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黑色金属矿产
一、铁矿
铁矿是安徽省的重要矿产资源,已查明的铁矿床、矿(化)点共500多处,产地77处(含共伴生矿产地6处),至1985年底,累计保有地质储量28.56亿吨,其中,A+B+C级14.3亿吨;大、中型铁矿35处,储量27.4亿吨,其中,A+B+C级14亿吨,分别占全省总储量的95.4%和98%。富铁矿2.6亿吨,其中平炉富矿125.4万吨,高炉富矿3731万吨一般富矿22234.7万吨。矿石含铁平均品位33.2%。构成贫矿多、富矿少、高杂质富矿多平、高炉富矿少的格局。储量占全国第五位,占全国总储量的5.75%,是华东地区总储量的42.7%,榜立华东第一位。铁矿主要分布在长江两岸,占全省铁矿储量的63.7%,全省铁矿保有储量按行政区划分,见表1-2-1;各地区铁矿储量情况见表1-2-2。
按安徽行政区划分铁矿储量表

按已探明的铁矿成矿区分布,可分为马鞍山——当涂;庐江——怀宁;霍邱、淮北、繁昌等地区,见表1-2-2。
安徽铁矿集中地区铁矿储量情况表

〔马鞍山——当涂地区〕
已发现铁矿床(点)有60多处,矿床规模以大中型为主,为火山岩型。矿体较大,长400~ 900米,最长达1100米,宽400~ 800米,延深200~ 600米不等,厚度最大可达到200米。总的保有储量11.24亿吨,占全省39.35%。有一批储量达亿吨以上的大型铁矿床,是全国铁矿石原料基地之一。金属矿物以磁铁矿、假象赤铁矿为主,其次为褐铁矿及少量钛铁矿,平均品位为36.56%。富矿较少,仅占该区储量的6.12%,品位48.9%~60%以上。这一矿区矿石多属易选的磁铁矿石,一般可获得铁精矿品位53~64%。铁矿中普遍含有钒、磷、硫,其中:已查明的伴生钒(五氧化二钒)总量为92.53万吨,全省9处钒的产地均在这一矿区;磷储量1500万吨,占全省的三分之一;硫铁矿2亿吨,占全省总储量的43%。采用无废弃尾矿的选矿流程,这些伴生矿均可富集回收。其它伴生有益组分还有镓、钴、钛等。
〔繁昌-铜陵-贵池地区〕
已查明矽卡岩型铁矿4处,均为中小型,探明储量占全省铁矿总储量的1%,含铁平均品位44.15%,其中平炉和高炉富矿占该区探明储量的一半,品位最高达65.27%。矿体长40~380米不等,厚度最大200米,延深50~800米。赋存标高自地表350米至负200米。金属矿物以磁铁矿为主,赤铁矿、镜铁矿次之。系自熔性矿石,部分富块矿可进行分采,直接供炼铁厂使用,其余入选厂分选。
除繁昌外,沿江的铜陵、贵池、安庆等地,也有矽卡岩型铁矿分布,同时还有一定数量与铜矿伴生或共生的铁矿,已查明矿产地20多处,其中伴生、共生6处。探明储量2.38亿吨,占全省储量的7.93%,其中富矿占52.8%。是安徽最重要的富铁矿类型。以磁铁矿为主,含铁一般大于45%。
〔庐江——怀宁地区〕
已发现火山岩型铁矿床、矿(化)点20多处,查明工业矿床5处(其中大中型3处)。全省铁矿储量最大的罗河铁矿床和新发现的龙桥铁矿床,均分布在这一地区。罗河铁矿大部分产于火山岩地层中,矿体呈似层状,埋藏于负382~负846米,呈不规则的大透镜状产出。最大的矿体长宽可达千米以上,厚度平均59.66米。在8个矿体中,以1号矿体厚度大、品位高,储量为3.96亿吨,占该矿区总储量的78.21%。矿石类型主要为含钒磁铁矿、赤铁矿,探明的铁矿总储量达5.06亿吨,占全省总储量的17%。铁矿物平均含铁量35.82%,含钒0.19%。富矿品位达到51.22%,储量比例为20.9%。矿石易选,选矿试验可获铁精矿品位67%,金属回收率达81.02%。矿体伴有银、铜、磷、硫等矿物。此外,矿体的上、下部共生、伴生硫铁矿储量达9392万吨,可综合开采利用。但该区铁矿多属盲矿体,埋藏较深,只适宜于井下开采。从工业价值来看,该矿区地理位置比较适中,自然条件好,水陆交通便利,是安徽钢铁工业赖以发展的又一重要原料基地和综合开发利用硫铁矿、明矾石的基地。
〔霍邱地区〕
