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科研机构
1987年全省石化系统内专业研究机构共10个。其中省属1个,地市研究所5个,厂属研究所4个。共有职工661人,其中高级工程师39人,工程师113人,助工和技术员196人。
一、安徽省化工研究所
安徽省化工研究所,位于合肥市阜阳北路,占地7.9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3万平方米。隶属省石化厅,是省内从事化工专业的研究单位。
1955年始建,原名安徽工业试验所,是在工业厅实验室基础上扩大起来的。1956年7月改为安徽省科学研究所。1958年9月隶属中国科学院安徽分院,更名为安徽省化学研究所。同年底,安徽省化工研究设计院成立,隶属省化工厅。1962年12月机构经调整,安徽省化学研究所与安徽省化工研究设计院合并,定名为安徽省化工研究所,隶属省重工业厅。是时全所职工已有524人,其中技术人员计156人。其主要研究任务,是为发展安徽省农业生产服务,并根据化工部的意见,重点研究农药剂型。1966年前,曾从事过农药填料惰性粉资源调查和理化性质、乐果可溶性粉剂配方、亚胺硫磷,茂果、糠乳300号等50项课题研究,取得科研成果41个,无偿地应用于省内外的工业生产。此外,还建成200吨/年低压聚乙烯和20吨/年磷化铝试验车间,积极支持了省内塑料加工和粮食储藏的需要。“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部分科技人员被下放,科研处于瘫痪状态。1974年才开始恢复,直至1976年以后,由于贯彻党一系列方针政策才逐渐趋向正常。1980年被列为安徽省科研体制改革的首批试点单位之一。实行科技成果有偿转让,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推动了科研工作的发展。至1987年底,累计完成课题221个,其中27个获不同等级的成果奖;有偿转让和科技服务110个项目。如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的水相悬浮法氯化聚乙烯、有机磷哒嗪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叔胺—氨法合成亚磷酸三甲酯水洗法工艺;获部及省级成果奖的高浓度敌百虫可溶性粉剂、敌虫菊酯、久效磷颗粒剂、引发剂—BPPD、疏松型聚氯乙稀、异三聚氰酸、乙基麦芽酚等,都先后被推广应用,并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987年全所职工计465人,其中高级工程师30人,工程师87人,助理工程师和技术员88人。所内设农药、有机化工、无机化工、化学分析、环境保护、情报资料等研究室。附有中试、动力机械、印刷三个车间。安徽省化工技术情报中心站、安徽省化肥、农药、化学试剂和环保监测中心站、《安徽化工》杂志编辑部均设于该所内。
二、蚌埠市化工研究所
蚌埠市化工研究所,位于蚌埠市涂山路318号,占地面积0.4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0.34万平方米。隶属蚌埠市化学工业公司。
前身是蚌埠市中心化验室,归市科委领导。主要任务是检验本市和皖北地区的化工原料及化工产品,“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人员下放,工作停止。1970年,为适应蚌埠市化工生产的发展,重新组建,1971年6月经市批准,将原中心化验室更名为蚌埠市化工研究所,1972年6月划归市化学工业局领导。全所有职工30余人,其中科技人员计14人。
1974年开始以钾长石制钾肥,农药异稻瘟净和氮肥增效剂的研究,除钾长石外,均进行过中试,并通过省级鉴定。1982年后进行有机硅羟乳、净化剂、氧化淀粉、淀粉隔离剂等的研制,先后通过省、市级鉴定,并应用于生产,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此外,还结合生产单位从事过水泥脱膜剂、粘合剂、涂料等项目的研制。1984年7月,实行所长负责制,经费承包,事业费逐年递减,1987年开始自负盈亏。
1987年底,全所职工计52人,其中科技人员39人。所下设科研一室、科研二室、科研三室、化验室、情报室和试验车间等。
三、芜湖市化工研究所
芜湖市化工研究所,位于芜湖市张家山,隶属芜湖市化工公司。
1976年7月始建,经费一直无来源,全靠自己组织收入,至今无固定的研究基地。1978年曾试生产正丁醇、丙酮、双氧水、甲醛、醋酸丁酯、二丁酯、醋酸乙酯等试剂,后因资金、原料、销路等问题而停顿。1979年,与芜湖市染料厂合作进行分散兰2BLN生产工艺改革,1980年应用于生产,提高收率20%,流程简化,“三废”大量减少。嗣后从事过远红外涂料、卅烷醇、织物W F—1“三防”整理剂、M S/PE织物柔软剂等。其中整理剂、柔软剂于1987年获省科技进步四等奖;拒水整理剂获1987年省科技进步荣誉奖。
