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企业
全省农药原药生产企业有9家,其中省石化厅系统内6家,系统外3家,主要分布在合肥、安庆、池州、宁国等地。详见表6—1—1。
一、合肥农药厂
合肥农药厂位于合肥市北郊濉溪路34号。厂区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其中生产性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全民所有制,隶属合肥市化学工业公司是安徽省建厂最早、规模最大的农药生产专业厂。
1955年,上海市氯碱、六六六原粉、石粉三家小型私营企业合并成一个厂共55人,内迁合肥市,定名公私合营合肥农药厂。1957年,氯碱车间和粉剂加工车间先后投产。当时全厂只有职工75人,加工6%六六六可湿性粉剂和6%、1%、0.5%三种含量的六六六粉剂。加工能力为1万吨/年,当年产量5186吨。1958年,除生产烧喊农药外,还筹建了硫酸、硝酸、纯碱等化工装置。
1959年更名为合肥综合化工厂,同年氯干燥、液氯工段建成投产,开始生产六六六原药,生产能力540吨/年,同时硬化油车间也建成投产,是年生产的小品种有:除草剂2·4—D钠盐、植物生长调节剂α—萘乙酸、杀菌剂胶体硫和多硫化钡,并开始少量加工滴滴涕乳剂。60年代初,产品滞销,企业连年亏损,加之省内植保站全部撤销,无法在农村辅导新农药使用,致使2·4—D钠盐和α—萘乙酸等产品被迫停产。1961年,根据除“四害”(“四害为:老鼠、臭虫、苍蝇和蚊子)要求少量生产了杀鼠剂安妥。1962年更名为合肥农药厂。1964年,该厂兴建900吨/年敌百虫和300吨/年敌敌畏生产车间,并于1966年投产。
70年代期间,曾先后两次扩大了烧碱和敌百虫的生产能力,使烧碱和敌百虫的生产能力分别达到5000吨/年和1500吨/年。1980年,通过大修,结合小型技术改造措施,使烧碱生产能力扩大到7000吨/年,敌百虫生产能力扩大到2000吨/年,敌敌畏生产能力扩大到1500吨/年。1982年,用省化工研究所的中试成果,建成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车间,并于当年投产,加工能力2千吨/年。1983年,出口30吨,因产品没有推广应用而很快停产。1983年,由省计委批准建成第三代杀虫剂敌虫菊酯农药生产车间。生产规模100吨/年,于当年建成投产,但因受大量进口农药冲击,于1985年停产。共生产52.87吨。
1987年,在全省首家采用8平方米金属阳极电解槽替代原8平方米石墨阳极电解槽,使烧碱生产能力达1万吨/年。
1987年底,全厂职工110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95人。固定资产原值1428万元,净值548万元。年工业总产值1037万元,利税111万元,生产的主要产品有:烧碱、盐酸、液氯、敌百虫、敌敌畏、次氯酸钠、三氯化磷、三氯乙醛、氯甲烷、20%叶蝉散乳剂、芳香灭害灵等十几种产品。
二、安庆市农药厂
安庆市农药厂位于安庆市东郊,市规划的化工区域内。厂区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69万平方米,其中生产性建筑面积2.43万平方米。系全民所有制,隶属安庆市化学工业公司。
1960年,安庆市综合化工厂改名为安庆市农药厂,职工308人。利用简陋设备搞一些六六六粉剂加工。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时“关、停”下马。1965年重建,除恢复300吨/年糠醛生产外,还建成150吨/年的苏化203车间,1966年糠醛部分出口日本。1968年,兴建500吨/年对硫磷和500吨/年马拉硫磷车间,并于1969年、1970年相继投产。1971年投资81万元建成1500吨/年的氯碱车间,并于当年投产。1974年,苏化203农药由省燃料化学工业局决定转交池州农药厂生产。同时糠醛车间分出单独建厂。1975年,生产顺丁烯二酸酐和三氯化铁,规模分别为150吨/年和1000吨/年。70年代未,由省化工厅投资扩大烧碱生产,由于“氯平衡”未解决,而使烧碱停产。此后,该厂成为专门生产有机磷农药的厂。