属沉积变质型铁矿。除霍邱外,凤阳、肥东等地也有零星分布。这一类型铁矿占全省总储量的31.81%,以贫矿为主。霍邱矿床分布较集中,位于两淮煤田西南缘的大片掩盖区,铁矿由十余个中型以上铁矿床组成,其中大型矿床3处,初探铁矿资源9.08亿吨,占全省总储量的26%。铁矿赋存于变质岩地层中,矿体规模较大,厚度数十米到200多米,最大延深达800米。此类矿石易选,经过选别可获精矿品位68%以上,硅小于2%的优质精矿。还可选出单一的优质镜铁矿,品位可达69%以上,可用作高级油漆的工业原料。该矿区将是安徽钢铁工业的后备矿山基地。
〔淮北地区〕
已找到矿床和矿(化)点40多处,查明矿产地10多处,矿床在地表大片第四纪沉积物覆盖下面,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初探储量1.27亿吨。金属矿物除磁铁矿外,还有黄铁矿及少量黄铜矿。矿石含铁品位45~ 60%,富矿储量比例38.7%,高炉、平炉富矿分别占8.6%和0.6%。矿石可选性能良好,可获铁精矿品位60%以上,金属回收率达84%,其伴生的铜、金、银、钴等均可通过选别综合回收。这一地区矿床都属隐伏的盲矿体,埋藏几十米到300余米,最深在500米以下,适宜于井下开采。
安徽铁矿床类型主要有与火山岩成因有关的热液型铁矿、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铁矿、沉积变质铁矿、沉积铁矿、风化淋滤和第四系坡积铁矿。并以火山岩型、矽卡岩型和沉积变质型三种类型为主,见表1-2-3。
安徽省铁矿类型情况表

〔火山岩型铁矿床〕
安徽火山岩型铁矿最多,占全省储量的58.01%。此类型中,富矿占9.67%。主要分布在马鞍山和庐江两个中生代火山岩盆地内,成因与火山喷溢和热液作用有关。马鞍山地区多为燕山晚期闪长玢岩侵入火山岩沿接触带上下成矿,以产于岩体内为多。形成大规模的含钒磁铁矿床。常由几个或数十个矿体组成,一般主矿体由一个或数个周围有一系列大小不等的透镜状矿体发育,矿体长数百米至千余米,矿层厚几十米到二、三百米。矿物组合为磁铁矿—磷灰石—阳起石类型。平均品位22.4%~36.36%,含五氧化二钒0.08%~0.26%。庐江罗河铁矿亦产于火山岩中,与火山作用有关,矿体直接产于晚侏罗纪粗安岩中,主要有上、下两层矿。厚度大,矿石类型为块状含钒磁铁矿,矿物以磁铁矿为主,次为赤铁矿,平均含铁品位35.92%,含五氧化二钒0.2%,并伴生、共生有黄铜矿、黄铁矿及硬石膏矿。此类型贫矿所占比例大。富矿中以高硫、磷富矿为多,高炉富矿所占比例少。
〔矽卡岩型铁矿床〕
全省矽卡岩型铁矿,储量为2.63亿吨,占铁矿总储量的9.22%,其中富矿占此类型的30.7%,是安徽最重要的富铁矿类型。其特点是“一富二磁”。矿床主要产于花岗岩、闪长岩类与不同时代的炭酸盐类的接触带及其附近。矿物除磁铁矿外尚有黄铁矿及少量黄铜矿。含铁45%~55%。高炉富矿所占比重较大。矽卡岩型铁矿主要分布在濉溪、繁昌一带。
繁昌长龙山铁矿主要是高炉自熔性矿石;濉溪前常铁矿主要是高炉富矿和自熔性矿石;其余矿区,矿石组分较复杂。规模一般为中小型。省内尚有与铜矿伴生或共生的矽卡岩型铁矿,主要分布在铜陵、贵池、安庆一带。这一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含铁较富,平均品位为45%以上,但含硫较高,一般为5%左右,多属高硫富矿。
〔沉积变质型铁矿床〕
安徽沉积变质铁矿仅次于火山岩型矿床,总储量为9.08亿吨,占全省铁矿总储量的31.81%。与鞍山式铁矿相似,具有“大而贫”的特点。矿体延伸长,矿层厚,平均品位32%,主要为贫矿,富矿尚未发现。原生矿赋存于变质岩地层中,矿石构造为条带状,条纹状。主要是矿物为磁铁矿和镜铁矿,所含有害组分较少,氧化矿石以假像和半假像赤铁矿为主,结构疏松。产于下元古界变质岩系的片岩,片麻岩中,上覆第四系几十米至200米,埋藏较深。主要分布在霍邱、周集、吴集、李老庄等地。
〔其它类型铁矿床〕
