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建国后冶金矿山生产沿革
一、黑色铁矿生产沿革
〔铁矿山生产〕
建国初期,国家对“钢铁材料之需要倍感殷切”,鉴于马鞍山“资源蕴藏丰富,交通便利,实极有尽速建立大规模钢铁工业之必要”。当时,南京永利宁化学工业公司急切需要硫铁矿,因此,马鞍山矿区的生产恢复工作,一开始就列入了全国计划。自民国38年5月至6月1日,仅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向山硫铁矿迅速恢复了生产。这是建国后复工规模最大的硫铁矿。6月2日《新华日报》以整版篇幅报导了该矿职工恢复生产的消息。
1950年1月,华东工业部根据中央“分区建设”的战略方针,最先制订了《马鞍山钢铁厂建设计划》,酝酿恢复改建炼铁炉、发展炼铁生产,并列入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项目。与此同时,黑色冶金矿山的恢复,迅速提到议事日程。从1954年起,中共安徽省委、华东工业部组织大批领导骨干和技术力量,按照“区域展开,重点突破”的方针,全面普查沿江一带铁矿资源的历史和现状。这一时期,数以千计的地质工作者,风餐露宿,在东起马鞍山市的南山地区,南连繁昌县西北的桃冲山峦,长达150公里的地带全面普查了南山、凹山、姑山、长龙山的地质矿床,并及时提交了普查报告,满足了马鞍山钢铁厂(简称“马钢”)初期建设对于铁矿资源的需要。“二五”(1958~1962年)期间,实行专业勘探和群众找矿相结合,发现近400处铁矿点(床),出现一个普查找矿的新局面。同期还完成了凹山、大东山、姑山、钟山、和睦山、长龙山、铜官山(共生铜)等铁矿的普查和补充勘探,促进了马钢及地方钢铁工业的发展。“三年调整”以及“三五”(1966~1970年)期间,系统开展了航空磁测及地面物探,通过钻探,先后在天长、霍邱、淮北、庐江等地找到了新的铁矿。此间还完成了前排山、顺风山、陈庄等富矿的勘探工作,对新发现的钟九、周集、吴集、张庄、刘楼、冶山、大岭等铁矿床也作出了评价。“四五”(1971~1975年)及“五五”(1976~1980年)初期,由于钢铁工业不切合实际地大发展和对地质工作者的过急要求,几度掀起铁矿地质会战,仅地质部门参战职工最多达7000余人,开动钻机80余台。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地质工作内部平衡和比例。此期间,接连完成了凹山外围南山深部、陶村、钟九、和尚桥、大岭、前常、三铺、张庄、西马鞍山(共生铜)、罗河等铁矿的评价或初勘,探明储量每年按大于亿吨的幅度增长。其间新发现的还有大包庄、白象山、M 1、尤塘沿、金牛坝、小六房、向山深部、前常深部、旗杆楼、范桥、陶坝等隐伏铁矿床。从“五五”末期开始,主要加强了重点地区的基础地质、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及综合研究,对已找出的独立工业矿床,择优进行普查评价。
至“六五”(1981~1985年)末期,全省已发现铁矿床(点)500多处,探明铁矿储量居华东首位,全国第五位。其中各类富矿比例尽管高于全国富矿比例,但存在贫多富少的缺陷。铁矿类型由解放前单一的接触交代型铁矿,扩展到变质型(占29.20%)、火山岩型(占58.7%)、接触交代型(矽卡岩型占9.00%)、火山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占2.6%)等主要类型。另外沉积型铁矿亦有所发现,但所占比例甚少。铁矿在地区分布上,也由解放前当涂——铜陵地区,扩大到庐江——怀宁、霍邱——颍上、萧县——宿县以及天长等地区。
在铁矿普查勘探方法上,坚持就矿找矿的原则,从而大大扩大了当涂、马鞍山、繁昌等老矿区的远景;强调组织地质、物化探、钻探等综合方法找矿,新发现了霍邱、庐枞、淮北等铁矿基地;强调贯彻综合评价、综合勘探,发现了一系列伴生元素或共生矿产,如火山岩型铁矿中的钒、磷、硫、石膏、高领土等;矽卡岩型铁矿中的金、银、硼、钴、铜矿、黄铁矿及石膏等,大大提高了这些铁矿的经济价值。
“一五”(1953~1957年)时期,在开展矿产资源普查、勘探的同时,矿山的开发和建设也揭开了序幕。1954年5月16日,当涂境内的马钢公司姑山铁矿最先点燃了第一排开山炮,采出建国后第一批铁矿石。同年11月,马钢最大的“粮仓”南山铁矿,开始了全面的改建工程,由重工业部黑色金属设计院北京分院提出第一期工程设计方案,华东钢铁公司基建处六公司施工,设计规模年产20万吨铁矿。1955年5月21日上午11时30分,第一台凿岩机在南山采场穿孔,12时30分开采出第一批铁矿石,当年采矿24万吨。1956年3月,长龙山铁矿(现为桃冲铁矿)恢复采矿,年产铁矿17.9万吨。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末的1957年底,宁芜成矿带的南山、姑山、桃冲三个主要矿区,建立起一个崭新的矿山生产体系。