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建国后铁冶炼沿革
1949年建国以后,安徽炼铁工业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1952年10月,华东工业部根据重工业部关于“先修复改建原有的炼铁炉”的指示,决定在马鞍山改建炼铁炉。1953年6月1日,高炉改建工程全面展开,同年9月16日,2号高炉首先竣工,当日18时炼出第一炉铁水。继2号高炉投产后,其它5座高炉也都在12月15日前全部改建成功。这6座高炉,在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共产生铁73.6万吨,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为马鞍山的钢铁工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炉改建工程竣工后,为适应国家第二个五年计划对钢铁产品的需求,国家批准在马鞍山扩建5座210立方米的中型高炉(即9~13号高炉)。同时,由安徽省投资建造2座84立方米的小型高炉(7~8号高炉)。1956年7月,高炉扩建工程全面开工。7号、8号高炉分别于1958年2月和5月建成投产,设计能力年产8万吨生铁。1958年9月8日,马鞍山第一座中型高炉,也是当时华东地区最大的高炉—— 9号高炉竣工,次日12时出铁。10~13号中型高炉至1959年2月相继建成投产,使马钢高炉总容积从原来的454立方米增加到1542立方米,扩大了近2.4倍。
1958年至1960年,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和“以钢为纲”的方针指导下,安徽和其他省区一样,掀起了“大办钢铁”的群众运动。作为钢铁企业的马钢位当其首,同年在慈湖地区(今马钢二厂区)开辟新的炼铁基地,新建两个炼铁厂,即今马钢第二炼铁厂和第三炼铁厂。除马钢以外,沿江距矿区近,水路交通便捷的芜湖、繁昌、铜陵、安庆,以及合肥、淮南、蚌埠、阜阳、六安等地也都办起了钢铁厂。
1958年6月10日21时20分,芜湖船舶厂1.5立方米高炉生产出建国后芜湖的第一炉铁水。1959年该市产铁22万多吨。1960年底,全市建成芜湖、大有、弋江3个钢铁厂和14个炼铁厂,建成8立方米以上高炉118座。小高炉炼铁获“全国先进红旗”。1957年,繁昌钢铁厂成立,先后建成1座9.7立方米和总容量为154立方米的13座小高炉投产。次年,铜官山市钢铁厂成立。
1958年,合肥钢铁厂建起了小高炉,1961年9月全部停产。1960年5月,在财贸钢厂建一组2座100立方米高炉。1958年至1962年停产,其间合钢共产生铁11.1万余吨。1960年9月底统计,全省共有生产的炼铁企业59个(另有24个企业没生产),这些企业有小高炉769座,总容量达10645立方米。全省除59个工厂企业炼铁外,又集中其他方面力量大办钢铁,大搞“土法”上马,开始用坩埚、土窑作容器,用木炭作燃料,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学校到商店、居委会,到处皆是,不计其数。1958年8月之后,全省开始建造小土炉和小高炉,组织了有30多万人参加的建筑大军,在“快建炉、快安装、快生产”的三快口号下,全省每天约有240多万人参加大炼钢铁活动。到1958年底,全省建筑各种小土炉、小高炉总数达4.3万座,据1958年不完全统计,全省生产坩埚铁8.67万吨、土窑铁14.7万吨、小高炉铁12.47万吨,但多数不能利用。在大跃进,浮夸风、高指标、盲目大办钢铁工业的方针指引下,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得到了极大的调动,但造成的损失却是巨大的。根据全椒、蚌埠一县一市大办钢铁的情况,可见当时全省炼钢炼铁的总情形。1958年8月,全椒县成立了县冶金指挥部,下辖两个“钢铁师”,建立乌衣、南屏山两个钢铁基地和一个炼焦厂、一个耐火材料厂、一个矿厂。9月,全县共动员“机关干部、保姆、家属、学校师生、街道居民、公社社员1.3万人卷入炼铁、炼焦高潮”。年底,全县共砌1.5立方米以下小高炉700余座,8立方米高炉2座,闷窑70座,坩锅炉332个(坩锅71156个)。此外,还制造鼓风机54部、料车30台,以及大批矿用铁锤和炮钎。由于冶金材料短缺,10月至12月,近山的5个公社奉命大面积砍伐山林,共提供小竹2000担,木炭4500担。同时,动员全县干部、群众捐献生铁20.6万斤、熟铁9.8万斤,许多人被迫将正在使用的金属器皿上缴,被销毁熔入高炉。城郊南屏山上,日夜烟火满天,人山人海。没日没夜的“大炼钢铁”。到年底,全县共出铁2715.3吨(另外钢706吨),“铁屎”遍布道口,产品质量低劣,短短4个月,除人力不算,共亏损5万元左右。
1959年初,全省贯彻中央“先土后洋,逐步改进,巩固提高”的方针,各地陆续撤去钢铁生产基地,拆掉小高炉。全椒执行后,仅留下南屏山1座8立方米高炉,成立全椒县钢铁厂,由“炼钢战士”200人组成炉前、口料、备料、司机等专业队,日产量7吨左右;但质量同样低劣,同年钢厂关闭。
蚌埠也是这样。1958年8月1日,该市成立冶金工业指挥部,在缺乏铁源的条件下,先后建立蚌埠钢铁一厂、二厂、三厂、四厂及中共蚌埠地委钢铁厂和工农兵钢铁厂等25个钢铁企业,建立土、小高炉200座(不包括各单位自筹资金建立的365座小高炉),直接投入钢铁生产的职工2.9万多人。矿石从外地调进,并动员男女老少收集废钢铁。在所谓保“钢铁元帅”升帐中,全市动员11万人投入“大办钢铁”运动。从蚌埠到凤阳大洪山近百公里的山路上,由汽车、板车、手推车、三轮车、自行车组成的运矿队伍,达2万人之多。汽车一辆辆连接在一起,长达数十辆,称为“汽车列车化”。1959年4月起,又动员全市居民,在西郊开挖“钢粮河”,用于运输冶金物资。1959年,钢铁厂减为9户,职工1.16万人,有高炉43座,总容积为519立方米,转炉15座,总容量为23吨。至1961年的4年间,累计产生铁236084吨。后因资源缺乏,1962年钢铁工业“下马”。5年内,蚌埠钢铁工业基建投资3587万元,企业亏损6740万元,合计损失10327万元(单位损失未算)。
全省各地市县也都与全椒、蚌埠同样,由于群众性的“大炼钢铁”超越了客观实际,又缺少科学指导,亏损严重。1959年6月,中共安徽省委召开全省炼铁会议,对“小土群”进行整顿,提出建高炉必须就矿石、就煤炭、就交通、就电力的“四就”原则。自此,全省钢铁生产的重点,仍按建厂条件放在长江沿岸的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等市和沿铁路线的合肥、淮南、蚌埠等城市,形成了“厂”字形的布局,成为安徽省钢铁工业发展的雏形。