1981年,由于市场原因,马拉松停产,改产甲基对硫磷,生产能力1000吨/年。1983年,在甲基氯化物能力富余的基础上开发系列产品建成甲胺磷车间,生产能力750吨/年。1984年建成500吨/年辛硫磷车间,但未投产。此后,由于农药销售不景气,于1985年和1986年先后开发了稻枯净、水质稳定剂——HEDP、皮革加脂剂、软皮白油等小化工产品。
1987年底,全厂职工722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6人。固定资产原值781万元,净值389万元。年工业总产值882万元,利税35万元。农药原药产量计756吨。该厂对硫磷乳剂、甲基对硫磷乳剂、辛硫磷乳剂等有机磷农药系列产品的生产能力达5500吨/年,还生产水质稳定剂一HEDP、皮革加脂剂、软皮白油等化工产品。
三、池州农药厂
池州农药厂位于贵池县城杏村西路。工厂占地面积9.5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6万平方米。全民所有制,隶属安庆行署重工业局。
1965年始建150吨/年苏化203农药生产车间,于1971年建成投产。由于“三废”治理工程未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产品投产后,环境污染严重,经营亏损,1973年进行了技术改造和“三废”综合治理,利用硫化氢废气生产硫脲,利用氯化氢废气生产沉淀磷酸钙,当年扭亏为盈。1974年苏化203生产开始达到设计能力。1976年池州农药厂与省化工研究所合作进行新农药哒嗪硫磷中试,同年9月通过省级鉴定。1977年利用中试装置进行工业化生产。1980年建成250吨/年哒嗪硫磷车间。1984年由化工部投资260万元,使生产能力扩大到500吨/年。在发展原药生产的同时,围绕市场需要,建成农药粉剂加工车间。加工叶蝉散、苏敌、甲敌等粉剂农药,并开始叶蝉散,增效甲胺磷、甲胺磷、达甲、对硫磷等乳剂农药加工。1985年,由于农药滞销,化工产品氯酸钾投入生产,1986年和1987年分别建成电泳漆和对苯二酚车间。
1987年底,有职工416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6人,固定资产原值363.6万元,净值261万元。年工业总产值846万元,利税36万元,生产的主要品种有乳剂和粉剂农药、电泳漆、对苯二酚。
四、宁国农药厂
宁国农药厂座落在宁国县乐津河畔,石村黄竹山坡,厂区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0.9万平方米,其中生产性建筑面积0.58万平方米。全民所有制,隶属宁国县经济委员会。
1969年12月始建,由省投资90万元,建成300吨/年毒杀芬农药生产车间和配套设施。1971年投产。同年命名为“宁国农药厂”。1978年省投资50万元,建成能力为150吨/年的甲胺磷农药生产车间和接收省化工所设备与技术建成200吨/年磷化铝车间,并于1979年投产。1980年毒杀芬停产。1984年省又投资44万元将甲胺磷车间扩建为400吨/年的生产能力。1985年农药滞销,该厂生产受到很大影响。1986年,在本厂技术人员努力下,开发了NJ—25型甲胺磷乳膏,并通过了省级鉴定。
1987年底,全厂职工12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7人。固定资产原值150.5万元,净值110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42万元,利税16元。生产的主要产品有:磷化铝、甲胺磷乳剂、甲胺磷乳膏。
五、肥东精细化工厂
肥东精细化工厂位于合肥市东郊二十埠。厂区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0.38万平方米。集体所有制,隶属于肥东县轻工业局。
肥东精细化工厂是在1969年兴建的龙塘公社(现为龙塘乡)知青制药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生产微生物农药为主,并生产一些兽药、肥皂和农药皂等。
1978年底,从贵州省化工研究所引进杀虫双农药生产技术,1979年建成投产,生产规模400吨/年。同年夏季,在肥东县范围内试用,取得了良好效果。同年11月经批准上升为县办大集体单位,改名为“肥东县农药厂”。1983年,引进代森铵的生产技术,建成代森铵生产装置,规模600吨/年。1986年进行以“三氯杀虫酯”为原料的卫生用药灭蚊纸的加工生产。1987年建成200吨/年硫酸铜生产装置并投产。同年,更名为合肥市肥东精细化工厂。