此期间国家投资2005.27万元,占马钢同期建设总投资45.26%,先后有11座矿山投入生产,所获得的铁矿石产量达186.56万吨,矿石成本平均只有2.77元/吨,年平均发展速度为261.4%,有力地支援了华东地区的经济建设(当时马鞍山供应华东地区生铁量达40万吨)。1958~1965年的8年中,国家又投资1.18亿元建设矿山(其中1963~1965年调整时期,矿山投资占马钢投资的28%),使南山、姑山、桃冲3座矿山形成一定规模,年采矿水平曾达到400万吨,平均发展速度保持在80%~100%之间,为解放前裕繁、宝兴、福利民、振冶、益华5个铁矿公司年产量总和的3.87倍。10年“文化大革命”运动,给矿山生产带来严重的破坏,1967年6月21日,马钢所属矿山首先由南山矿造反组织武斗先后停产,至次年3月部分恢复生产,加上矿山受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矿山生产建设在较长时期处于徘徊局面,而被迫减慢了发展速度。1977年以前,马钢矿山实际开采能力一直在400万吨左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一带矿区通过企业整顿和改革,加快了建设步伐,夺回了“文化大革命”所耽误的时间。“六五”期间,马钢矿山已形成750万吨采选综合生产能力,在全国十大钢铁联合企业冶金矿山中居第五位。其中凹山铁矿年产500万吨,成为全国八大露天铁矿之一。从1954年到1985年的32年中,国家累计给马钢矿山的基本建设投资为45963.57万元,占马钢基本建设总投资的31.20%。先后建成22个主要工程项目,占马钢同期建成的工程项目总数的15.49%。已累计开采铁矿石9458万吨,生产铁精矿3050.3万吨。按国家价格计算创利润6.15亿元,为投资总额的1.5倍。目前马钢公司所属矿山生产的矿石,能保证生铁生产的实际需要量的85%。
安徽省铁矿资源的开发利用,除上述宁芜成矿带马钢所属的3个矿区外,地方国营矿山大部分是在1958年7月份以后建立起来的,在此之前,全省总数不过七、八处,均在马鞍山周围(包括马鞍山钢铁公司所属矿山),年仅生产矿石约80万吨。1958年中共安徽省委在号召全党全民大办钢铁的同时,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找矿、报矿、采矿运动。先后参加这一运动的有50多万人,仅霍山县先后投入近20万人。各地党委书记都亲自挂帅,如肥东县委书记姜克带数千人找铁矿;寿县县委书记先后动员了2万多人上山找矿,演员、理发员都参加了找矿工作;萧县县委书记余健亲自带领工人上山找耐火原料等。全省找出各种矿点近万处,其中铁矿点有300余处,有价值的有97处,有33处规模较大。1957年全省(包括马钢所属矿山)共生产铁矿石87万吨,1958年1~ 7月份就生产180多万吨,8至12月份即跃至695万吨,其中地方矿山423万吨,为1957年的8倍多。这一年全省70个县,有48个县,130个采矿点,生产铁矿和铁砂,所有这些矿石生产,均是在无器材设备和缺乏生产管理技术条件下的土法开采。如青阳县探矿,用农具代替钢钎、用手摇钻代替钻机、用土炸药代替磷氨炸药等。由于缺乏科学指导,造成滥采和浪费。同年11月,安徽省召开全省矿山工作会议,对矿山生产进行了整顿,实行定矿点、定规模、定人员、定领导、定用户、定品位的六定工作,选择了25个条件比较好的矿山进行基本建设。1961年开始对矿山进行调整,到1961年底,只保留了刘家大排、矾头山、鸡冠山、顺风山、白马山、前排山、齐罗山、黄梅山、大红山、钟山等11个铁矿。1962年初,这些矿山全部“下马”停产。同年7月决定保留黄梅山、顺风山、鸡冠山、和睦山4个矿山。这些矿山开采都无正式的设计规划,有的仅做了一些地质勘探工作,地质报告均未提出,生产因陋就简,没有形成综合生产能力。1962年仅生产矿石12.4万吨,相当于1958年的3%,1963年下降到3.4万吨的最低水平。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下,恢复、新建了一批冶金矿山,全省有17个县市办起了近百个中小矿山,年产铁矿石9.6万吨。1971年又一次“大打矿山之仗”的群众运动在全省展开,仅繁昌、铜陵、贵池、南陵、泾县、宣城6个县有8100人上山采矿,其中繁昌动员了3700人、23个开采单位;铜陵县1500人、10个开采单位;贵池县1300余人上山采矿,当年全省群众报矿达5916人次,报矿点1493处。1971年铁矿石达127万吨。安徽地方矿山的建设走过一段艰难、曲折的道路,长期以来只注重产量、产值,不考虑采剥(掘)之间的平衡关系,造成地方国营矿山采剥(掘)失调,桎梏了地方国营矿山的发展。1980年以前,地方骨干矿山的生产能力,仅占地方铁矿石产量的25%。80年代初,矿山建设认真贯彻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改善了企业经营管理,调整了矿山采、掘(剥)关系,完善了采矿充填系统。1980年全省地方国营矿山掘进尺24129米,剥离土石方2113000立方米,开拓沿深工程及选矿安全措施费用完成投资591万元,使经过调整后的矿山生产能力得到发挥,国营铁矿与乡办铁矿的生产比例由过去的25.5%,提高到48.3%。