安徽省28立方米以下高炉情况统计表

截止1960年9月30日止,全省共有炼铁企业59个,中、小高炉769座(其中71立方米以上的高炉19座,容积为2590立方米),总容积共为10645立方米。
1961年开始国民经济调整,调整后全省炼铁企业由原来的83个(包括未生产的),减少到13个,职工人数由6.49万人减少到2.93万人,小高炉数减少到101座,总容量为4044立方米。1962年又进一步调整,到1963年底,全省地方小高炉全部“下马”,仅保留了马鞍山钢铁公司9座高炉生产,其中有3座是71~84立方米的小高炉。到1966年,马鞍山慈湖钢铁厂4座71~74立方米小高炉开始恢复生产。调整以后,安徽冶金企业取得了良性发展,铁产量虽然较大跃进期间有大幅度下降,但产品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原料用量和能耗也大幅度减少。1963~1965年马钢公司共生产生铁109.4万吨。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由于“停产闹革命”,甚至部分企业出现了武斗,影响了冶金生产。70年代初,安徽冶金工业在全国冶金系统“钢铁翻番”的思想指导下,再次掀起生产高潮。从1970年到1971年,全省又先后扩建、新办了18家钢铁厂,首先是芜湖钢铁厂,两年先后建了2座100立方米高炉投入生产,接着合肥钢厂也先后建了2座100立方米高炉于1971年9月投入生产,后来铜陵钢铁厂兴建了13立方米和50立方米小高炉各一座,繁昌钢铁厂建了2座13立方米小高炉,还有泾县钢铁厂13立方米、南陵钢铁厂8立方米、当涂钢铁厂9.7立方米、滁县铁厂13立方米、安庆地区铁厂和六安地区铁厂的13立方米和蚌埠铁厂的69.4立方米小高炉都相继投产。此间,还有马鞍山市铁厂、肥东钢铁厂、安庆市铁厂、大通铁厂也都相继投产。在此期间,全省地方企业共建小高炉29座,总容积达1129立方米,炼铁能力达52.6万吨/年。但由于这些小高炉装备水平太低,设备十分简陋,质量低劣,亏损严重。从1980年起到1985年,安徽冶金系统经过调整、改造、扩建后,钢铁生产的规模,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有了新的发展。生产生铁的企业有马钢一铁厂、二铁厂、三铁厂、合钢炼铁厂、芜湖钢铁厂、铜陵钢铁厂、繁昌钢铁厂、当涂钢铁厂、泾县钢铁厂、淮南钢铁厂10个厂。
马钢是以炼铁起家的钢铁联合企业,炼铁的主体设备9座中型高炉均是1958年以后陆续建成投产的,设备陈旧,技术装备落后。1980年以后,马钢开始连续对炼铁设备和技术进行改造和更新,使炼铁生产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在全国十大重点钢铁企业中,始终保持在中上游的水平上。1985年与1980年相比,生铁品种由4个增加到5个。1982年以后,生铁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9.99%以上。1985年,优质品率达94.63%,仅优质优价销售12.44万吨生铁,就多创利191万元。9座中型高炉均获国家冶金部“红旗高炉”的称号,并在冶金部“七五”期间高炉“分层晋级、分档达标”竞赛中获特等炉称号。进入80年代后,高炉利用系数、生铁合格率、焦比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逐年提高,热风温度、休风率、入炉矿石品位、高炉熟料比等也处于较好的水平。1985年高炉利用系数为2.152吨/立方米·昼夜,生铁合格率99.996%,综合焦比559公斤/吨。
80年代,铜陵钢铁厂也进行了设备和技术改造。1984年12月,二号高炉开始采用冶金部推广的新技术,炉内喷煤。选用铜陵县大通矿的无烟煤,喷煤率为60~100公斤/吨铁。1985年喷煤1610吨,以煤代焦2000余吨。既降低了入炉焦比和吨铁成本,又强化了高炉冶炼,缓和了历来焦炭供应不足的矛盾。为扩大炼铁生产规模,1985年9月,铜陵市自筹资金、自行设计建成的容积为84立方米的新1号高炉投产,至此炼铁生产能力达6.5万吨/年。新1号高炉与原1号、2号高炉相比,主要技术装备,热风和煤气除尘系统均采用80年代小高炉生产的新技术:鼓入高炉的冷风采用3座球式热风炉加热,煤气除尘系统采用布袋除尘工艺。1984年,铜陵生产的“陵牌”铸造生铁被评为安徽省优质产品。到1985年止,累计生产合格生铁35.64万吨。生铁合格率为99.5%,高炉利用系数1.915吨/立方米·昼夜,综合焦比由1980年的1014公斤/吨下降到1985年的805公斤/吨,1985年,炼铁生产拥有50立方米、84立方米高炉各1座,各类设备55台。
芜湖钢铁厂在原2座100立方米高炉的基础上,进行配套改造,于1979年完成了轨道式加料机和运铁机械化。又于1984年底至1985年6月,以8年补偿生铁35万吨、矿渣50万吨为条件,分别与省内、上海、江苏等9个单位签订了补偿贸易协议,集资4620万元,建300立方米高炉1座及第二组24平方米烧结机等配套设施。高炉于1985年11月5日破土动工,高炉区建筑面积11374平方米,由马鞍山钢铁设计院设计,冶金部第十七冶金建设公司承建,建成后,可年产生铁18~20万吨。1985年芜湖市冶金系统(含繁昌钢铁厂)生产生铁12万吨。1979年至1985年7年间,芜湖市下属的繁昌钢铁厂,共生产生铁11.67万吨。
1978年3月,中共安徽省委要求“合钢在3年到5年内建成钢、铁产量各达40万吨的规模”。为此,于同年7月始建300立方米高炉1座,其中因1979年国家压缩基本建设而停建,1981年再复建,直至1982年8月12日建成,每年新增炼铁能力17万吨。1985年,合钢实有300立方米高炉1座,100立方米高炉2座,年生产生铁能力27万吨,实际产生铁18.7万吨。从1977年至1985年,合钢共产生铁104.62万吨。
1985年底,安徽全省铁冶炼,共有各种高炉30座,总容积3756.5立方米,年生产能力为231.87万吨,实际生产242.6万吨。
安徽省炼铁企业高炉若按高炉容积分,至1985年,300立方米高炉5座,总容积1500立方米;294立方米高炉3座,总容积882立方米;255立方米高炉1座,容积255立方米;250立方米高炉1座,100立方米高炉5座,总容积500立方米;50~ 100立方米高炉3座,总容积180立方米;50立方米以下高炉12座,总容积189.5立方米。1980~1985年炼铁企业高炉及生产能力见表3-1-2。
安徽炼铁企业高炉及生产能力表