该类型铁矿床,一般规模小,分布零星,多为地方群众开采对象。第四系坡积——残积型铁矿、风化淋滤型铁矿均具有露天开采的特点。如坡积铁矿(黄梅山、丙子山铁矿)可采出优质平炉富矿石;风化淋滤型铁矿是杂质较高,但经开采手选后,亦可采出合格的高炉富矿。如贵池地区为代表的淋滤型黄山铁矿就是一个例证。
沉积型铁矿:仅凤阳大红山一处,沉积时代为下震旦纪,矿层薄,规模小,储量仅能满足地方小型开采,平均含铁品位46%,以高炉富矿为主,但硅含量较高,而含其它杂质少,可炼优质铸造生铁。
二、锰矿
安徽省锰矿资源不足,有矿床(点)46处,其中已探明矿产地2处,均为小型矿床,累计探明储量156.1万吨,氧化锰矿基本采完,全省无保有储量。在氧化带以下为碳酸盐锰矿石,目前尚不能利用。主要分布于贵池、铜陵、宣城等县市,其次也见于南陵、庐江、绩溪、六安等县市。
锰矿类型主要有热液型、风化淋滤型和沉积型。在长江南北两岸各县市均有分布。
〔热液型〕
在长江以北,含矿围岩为佛子岭群、上震旦统灯影组、中上寒武统山凹丁群、上泥盆统五通组、下第三系,也有产于岩体中的,如白垩纪正长岩。产地附近一般没有岩浆岩。矿体一般受裂隙控制,呈脉状、透镜状。矿体长30~100米,厚0.5~10米。金属矿物有软锰矿、水锰矿等。矿石呈网脉状、角砾状、浸染状、块状构造。锰含量为4~10%,仅局部达到边界品位。其矿点主要分布于金寨、六安、和县、滁州一带,不构成工业价值。
分布在长江以南的热液型锰矿,为小型锰矿床2处,矿点5处。小型矿床为宣城塔山锰矿,矿体产于白垩纪花岗岩和高骊山组、孤峰组的接触带。矿体呈脉状、凸镜状。矿体长200~600米,厚10~30米,金属矿物主要为软锰矿、硬锰矿、赤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非金属矿物为石英、蛋白石、玉髓、重晶石、方解石。含锰品位15~30%,含铁品位10~20%。矿床(点)主要分布于宣城和南陵等县。
〔风化淋滤型〕
矿体围岩主要由中侏罗统罗岭组含锰岩石,风化淋滤形成。矿体呈凸镜状。矿体长100~300米,厚5~10米。金属矿物为软锰矿、硬锰矿、锰土、褐铁矿组成。矿石呈土状、皮壳状、钟乳状、葡萄状、块状结构。含锰品位4%~14%,含铁品位15%~30%,属贫铁锰矿石。矿床(点)主要分布于庐江县等地。
〔沉积型〕
主要产于长江以南各县市。该类型锰矿主要有孤峰组和蓝田组两个含锰层位。孤峰组为主要含矿层位,其中有中型矿床1处,小型矿床5处,矿点20处,主要分布于东至、贵池、青阳、铜陵、南陵等县市。含矿层位主要为孤峰组下部硅质岩中有一层锰矿,矿体长由数百米至2000余米,厚0.5~1米,最大厚度为2.5米。地表为风化淋滤型铁帽,矿体埋深只有10余米,主要矿石矿物为软锰矿,呈蜂窝状、网脉状、同心圆状和块状结构。含锰27%~40%;深部为原生带,矿石为含锰方解石、菱锰矿,含锰品位10%~18%。蓝田组有锰矿点9处,分布于宁国、绩溪一带,含矿层位为蓝田组底部,含矿1~ 2层,长数十米至200余米,厚1~15米,地表为软锰矿、硬锰矿、赤铁矿、褐铁矿组成的铁锰帽,呈角砾状、葡萄状、蜂窝状构造。含锰品位7%~15%,含铁品位20%~35%。深部资源不清。浅部矿体进行小规模群采,供钢铁厂利用。
三、铬矿
安徽铬矿资源极少,仅有歙县伏川小型铬铁矿床1处,附近尚有小矿点多处。霍山县有矿点3处。
伏川铬铁矿床,属晚期岩浆矿床。有30多个小矿体组成,多呈小扁豆状。矿体规模不大,较大矿体长15~ 31米,延深5~ 30米,厚0.8~5米;小矿体长0.5米,宽0.2米,厚0.1~0.3米。矿石自然类型为致密块状铬铁矿、浸染状纯杆栏岩铬铁矿。
〔矿石工业类型〕
富矿(三氧化二铬>30%),贫矿(三氧化二铬>5%)。
〔矿物成份〕
金属矿物有铬铁矿、铬尖晶石。脉石矿物为蛇纹石、橄榄石、辉石、石棉等。
〔化学成份〕
平均含三氧化二铬37.03%、氧化镁37.14%、二氧化硅9.2~ 37.1%、氧化铁12.1%,铬铁比值>2.5。
〔储量〕
铬铁矿储量:工业矿量2000吨(已采完),远景储量1000吨。蛇纹岩储量:78404万吨。伴生硅酸镍储量:158.8万吨。硅酸镍品位0.2%~0.7%。