1985年,全省地方矿山已发展到28个,这些矿山分布在马鞍山、当涂、繁昌、芜湖、贵池、铜陵、宣城、滁县、怀宁、庐江、凤阳、濉溪以及大别山区一带。其中规模较大的有马鞍山市黄梅山铁矿,该矿1962年开始建设,在此之前为群采,设计规模采选铁矿20万吨/年;繁昌县顺风山铁矿,1962年建成,年产铁矿约10万吨;铜陵市鸡冠山铁矿,1958年筹建,年采矿11.2万吨;巢湖地区钟山铁矿,1979年11月建成,设计开采规模40万吨/年。年产小于5万吨规模的矿山有铜陵县钟鸣乡叶山铁矿、凤阳县大红山铁矿、大别山区史淠河砂铁矿,其余均为数千吨到万吨规模。1985年省冶金厅统计资料,全省铁矿石产量为858.3万吨,其中富矿154.6万吨,居全国第五位。地方矿山开发速度“六五”期间平均增长9.3%,年开采矿石总量181.23万吨,占全省21%,基本上保证了地方钢铁企业对铁矿石资源的需要。60年代后期,乡镇铁矿开始发展,1985年产量已达到60万吨,并成为沿江县市的支柱产业,成为地方冶金工业矿石的重要来源。
安徽省历年铁矿石、铁精矿、烧结矿及辅助原料矿产量见表2-1-2。
“六五”期间安徽铁矿开采情况表

说明:1985年全国铁矿石原矿量合计为13734.72万吨,其中入炉矿2588.52万吨,入选矿11146.20万吨;其中成品矿(铁精矿)总计4380.20万吨。
〔锰矿生产〕
安徽省锰矿资源不足,发现的矿床(点)46处,其中探明的矿产地2处,均为小型矿床,主要分布在贵池、铜陵宣城一带。贵池马牙锰矿以氧化锰为主,自1958年开采以来,累计生产锰矿石17.57万吨,至1985年基本采完,年底全面闭坑停产。宣城塔山锰矿主要由硬锰矿、软锰矿和锰土组成,该矿床自1958年由地方开采,至1985年底止,生产锰矿石47万吨,目前仍由地方小型开采,年产量约4000吨左右。另,铜陵地区已查明一定规模的以碳酸锰为主的锰矿床,但利用效果不佳。目前,全省所需锰矿石8万吨,1985年仅生产2.3万吨,锰矿石不能自给,尚需从广西、湖南购进。安徽省钢铁工业发展很快,仅马鞍山钢铁公司所需锰矿达10万吨,为了尽可能满足需要,除在老矿区外围扩大找矿外,还应选择在沿江成矿有利的层位,寻找新的矿产地。历年产量见表2-1-3。
锰矿石历年产量表

〔钛(金红石)矿生产〕
安徽省仅4处,均为小型,主要分布在潜山县黄浦、张家冲、铁冶冲、跑马道等地。其中黄铺金红石砂矿床,分布面积约3.19平方公里,平均厚1.68米,埋深1.09~5.05米,倾角平缓。每立方米含金红石3.71公斤,含锆英石0.81公斤。经选矿后金红石回收率84.64%,精矿品位达94%。潜山一带金红石砂矿产地较多,除上述4处产地以外,刘羊河、黄铺矿区外围8条以上含砂河谷,远景也较大。这一地区个别矿床曾被少量开采,自1970年11月至1981年共采金红石24.7吨,质量较好。但因矿产地为农田覆盖,若开采将损坏农田约1万亩,因此尚未广泛利用。
〔钒矿生产〕
安徽省的钒矿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火山岩型铁矿中的伴生矿产。主要分布在马鞍山、当涂、庐江等地。铁矿床中伴生五氧化二钒(V 2O 5),品位一般为0.1%~0.3%,均可综合收回利用。已利用回收钒或冶炼钒铁、钒钢的矿产地有马鞍山市、凹山铁矿、东山铁矿、萝卜山铁矿和当涂县钟山铁矿。已利用的储量为30.9万吨,占全省已探明储量的33.4%。另一种是沉积型矿床。这类矿床的矿体一般呈层状,品位为0.7%~0.8%。此外与石煤共生的钒矿,在皖南一带分布也较广泛,均具有综合开采利用的价值。
二、有色(贵重)金属矿山生产沿革
〔铜金属矿山生产〕
1950年华东军政委员会成立“铜官山矿工程处”,铜官山铜矿于1950年7月开始恢复和建设,并于1952年6月正式投产。当年采出矿石3.37万吨。铜官山选厂同步建设,也于1952年投产,规模为400吨/日处理能力,当年生产铜料298吨。随后,铜山铜矿1959年建成投产;狮子山铜矿一期工程1966年投产;凤凰山铜矿1969年建成投产;金口岭铜矿1973年建成投产;狮子山铜矿二期工程1980年投产,为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后备接替的安庆铜矿1979年6月筹建,当年缓建,于1984恢复开工建设。
于此同时,地方国营有色金属工业小铜矿建设,在1958年大跃进年代相继而生。1960年建成滁县铜矿(后改名为琅琊山铜矿),1961年建成拔茅山铜矿,1962年建成石门庵铜矿。截止1985年底,安徽全省已建成铜矿生产矿山8个,其中皖北2个,年采矿能力236.64万吨。年选矿能力418万吨。年产铜量21061吨(其中铜陵有色金属公司铜量18201吨,地方有色矿山铜量2860吨)。历年产量见表2-1-4。
安徽铜矿石、铜金属量产量、生产能力一览表

〔铅、锌金属矿山生产〕
铅锌精矿:安徽省1960年开始有铅和锌精砂产品,当年生产铅精矿含量22吨,锌精矿含量31吨。至1985年,全省能生产铅精砂含量1804.275吨,锌精砂含量2152吨。均由黄山岭铅锌矿和繁昌铅锌矿生产。