安徽省的铁合金生产始于1958年。1958年在进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鞍山钢铁公司生产已有较大发展,钢铁生产综合能力达25万吨,1959年猛增到60余万吨,急需足够数量的铁合金。1958年,马钢利用小高炉试生产锰铁,当年生产锰铁4098吨。同年11月,开始动工兴建铁合金车间。1959年4月建成1800千伏安开口式三相矿热炉5座,5月11日炼出第一炉含硅45%的硅铁。
由于当时冶炼设备土洋结合,操作工艺简单,生产时断时续,产品的品种和质量都不能满足钢铁生产的需要,1959年上半年又开始兴建铁合金厂,扩大生产规模。1960年上半年建成容量为1800千伏安的电炉4座,600千伏安电炉1座,同年8月正式投产,新增生产能力1万吨。当年生产锰铁24825吨、硅铁926吨。
1963年5月,在国民经济调整中,马钢公司铁合金厂“下马”停产,设备封存。至此安徽省自1963年至1965年钢铁生产所需的铁合金完全靠外地调运。
1966年,马钢公司开始恢复高炉锰铁生产,时值“文化大革命”,产量逐年下降。1968年10月,马钢着手筹办恢复电炉合金生产工作。1969年12月,炼出第一炉硅铁,全省停产6年的硅铁生产得到恢复。到1971年,马钢公司5座电炉恢复生产,新建1座电炉和3座石灰窑。此后,合肥钢铁公司、蚌埠铁合金厂、凤阳铁合金厂先后建成400~1800千伏安各类铁合金电炉8座。1971年,全省电炉铁合金产量达到2628吨。1982年3月,合钢公司因电力供应不足停产。到1985年底,全省共有铁合金生产单位3家即马鞍山钢铁公司、蚌埠铁合金厂、凤阳铁合金厂,铁合金电炉15座,72~74立方米小高炉3座。年设计生产能力电炉铁合金2.167万吨,高炉锰铁2.1万吨,其中马钢公司铁合金生产能力占全省的92.63%。1985年全省铁合金产量2.934万吨,其中锰铁16995吨、硅铁6818吨、硅锰合金5092吨、稀土合金435吨。产品品种有:锰铁、硅铁、硅锰合金、五氧化二钒、钒渣、钼铁、稀土合金等。产品产量基本满足省内炼钢需要,部分产品行销上海宝山钢铁总厂等单位。至1985年安徽省铁合金冶炼设备和生产能力见表3-1-3。
安徽省铁合金冶炼设备及生产能力表

座234/3 220002.铁合金电炉千伏安/座21600/12 17810马钢公司千伏安/座16200/9 13960其中:硅铁炉12600/7 8680硅锰炉3600/2 5280合钢公司千伏安/座3600/2 2400凤阳合金厂千伏安/座1800/1 1450
二、生产技术水平及产品品种质量
建国初期安徽炼铁生产使用的小高炉多数是砖砌炉壳,进入70年代后,多用钢炉壳替代砖炉壳,从而大大延长高炉寿命。在原料方面,50年代的小高炉,基本上是“吃生料”,矿石品位低,高炉质量也低且消耗高。1956年以前,安徽矿山生产的铁矿石经人工或机械破碎后,不经烧结直接送高炉冶炼生铁。到70年代后,开始使用土烧结矿,进而发展到烧结球团,烧结箱和机烧,使高炉熟料比不断提高。在此期间,一批新的科研成果在生产上得以应用,如“高碱度烧结矿在烧结厂和炼铁厂的应用”、“链蓖机——回转窑氧化球团矿生产工艺”,“高炉喷吹烟煤工艺”、“冷烧结——铺底料工艺”等,不仅推进了安徽省炼铁技术科技进步,也促进了国内炼铁工业的发展。到1985年底,全省高炉入炉矿品位达到51.53%。年产烧结矿374万吨。年产生铁243万吨。
50年代小高炉采用管式热风炉,温度仅500℃左右,60年代末即采用拷贝式热风炉,风温可升到800℃左右。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到70年代末,即有部分小高炉改用球式热风炉,风温可达1000℃左右。到1985年底,全省300立方米以下的高炉,大都采用球式热风炉。
在小高炉采用球式热风炉的同时,不少钢铁厂高炉煤气除尘改布袋除尘,代替过去的湿法除尘,这样既节约了用水,又减少了环境污染,同时使煤气净化效果转好,为综合利用高炉煤气创造了条件。
建国后,安徽省炼铁生产的主要产品是炼钢生铁(即16号以下牌号的生铁)和铸造生铁(即18号以上牌号的生铁),另外还有一些钛铁和钒铁;副产品主要是水渣。繁昌钢铁厂还生产铸铁下水管。从1949年到1985年,全省历年炼铁产品产量见表3-1-4;1970年至1985年炼铁生产技术经济指标表见表3-1-5。
安徽历年炼铁产品产量统计表

安徽省炼铁生产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说明:表3—1—4至表3—1—5摘自《安徽省冶金工业统计资料》(1949~1985年)。
三、主要烧结厂和炼铁厂
〔马钢第一烧结厂〕
马鞍山钢铁公司第一烧结厂座落在恒兴路23号,北邻雨山湖,东与马钢一铁厂毗连,西距长江约2公里,东离马鞍山火车站3.4公里。厂区占地面积约14余万平方米。
第一烧结厂是在原马鞍山铁厂烧结车间的基础上筹建的。1957年7月1日动工兴建,工程由上海钢铁公司设计处承担设计,主体工程由冶金部第七冶金建筑公司第六工程公司承担施工。1958年6月1日,2号烧结机首先竣工投产。至1962年2月,其它3台烧结机先后投产。1959年4月7日,中共马鞍山市委批准,将马钢炼铁厂的烧结、破碎2个车间划出,成立马钢烧结厂。同年9月,马钢供销处选矿车间并入烧结厂。1960~1962年2月,烧结厂一度与马钢一铁厂合并,成为一铁厂下属的烧结车间。1969年2月,马钢烧结厂第二烧结车间划出组建第二烧结厂。3月,马钢烧结厂改名为马钢第一烧结厂。到1985年底,第一烧结厂下设烧结、回转窑、原料、机修4个生产车间和18个科室。1985年末,全厂共有职工1061人,其中生产工人795人,技术人员47人,管理人员76人,服务人员88人,其他人员43人。
主要产品为烧结块矿。原料以南山铁矿凹山精矿粉为主,辅以姑山、桃冲及外地购进的一部分矿粉、各种含铁原料和熔剂、燃料(焦粉、白煤等)。从1958~1985年的28年间,共生产烧结矿2412.63万吨。1966年首次突破设计生产能力,年产达86.18万吨。1973年突破100万吨,达到108.47万吨。1978~1985年的8年间,共产烧结矿1062.18万吨,10年的产量相当于建厂30年总量的44.03%,年产量从1978年的112.97万吨,增加到1985年的154.16万吨,大约每隔2年增加12万吨产量。1985年的产量比1978年增长了36.46%,是建厂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烧结矿质量合格率为99.23%,一级品率为58.82%,烧结工序能耗为85.6公斤标煤/吨,烧结机利用系数为1.518吨/平方米·台时,日历作业率87.46%,台时产量40.24吨。第一烧结厂从1982年开始,还生产冶金石灰,除供本厂烧结配料外,其余供马钢3个钢厂炼钢之用。1982年产量8140吨,1985年增加到4.57万吨。建厂初期,由于缺乏经验,管理不善,投产后连年亏损,至1964年共亏损338.62万元。1965年扭亏为盈,当年盈利422.38万元。1980年内部利润总额为1546.42万元,1982年达到最高水平为1967.34万元。1983年开始呈现下降趋势,至1985年内部利润降至1029.67万元,仅为1982年的52.34%,吨矿利润6.68元。烧结矿单位成本54.27元/吨,工人实物劳动生产率2540吨/人·年。