1987年底,职工20人,其中工程师8人,助工17人,技术员2人、工人1人。
四、合肥市化工研究设计院
合肥市化工研究设计院,位于合肥市东郊合裕路合肥化工厂内,隶属化工厂,建筑面积0.08万平方米。
1978年始建,原为合肥市化工研究所和合肥化工厂设计室,1981年安徽省建委颁发《乙级勘察设计证书》。1986年经市批准所、室合并组建合肥市化工研究设计院。同时,省石化厅、省劳动局和省计委先后颁发一、二类压力容器《设计单位批准书》、《工程设计证书》。开始进行过氯乙烯合成废汞触媒回收汞工业试验,并应用于贵州丹寨汞矿集中处理全国废汞触媒的工业化装置。1978年至1983年间,曾从事过合肥化工厂3万吨/年烧碱、1.5万吨/年聚氯乙烯技术改造设计;引进贵州省化工研究所农药杀虫双中试技术,进行工业化生产试验,设计了年产500吨车间;合肥化工厂建设背压发电热电站的可行性研究及配合省电力设计院进行配套项目设计。1984年,引进洛阳市工业设计研究所技术,并与该所联合设计试制了节能新产品溶解乙炔。
上述研究与设计应用于生产后,均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其中废汞触媒回收,于1980年获省科技四等奖;溶解乙炔于1985年获省优秀新产品奖;背压发电工程于1987年获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1987年底,全院职工85人。其中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15人,技术员38人,有固定资产42万元。
五、马鞍山市化工研究所
马鞍山市化工研究所,位于马鞍山市沙塘南侧,占地0.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什0.1万平方米。隶属马鞍山市化工局。系企业性的地方工业研究所。
1976年始建,原属市科委领导。1980年撤消。1984年7月恢复,市化工公司拨款3万元,此后自负盈亏。建所初期,根据市场的需要研制M H—855环氧沥青型长效防腐涂料、高级防腐涂料、M H—853灰云母氧化铁环氧铝粉防腐涂料、M H—854环氧富锌防锈底漆等。并在所内中试车间进行少量试生产。此外,还从事过M B—85苯丙乳液、柔软剂D 3、HC无纺布粘结剂、皮革用填充树脂,辅酶A原粉等的研制。同时,与市内江东联营建筑涂料厂、天马化工厂、曙光化工厂、江东联营发酵厂等4个小厂,生产该所研制的环氧沥青型涂料、灰云母氧化铁环氧铝粉防腐涂料、环氧富锌防腐底漆等20个产品。其中M B—85苯丙乳液获1987年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1987年底,职工2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5人。固定资产16万元。年产值100余万元,利税50万元。
六、滁县地区化工研究所
涂县地区化工研究所,位于滁州市三叉路,隶属滁县地区行署经委,是事业单位,占地0.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0.14万平方米。
1984年5月,在滁县地区农机工业研究所化工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的,编制定员15名。所内设化学药物合成研究室,化学有机合成研究室、中试车间等。
曾研制CH—201固体常温金属清洗剂,并技术转让二家生产。从上海引进快速电镀(又称电刷镀)应用于滁县地区。该所中试车间试生产三庚基十二烷基碘化铵、三辛基十二烷基碘化铵离子选择电极和N—510铜萃取剂,产品销往全国。
1987年底,全所职工30人,其中工程师3人,助理工程师和技术员7人。拥有固定资产50万元。
七、安庆石化总厂石油化工研究院
安庆石化总厂石油化工研究院,位于石化总厂厂区内,隶属石化总厂领导。
1977年始建,原名安庆石化总厂科研所,从属于总厂生产技术处,1981年与设计室合并为设计研究院,1984年设计室分出,改称为石油化工研究院。其宗旨是面向总厂的生产经营,按照总厂的近期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开展石油化工应用研究。
该院参加的《工业循环冷却水质分析方法》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新开发的减压渣油延迟减粘裂化技术已于1984年应用于生产,直接经济效益为1300万元/年,获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在石化总公司六个企业中推广应用。塔外提钒技术应用于化肥厂,为化肥厂达标作出了贡献。减渣脱臭技术应用于炼油厂,降低了环境污染。12.80吨船舶燃料油及夏用、冬用A燃料油的研制成功,增加了油品新品种,出口香港、日本等地,为安庆石化总厂创汇作出了贡献。焦化汽油、柴油加氢的成果应用于生产,解决了焦化汽油和焦化柴油的出路,为厂增加了经济效益。
