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轮胎
安徽省轮胎的生产起步较晚。50年代初期,仅在芜湖、蚌埠、合肥等市的街面上有几家修补轮胎的门市部。1953年芜湖市江南汽车修理厂为修理汽车配套设立翻胎车间。1956年合肥市联合成立自行车生产合作社,从事力车胎和轮胎的修补翻新。1957年安徽省橡胶轮胎厂兴建,1959年该厂轮胎生产车间,只能进行轮胎翻新,1960年开始生产汽车外胎,年产量仅0.09万条,直至1969年底止,省内生产轮胎仅安徽省橡胶轮胎厂一家,年产轮胎外胎0.21万条,轮胎内胎0.21万条。
1970年后,随着江淮汽车制造厂的建立和农业机械化的推行,市场迫切需求轮胎。为此,安徽省橡胶轮胎厂由省国防工办投资255万元进行扩建改造,使汽车轮胎生产能力达到5万套/年。同时,蚌埠橡胶厂、蚌埠轮胎厂、芜湖跃进橡胶厂、芜湖光荣橡胶厂、马鞍山轮胎厂及宿县轮胎厂均陆续生产汽车轮胎和拖拉机轮胎。在此期间,各企业逐步扩大轮胎产量和努力提高产品质量。1973年,蚌埠橡胶厂自行设计一台卧式硫化罐,每年可硫化汽车外胎0.2万只,而且保证了硫化效果,为此化工部曾通报全国推广。1975年,安徽省橡胶轮胎厂由省投资498万元进行扩建改造,使年产能力达20万套,同时对轮胎骨架材料进行换代,由棉帘线、人造丝过渡到合成纤维。此后用氯丁橡胶代替部分天然橡胶制造水胎、延长了水胎(注:水胎系轮胎生产中的一种工具,内装160℃热水,为轮胎硫化加热用。)平均寿命,每年可节约原料10万元。1979年,全省轮胎生产企业共6家,年产轮胎外胎27.14万条,轮胎内胎28.98万条。其中安徽省轮胎厂生产的轮胎外、内胎产量分别占全省66.47%和68%。
1980年,根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蚌埠橡胶厂经省经委批准,将轮胎产品交给蚌埠乳胶厂生产。1982年,蚌埠、芜湖、马鞍山等橡胶厂经调整均停止汽车轮胎生产,由安徽轮胎厂承担全省轮胎的生产任务。1983年,安徽轮胎厂自筹资金2417万元,进行技术改造,使主要设备达到和接近国际80年代水平,使轮胎生产能力达到年产50万套。1986年,安徽轮胎厂生产的载重及轻型载重汽车胎被化工部定为B级产品,翌年首批出口5500套,创汇20万美元。与此同时,马鞍山轮胎厂、芜湖、合肥和宿县、滁县等轮胎翻新厂,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种规格到30余种。
1987年底,全省生产轮胎的企业共13家,(包括9家轮胎翻新厂),年产轮胎外胎77.06万条,轮胎内胎83.54万条,翻新轮胎6.5万条。其中,安徽轮胎厂年产轮胎外胎46.5万条,占全省轮胎产量的60%,在全国26个大型轮胎生产厂家中,名列第11位。
二、力车胎
力车胎包括手推车胎和自行车胎。安徽省力车胎的生产起始于1957年,根据中央对民用运输工具进行技术改造的指示,国家拨款35万元,由省交通主管部门负责始建安徽省橡胶轮胎厂,设计力车胎年生产能力为5万套。1958年生产手推车外胎1.24万条,1959年投产手推车内胎,至1961年止,每年产手推车胎约计10万套。此后,因国民经济调整,年产量逐年下降。1964年和1965年停产2年。1966年恢复生产,年产手推车胎10万套。到1968年,全省力车胎生产仅安徽省橡胶轮胎厂1家,1969年经扩建力车胎生产能力达15万套。同年马鞍山橡胶厂投产手推车胎。是年,全省手推车胎产量计14.06万套。其中。安徽省橡胶轮胎厂产量占99%。
1970年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力车胎的生产进一步扩大,除安徽轮胎厂、马鞍山橡胶厂手推车胎生产逐年增加产量外,蚌埠乳胶厂和淮南橡胶二厂相继投产手推车胎。与此同时,合肥前进橡胶厂、马鞍山橡胶厂、蚌埠橡胶制品厂及蚌埠第四橡胶厂先后投产自行车胎。至1975年,全省力车胎年产量已达92.33万套。其中手推车胎计60.28万套,自行车胎计32.05万套。此后,随着市场的变化,手推车胎产量逐年有所下降,而自行车胎产量逐年上升。1979年,全省力车胎产量计89.74万套。其中:手推车胎产量计33.72万套,自行车胎产量计56.06万套。
1980年后,由于手推车胎市场疲软,而自行车胎供不应求。企业纷纷调整产品结构,努力提高产品质量,蚌埠第四橡胶厂为蚌埠市自行车生产配套20”、24”、26”、28”4个品种6个型号的自行车内外胎。安徽轮胎厂为提高手推车胎的质量,设计了无肩混合花纹外胎投放市场。马鞍山橡胶厂试制出三轮车胎和多种规格的及彩色的自行车外胎,分别与“凤凰”、“永久”、“金狮”等自行车生产集团配套。同时,各生产厂普遍采用尼龙帘线作自行车外胎的骨架材料来提高车胎的质量。
1987年底,全省力车胎生产企业共5家,年产手推车外胎48.19万条,内胎79.8万条;自行车外胎371.33万条,内胎435.46万条。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企业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