第一烧结厂的主要设备有5台烧结机,其中26平方米烧结机4台,28.5平方米烧结机1台,1985年末生产能力为132.5万吨烧结矿,实际生产烧结矿154.16万吨。370平方米回转窑1座,年设计能力为6.5万吨粉状冶金石灰。全厂设备装机总容量1.06万千瓦,设备总重量4453.45吨。1980~1982年,先后对5台烧结机进行改造性大修,总有效面积由99平方米扩大到132.5平方米。1985年,对混合机和烧结点火炉及配套设备进行改造。一次混合机由2×4米改为2.5×5米,二次混和机由2×4米改为2×7米。1982年,第一烧结厂建成全国第一套烧结石灰回转窑系统。该工程1985年通过冶金部鉴定并先后荣获国家优秀设计金质奖、冶金部科技进步成果三等奖、安徽省和马鞍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84年,第一烧结厂建成了全国第一座中和混匀料场。从1979年开始,该厂坚持走挖潜、革新、改造的道路,不断扩大烧结机有效面积,使实际生产能力扩大了1.8倍,在改造烧结机的同时,积极治理粉尘和噪声,改变了人称“老灰窝”的面貌。1985年烧结矿年产量达154.16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并连续四年保持烧结工序能耗一等厂水平。1985年,全厂粉尘合格率达到94.7%,居全国同行业之首,被马鞍山市政府授予“治尘先锋”称号,并连续4年成为马鞍山市“文明单位”。1975年以来,第一烧结厂先后21次获得国家、冶金部和安徽省的先进荣誉称号和奖励。
〔马钢第二烧结厂〕
马鞍山钢铁公司第二烧结厂是国内第一家自行设计的冷矿工艺烧结厂,位于马钢一厂区东南,西邻马钢第一炼铁厂,东邻马钢第三轧钢厂,占地面积10.59万平方米。
第二烧结厂前身为马钢烧结厂的烧结二车间。1964年,国家计委批准兴建新烧结厂,由鞍山黑色金属矿山设计院设计,第十七冶金建设公司施工。1968年10月,1号烧结机竣工投产。1969年2月,正式成立马钢第二烧结厂。1970年6月,2号烧结机竣工。于1968年3月投资兴建的两座250立方米的石灰竖窑分别于1969年12月和1974年10月建成投产。1975年3月,冶金部根据马钢公司年产160万吨生铁缺少65~70万吨烧结矿的情况,批准第二烧结厂增建第3台75平方米烧结机工程,该工程由马钢设计院设计,第十七冶金建设公司承建,1976年5月动工,1977年8月竣工投产。第二烧结厂现设一、二烧结和原料、机动、除尘5个车间、18个科室。1985年末,全厂共有职工1279人,其中工人958人,技术人员38人,管理人员99人,服务人员112人,其他人员53人。
第二烧结厂主要生产烧结“冷矿”,原料来源为马钢凹山、东山等矿山的精矿粉,铜陵的硫酸渣,镇江船山矿的石灰石,山西阳泉、晋城等地的无烟煤。该厂生产的烧结矿,约23%供给第一炼铁厂,77%供给第二炼铁厂。冶金石灰,一半以上作本厂烧结熔剂原料,26%供第一炼钢厂,23%供给第二炼钢厂。1969~1985年,全厂共生产烧结矿2216.57万吨,其中1978~1985年产量为1369.44万吨,占投产后总产量的61.78%。1985年烧结矿产量189万吨,比1978年增加近20万吨,为建厂初期1969年产量的8.59倍。1985年产值达1.09亿元,创内部利润1029.67万元,是计划的105.07%。烧结矿单位成本60.17元/吨,全员劳动生产率1652吨/人·年。第二烧结厂,1985年底已安装生产设备756台,总重量9166吨,动力机械总能力17505千瓦。其中主要生产设备75平方米带式烧结机3台,年末生产能力180万吨,使用设备能力为189万吨。该厂投产初期,由于操作上实行薄铺、快转、大水、大炭,设备得不到正常的检修和保养。1980年后,实行厚铺、低炭、烧透、筛净的操作方法,并通过对烧结机的一系列改造,逐步实现了“厚料层”操作。1982年和1985年,利用大修机会,采用新型烧结机点火装置、热矿筛、高效率抽风机叶轮等,分别对1号、2号烧结机进行改造。此后,又对一些重要设备进行了50多项改造,提高了设备作业率,降低了能源消耗,使设备完好率达100%。已形成以6台电除尘为主的除尘系统,有效控制了大部分扬尘点,粉尘浓度合格率从1980年的74%,提高到1985年的83.33%,岗位平均粉尘浓度从1980年的26.16毫克/立方米,下降到1985年的10.18毫克/立方米,基本上达到国家规定的粉尘浓度10毫克/立方米的工业标准。1985年,烧结矿质量合格率94.69%,一级品率64.44%,烧结机利用系数1.14吨/平方米·台时,日历作业率84.47%,工序能耗103.3公斤标煤/吨,粉尘合格率83.33%,千人负伤率0.197‰,工人实物劳动生产率2013吨/人·年,是投产以来年最好水平。
〔马钢第一炼铁厂〕
马鞍山钢铁公司第一炼铁厂位于桃核山下,介于马钢第二烧结厂和第一烧结厂之间,西距长江约3公里,厂区占地面积27.34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3.80万平方米。
第一炼铁厂是马鞍山市建厂最早的工厂之一,于1953年6月1日开始对日本侵略者占领马鞍山时修建的小高炉进行改建,当年9月16日18时5分流出第一炉铁水。第一炼铁厂正式成立于1958年11月9日,为马钢公司下属的主要炼铁生产单位。下设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冶炼车间和机动、原料、铸铁7个车间及20个科室。1985年末生产能力年产生铁98万吨,全厂职工1380人,其中生产工人985人,工程技术人员123人,管理人员90人,服务人员105人,其他人员77人。
