学名:连二亚硫酸钠。主要用作印染还原剂,纸浆、麻、油等的漂白剂。并供制药、分析试剂等用。
合肥保险粉厂1972年投产。后并入合肥化工厂。1987年产量760吨。
1975年蚌埠无机化工厂投产。芜湖第十二中学曾生产,1982年停产。1987年产量0.11万吨。
八、离子交换剂—磺化煤
黑色不规则细粒,多孔性物质,具有吸水能力。属于阳离子交换剂一类。含有磺酸基团,能与水中的阳离子如铁、铝、钙、镁、钠等作离子交换,从而除去这些阳离子,水即软化。有氢型和钠型两种,前者含有可交换的氢离子,后者含有可交换的钠离子。
蚌埠工农化工厂1972年投产。1987年产量112吨。
九、化学试剂
根据试剂纯度分为:①优级纯或一级品,简称GR,纯度最高,适用于精密分析和科学研究工作。②分析纯或二级品,简称AR,纯度比一级品略差,适用于重要分析和一般研究工作。③化学纯或三级品,简称CP,纯度与二级品相差较多,适用于工矿、学校一般分析工作。
1987年,共生产试剂27种,它们是:氨水、无水乙醇、氢氧化钠、丙三醇、冰醋酸、乙酸乙酯、乙酸丁酯、36%乙酸、硫酸镍、醋酸酐、盐酸、硫酸、四氯化碳、氯仿、甲醇、甲醛、甲酸、四氯乙烯、六氯乙烷、硼砂、硼酸、氯化钠、丙酮、柠檬酸、大苏打、硝酸。其中硫酸产量最大,1987年产量254吨。在化学试剂中,优级纯占3.49%,分析纯占29.03%,化学纯占67.48%。
1987年,全省共生产试剂837.44吨。其中蚌埠化学试剂厂172.86吨,蚌埠电化试剂厂219.58吨,铜官山化工总厂综合厂254吨,合肥永青医药化工厂96吨,淮南军分区化工试剂厂95吨。
安徽省助剂、试剂工业产品产量表(1962—1987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