1 987年底,全厂有职工10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6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86万元,净值73万元。年工业总产值220万元(现行价),利税25万元。1987年生产的主要产品是杀虫双和代森铵。
六、蚌埠农药厂
蚌埠农药厂位于蚌埠市东市区曹山。厂区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0.74万平方米。全民所有制,隶属蚌埠市化学工业公司。
蚌埠农药厂是在蚌埠淮河化工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当时只有职工18人。1968年初开始农药生产的试验工作。在省化工研究所的帮助下,由于当时苯、甲苯等溶剂严重短缺,从而建成了不用溶剂的150吨/年60%可溶性乐果粉剂车间并投入生产,后利用猪毛、猪血、牛羊角等的水解产物与乳化分散剂试制成滴滴涕乳粉。
1970年定名为蚌埠农药厂,并由集体企业转为全民企业。建成粉剂加工车间,加工50%滴滴涕粉剂和乐果粉剂。1973年建成400吨/年稻瘟净装置和应用省化工研究所技术成果建成250吨/年亚胺硫磷装置,并相继投产。1975年,在生产稻瘟净基础上开发生产异稻瘟净,但由于产品销售不景气,亚胺硫磷、异稻瘟净和稻瘟净相继停产。
1981年,150吨/年氧化乐果项目建成投产。1982年,采用省化工研究所成果投资40万元建成200吨/年亚磷酸三甲酯生产装置,1984年将生产能力扩大到300吨/年,并建成500吨/年久效磷生产装置,利用亚磷酸三甲酯生产久效磷。1985年,由于全国农药进口量过大,农药滞销,该厂被迫停产,改产其它化工产品,并改名为蚌埠化工二厂。
1987年底,全厂职工331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8人。固定资产原值337万元,净值202万元。年工业总产值79万元。生产酞菁绿、潘生丁中间体等化工产品,亏损79万元,农药品种没生产。
注:蚌埠农药厂于1989年恢复农药生产。
1987年化学农药工业农药原药企业概况表
一、合肥农药厂
合肥农药厂位于合肥市北郊濉溪路34号。厂区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其中生产性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全民所有制,隶属合肥市化学工业公司是安徽省建厂最早、规模最大的农药生产专业厂。
1955年,上海市氯碱、六六六原粉、石粉三家小型私营企业合并成一个厂共55人,内迁合肥市,定名公私合营合肥农药厂。1957年,氯碱车间和粉剂加工车间先后投产。当时全厂只有职工75人,加工6%六六六可湿性粉剂和6%、1%、0.5%三种含量的六六六粉剂。加工能力为1万吨/年,当年产量5186吨。1958年,除生产烧喊农药外,还筹建了硫酸、硝酸、纯碱等化工装置。
1959年更名为合肥综合化工厂,同年氯干燥、液氯工段建成投产,开始生产六六六原药,生产能力540吨/年,同时硬化油车间也建成投产,是年生产的小品种有:除草剂2·4—D钠盐、植物生长调节剂α—萘乙酸、杀菌剂胶体硫和多硫化钡,并开始少量加工滴滴涕乳剂。60年代初,产品滞销,企业连年亏损,加之省内植保站全部撤销,无法在农村辅导新农药使用,致使2·4—D钠盐和α—萘乙酸等产品被迫停产。1961年,根据除“四害”(“四害为:老鼠、臭虫、苍蝇和蚊子)要求少量生产了杀鼠剂安妥。1962年更名为合肥农药厂。1964年,该厂兴建900吨/年敌百虫和300吨/年敌敌畏生产车间,并于1966年投产。
70年代期间,曾先后两次扩大了烧碱和敌百虫的生产能力,使烧碱和敌百虫的生产能力分别达到5000吨/年和1500吨/年。1980年,通过大修,结合小型技术改造措施,使烧碱生产能力扩大到7000吨/年,敌百虫生产能力扩大到2000吨/年,敌敌畏生产能力扩大到1500吨/年。1982年,用省化工研究所的中试成果,建成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车间,并于当年投产,加工能力2千吨/年。1983年,出口30吨,因产品没有推广应用而很快停产。1983年,由省计委批准建成第三代杀虫剂敌虫菊酯农药生产车间。生产规模100吨/年,于当年建成投产,但因受大量进口农药冲击,于1985年停产。共生产52.87吨。