第一炼铁厂的主要产品是炼钢生铁和铸造生铁,主要副产品有高炉水渣、高炉煤气、膨珠。1958年前,原产炼钢生铁,全部供上海各钢厂炼钢。1958年马钢公司成立初期,因炼钢能力小,大部分仍供应上海。1979年马钢第三炼钢厂建成投产后,90%的铁水供马钢各钢厂炼钢,10%的铁水铸成块后由马钢公司外调,铸造生铁主要供应华东各省及马钢公司内部使用。副产品中的高炉水渣,年产约40万吨,供给安徽巢湖水泥厂。高炉煤气,每小时生产25万立方米,除供该厂热风炉使用外,主要输给马钢的轧钢厂和烧结厂使用。高炉炉前膨珠,年产约2万吨,供给江东住宅装配公司。1985年,一炼铁在抓安全、抓顺行、抓管理、抓技术进步、提高质量降消耗上下功夫,生铁产量达113.56万吨,占马钢公司生铁总产量的57.16%,为一铁厂有史以来最高年产量。1958~1985年的28年间,共为国家提供生铁1828.12万吨。其中,1979~1985年的7年间,共产生铁843.49万吨,占投产以来32年生铁总产量的44.46%。1981年以来,内部利润连年超过3000万元。1985年创内部利润4050.62万元。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生铁合格率99.99%,综合焦比558公斤/吨,入炉焦比492公斤/吨,喷吹煤粉73公斤/吨,高炉利用系数2.088吨/立方米·昼夜,渣铁比557公斤/吨,工人实物劳动生产率1164吨/人·年。
第一炼铁厂的主要设备有:300立方米高炉4座,250立方米高炉1座,100立方米高炉1座,总容量1550立方米。另有热风炉、送风系统、称量上料系统、喷煤系统和铸铁机等配套设备,有金属切削、起重运输等机械辅助设备。第一炼铁厂拥有设备总重量达7156吨,固定资产原值为3536万元,设备完好率在93~96%之间,甲级设备维护率90%左右。高炉热风炉烟气余热利用技术为国内首创,回转式空气预热系统被冶金部列为“六五”期间炼铁生产技术20项科技进步项目之一。另外,一铁厂还设计安装了高炉冷却水落差发电系统、全国第一条炉前矿渣膨珠生产线。近年又对老喷煤系统进行了工艺改造,为提高生产能力,提高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开辟新的途径。经过近30年的艰苦努力,特别是近8年的挖潜、革新、改造,一铁厂中型高炉的利用系数、产品合格率、一级品率、入炉焦比、工序能耗、休风率和风温等7项技术指标,都进入了全国同类高炉的前列,4座中型高炉先后达到冶金部“红旗炉”和国家“特级炉”标准。1983年,一铁厂被评为全国炼铁工序能耗先进单位。1983年11月和1984年10月,铸造生铁和炼钢生铁,先后被评为省优产品,在马钢公司内部最先成为产品全优化企业,并获得冶金部“1985年度冶金工业先进单位”称号。1985年,一铁厂先后获省厅设备先进单位、冶金企业质量管理先进单位称号和省劳动竞赛委员会创最佳经济效益银杯奖称号。
〔马钢第二炼铁厂〕
马鞍山钢铁公司第二炼铁厂位于幸福路北侧,东靠马钢修建部,西接第二炼钢厂,北邻铁合金厂。全厂占地面积47.3万平方米,工业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
马钢第二炼铁厂于1959年6月1日正式成立。同年11月和12月,1号、2号中型高炉先后竣工投产。3、4号高炉也于1960年10月和11月竣工投产。1962年,为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二铁厂的2、4、3号高炉先后停炉封存,只保留1号高炉生产。1963年3月,二铁厂与二钢厂合并成立马钢公司钢铁厂,二铁厂为钢铁厂下属的炼铁车间,到1963年底,全厂4座高炉全部停产。1966年3月,经国家计委批准,恢复第二炼铁厂。同年4月,中型高炉改建工程开始。1970年6月,4座高炉改造工程全部完工投产。到1985年底,第二炼铁厂设有炼铁一、二车间和铸铁、原料、喷吹、机修等6个车间、19个科室。全厂职工1147人,其中生产工人827人,技术人员107人,管理人员75人,服务人员83人,其他人员55人。
第二炼铁厂主要产品有普通炼钢生铁、含钒炼钢生铁、铸造生铁3种,主要副产品有水渣、瓦斯灰、煤气3种。1969~1985年,共产生铁1075.47万吨。1985年,生产合格生铁85.08万吨,占马钢公司当年生铁产量的42.83%。二铁厂历史上生铁产量几起几落,增长缓慢。1959~1963年,年产量都在10万吨左右,最低只有1.2万吨。1970年恢复生产后,产量始终在50~60万吨左右徘徊。1978年,超过70万吨;1984年,突破80万吨。1978~1985年的8年内共生产生铁618.08万吨。二铁厂生产的铁水,70~80%直接由铁水罐送住二钢厂、三钢厂、机修厂,20~30%铸成铁块外发。生铁除马钢公司自用外,还销往上海;1981年向印度尼西亚出口5000余吨优质生铁。全厂现有4座中型高炉,3座容积为294立方米,1座为255立方米,总容积为1137立方米。全厂生铁设计能力为年产81万吨,实际生产能力达85.08万吨,水渣设计能力45万吨,实际生产水渣56.08万吨。第二炼铁厂现有设备275台,总重量为5067.56吨,固定资产原值3235.01万元。1984年10月采用预热助燃空气和煤气,在全国属首次。
“文化大革命”期间,二铁厂规章制度废弛,生产管理混乱,以致1974年5月1日2号高炉发生严重爆炸,死亡3人,重伤1人,炉体离位1.7米,经济损失227万元。1978年以来,该厂经过全面整顿,企业管理逐步走上正轨,确立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经营方针,由单纯的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过渡,管理制度日趋完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经济效益逐年提高。1985年,高炉利用系数2.234吨/立方米·昼夜,休风率0.70%,综合焦比526公斤/吨铁,入炉焦比452公斤/吨铁,喷吹煤粉94.4公斤/吨,生铁质量合格率100%,一级品率93.6 7%,生铁成本175.70元/吨铁,工人实物劳动生产率1307吨/人·年,实现内部利润3320万元。“六五”期间,二铁厂狠抓企业的技术改造,经过高压喷吹烟煤试验,扩大了喷吹煤种,改变了炼铁生产单一喷吹无烟煤的局面。烟煤喷吹安全系统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高炉上料系统进行焦丁与烧结矿混装入炉试验,在国内首次用焦丁取代等量的合格冶金焦获得成功。“六五”期间,技术改造总投资为379.3万元,完成多项技术改造项目,其中有8项属于生产性重点工程,增长效益为688.9万元,投入与产出比为1∶1.82。
〔马钢第三炼铁厂〕
马鞍山钢铁公司第三炼铁厂位于慈湖仓门口村,东临慈湖河,西靠马鞍山麓,南与马钢第二轧钢厂相连,厂区占地面积3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13万平方米。
第三炼铁厂的前身是慈湖铁厂,1958年1月筹建,曾先后隶属马鞍山市、马钢公司和安徽省。1978年4月,慈湖铁厂第三次划归马钢,成立马钢公司慈湖铁厂,改炼锰铁。1979年4月,慈湖铁厂改名为马钢公司第三炼铁厂。至1985年,该厂设机动、炼铁、烧结、原料4个车间和18个科室。全厂职工1088人,其中生产工人796人,技术人员76人,管理人员95人,服务人员91人,其他人员30人。