钼精矿:1978年安徽省开始生产钼精矿,当年由太平钼矿生产钼精矿(45%)28吨,1982年至1985年,共生产钼精矿47626吨。一部分用于制钼铁出口,另一部分用于制钼酸铵。钼铁每年由安徽省进出口公司出口日本。
〔黄金矿山生产〕
安徽省黄金储量为全国总储量的第七位,但黄金开采历史较短,建国前尚无这方面的记载,直到1970年,才生产有色副产黄金52千克,白银1.88吨,改写了安徽历史上不产黄金、白银的记录。然而单一依靠从粗铜冶炼中回收提取副产黄金,由于受铜产量的制约,产量无法有新的突破。
1982年,省冶金厅在大别山区的霍山和长江以北五河相继建立2座小型机械化的独立黄金矿山,当年生产矿产黄金251两。改写了安徽矿产黄金零的记录。为大力加快矿产黄金开发,省人民政府于1984年批准成立了安徽省黄金公司,赋予管理全省和有关地市县的黄金生产、规划、建设的职能。1985年,全省生产黄金1035千克,其中矿产黄金972千克。
“六五”末,是安徽省黄金工业实现突破的准备阶段。预计从“七五”(1986~1990年)开始,安徽省黄金产量将以每年11.05%递增幅增长,其中矿产黄金将每年以42.55%幅度增长。到“七五”末的1990年,全省将相继建成机械化骨干矿山6座,形成年产矿产黄金2万两以上的生产能力。
三、冶金辅助原料矿山生产沿革
〔熔剂石灰岩矿〕
安徽省熔剂石灰岩产地7处,其中大型2处,中型5处。探明储量3.3亿吨,其中工业储量1.34亿吨。主要分布在长江两岸,巢县、含山、和县、芜湖、繁昌、东至、铜陵等地。已开采利用的产地有巢湖市曹家山、柴火山、万家山,东至县香山等地。储量6889万吨,占全省总量的21%。1985年,全省生产石灰石矿61.2万吨。
石灰石作为炼铁熔剂,全省尚能自给有余。马鞍山钢铁公司每年需要石灰石83万吨,主要靠对口矿山江苏镇江船山石灰石矿供应。该矿山现为宝山钢铁公司供应用矿,正在扩建,并已考虑马钢扩建的用量,扩建后,每年可供应马钢120万吨。另外每年从省内收购30万吨,尚能满足需要。马钢后备辅助原料矿山花山石灰石矿,储量8025万吨,1985年9月以后,拟积极筹备石灰石生产,将为马钢生产的不断发展提供辅助原料。
〔白云岩矿〕
全省产地6处,其中大型1处,中型1处,其余皆为小型。储量4.3亿吨,其中工业储量1.22亿吨。主要分布在宿州市、和县、巢湖市、肥东县等地。矿石质量好,一级品占总量的63.3%,部分达到工业特级品要求,开采条件好。已开采的矿产地有宿州市黄山白云岩矿、肥东县双山白云岩矿、和县大山白云岩矿3处,其储量为3741万吨,占总储量的8.6%。矿山建设规模为年产25万吨,实际生产能力20万吨。1985年实际开采量22.2万吨。
安徽冶金工业白云岩辅助原料矿山是从60年代开始建设的,除上述3个矿山外还有南陵、青阳等县乡镇企业独自经营的小型矿山。白云岩生产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而逐年增加。1962年全省产白云岩仅14378吨,到1985年,年产水平达20余万吨,基本上满足了地方钢铁企业的需要。到“七五”期间,地方主要钢铁企业,合肥钢铁公司年需20万吨,芜湖钢铁厂年需5万吨,按白云岩现有生产能力也能满足需要。
马鞍山钢铁公司年需白云岩48万吨,主要由对口矿山江苏幕府山白云岩矿供应25万吨,该矿正在扩建,建成后可满足马钢扩建后用量。80年代中期,另由江苏及安徽省内地方矿山提供20余万吨,尚能满足需要。另外马鞍山钢铁公司在巢县汤山有后备基地,储量37553万吨,鉴于运输条件较差,该后备基地尚未建设投产,其它渠道供应能满足需要。
〔萤石矿〕
安徽探明萤石产地4处,其中中型2处,其余皆为小型。储量168.4万吨,其中工业矿量120万吨,占总储量的71.25%。矿石中氟化钙含量为51.74%~88.4%。主要分布在旌德县、郎溪县、广德县及大别山区等地。目前正在开采利用的3处,地方群众开采点多处。全省矿山建设规模7万吨,一般为一级品,氟化钙含量在83%以上。1985年开采量为5.98万吨,其中国营矿山3.78万吨。全省冶金需求量自给有余,每年可外调萤石4万余吨,供应上海或出口国外。
〔耐火粘土〕
已探明产地4处,其中大型1处,中型3处。储量5036万吨,其中工业矿量1047万吨。主要分布在萧县、濉溪和含山县等地,多与煤矿共生,矿石多为硬质粘土,质量都不好淮北市烈山煤矿所属耐火粘土矿于1970年开采,年产熟料4万吨,供马鞍山钢铁公司和合肥钢铁公司使用。1980年6月停产,1983年煤矿报废。含山县花山耐火粘土矿设计规模10万吨,熟料6.2万吨,主要为硬质粘土,供马钢使用。1979年底列为缓建单位,已停止建设。不足部分主要靠外省供应。
软质粘土安徽省内产量较低,马钢和地方钢铁企业所需软质粘土,主要从江苏、河南调进。高铝粘土无产地,全部由山西、河南调进。
〔硅石矿、菱镁矿〕
硅石矿现探明产地仅凤阳县老绵山1处,储量1581.6万吨。因需要量不大,可以自给,未建设硅石矿山。
菱镁矿产地1处,位于霍邱县李老庄,为铁矿的共生矿产。储量332.9万吨,氧化镁含量41.15%,未利用,省内所需镁砂,全部从辽宁省调进。历年产量见表2-1-5。
安徽省历年辅助原料矿产产量表

说明:除以上辅助原料矿外,安徽还有旌德县和广德县的砩石矿,后者为小型矿山。