1987年,在全省首家采用8平方米金属阳极电解槽替代原8平方米石墨阳极电解槽,使烧碱生产能力达1万吨/年。
1987年底,全厂职工110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95人。固定资产原值1428万元,净值548万元。年工业总产值1037万元,利税111万元,生产的主要产品有:烧碱、盐酸、液氯、敌百虫、敌敌畏、次氯酸钠、三氯化磷、三氯乙醛、氯甲烷、20%叶蝉散乳剂、芳香灭害灵等十几种产品。
二、安庆市农药厂
安庆市农药厂位于安庆市东郊,市规划的化工区域内。厂区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69万平方米,其中生产性建筑面积2.43万平方米。系全民所有制,隶属安庆市化学工业公司。
1960年,安庆市综合化工厂改名为安庆市农药厂,职工308人。利用简陋设备搞一些六六六粉剂加工。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时“关、停”下马。1965年重建,除恢复300吨/年糠醛生产外,还建成150吨/年的苏化203车间,1966年糠醛部分出口日本。1968年,兴建500吨/年对硫磷和500吨/年马拉硫磷车间,并于1969年、1970年相继投产。1971年投资81万元建成1500吨/年的氯碱车间,并于当年投产。1974年,苏化203农药由省燃料化学工业局决定转交池州农药厂生产。同时糠醛车间分出单独建厂。1975年,生产顺丁烯二酸酐和三氯化铁,规模分别为150吨/年和1000吨/年。70年代未,由省化工厅投资扩大烧碱生产,由于“氯平衡”未解决,而使烧碱停产。此后,该厂成为专门生产有机磷农药的厂。
1981年,由于市场原因,马拉松停产,改产甲基对硫磷,生产能力1000吨/年。1983年,在甲基氯化物能力富余的基础上开发系列产品建成甲胺磷车间,生产能力750吨/年。1984年建成500吨/年辛硫磷车间,但未投产。此后,由于农药销售不景气,于1985年和1986年先后开发了稻枯净、水质稳定剂——HEDP、皮革加脂剂、软皮白油等小化工产品。
1987年底,全厂职工722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6人。固定资产原值781万元,净值389万元。年工业总产值882万元,利税35万元。农药原药产量计756吨。该厂对硫磷乳剂、甲基对硫磷乳剂、辛硫磷乳剂等有机磷农药系列产品的生产能力达5500吨/年,还生产水质稳定剂一HEDP、皮革加脂剂、软皮白油等化工产品。
三、池州农药厂
池州农药厂位于贵池县城杏村西路。工厂占地面积9.5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6万平方米。全民所有制,隶属安庆行署重工业局。
1965年始建150吨/年苏化203农药生产车间,于1971年建成投产。由于“三废”治理工程未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产品投产后,环境污染严重,经营亏损,1973年进行了技术改造和“三废”综合治理,利用硫化氢废气生产硫脲,利用氯化氢废气生产沉淀磷酸钙,当年扭亏为盈。1974年苏化203生产开始达到设计能力。1976年池州农药厂与省化工研究所合作进行新农药哒嗪硫磷中试,同年9月通过省级鉴定。1977年利用中试装置进行工业化生产。1980年建成250吨/年哒嗪硫磷车间。1984年由化工部投资260万元,使生产能力扩大到500吨/年。在发展原药生产的同时,围绕市场需要,建成农药粉剂加工车间。加工叶蝉散、苏敌、甲敌等粉剂农药,并开始叶蝉散,增效甲胺磷、甲胺磷、达甲、对硫磷等乳剂农药加工。1985年,由于农药滞销,化工产品氯酸钾投入生产,1986年和1987年分别建成电泳漆和对苯二酚车间。
1987年底,有职工416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6人,固定资产原值363.6万元,净值261万元。年工业总产值846万元,利税36万元,生产的主要品种有乳剂和粉剂农药、电泳漆、对苯二酚。
四、宁国农药厂
宁国农药厂座落在宁国县乐津河畔,石村黄竹山坡,厂区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0.9万平方米,其中生产性建筑面积0.58万平方米。全民所有制,隶属宁国县经济委员会。
