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传说早在春秋时期,今安徽境内就已开始铸造铁器。康熙《太平府志》记载:“神山,在(芜湖)县东北九里,与赤铸(山)相连。图经云:干将淬剑于此,上有磨剑池、砥石”。《江南通志》又栽:庐江县东北的冶父山,旧传为欧冶子铸剑处。干将和欧冶子都是春秋时期制剑高手。这些志书记载的以上内容,便反映了安徽境内冶铸铁器的历史悠久。著名的楚国水利工程芍陂的修建,也表明安徽炼铁炼钢技术出现较早,因为兴修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如果没有坚锐的铁制工具是难以想象的。但据考古发现看,安徽出土最早的铁器,都是战国遗物。灵璧县城关七里乡,出土了战国时期的铁犁铧2件。民国22年(1933年)在寿县朱家集楚王墓出土有铁、铁弩矢等。曾盗过此墓的人说,封土下的墓口,系用生铁浇灌掩盖。
到秦汉时,中国已完成了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的过渡,农具已铁器化。省境当涂丹阳盛产铁,博望镇时称“打铁之乡”,操铁艺者多达千人。《汉书.地理志》载:西汉武帝时在全国设置铁官40余处,主持铸造铁器,绝大部分铸造的是农具。庐江郡的皖县(今潜山县)是当时设置铁官的地区之一,并以“江”字作为所铸铁器的标志。东汉时,皖县仍以产铁著称。1959年在寿县发现的东汉堰坝遗址中,出土铁犁、铁锄、铁锤、铁斧、铁锯、铁凿、铁鱼叉等,80年代又在淮南市东汉遗址出土镰、锄、锸等铁制农具,这些都为汉代铁制农具。三国至隋唐,马鞍山、芜湖、铜陵炼铁业发达。三国时,马鞍山地区已有炼铁铸造兵器的记载。在东晋,南朝200多年间,今安徽贵池东北的梅根冶,一直是江南两大冶铸作坊之一,(另一在今湖北武昌东南),既能炼铜,又能炼铁。《太平寰宇记》说:“自齐,梁之代为梅根冶以烹铜铁”。
唐代,当涂、南陵、舒州均产铁。李白在《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中说:金陵附近“银坑铁冶连绵相属”,描绘了当时当涂附近铁冶盛况。20世纪50年代,在繁昌、南陵发现多处唐宋炼铁遗址,铁矿冶炼业相当兴盛。其中繁昌竹园湾唐宋冶铁遗址的圆形竖炉,直径约1.15米,炉壁用砖砌成,内膛掺有砂粒的耐火泥,从炉内残存物料分析,是以栗炭为燃料,加石灰石作熔剂的。此外,马鞍山桃冲矿区已有筑炉炼铁的记录。宋元时,繁昌铁矿冶炼仍相当兴旺,冶铁作坊设在矿山附近。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在舒州设同安监,先铸铜钱,后铸铁钱。南宋绍兴至乾道间(1131~1173年),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舒州怀宁、池州贵池及铜陵均产铁。
乾道初年,朝廷诏两淮京西悉用铁钱。乾道三年(1167年)在和州置监铸钱。乾道六年,“先是以和州旧有钱监,舒州山口镇亦有古监,诏司农丞许子中往淮西措置,于是子中以舒蕲黄皆产铁,请各置监”,岁合铸大小钱30万贯,令两淮通行。这说明皖西铁矿曾在乾道年间用于铸铁钱。南宋时期,濮氏已在芜湖冶铁炼钢。另外,在淮北,11世纪萧县一带已有采煤炼铁。元丰元年(1078年),苏轼任徐州太守时,写有《石炭行》诗,描写了徐州西南萧县白土镇一带以煤代栗炭炼铁的情景。该诗前“引”云:“彭城旧无石炭,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器),犀利胜常。”明清时期,今安徽境内的炼铁生产长期停滞。但清乾隆年间,芜湖手工炼铁作坊有数十家。古代为土法炼铁,设备简陋,矿石人工锤碎,用木炭或木柴加热冶炼,人力风箱鼓风,每次出铁仅十几公斤。
民国初年,近代矿冶业萌发。民国2年(1913年),裕繁铁矿公司在桃冲开采铁矿的基础上,由矿东霍守华筹款2万元,建成小型熔矿炉1座,高3.5米,炉体直径70厘米,配有热风炉和送风机,计划一昼夜炼铁5~6吨。试产末成,废弃。30年代初,国民政府实业部拟订通过向德国借款,在马鞍山建设中央钢铁厂的议案,并委托美国麦基公司完成《马鞍山钢铁企业规划报告设计书》,但终成一纸空文。抗日战争时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海上运输线受阻,遂将在中国掠夺的铁矿石就地冶炼,制造军火。民国31年12月,日本侵略者在马鞍山设立“日铁马鞍山制铁所”。民国32年9月21日,第一座小型炼铁炉点火投产。至民国34年初,共建造日产20吨的小铁炉10座(其中2座只建成炉体),月产生铁500吨。制铁所占地130.8万平方米,有发电、炼焦、供水、机械修理、码头、铁路等配套设施。时有员工2000多名,其中日籍职员50多人,技工60多人。至民国34年2月停炼,共冶炼铸造生铁约1万吨。7月起,日籍人员先后撤离,大部分机械设备陆续运至华北,准备战争结束运回日本。抗战胜利后,制铁所由国民政府派员接收,交资源委员会经营。原有的10座小高炉在日军撤离前悉遭破坏,8座小型高炉,有4座炉体外壳被日军用硝水腐蚀不能使用;接收后,机械设备又多被盗卖,高炉衬炉砖等也被拆除修建工事,制铁所已成废墟。民国36年,国民政府曾有在马鞍山建设年产50万吨皖南钢铁厂的动议,计划投资100亿元(储备券),但因内战,政局动摇,财力匮乏,上述计划亦成泡影。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