〔铁矿山生产〕
建国初期,国家对“钢铁材料之需要倍感殷切”,鉴于马鞍山“资源蕴藏丰富,交通便利,实极有尽速建立大规模钢铁工业之必要”。当时,南京永利宁化学工业公司急切需要硫铁矿,因此,马鞍山矿区的生产恢复工作,一开始就列入了全国计划。自民国38年5月至6月1日,仅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向山硫铁矿迅速恢复了生产。这是建国后复工规模最大的硫铁矿。6月2日《新华日报》以整版篇幅报导了该矿职工恢复生产的消息。
1950年1月,华东工业部根据中央“分区建设”的战略方针,最先制订了《马鞍山钢铁厂建设计划》,酝酿恢复改建炼铁炉、发展炼铁生产,并列入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项目。与此同时,黑色冶金矿山的恢复,迅速提到议事日程。从1954年起,中共安徽省委、华东工业部组织大批领导骨干和技术力量,按照“区域展开,重点突破”的方针,全面普查沿江一带铁矿资源的历史和现状。这一时期,数以千计的地质工作者,风餐露宿,在东起马鞍山市的南山地区,南连繁昌县西北的桃冲山峦,长达150公里的地带全面普查了南山、凹山、姑山、长龙山的地质矿床,并及时提交了普查报告,满足了马鞍山钢铁厂(简称“马钢”)初期建设对于铁矿资源的需要。“二五”(1958~1962年)期间,实行专业勘探和群众找矿相结合,发现近400处铁矿点(床),出现一个普查找矿的新局面。同期还完成了凹山、大东山、姑山、钟山、和睦山、长龙山、铜官山(共生铜)等铁矿的普查和补充勘探,促进了马钢及地方钢铁工业的发展。“三年调整”以及“三五”(1966~1970年)期间,系统开展了航空磁测及地面物探,通过钻探,先后在天长、霍邱、淮北、庐江等地找到了新的铁矿。此间还完成了前排山、顺风山、陈庄等富矿的勘探工作,对新发现的钟九、周集、吴集、张庄、刘楼、冶山、大岭等铁矿床也作出了评价。“四五”(1971~1975年)及“五五”(1976~1980年)初期,由于钢铁工业不切合实际地大发展和对地质工作者的过急要求,几度掀起铁矿地质会战,仅地质部门参战职工最多达7000余人,开动钻机80余台。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地质工作内部平衡和比例。此期间,接连完成了凹山外围南山深部、陶村、钟九、和尚桥、大岭、前常、三铺、张庄、西马鞍山(共生铜)、罗河等铁矿的评价或初勘,探明储量每年按大于亿吨的幅度增长。其间新发现的还有大包庄、白象山、M 1、尤塘沿、金牛坝、小六房、向山深部、前常深部、旗杆楼、范桥、陶坝等隐伏铁矿床。从“五五”末期开始,主要加强了重点地区的基础地质、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及综合研究,对已找出的独立工业矿床,择优进行普查评价。
至“六五”(1981~1985年)末期,全省已发现铁矿床(点)500多处,探明铁矿储量居华东首位,全国第五位。其中各类富矿比例尽管高于全国富矿比例,但存在贫多富少的缺陷。铁矿类型由解放前单一的接触交代型铁矿,扩展到变质型(占29.20%)、火山岩型(占58.7%)、接触交代型(矽卡岩型占9.00%)、火山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占2.6%)等主要类型。另外沉积型铁矿亦有所发现,但所占比例甚少。铁矿在地区分布上,也由解放前当涂——铜陵地区,扩大到庐江——怀宁、霍邱——颍上、萧县——宿县以及天长等地区。
在铁矿普查勘探方法上,坚持就矿找矿的原则,从而大大扩大了当涂、马鞍山、繁昌等老矿区的远景;强调组织地质、物化探、钻探等综合方法找矿,新发现了霍邱、庐枞、淮北等铁矿基地;强调贯彻综合评价、综合勘探,发现了一系列伴生元素或共生矿产,如火山岩型铁矿中的钒、磷、硫、石膏、高领土等;矽卡岩型铁矿中的金、银、硼、钴、铜矿、黄铁矿及石膏等,大大提高了这些铁矿的经济价值。
“一五”(1953~1957年)时期,在开展矿产资源普查、勘探的同时,矿山的开发和建设也揭开了序幕。1954年5月16日,当涂境内的马钢公司姑山铁矿最先点燃了第一排开山炮,采出建国后第一批铁矿石。同年11月,马钢最大的“粮仓”南山铁矿,开始了全面的改建工程,由重工业部黑色金属设计院北京分院提出第一期工程设计方案,华东钢铁公司基建处六公司施工,设计规模年产20万吨铁矿。1955年5月21日上午11时30分,第一台凿岩机在南山采场穿孔,12时30分开采出第一批铁矿石,当年采矿24万吨。1956年3月,长龙山铁矿(现为桃冲铁矿)恢复采矿,年产铁矿17.9万吨。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末的1957年底,宁芜成矿带的南山、姑山、桃冲三个主要矿区,建立起一个崭新的矿山生产体系。此期间国家投资2005.27万元,占马钢同期建设总投资45.26%,先后有11座矿山投入生产,所获得的铁矿石产量达186.56万吨,矿石成本平均只有2.77元/吨,年平均发展速度为261.4%,有力地支援了华东地区的经济建设(当时马鞍山供应华东地区生铁量达40万吨)。