1987年底。全院职工181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0人,工程师27人。
一、安徽省化工研究所
安徽省化工研究所,位于合肥市阜阳北路,占地7.9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3万平方米。隶属省石化厅,是省内从事化工专业的研究单位。
1955年始建,原名安徽工业试验所,是在工业厅实验室基础上扩大起来的。1956年7月改为安徽省科学研究所。1958年9月隶属中国科学院安徽分院,更名为安徽省化学研究所。同年底,安徽省化工研究设计院成立,隶属省化工厅。1962年12月机构经调整,安徽省化学研究所与安徽省化工研究设计院合并,定名为安徽省化工研究所,隶属省重工业厅。是时全所职工已有524人,其中技术人员计156人。其主要研究任务,是为发展安徽省农业生产服务,并根据化工部的意见,重点研究农药剂型。1966年前,曾从事过农药填料惰性粉资源调查和理化性质、乐果可溶性粉剂配方、亚胺硫磷,茂果、糠乳300号等50项课题研究,取得科研成果41个,无偿地应用于省内外的工业生产。此外,还建成200吨/年低压聚乙烯和20吨/年磷化铝试验车间,积极支持了省内塑料加工和粮食储藏的需要。“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部分科技人员被下放,科研处于瘫痪状态。1974年才开始恢复,直至1976年以后,由于贯彻党一系列方针政策才逐渐趋向正常。1980年被列为安徽省科研体制改革的首批试点单位之一。实行科技成果有偿转让,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推动了科研工作的发展。至1987年底,累计完成课题221个,其中27个获不同等级的成果奖;有偿转让和科技服务110个项目。如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的水相悬浮法氯化聚乙烯、有机磷哒嗪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叔胺—氨法合成亚磷酸三甲酯水洗法工艺;获部及省级成果奖的高浓度敌百虫可溶性粉剂、敌虫菊酯、久效磷颗粒剂、引发剂—BPPD、疏松型聚氯乙稀、异三聚氰酸、乙基麦芽酚等,都先后被推广应用,并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987年全所职工计465人,其中高级工程师30人,工程师87人,助理工程师和技术员88人。所内设农药、有机化工、无机化工、化学分析、环境保护、情报资料等研究室。附有中试、动力机械、印刷三个车间。安徽省化工技术情报中心站、安徽省化肥、农药、化学试剂和环保监测中心站、《安徽化工》杂志编辑部均设于该所内。
二、蚌埠市化工研究所
蚌埠市化工研究所,位于蚌埠市涂山路318号,占地面积0.4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0.34万平方米。隶属蚌埠市化学工业公司。
前身是蚌埠市中心化验室,归市科委领导。主要任务是检验本市和皖北地区的化工原料及化工产品,“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人员下放,工作停止。1970年,为适应蚌埠市化工生产的发展,重新组建,1971年6月经市批准,将原中心化验室更名为蚌埠市化工研究所,1972年6月划归市化学工业局领导。全所有职工30余人,其中科技人员计14人。
1974年开始以钾长石制钾肥,农药异稻瘟净和氮肥增效剂的研究,除钾长石外,均进行过中试,并通过省级鉴定。1982年后进行有机硅羟乳、净化剂、氧化淀粉、淀粉隔离剂等的研制,先后通过省、市级鉴定,并应用于生产,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此外,还结合生产单位从事过水泥脱膜剂、粘合剂、涂料等项目的研制。1984年7月,实行所长负责制,经费承包,事业费逐年递减,1987年开始自负盈亏。
1987年底,全所职工计52人,其中科技人员39人。所下设科研一室、科研二室、科研三室、化验室、情报室和试验车间等。
三、芜湖市化工研究所
芜湖市化工研究所,位于芜湖市张家山,隶属芜湖市化工公司。
1976年7月始建,经费一直无来源,全靠自己组织收入,至今无固定的研究基地。1978年曾试生产正丁醇、丙酮、双氧水、甲醛、醋酸丁酯、二丁酯、醋酸乙酯等试剂,后因资金、原料、销路等问题而停顿。1979年,与芜湖市染料厂合作进行分散兰2BLN生产工艺改革,1980年应用于生产,提高收率20%,流程简化,“三废”大量减少。嗣后从事过远红外涂料、卅烷醇、织物W F—1“三防”整理剂、M S/PE织物柔软剂等。其中整理剂、柔软剂于1987年获省科技进步四等奖;拒水整理剂获1987年省科技进步荣誉奖。
1987年底,职工20人,其中工程师8人,助工17人,技术员2人、工人1人。
四、合肥市化工研究设计院
合肥市化工研究设计院,位于合肥市东郊合裕路合肥化工厂内,隶属化工厂,建筑面积0.08万平方米。