〔利用情况〕
安徽610矿进行边探边采,共采出矿石2000多吨,供上海炼钢。
四、金红石矿
安徽钛矿主要为金红石,共有矿床(点)40处,其中已探明的矿产地4处,均为小型矿床。累计探明金红石储量2.955万吨,保有储量2.953万吨;伴生锆英石6262吨,居全国第十七位,华东第一位。矿床类型有二种,即:洪积——沉积金红石砂矿床;热液型矿床。主要分布在潜山、太湖和凤阳等地。
〔河流洪积——沉积型砂矿床〕
共有矿产地4处,即潜山黄铺古井、张家冲、铁冶冲和跑马道等地。其中黄铺冲积砂矿床,主谷矿体长7600米,平均宽420米,分布面积为3.19平方公里,矿层平均厚1.68米,埋深1.09~5.05米,倾角平缓,主要矿物为金红石和锆英石,其它为柘榴石,绿帘石等。金红石平均品位3.71公斤/立方米,锆英石0.81公斤/立方米,开采时要损失农田5200亩。另外,在古井矿区外围还有8条以上的含矿河谷,远景很大。
张家冲冲积砂矿床,主谷矿体长3586米,平均宽224米,面积0.8平方公里,平均厚1.2米,一般埋深1.36~3.26米,倾角平缓,主要重矿物同黄铺矿相同。金红石平均品位3.87公斤/立方米,锆英石0.66公斤/立方米。开采时要损失农田1720亩。
铁冶冲冲积砂矿床,矿体长3800米,平均宽258米,分布面积为0.98平方公里,矿层平均厚1.28米,一般埋深2.5~3米,倾角平缓,近水平。主要矿物金红石、锆英石,其它重矿物有柘榴石、绿帘石、榍石、蓝晶石、磁铁矿、钛铁矿,少至微量自然金等。金红石平均品位3.15公斤/立方米,锆英石0.72公斤/立方米。开采时要损失农田1540亩。
跑马道洪积——冲积砂矿床,矿体长1450米,宽约156米,厚1.53米,埋深1.01~3.27米,倾角平缓。主要重矿物与铁冶冲相同。金红石平均品位2.15公斤/立方米,锆英石0.52公斤/立方米,矿床主要分布于潜山县境内,零星矿点在附近各县河床中也有发现。
〔热液型矿床〕
主要为凤阳金红石矿1处,含矿围岩为五河群斜长片麻岩、浅粒岩、云英片岩。矿体受断裂控制,呈透镜状、囊状。矿点共有47处,长50~550米,厚0.5~5米。金属矿物主要为金红石、辉钼矿、方铅矿、黄铁矿;非金属矿物为石英、重晶石。矿石类型有钛矿石和钼钛矿石两种。含二氧化钛品位2%~ 4%,最高品位12%;钼钛矿石含钼品位0.08%~0.15%,最高品位0.42%,并伴生铌、金、铅等。为一小型矿体。
五、钒矿
安徽钒矿床(点)有18处,经勘探已查明的伴生储量共9处(中型2处,其他为小型);矿点9处;累计探明钒矿(V 2O 5)储量109.03万吨,保有储量92.53万吨,居全国第五位,华东首位。主要分布于马鞍山、当涂、庐江,其次为滁州、全椒、黟县、绩溪、休宁、祁门等县市。
钒矿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火山岩型铁矿中的伴生矿产;另一种是沉积型矿床。
〔火山岩型〕
钒呈类质同象赋存于磁铁矿或赤铁矿中,钒和铁的含量一般呈正相关,则铁高钒的品位亦高,反之则低。如东山铁矿,全铁(TFe)30%~40%时,则V 2O 5为0.1%~0.3%;当全铁(TFe)为50%时,则钒含量为0.4%以上。但钒(V 2O 5)的平均品位一般为0.1%~0.3%。在冶炼中可以综合回收利用。该类型,主要分布在当涂、马鞍山、庐江等地。
安徽省钒矿储量远景可观,新探明的庐江县罗河铁矿伴生钒,初步计算为36.54万吨,为发展安徽省冶金钢铁工业提供了可靠的原料基地。
〔沉积型〕
钒矿主要产于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中,它和石墨、磷共生。该类型矿床(点)已发现7处,主要分布在皖南一带。如黟县石山石煤中伴生钒,储量67.25万吨;休宁县蓝田组石煤中伴生钒,储量31.42万吨。宁国县虹龙石棉矿的围岩中含钒,平均品位0.56%。这类矿床的矿体一般呈层状,品位0.7%~0.8%,已达到一般工业指标。在开采石煤时可以进行综合回收。