1958~1965年的8年中,国家又投资1.18亿元建设矿山(其中1963~1965年调整时期,矿山投资占马钢投资的28%),使南山、姑山、桃冲3座矿山形成一定规模,年采矿水平曾达到400万吨,平均发展速度保持在80%~100%之间,为解放前裕繁、宝兴、福利民、振冶、益华5个铁矿公司年产量总和的3.87倍。10年“文化大革命”运动,给矿山生产带来严重的破坏,1967年6月21日,马钢所属矿山首先由南山矿造反组织武斗先后停产,至次年3月部分恢复生产,加上矿山受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矿山生产建设在较长时期处于徘徊局面,而被迫减慢了发展速度。1977年以前,马钢矿山实际开采能力一直在400万吨左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一带矿区通过企业整顿和改革,加快了建设步伐,夺回了“文化大革命”所耽误的时间。“六五”期间,马钢矿山已形成750万吨采选综合生产能力,在全国十大钢铁联合企业冶金矿山中居第五位。其中凹山铁矿年产500万吨,成为全国八大露天铁矿之一。从1954年到1985年的32年中,国家累计给马钢矿山的基本建设投资为45963.57万元,占马钢基本建设总投资的31.20%。先后建成22个主要工程项目,占马钢同期建成的工程项目总数的15.49%。已累计开采铁矿石9458万吨,生产铁精矿3050.3万吨。按国家价格计算创利润6.15亿元,为投资总额的1.5倍。目前马钢公司所属矿山生产的矿石,能保证生铁生产的实际需要量的85%。
安徽省铁矿资源的开发利用,除上述宁芜成矿带马钢所属的3个矿区外,地方国营矿山大部分是在1958年7月份以后建立起来的,在此之前,全省总数不过七、八处,均在马鞍山周围(包括马鞍山钢铁公司所属矿山),年仅生产矿石约80万吨。1958年中共安徽省委在号召全党全民大办钢铁的同时,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找矿、报矿、采矿运动。先后参加这一运动的有50多万人,仅霍山县先后投入近20万人。各地党委书记都亲自挂帅,如肥东县委书记姜克带数千人找铁矿;寿县县委书记先后动员了2万多人上山找矿,演员、理发员都参加了找矿工作;萧县县委书记余健亲自带领工人上山找耐火原料等。全省找出各种矿点近万处,其中铁矿点有300余处,有价值的有97处,有33处规模较大。1957年全省(包括马钢所属矿山)共生产铁矿石87万吨,1958年1~ 7月份就生产180多万吨,8至12月份即跃至695万吨,其中地方矿山423万吨,为1957年的8倍多。这一年全省70个县,有48个县,130个采矿点,生产铁矿和铁砂,所有这些矿石生产,均是在无器材设备和缺乏生产管理技术条件下的土法开采。如青阳县探矿,用农具代替钢钎、用手摇钻代替钻机、用土炸药代替磷氨炸药等。由于缺乏科学指导,造成滥采和浪费。同年11月,安徽省召开全省矿山工作会议,对矿山生产进行了整顿,实行定矿点、定规模、定人员、定领导、定用户、定品位的六定工作,选择了25个条件比较好的矿山进行基本建设。1961年开始对矿山进行调整,到1961年底,只保留了刘家大排、矾头山、鸡冠山、顺风山、白马山、前排山、齐罗山、黄梅山、大红山、钟山等11个铁矿。1962年初,这些矿山全部“下马”停产。同年7月决定保留黄梅山、顺风山、鸡冠山、和睦山4个矿山。这些矿山开采都无正式的设计规划,有的仅做了一些地质勘探工作,地质报告均未提出,生产因陋就简,没有形成综合生产能力。1962年仅生产矿石12.4万吨,相当于1958年的3%,1963年下降到3.4万吨的最低水平。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下,恢复、新建了一批冶金矿山,全省有17个县市办起了近百个中小矿山,年产铁矿石9.6万吨。1971年又一次“大打矿山之仗”的群众运动在全省展开,仅繁昌、铜陵、贵池、南陵、泾县、宣城6个县有8100人上山采矿,其中繁昌动员了3700人、23个开采单位;铜陵县1500人、10个开采单位;贵池县1300余人上山采矿,当年全省群众报矿达5916人次,报矿点1493处。1971年铁矿石达127万吨。安徽地方矿山的建设走过一段艰难、曲折的道路,长期以来只注重产量、产值,不考虑采剥(掘)之间的平衡关系,造成地方国营矿山采剥(掘)失调,桎梏了地方国营矿山的发展。1980年以前,地方骨干矿山的生产能力,仅占地方铁矿石产量的25%。80年代初,矿山建设认真贯彻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改善了企业经营管理,调整了矿山采、掘(剥)关系,完善了采矿充填系统。1980年全省地方国营矿山掘进尺24129米,剥离土石方2113000立方米,开拓沿深工程及选矿安全措施费用完成投资591万元,使经过调整后的矿山生产能力得到发挥,国营铁矿与乡办铁矿的生产比例由过去的25.5%,提高到48.3%。