1969年12月始建,由省投资90万元,建成300吨/年毒杀芬农药生产车间和配套设施。1971年投产。同年命名为“宁国农药厂”。1978年省投资50万元,建成能力为150吨/年的甲胺磷农药生产车间和接收省化工所设备与技术建成200吨/年磷化铝车间,并于1979年投产。1980年毒杀芬停产。1984年省又投资44万元将甲胺磷车间扩建为400吨/年的生产能力。1985年农药滞销,该厂生产受到很大影响。1986年,在本厂技术人员努力下,开发了NJ—25型甲胺磷乳膏,并通过了省级鉴定。
1987年底,全厂职工12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7人。固定资产原值150.5万元,净值110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42万元,利税16元。生产的主要产品有:磷化铝、甲胺磷乳剂、甲胺磷乳膏。
五、肥东精细化工厂
肥东精细化工厂位于合肥市东郊二十埠。厂区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0.38万平方米。集体所有制,隶属于肥东县轻工业局。
肥东精细化工厂是在1969年兴建的龙塘公社(现为龙塘乡)知青制药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生产微生物农药为主,并生产一些兽药、肥皂和农药皂等。
1978年底,从贵州省化工研究所引进杀虫双农药生产技术,1979年建成投产,生产规模400吨/年。同年夏季,在肥东县范围内试用,取得了良好效果。同年11月经批准上升为县办大集体单位,改名为“肥东县农药厂”。1983年,引进代森铵的生产技术,建成代森铵生产装置,规模600吨/年。1986年进行以“三氯杀虫酯”为原料的卫生用药灭蚊纸的加工生产。1987年建成200吨/年硫酸铜生产装置并投产。同年,更名为合肥市肥东精细化工厂。
1 987年底,全厂有职工10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6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86万元,净值73万元。年工业总产值220万元(现行价),利税25万元。1987年生产的主要产品是杀虫双和代森铵。
六、蚌埠农药厂
蚌埠农药厂位于蚌埠市东市区曹山。厂区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0.74万平方米。全民所有制,隶属蚌埠市化学工业公司。
蚌埠农药厂是在蚌埠淮河化工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当时只有职工18人。1968年初开始农药生产的试验工作。在省化工研究所的帮助下,由于当时苯、甲苯等溶剂严重短缺,从而建成了不用溶剂的150吨/年60%可溶性乐果粉剂车间并投入生产,后利用猪毛、猪血、牛羊角等的水解产物与乳化分散剂试制成滴滴涕乳粉。
1970年定名为蚌埠农药厂,并由集体企业转为全民企业。建成粉剂加工车间,加工50%滴滴涕粉剂和乐果粉剂。1973年建成400吨/年稻瘟净装置和应用省化工研究所技术成果建成250吨/年亚胺硫磷装置,并相继投产。1975年,在生产稻瘟净基础上开发生产异稻瘟净,但由于产品销售不景气,亚胺硫磷、异稻瘟净和稻瘟净相继停产。
1981年,150吨/年氧化乐果项目建成投产。1982年,采用省化工研究所成果投资40万元建成200吨/年亚磷酸三甲酯生产装置,1984年将生产能力扩大到300吨/年,并建成500吨/年久效磷生产装置,利用亚磷酸三甲酯生产久效磷。1985年,由于全国农药进口量过大,农药滞销,该厂被迫停产,改产其它化工产品,并改名为蚌埠化工二厂。
1987年底,全厂职工331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8人。固定资产原值337万元,净值202万元。年工业总产值79万元。生产酞菁绿、潘生丁中间体等化工产品,亏损79万元,农药品种没生产。
注:蚌埠农药厂于1989年恢复农药生产。
1987年化学农药工业农药原药企业概况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