第三炼铁厂产品以锰铁为主,兼产高钒高磷铁、铸造生铁、炼钢生铁、锰烧结矿、含钒烧结矿、普通烧结矿、水渣等。1985年,生产锰铁1.7万吨,高钒生铁1.61万吨,烧结锰矿5.48万吨,含钒烧结矿2.72万吨,水渣7.05万吨。1978年以来,共生产锰铁10.04万吨,钒铁5.59万吨,水渣34.98万吨。所产锰铁有7个牌号,按用户要求进行生产,生产的锰铁,产品主要供马钢3个钢厂炼钢,小部分外调。含钒1%以上的高钒高磷生铁供马钢二钢厂吹炼钒渣,以提高钒渣品位。
1978年以前,第三炼铁厂几经上马下马,管理机构变化频繁。4座小高炉直接用生矿冶炼,无固定矿源,加上矿石品位低,含灰粉多,炉况难掌握,产量一直较低,企业亏损大。1978年后,在马钢公司的统一指挥调度下,经过企业整顿和大修改造,逐步改变了过去设备陈旧、操作落后、消耗大、成本高、连年亏损的局面。1985年,该厂1号高炉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并进入全国先进行列。1985年三铁厂内部利润137.62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由1980年的16938元,增加到21600万元,增长27.6%,人均创利由1980年的680元,上升到1985年的1546元,增长1.27倍。
第三炼铁厂的主要设备有容积80立方米的小型高炉2座,74立方米高炉1座,18平方米烧结机1台。设备总重量2021吨,固定资产原值1550万元。年产高炉锰铁生产能力2.2万吨或高钒生铁7.34万吨;烧结锰矿或含钒烧结矿18万吨。通过强化企业管理,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不断提高。1985年生产高钒生铁16103吨,锰铁折合产量16995吨。锰铁高炉利用系数0.429吨/立方米·昼夜,休风率1.45%;锰铁合格率99.81%,入炉焦比2204公斤/吨,锰金属回收率81.24%,渣铁比2409公斤/吨,工人劳动生产率47吨/人·年。高钒生铁合格率99.77%,优级品率75.82%,高炉利用系数1.456吨/立方米·昼夜入炉焦比749公斤/吨,休风率1.04%,渣铁比881公斤/吨,工人劳动生产率167吨/人·年。
〔马钢铁合金厂〕
马鞍山钢铁公司铁合金厂位于慈湖大塘村,西邻马钢二钢厂,北靠慈湖乡塘岔村,与马钢二轧厂和动力厂制氧车间相近。厂区占地面积12.33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
1958年8月,马钢公司在马钢二厂内设铁合金车间,地址在今马钢二钢厂会堂。1959年4月,铁合金车间划归马钢炼钢二厂。同年5月,铁合金车间1号电炉成功地炼出了第一炉硅铁,1960年3月,铁合金车间的生产设备拆迁到新址安装。同年4月,铁合金厂成立。8月1日正式投产。次年12月,铁合金厂被撤销,改为马钢二钢厂下属的铁合金车间。1963年5月后,铁合金车间停产,设备封存。1969年1月,马钢半工半读学校改名为马钢“五七”铁合金厂。同年3月恢复生产。1973年1月26日,马钢“五七”铁合金厂又改为马钢铁合金厂。至1985年,铁合金厂已有冶炼、五氧化二钒、原料、机动4个生产车间和17个科室。年末全厂职工894人,其中生产工人624人,技术人员50人,管理人员87人,服务人员96人,其他人员37人。
铁合金厂产品共4种、15个规格,主要有硅铁、硅锰、五氧化二钒(片钒、粉钒)和电石,1982年和1984年,粉状五氧化二钒先后获省优和部优产品称号。铁合金厂的产品除满足马钢公司生产需要之外,还销往省内的安庆、阜阳、芜湖以及江苏、江西、湖南、四川、山东、北京、辽宁、吉林等省市。1985年,铁合金总产量(基准量)1.02万吨,其中硅铁(基准量)5090吨,硅锰合金(基准量)5092吨,电石3078吨,高纯五氧化二钒122.27吨。自1969年恢复生产以来,至1985年共产五氧化二钒803.16吨。
铁合金厂的主要设备有:1800千伏安矿热炉10座,其中硅铁矿热炉7座,生产能力8680吨/年;硅锰矿热炉2座,生产能力5280吨/年;电石矿热炉1座,设计能力3450吨年;1200千伏安电炉1座,五氧化二钒生产设备1套,设计能力300吨/年。设备总重量1107吨,动力机械总能力1.83万千瓦。
铁合金厂恢复生产初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企业管理混乱,产品质量差、成本高、消耗大、劳动生产率低,1971年亏损4万元。1982年,经过全面开展企业整顿,制订以包产量、包消耗、包成本、包利润、包流动资金、包设备、包安全为内容的经济责任制,建立质量管理机构,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企业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化工用粉状五氧化二钒(>97%)产品分别被省政府、冶金部授予优质产品称号。硅铁、硅锰、电石三项产品的合格率由1972年的98.11%,99.65%,95.87%,分别上升到1985年的99.93%,100%,99.69%。1985年电炉铁合金冶炼电耗6330千瓦时/吨。硅铁电耗8494千瓦时/吨,硅锰合金电耗4167千瓦时/吨,电石电耗3461千瓦时/吨。硅铁回收率94.13%,硅锰回收率71.77%,硅铁炉利用系数1.11吨/百万伏安·昼夜,日历作业率44.11%;硅锰炉利用系数3.88吨/百万伏安·昼夜,日历作业率77.22%。硅铁单位成本1059.91元/吨,硅锰单位成本1104.59元/吨,高纯钒单位成本18590.50元/吨,1985年,实现内部利润137.56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铁合金总量)18.82吨/人·年。
〔合钢炼铁厂〕
合钢炼铁厂位于合肥市东郊大兴集合钢二厂区,占地面积25.0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2万平方米。厂区有铁路专用线15条,总长1.1275万米。1985年底该厂下设12个科室和9个直属工段。有职工1126人。干部中工程技术人员39人,工人中技术等级在五级以上的118人。同时,该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015万元,净值3179万元,主要设备844台,总重3288吨,装机容量1.0355万千瓦。其中100立方米高炉2座(1971年5月、10月投产)、300立方米高炉1座(1983年8月投产),1800千伏安硅铁炉2座(1972年7月、9月投产),18平方米烧结机2台(1977年5月投产)。