1978年始建,原为合肥市化工研究所和合肥化工厂设计室,1981年安徽省建委颁发《乙级勘察设计证书》。1986年经市批准所、室合并组建合肥市化工研究设计院。同时,省石化厅、省劳动局和省计委先后颁发一、二类压力容器《设计单位批准书》、《工程设计证书》。开始进行过氯乙烯合成废汞触媒回收汞工业试验,并应用于贵州丹寨汞矿集中处理全国废汞触媒的工业化装置。1978年至1983年间,曾从事过合肥化工厂3万吨/年烧碱、1.5万吨/年聚氯乙烯技术改造设计;引进贵州省化工研究所农药杀虫双中试技术,进行工业化生产试验,设计了年产500吨车间;合肥化工厂建设背压发电热电站的可行性研究及配合省电力设计院进行配套项目设计。1984年,引进洛阳市工业设计研究所技术,并与该所联合设计试制了节能新产品溶解乙炔。
上述研究与设计应用于生产后,均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其中废汞触媒回收,于1980年获省科技四等奖;溶解乙炔于1985年获省优秀新产品奖;背压发电工程于1987年获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1987年底,全院职工85人。其中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15人,技术员38人,有固定资产42万元。
五、马鞍山市化工研究所
马鞍山市化工研究所,位于马鞍山市沙塘南侧,占地0.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什0.1万平方米。隶属马鞍山市化工局。系企业性的地方工业研究所。
1976年始建,原属市科委领导。1980年撤消。1984年7月恢复,市化工公司拨款3万元,此后自负盈亏。建所初期,根据市场的需要研制M H—855环氧沥青型长效防腐涂料、高级防腐涂料、M H—853灰云母氧化铁环氧铝粉防腐涂料、M H—854环氧富锌防锈底漆等。并在所内中试车间进行少量试生产。此外,还从事过M B—85苯丙乳液、柔软剂D 3、HC无纺布粘结剂、皮革用填充树脂,辅酶A原粉等的研制。同时,与市内江东联营建筑涂料厂、天马化工厂、曙光化工厂、江东联营发酵厂等4个小厂,生产该所研制的环氧沥青型涂料、灰云母氧化铁环氧铝粉防腐涂料、环氧富锌防腐底漆等20个产品。其中M B—85苯丙乳液获1987年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1987年底,职工2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5人。固定资产16万元。年产值100余万元,利税50万元。
六、滁县地区化工研究所
涂县地区化工研究所,位于滁州市三叉路,隶属滁县地区行署经委,是事业单位,占地0.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0.14万平方米。
1984年5月,在滁县地区农机工业研究所化工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的,编制定员15名。所内设化学药物合成研究室,化学有机合成研究室、中试车间等。
曾研制CH—201固体常温金属清洗剂,并技术转让二家生产。从上海引进快速电镀(又称电刷镀)应用于滁县地区。该所中试车间试生产三庚基十二烷基碘化铵、三辛基十二烷基碘化铵离子选择电极和N—510铜萃取剂,产品销往全国。
1987年底,全所职工30人,其中工程师3人,助理工程师和技术员7人。拥有固定资产50万元。
七、安庆石化总厂石油化工研究院
安庆石化总厂石油化工研究院,位于石化总厂厂区内,隶属石化总厂领导。
1977年始建,原名安庆石化总厂科研所,从属于总厂生产技术处,1981年与设计室合并为设计研究院,1984年设计室分出,改称为石油化工研究院。其宗旨是面向总厂的生产经营,按照总厂的近期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开展石油化工应用研究。
该院参加的《工业循环冷却水质分析方法》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新开发的减压渣油延迟减粘裂化技术已于1984年应用于生产,直接经济效益为1300万元/年,获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在石化总公司六个企业中推广应用。塔外提钒技术应用于化肥厂,为化肥厂达标作出了贡献。减渣脱臭技术应用于炼油厂,降低了环境污染。12.80吨船舶燃料油及夏用、冬用A燃料油的研制成功,增加了油品新品种,出口香港、日本等地,为安庆石化总厂创汇作出了贡献。焦化汽油、柴油加氢的成果应用于生产,解决了焦化汽油和焦化柴油的出路,为厂增加了经济效益。
1987年底。全院职工181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0人,工程师2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