铁矿是安徽省的重要矿产资源,已查明的铁矿床、矿(化)点共500多处,产地77处(含共伴生矿产地6处),至1985年底,累计保有地质储量28.56亿吨,其中,A+B+C级14.3亿吨;大、中型铁矿35处,储量27.4亿吨,其中,A+B+C级14亿吨,分别占全省总储量的95.4%和98%。富铁矿2.6亿吨,其中平炉富矿125.4万吨,高炉富矿3731万吨一般富矿22234.7万吨。矿石含铁平均品位33.2%。构成贫矿多、富矿少、高杂质富矿多平、高炉富矿少的格局。储量占全国第五位,占全国总储量的5.75%,是华东地区总储量的42.7%,榜立华东第一位。铁矿主要分布在长江两岸,占全省铁矿储量的63.7%,全省铁矿保有储量按行政区划分,见表1-2-1;各地区铁矿储量情况见表1-2-2。
按安徽行政区划分铁矿储量表

按已探明的铁矿成矿区分布,可分为马鞍山——当涂;庐江——怀宁;霍邱、淮北、繁昌等地区,见表1-2-2。
安徽铁矿集中地区铁矿储量情况表

〔马鞍山——当涂地区〕
已发现铁矿床(点)有60多处,矿床规模以大中型为主,为火山岩型。矿体较大,长400~ 900米,最长达1100米,宽400~ 800米,延深200~ 600米不等,厚度最大可达到200米。总的保有储量11.24亿吨,占全省39.35%。有一批储量达亿吨以上的大型铁矿床,是全国铁矿石原料基地之一。金属矿物以磁铁矿、假象赤铁矿为主,其次为褐铁矿及少量钛铁矿,平均品位为36.56%。富矿较少,仅占该区储量的6.12%,品位48.9%~60%以上。这一矿区矿石多属易选的磁铁矿石,一般可获得铁精矿品位53~64%。铁矿中普遍含有钒、磷、硫,其中:已查明的伴生钒(五氧化二钒)总量为92.53万吨,全省9处钒的产地均在这一矿区;磷储量1500万吨,占全省的三分之一;硫铁矿2亿吨,占全省总储量的43%。采用无废弃尾矿的选矿流程,这些伴生矿均可富集回收。其它伴生有益组分还有镓、钴、钛等。
〔繁昌-铜陵-贵池地区〕
已查明矽卡岩型铁矿4处,均为中小型,探明储量占全省铁矿总储量的1%,含铁平均品位44.15%,其中平炉和高炉富矿占该区探明储量的一半,品位最高达65.27%。矿体长40~380米不等,厚度最大200米,延深50~800米。赋存标高自地表350米至负200米。金属矿物以磁铁矿为主,赤铁矿、镜铁矿次之。系自熔性矿石,部分富块矿可进行分采,直接供炼铁厂使用,其余入选厂分选。
除繁昌外,沿江的铜陵、贵池、安庆等地,也有矽卡岩型铁矿分布,同时还有一定数量与铜矿伴生或共生的铁矿,已查明矿产地20多处,其中伴生、共生6处。探明储量2.38亿吨,占全省储量的7.93%,其中富矿占52.8%。是安徽最重要的富铁矿类型。以磁铁矿为主,含铁一般大于45%。
〔庐江——怀宁地区〕
已发现火山岩型铁矿床、矿(化)点20多处,查明工业矿床5处(其中大中型3处)。全省铁矿储量最大的罗河铁矿床和新发现的龙桥铁矿床,均分布在这一地区。罗河铁矿大部分产于火山岩地层中,矿体呈似层状,埋藏于负382~负846米,呈不规则的大透镜状产出。最大的矿体长宽可达千米以上,厚度平均59.66米。在8个矿体中,以1号矿体厚度大、品位高,储量为3.96亿吨,占该矿区总储量的78.21%。矿石类型主要为含钒磁铁矿、赤铁矿,探明的铁矿总储量达5.06亿吨,占全省总储量的17%。铁矿物平均含铁量35.82%,含钒0.19%。富矿品位达到51.22%,储量比例为20.9%。矿石易选,选矿试验可获铁精矿品位67%,金属回收率达81.02%。矿体伴有银、铜、磷、硫等矿物。此外,矿体的上、下部共生、伴生硫铁矿储量达9392万吨,可综合开采利用。但该区铁矿多属盲矿体,埋藏较深,只适宜于井下开采。从工业价值来看,该矿区地理位置比较适中,自然条件好,水陆交通便利,是安徽钢铁工业赖以发展的又一重要原料基地和综合开发利用硫铁矿、明矾石的基地。
〔霍邱地区〕