炼铁车间: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省财贸钢厂炼铁车间,1961年改为合肥特殊钢厂的第二炼铁厂,1962年至1970年被关停。1970年4月至10月为合钢二分厂的炼铁车间。1970年至1973年2月,为合肥第二钢铁厂炼铁营。1973年至1978年为合钢公司炼铁厂,1978年至1984年8月为合钢二厂炼铁车间。1984年8月起改为合钢公司炼铁厂(另加烧结车间、原料车间、硅铁车间组成)。
1971年2座100立方米高炉投产后,使用全生矿炼铁。1972年下半年,始配加部分土烧结矿,仍以生矿冶炼为主,冶炼困难,炉子经常“结瘤”。从1971年投产至1975年5月,正值“文化大革命”,企业管理混乱,高炉作业不正常,生产水平低下。2座高炉共封炉10次,其中5次是因风机故障和风机增速箱轴瓦电机烧坏造成。
1977年4月2座100立方米高炉进行第一次大修,实现了原、燃料由火车上高架、矿槽及上料系统秤量车亦投入使用。同年5月,2台18平方米带式烧结机投产,炉料结构开始逐步改善。1978年合钢自行设计和施工的36米×2铸铁机建成投入使用,使年产量上升到7.7159万吨。
1979年7月,经过多年探索试验的铁水热装在没有专用设备(如混铁炉、铁水专用缸等)的状况下得以实现。在运输部门的配合下,9月份热装率达90%。同时合钢公司计量处的动态轨道衡、静态轨道衡计量设施建成使用。炼铁车间经过基础工作整顿,2座高炉开始分炉核算。1980年合格生铁产量突破10万吨大关,达11.9429万吨,利用系数为1.65吨/立方米·昼夜,吨铁焦比680公斤。
1981年2座高炉进行第二次大修。炉顶设备采用螺旋空转布料器,改进了冷却系统,由分散供排水改为集中供排水,同时对高炉炼铁生产工艺逐步改革,炉料结构也逐步改善。原、燃料由人工用铁叉装车、手推车转运,改为火车上高架、矿槽,上料系统槽下秤量车,为由炉前铁模铸铁改为铸铁机的使用和铁水热装;从入炉原料由全生矿、土烧结矿到烧结矿,使炼铁生产从生产方式到生产状况有了很大的转变。在高炉工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的同时,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也大幅度提高,其中合格生铁产量1977年至1981年的平均年产量为8.6149万吨,是1973年至1976年的平均年产量4.2799万吨的201.3%;铁焦比由965~ 1126公斤下降到984~ 688公斤;工人实物劳动生产率由1973年的82吨/人·年,上升到1981年227吨/人·年。
1982年合格生铁产量再次突破10万吨大关,达11.6008万吨。1983年8月,3号高炉建成投产,300立方米高炉采用炉顶高压操作,液压传动,主卷扬机可控硅供电、半导体逻辑元件控制上料系统、外燃式热风炉、电除尘、煤气洗涤水浓缩处理等新技术,在全国已有的300立方米高炉中达到比较高的装备水平和自动化程度。在高炉点火前根据高炉热风炉为马琴式外燃热风炉及装有陶瓷燃烧机的工艺特点,经过反复探讨和研究,在热风烘炉中使用了自制的“电热煤气点火装置”,准确点燃由100立方米高炉供给的半净煤气。确保了烘炉安全和烘炉质量,为高炉点火投产创造了良好条件。
1984年3月到4月,3号高炉实行标准化操作。并按标准化的炉温、料线、料速、碱度、风温、出铁均衡率、出铁正点率的七项内容与经济责任制联系起来进行考核,使这一时期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
1984年,总容积400立方米的1号、3号高炉(2号高炉停产大修,于1985年4月26日复产)共生产合格生铁18.6789万吨。至此使合钢公司铁缺口严重的状况得到缓和。
烧结车间:1985年底,烧结车间拥有固定资产原值604.1万元,净值459.1万元,建筑面积7374平方米,设备161台,总重745吨。现有18平方米带式烧结机2座,设计能力为36万吨/年。
烧结车间成立于1975年,其前身是炼铁厂的土烧工段。土烧生产始于1972年下半年,生产方式十分落后,烧窑时将一个用圆钢制成直径为3米的圆形炉篦用砖支起距地面约15厘米,炉篦四周配置4台鼓风机,炉篦上放置稻草。点火后,用鼓风机鼓风,将烧结料分层撒到稻草上进行烧结。其生产工具从配料、烧窑到出窑都是大锹、铁钎、大锤等,工人劳动强度大,且烧窑时浓烟弥漫,环境污染严重。每天最多时烧3个窑,每个窑出矿25~35吨。
1977年5月1日,2台18平方米带式烧结机投产。投产后的烧结点火使用高炉煤气,点火温度只能达到800~1000℃。加以设备故障较多,作业率低,产量、质量一直徘徊不前。1979年9月点火煤气由高炉煤气改用焦炉煤气使点火温度提高到1000~1250℃。同年10月,经过多次试验,利用废转炉衬砖作烧结熔剂获得成功,并正式用于生产。以自然风化,呈粉末状的炉衬灰代替粒度较粗,并夹有大块的白云石粉,改善了熔剂条件。使烧结成品率由67%上升至76%。
烧结机投产后,高炉熟料比呈逐年提高趋势,但因设备作业率不高、工人操作水平低、原料条件差,烧结矿产量一直较低。1982年,在推行岗位经济责任制中加强基础工作整顿,建立了工艺中间检查化验手段,并进行严格考核,使利用系数提高到1.25吨/平方米·小时,但仍与设计能力有一定距离。
1983年在300立方米高炉投产的情况下,依靠技术进步,改进工艺流程,已成为烧结生产的迫切需要。8月,首先对1号烧结机的点火器进行了改造,将原有的高炉煤气点火器改为新型的低炉膛,多火咀结构;并增设了保温段。同时对1号风机叶轮进行了改造,增大风机叶轮直径20毫米,为厚料层烧结打下了基础。1984年1月,对2号烧结机点火器进行改造。同时在1号、2号烧结系统2次混合机内进行了蒸汽预热混合料,使混合料料温提高17℃,开始厚料层烧结。改造后的烧结生产各项技术经济指标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其中1号机点火器、风机叶轮和2号机点火器的改造使利用系数由1983年的1.09,上升到1.42吨/平方米·小时。
1984年,烧结生产通过了工艺流程的改进和浮动工资制的推动,使操作、设备故障大大减少,利用系数大大提高,计划检修得以合理安排,生产呈现稳定高产局面。全年共生产烧结矿35.2845万吨,在高炉总容积由以往200立方米增加到400立方米(1座100立方米高炉停产检修)的情况下,仍使高炉熟料率达91.5%。
1985年烧结生产进入了第九个年头,其主要设备,尤其是大烟道风箱破损严重,漏风率增大,影响了烧结矿产量的提高。原料车间:1985年底原料车间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99.3万元,净值379.5万元,建筑面积3835平方米,设备40台,总重325吨。