1985年,全省地方矿山已发展到28个,这些矿山分布在马鞍山、当涂、繁昌、芜湖、贵池、铜陵、宣城、滁县、怀宁、庐江、凤阳、濉溪以及大别山区一带。其中规模较大的有马鞍山市黄梅山铁矿,该矿1962年开始建设,在此之前为群采,设计规模采选铁矿20万吨/年;繁昌县顺风山铁矿,1962年建成,年产铁矿约10万吨;铜陵市鸡冠山铁矿,1958年筹建,年采矿11.2万吨;巢湖地区钟山铁矿,1979年11月建成,设计开采规模40万吨/年。年产小于5万吨规模的矿山有铜陵县钟鸣乡叶山铁矿、凤阳县大红山铁矿、大别山区史淠河砂铁矿,其余均为数千吨到万吨规模。1985年省冶金厅统计资料,全省铁矿石产量为858.3万吨,其中富矿154.6万吨,居全国第五位。地方矿山开发速度“六五”期间平均增长9.3%,年开采矿石总量181.23万吨,占全省21%,基本上保证了地方钢铁企业对铁矿石资源的需要。60年代后期,乡镇铁矿开始发展,1985年产量已达到60万吨,并成为沿江县市的支柱产业,成为地方冶金工业矿石的重要来源。
安徽省历年铁矿石、铁精矿、烧结矿及辅助原料矿产量见表2-1-2。
“六五”期间安徽铁矿开采情况表

说明:1985年全国铁矿石原矿量合计为13734.72万吨,其中入炉矿2588.52万吨,入选矿11146.20万吨;其中成品矿(铁精矿)总计4380.20万吨。
〔锰矿生产〕
安徽省锰矿资源不足,发现的矿床(点)46处,其中探明的矿产地2处,均为小型矿床,主要分布在贵池、铜陵宣城一带。贵池马牙锰矿以氧化锰为主,自1958年开采以来,累计生产锰矿石17.57万吨,至1985年基本采完,年底全面闭坑停产。宣城塔山锰矿主要由硬锰矿、软锰矿和锰土组成,该矿床自1958年由地方开采,至1985年底止,生产锰矿石47万吨,目前仍由地方小型开采,年产量约4000吨左右。另,铜陵地区已查明一定规模的以碳酸锰为主的锰矿床,但利用效果不佳。目前,全省所需锰矿石8万吨,1985年仅生产2.3万吨,锰矿石不能自给,尚需从广西、湖南购进。安徽省钢铁工业发展很快,仅马鞍山钢铁公司所需锰矿达10万吨,为了尽可能满足需要,除在老矿区外围扩大找矿外,还应选择在沿江成矿有利的层位,寻找新的矿产地。历年产量见表2-1-3。
锰矿石历年产量表

〔钛(金红石)矿生产〕
安徽省仅4处,均为小型,主要分布在潜山县黄浦、张家冲、铁冶冲、跑马道等地。其中黄铺金红石砂矿床,分布面积约3.19平方公里,平均厚1.68米,埋深1.09~5.05米,倾角平缓。每立方米含金红石3.71公斤,含锆英石0.81公斤。经选矿后金红石回收率84.64%,精矿品位达94%。潜山一带金红石砂矿产地较多,除上述4处产地以外,刘羊河、黄铺矿区外围8条以上含砂河谷,远景也较大。这一地区个别矿床曾被少量开采,自1970年11月至1981年共采金红石24.7吨,质量较好。但因矿产地为农田覆盖,若开采将损坏农田约1万亩,因此尚未广泛利用。
〔钒矿生产〕
安徽省的钒矿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火山岩型铁矿中的伴生矿产。主要分布在马鞍山、当涂、庐江等地。铁矿床中伴生五氧化二钒(V 2O 5),品位一般为0.1%~0.3%,均可综合收回利用。已利用回收钒或冶炼钒铁、钒钢的矿产地有马鞍山市、凹山铁矿、东山铁矿、萝卜山铁矿和当涂县钟山铁矿。已利用的储量为30.9万吨,占全省已探明储量的33.4%。另一种是沉积型矿床。这类矿床的矿体一般呈层状,品位为0.7%~0.8%。此外与石煤共生的钒矿,在皖南一带分布也较广泛,均具有综合开采利用的价值。
二、有色(贵重)金属矿山生产沿革
〔铜金属矿山生产〕
1950年华东军政委员会成立“铜官山矿工程处”,铜官山铜矿于1950年7月开始恢复和建设,并于1952年6月正式投产。当年采出矿石3.37万吨。铜官山选厂同步建设,也于1952年投产,规模为400吨/日处理能力,当年生产铜料298吨。随后,铜山铜矿1959年建成投产;狮子山铜矿一期工程1966年投产;凤凰山铜矿1969年建成投产;金口岭铜矿1973年建成投产;狮子山铜矿二期工程1980年投产,为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后备接替的安庆铜矿1979年6月筹建,当年缓建,于1984恢复开工建设。
于此同时,地方国营有色金属工业小铜矿建设,在1958年大跃进年代相继而生。1960年建成滁县铜矿(后改名为琅琊山铜矿),1961年建成拔茅山铜矿,1962年建成石门庵铜矿。截止1985年底,安徽全省已建成铜矿生产矿山8个,其中皖北2个,年采矿能力236.64万吨。年选矿能力418万吨。年产铜量21061吨(其中铜陵有色金属公司铜量18201吨,地方有色矿山铜量2860吨)。历年产量见表2-1-4。
安徽铜矿石、铜金属量产量、生产能力一览表

〔铅、锌金属矿山生产〕
铅锌精矿:安徽省1960年开始有铅和锌精砂产品,当年生产铅精矿含量22吨,锌精矿含量31吨。至1985年,全省能生产铅精砂含量1804.275吨,锌精砂含量2152吨。均由黄山岭铅锌矿和繁昌铅锌矿生产。
钼精矿:1978年安徽省开始生产钼精矿,当年由太平钼矿生产钼精矿(45%)28吨,1982年至1985年,共生产钼精矿47626吨。一部分用于制钼铁出口,另一部分用于制钼酸铵。钼铁每年由安徽省进出口公司出口日本。