属沉积变质型铁矿。除霍邱外,凤阳、肥东等地也有零星分布。这一类型铁矿占全省总储量的31.81%,以贫矿为主。霍邱矿床分布较集中,位于两淮煤田西南缘的大片掩盖区,铁矿由十余个中型以上铁矿床组成,其中大型矿床3处,初探铁矿资源9.08亿吨,占全省总储量的26%。铁矿赋存于变质岩地层中,矿体规模较大,厚度数十米到200多米,最大延深达800米。此类矿石易选,经过选别可获精矿品位68%以上,硅小于2%的优质精矿。还可选出单一的优质镜铁矿,品位可达69%以上,可用作高级油漆的工业原料。该矿区将是安徽钢铁工业的后备矿山基地。
〔淮北地区〕
已找到矿床和矿(化)点40多处,查明矿产地10多处,矿床在地表大片第四纪沉积物覆盖下面,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初探储量1.27亿吨。金属矿物除磁铁矿外,还有黄铁矿及少量黄铜矿。矿石含铁品位45~ 60%,富矿储量比例38.7%,高炉、平炉富矿分别占8.6%和0.6%。矿石可选性能良好,可获铁精矿品位60%以上,金属回收率达84%,其伴生的铜、金、银、钴等均可通过选别综合回收。这一地区矿床都属隐伏的盲矿体,埋藏几十米到300余米,最深在500米以下,适宜于井下开采。
安徽铁矿床类型主要有与火山岩成因有关的热液型铁矿、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铁矿、沉积变质铁矿、沉积铁矿、风化淋滤和第四系坡积铁矿。并以火山岩型、矽卡岩型和沉积变质型三种类型为主,见表1-2-3。
安徽省铁矿类型情况表

〔火山岩型铁矿床〕
安徽火山岩型铁矿最多,占全省储量的58.01%。此类型中,富矿占9.67%。主要分布在马鞍山和庐江两个中生代火山岩盆地内,成因与火山喷溢和热液作用有关。马鞍山地区多为燕山晚期闪长玢岩侵入火山岩沿接触带上下成矿,以产于岩体内为多。形成大规模的含钒磁铁矿床。常由几个或数十个矿体组成,一般主矿体由一个或数个周围有一系列大小不等的透镜状矿体发育,矿体长数百米至千余米,矿层厚几十米到二、三百米。矿物组合为磁铁矿—磷灰石—阳起石类型。平均品位22.4%~36.36%,含五氧化二钒0.08%~0.26%。庐江罗河铁矿亦产于火山岩中,与火山作用有关,矿体直接产于晚侏罗纪粗安岩中,主要有上、下两层矿。厚度大,矿石类型为块状含钒磁铁矿,矿物以磁铁矿为主,次为赤铁矿,平均含铁品位35.92%,含五氧化二钒0.2%,并伴生、共生有黄铜矿、黄铁矿及硬石膏矿。此类型贫矿所占比例大。富矿中以高硫、磷富矿为多,高炉富矿所占比例少。
〔矽卡岩型铁矿床〕
全省矽卡岩型铁矿,储量为2.63亿吨,占铁矿总储量的9.22%,其中富矿占此类型的30.7%,是安徽最重要的富铁矿类型。其特点是“一富二磁”。矿床主要产于花岗岩、闪长岩类与不同时代的炭酸盐类的接触带及其附近。矿物除磁铁矿外尚有黄铁矿及少量黄铜矿。含铁45%~55%。高炉富矿所占比重较大。矽卡岩型铁矿主要分布在濉溪、繁昌一带。
繁昌长龙山铁矿主要是高炉自熔性矿石;濉溪前常铁矿主要是高炉富矿和自熔性矿石;其余矿区,矿石组分较复杂。规模一般为中小型。省内尚有与铜矿伴生或共生的矽卡岩型铁矿,主要分布在铜陵、贵池、安庆一带。这一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含铁较富,平均品位为45%以上,但含硫较高,一般为5%左右,多属高硫富矿。
〔沉积变质型铁矿床〕
安徽沉积变质铁矿仅次于火山岩型矿床,总储量为9.08亿吨,占全省铁矿总储量的31.81%。与鞍山式铁矿相似,具有“大而贫”的特点。矿体延伸长,矿层厚,平均品位32%,主要为贫矿,富矿尚未发现。原生矿赋存于变质岩地层中,矿石构造为条带状,条纹状。主要是矿物为磁铁矿和镜铁矿,所含有害组分较少,氧化矿石以假像和半假像赤铁矿为主,结构疏松。产于下元古界变质岩系的片岩,片麻岩中,上覆第四系几十米至200米,埋藏较深。主要分布在霍邱、周集、吴集、李老庄等地。
〔其它类型铁矿床〕
该类型铁矿床,一般规模小,分布零星,多为地方群众开采对象。第四系坡积——残积型铁矿、风化淋滤型铁矿均具有露天开采的特点。如坡积铁矿(黄梅山、丙子山铁矿)可采出优质平炉富矿石;风化淋滤型铁矿是杂质较高,但经开采手选后,亦可采出合格的高炉富矿。如贵池地区为代表的淋滤型黄山铁矿就是一个例证。