〔黄金矿山生产〕
安徽省黄金储量为全国总储量的第七位,但黄金开采历史较短,建国前尚无这方面的记载,直到1970年,才生产有色副产黄金52千克,白银1.88吨,改写了安徽历史上不产黄金、白银的记录。然而单一依靠从粗铜冶炼中回收提取副产黄金,由于受铜产量的制约,产量无法有新的突破。
1982年,省冶金厅在大别山区的霍山和长江以北五河相继建立2座小型机械化的独立黄金矿山,当年生产矿产黄金251两。改写了安徽矿产黄金零的记录。为大力加快矿产黄金开发,省人民政府于1984年批准成立了安徽省黄金公司,赋予管理全省和有关地市县的黄金生产、规划、建设的职能。1985年,全省生产黄金1035千克,其中矿产黄金972千克。
“六五”末,是安徽省黄金工业实现突破的准备阶段。预计从“七五”(1986~1990年)开始,安徽省黄金产量将以每年11.05%递增幅增长,其中矿产黄金将每年以42.55%幅度增长。到“七五”末的1990年,全省将相继建成机械化骨干矿山6座,形成年产矿产黄金2万两以上的生产能力。
三、冶金辅助原料矿山生产沿革
〔熔剂石灰岩矿〕
安徽省熔剂石灰岩产地7处,其中大型2处,中型5处。探明储量3.3亿吨,其中工业储量1.34亿吨。主要分布在长江两岸,巢县、含山、和县、芜湖、繁昌、东至、铜陵等地。已开采利用的产地有巢湖市曹家山、柴火山、万家山,东至县香山等地。储量6889万吨,占全省总量的21%。1985年,全省生产石灰石矿61.2万吨。
石灰石作为炼铁熔剂,全省尚能自给有余。马鞍山钢铁公司每年需要石灰石83万吨,主要靠对口矿山江苏镇江船山石灰石矿供应。该矿山现为宝山钢铁公司供应用矿,正在扩建,并已考虑马钢扩建的用量,扩建后,每年可供应马钢120万吨。另外每年从省内收购30万吨,尚能满足需要。马钢后备辅助原料矿山花山石灰石矿,储量8025万吨,1985年9月以后,拟积极筹备石灰石生产,将为马钢生产的不断发展提供辅助原料。
〔白云岩矿〕
全省产地6处,其中大型1处,中型1处,其余皆为小型。储量4.3亿吨,其中工业储量1.22亿吨。主要分布在宿州市、和县、巢湖市、肥东县等地。矿石质量好,一级品占总量的63.3%,部分达到工业特级品要求,开采条件好。已开采的矿产地有宿州市黄山白云岩矿、肥东县双山白云岩矿、和县大山白云岩矿3处,其储量为3741万吨,占总储量的8.6%。矿山建设规模为年产25万吨,实际生产能力20万吨。1985年实际开采量22.2万吨。
安徽冶金工业白云岩辅助原料矿山是从60年代开始建设的,除上述3个矿山外还有南陵、青阳等县乡镇企业独自经营的小型矿山。白云岩生产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而逐年增加。1962年全省产白云岩仅14378吨,到1985年,年产水平达20余万吨,基本上满足了地方钢铁企业的需要。到“七五”期间,地方主要钢铁企业,合肥钢铁公司年需20万吨,芜湖钢铁厂年需5万吨,按白云岩现有生产能力也能满足需要。
马鞍山钢铁公司年需白云岩48万吨,主要由对口矿山江苏幕府山白云岩矿供应25万吨,该矿正在扩建,建成后可满足马钢扩建后用量。80年代中期,另由江苏及安徽省内地方矿山提供20余万吨,尚能满足需要。另外马鞍山钢铁公司在巢县汤山有后备基地,储量37553万吨,鉴于运输条件较差,该后备基地尚未建设投产,其它渠道供应能满足需要。
〔萤石矿〕
安徽探明萤石产地4处,其中中型2处,其余皆为小型。储量168.4万吨,其中工业矿量120万吨,占总储量的71.25%。矿石中氟化钙含量为51.74%~88.4%。主要分布在旌德县、郎溪县、广德县及大别山区等地。目前正在开采利用的3处,地方群众开采点多处。全省矿山建设规模7万吨,一般为一级品,氟化钙含量在83%以上。1985年开采量为5.98万吨,其中国营矿山3.78万吨。全省冶金需求量自给有余,每年可外调萤石4万余吨,供应上海或出口国外。
〔耐火粘土〕
已探明产地4处,其中大型1处,中型3处。储量5036万吨,其中工业矿量1047万吨。主要分布在萧县、濉溪和含山县等地,多与煤矿共生,矿石多为硬质粘土,质量都不好淮北市烈山煤矿所属耐火粘土矿于1970年开采,年产熟料4万吨,供马鞍山钢铁公司和合肥钢铁公司使用。1980年6月停产,1983年煤矿报废。含山县花山耐火粘土矿设计规模10万吨,熟料6.2万吨,主要为硬质粘土,供马钢使用。1979年底列为缓建单位,已停止建设。不足部分主要靠外省供应。
软质粘土安徽省内产量较低,马钢和地方钢铁企业所需软质粘土,主要从江苏、河南调进。高铝粘土无产地,全部由山西、河南调进。
〔硅石矿、菱镁矿〕
硅石矿现探明产地仅凤阳县老绵山1处,储量1581.6万吨。因需要量不大,可以自给,未建设硅石矿山。
菱镁矿产地1处,位于霍邱县李老庄,为铁矿的共生矿产。储量332.9万吨,氧化镁含量41.15%,未利用,省内所需镁砂,全部从辽宁省调进。历年产量见表2-1-5。
安徽省历年辅助原料矿产产量表

说明:除以上辅助原料矿外,安徽还有旌德县和广德县的砩石矿,后者为小型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