沉积型铁矿:仅凤阳大红山一处,沉积时代为下震旦纪,矿层薄,规模小,储量仅能满足地方小型开采,平均含铁品位46%,以高炉富矿为主,但硅含量较高,而含其它杂质少,可炼优质铸造生铁。
二、锰矿
安徽省锰矿资源不足,有矿床(点)46处,其中已探明矿产地2处,均为小型矿床,累计探明储量156.1万吨,氧化锰矿基本采完,全省无保有储量。在氧化带以下为碳酸盐锰矿石,目前尚不能利用。主要分布于贵池、铜陵、宣城等县市,其次也见于南陵、庐江、绩溪、六安等县市。
锰矿类型主要有热液型、风化淋滤型和沉积型。在长江南北两岸各县市均有分布。
〔热液型〕
在长江以北,含矿围岩为佛子岭群、上震旦统灯影组、中上寒武统山凹丁群、上泥盆统五通组、下第三系,也有产于岩体中的,如白垩纪正长岩。产地附近一般没有岩浆岩。矿体一般受裂隙控制,呈脉状、透镜状。矿体长30~100米,厚0.5~10米。金属矿物有软锰矿、水锰矿等。矿石呈网脉状、角砾状、浸染状、块状构造。锰含量为4~10%,仅局部达到边界品位。其矿点主要分布于金寨、六安、和县、滁州一带,不构成工业价值。
分布在长江以南的热液型锰矿,为小型锰矿床2处,矿点5处。小型矿床为宣城塔山锰矿,矿体产于白垩纪花岗岩和高骊山组、孤峰组的接触带。矿体呈脉状、凸镜状。矿体长200~600米,厚10~30米,金属矿物主要为软锰矿、硬锰矿、赤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非金属矿物为石英、蛋白石、玉髓、重晶石、方解石。含锰品位15~30%,含铁品位10~20%。矿床(点)主要分布于宣城和南陵等县。
〔风化淋滤型〕
矿体围岩主要由中侏罗统罗岭组含锰岩石,风化淋滤形成。矿体呈凸镜状。矿体长100~300米,厚5~10米。金属矿物为软锰矿、硬锰矿、锰土、褐铁矿组成。矿石呈土状、皮壳状、钟乳状、葡萄状、块状结构。含锰品位4%~14%,含铁品位15%~30%,属贫铁锰矿石。矿床(点)主要分布于庐江县等地。
〔沉积型〕
主要产于长江以南各县市。该类型锰矿主要有孤峰组和蓝田组两个含锰层位。孤峰组为主要含矿层位,其中有中型矿床1处,小型矿床5处,矿点20处,主要分布于东至、贵池、青阳、铜陵、南陵等县市。含矿层位主要为孤峰组下部硅质岩中有一层锰矿,矿体长由数百米至2000余米,厚0.5~1米,最大厚度为2.5米。地表为风化淋滤型铁帽,矿体埋深只有10余米,主要矿石矿物为软锰矿,呈蜂窝状、网脉状、同心圆状和块状结构。含锰27%~40%;深部为原生带,矿石为含锰方解石、菱锰矿,含锰品位10%~18%。蓝田组有锰矿点9处,分布于宁国、绩溪一带,含矿层位为蓝田组底部,含矿1~ 2层,长数十米至200余米,厚1~15米,地表为软锰矿、硬锰矿、赤铁矿、褐铁矿组成的铁锰帽,呈角砾状、葡萄状、蜂窝状构造。含锰品位7%~15%,含铁品位20%~35%。深部资源不清。浅部矿体进行小规模群采,供钢铁厂利用。
三、铬矿
安徽铬矿资源极少,仅有歙县伏川小型铬铁矿床1处,附近尚有小矿点多处。霍山县有矿点3处。
伏川铬铁矿床,属晚期岩浆矿床。有30多个小矿体组成,多呈小扁豆状。矿体规模不大,较大矿体长15~ 31米,延深5~ 30米,厚0.8~5米;小矿体长0.5米,宽0.2米,厚0.1~0.3米。矿石自然类型为致密块状铬铁矿、浸染状纯杆栏岩铬铁矿。
〔矿石工业类型〕
富矿(三氧化二铬>30%),贫矿(三氧化二铬>5%)。
〔矿物成份〕
金属矿物有铬铁矿、铬尖晶石。脉石矿物为蛇纹石、橄榄石、辉石、石棉等。
〔化学成份〕
平均含三氧化二铬37.03%、氧化镁37.14%、二氧化硅9.2~ 37.1%、氧化铁12.1%,铬铁比值>2.5。
〔储量〕
铬铁矿储量:工业矿量2000吨(已采完),远景储量1000吨。蛇纹岩储量:78404万吨。伴生硅酸镍储量:158.8万吨。硅酸镍品位0.2%~0.7%。
〔利用情况〕
安徽610矿进行边探边采,共采出矿石2000多吨,供上海炼钢。
四、金红石矿
安徽钛矿主要为金红石,共有矿床(点)40处,其中已探明的矿产地4处,均为小型矿床。累计探明金红石储量2.955万吨,保有储量2.953万吨;伴生锆英石6262吨,居全国第十七位,华东第一位。矿床类型有二种,即:洪积——沉积金红石砂矿床;热液型矿床。主要分布在潜山、太湖和凤阳等地。
〔河流洪积——沉积型砂矿床〕
共有矿产地4处,即潜山黄铺古井、张家冲、铁冶冲和跑马道等地。其中黄铺冲积砂矿床,主谷矿体长7600米,平均宽420米,分布面积为3.19平方公里,矿层平均厚1.68米,埋深1.09~5.05米,倾角平缓,主要矿物为金红石和锆英石,其它为柘榴石,绿帘石等。金红石平均品位3.71公斤/立方米,锆英石0.81公斤/立方米,开采时要损失农田5200亩。另外,在古井矿区外围还有8条以上的含矿河谷,远景很大。
张家冲冲积砂矿床,主谷矿体长3586米,平均宽224米,面积0.8平方公里,平均厚1.2米,一般埋深1.36~3.26米,倾角平缓,主要重矿物同黄铺矿相同。金红石平均品位3.87公斤/立方米,锆英石0.66公斤/立方米。开采时要损失农田1720亩。
铁冶冲冲积砂矿床,矿体长3800米,平均宽258米,分布面积为0.98平方公里,矿层平均厚1.28米,一般埋深2.5~3米,倾角平缓,近水平。主要矿物金红石、锆英石,其它重矿物有柘榴石、绿帘石、榍石、蓝晶石、磁铁矿、钛铁矿,少至微量自然金等。金红石平均品位3.15公斤/立方米,锆英石0.72公斤/立方米。开采时要损失农田1540亩。
跑马道洪积——冲积砂矿床,矿体长1450米,宽约156米,厚1.53米,埋深1.01~3.27米,倾角平缓。主要重矿物与铁冶冲相同。金红石平均品位2.15公斤/立方米,锆英石0.52公斤/立方米,矿床主要分布于潜山县境内,零星矿点在附近各县河床中也有发现。
〔热液型矿床〕
主要为凤阳金红石矿1处,含矿围岩为五河群斜长片麻岩、浅粒岩、云英片岩。矿体受断裂控制,呈透镜状、囊状。矿点共有47处,长50~550米,厚0.5~5米。金属矿物主要为金红石、辉钼矿、方铅矿、黄铁矿;非金属矿物为石英、重晶石。矿石类型有钛矿石和钼钛矿石两种。含二氧化钛品位2%~ 4%,最高品位12%;钼钛矿石含钼品位0.08%~0.15%,最高品位0.42%,并伴生铌、金、铅等。为一小型矿体。
五、钒矿
安徽钒矿床(点)有18处,经勘探已查明的伴生储量共9处(中型2处,其他为小型);矿点9处;累计探明钒矿(V 2O 5)储量109.03万吨,保有储量92.53万吨,居全国第五位,华东首位。主要分布于马鞍山、当涂、庐江,其次为滁州、全椒、黟县、绩溪、休宁、祁门等县市。
钒矿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火山岩型铁矿中的伴生矿产;另一种是沉积型矿床。
〔火山岩型〕
钒呈类质同象赋存于磁铁矿或赤铁矿中,钒和铁的含量一般呈正相关,则铁高钒的品位亦高,反之则低。如东山铁矿,全铁(TFe)30%~40%时,则V 2O 5为0.1%~0.3%;当全铁(TFe)为50%时,则钒含量为0.4%以上。但钒(V 2O 5)的平均品位一般为0.1%~0.3%。在冶炼中可以综合回收利用。该类型,主要分布在当涂、马鞍山、庐江等地。
安徽省钒矿储量远景可观,新探明的庐江县罗河铁矿伴生钒,初步计算为36.54万吨,为发展安徽省冶金钢铁工业提供了可靠的原料基地。
〔沉积型〕
钒矿主要产于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中,它和石墨、磷共生。该类型矿床(点)已发现7处,主要分布在皖南一带。如黟县石山石煤中伴生钒,储量67.25万吨;休宁县蓝田组石煤中伴生钒,储量31.42万吨。宁国县虹龙石棉矿的围岩中含钒,平均品位0.56%。这类矿床的矿体一般呈层状,品位0.7%~0.8%,已达到一般工业指标。在开采石煤时可以进行综合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