原料车间(对外为原料科)成立于1985年3月,其前身为炼铁厂原料工段。
该车间主要负责高炉、烧结两工序的正常供料;进厂各种原、燃料的验收、统计、转运、各种矿车的计划调运;含铁原料的加工、中和;负责进入综合料场、库,高架线的路局车、自备车的装卸。
1977年5月,原料场作为烧结车间的配套设施开始使用,原料场面积2.6350万平方米,容量约20万吨,储备量约15万吨。
原料中和工作始于1982年4月,其考核指标为精矿Fe±1.5%,富矿Fe±2.0%。中和程序为:平铺、切取、造锥堆、翻锥堆、切取所翻的锥堆、装自备车三锥尖堆放、卸到料库料堆。
1983年随着3号高炉的投产,原料用量急剧增加,含铁原料来源扩大到近百个山头,且成份波动大。为保证混匀工作,1983年以来,先后对行车和抓斗进行了改造;将抓斗电磁制动改为液压制动;行车小车滑线改为拖轮线;对传统抓斗下滑轮轴及其框架进行了合理的改造,使行车作业率大大提高,保证了原料中和混匀工作的正常进行。精矿、富矿粉中和合格率变化情况见表3-1-6。
合钢炼铁厂原料车间精矿、富矿粉中和合格率变化情况表

硅铁车间:1985年底,原硅铁车间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57.1万元,净值95.8万元,占地面积1.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760平方米。设备91台,总重170吨。1800千伏安电炉2座,年设计能力为含Si75%的硅铁2400吨。
硅铁电炉的关键设备电炉变压器,由合肥变压器厂承建。1972年投产以后,设备状况基本正常。1975年产量达2534吨,利用系数达1.928吨/昼夜·立方米。1979年上半年,硅铁车间革新成功炭砖矽铁包,解决了生产老大难问题。1980年因电力不足,开始单炉生产,年产量为1319吨。利用系数达2.198吨/昼夜·立方米,超过了设计能力。1981年电力状态进一步紧张,单炉生产也不能正常运转,于1982年3月停产至今。
合钢炼铁厂历年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

说明:产量1971年、1972年是全铁,1973年起是合格生铁。
合钢炼铁厂历年烧结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

〔芜湖钢铁厂炼铁车间〕
芜湖钢铁厂炼铁车间拥有100立方米高炉2座,另有1座300立方米在建。炼铁车间自1969年到1985年共产生铁总计115.65万吨,其中炼钢生铁9.24万吨,铸造生铁105.6万吨。1985年,芜湖钢铁厂生铁合格率100%,高炉利用系数1.722吨/立方米·昼夜,综合焦比911公斤/吨,入炉矿石品位46.49%,休风率1.77%,入炉矿石消耗1.981吨/吨,炼铁工人实物劳动生产率704吨/人·年。
〔繁昌钢铁厂〕
繁昌钢铁厂(以下简称繁钢)始建于1957年9月,其前身系“繁昌县钢铁厂”,1961年12月“下马”停办,1969年1月重新筹建,1970年3月恢复生产。1973年10月划归芜湖地区直属企业,更名“芜湖地区繁昌钢铁厂”,1981年6月改名“安徽省繁昌钢铁厂”。
厂区位于繁昌县城罗家泊境内。距县城1.5公里,南临峨溪河,西靠芜(湖)青(阳)公路,北距长江荻港、新港两港口约20公里,芜(湖)铜(陵)铁路由东向西贯穿厂区。企业占地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14万平方米,其中工业设施3万平方米。厂设有炼焦、原料、炼铁、铸管、轧钢、机修6个主要生产车间,1座矿山,1个汽车队,16个科室。全厂职工1764人,专业技术人员34人,其中工程师3人,助理工程师8人,技术员5人,会计师1人,助理会计师2人,会计员4人,统计员2人,医师2人。该厂以生产生铁为主,兼产铸管及钢材。
1985年底,累计国家基建投资总额830.5万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1056万元。累计生产生铁18.3万吨,焦炭29.3万吨,铁矿石17.1万吨,铸管2.24万吨,钢材5.54万吨,1985年,该厂上交国家利税总额209万元。
拥有主要生产设备:25立方米小高炉1座,在建50立方米高炉1座,红旗3号焦炉2组4座,2架Φ300毫米轧机,5架250毫米轧机,3架250毫米轧机各1组,26对管模具铸管车间及在建9平方米烧结机1台。年设计能力5.5万吨铸造生铁(包括50立方米高炉生产能力)、3万吨小型型钢、4万吨冶金焦。1985年生产生铁1.97万吨、焦炭2.2万吨、矿石1万吨、钢材0.89万吨、铸铁管0.53万吨及焦油、水渣、氨水等副产品。完成总产值1209.5万元,利税总额256万元,盈利149万元。
1957年9月~1961年12月为创建阶段。仅用10个月完成厂房、交通、加设高压线路及2座9.7立方米小高炉建设。1958年7月1日,1号9.7立方米小高炉正式投产,到1961年共建8立方米~13立方米小高炉13座,总容积154立方米。1961年12月,中共芜湖地委决定繁钢停产“下马”,设备拆除,人员下放和调转。
1969年1月~1978年12月进入重建阶段。1969年1月,繁昌县革命委员会决定在原址重建小而全的钢铁企业。1970年1月1日,1号9.7立方米小高炉动工兴建,同年3月建成投产。1973年11月19日,中共芜湖地委决定收归地区工业局管理。1978年前,先后建成2座9.7立方米小高炉,2组红旗3号焦炉,2座2吨炼钢转炉,250、450毫米轧机各1组,1号9.7立方米高炉大修扩容为20立方米高炉。繁钢重建阶段,正处“文化大革命”时期,生产受政治运动的干扰和大而全思想支配,造成布局不合理,生产设施不配套,机械化程度低,劳动效率低,产品单一,成本高(平均吨铁301.66元),亏损严重。10年累计亏损1577.1万元,成为芜湖地区亏损大户,长期依靠国家财政补贴和借贷维护生产建设。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入振兴发展阶段。繁钢利用地处皖南山区,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调整内部结构,整顿企业管理,抓好炼铁生产挖潜、改造,走内涵发展生产的路。1979年通过市场调查,决定把无定型产品的炼钢生产转向为建筑业服务,转产铸铁坑管。当年生产坑管600余吨,创产值14万元,实现了当年动工,当年投产,当年受益。1980~ 1982年,繁钢生产经营出现新局面,生铁产量逐年提高,产品合格率平均达99.22%,吨铁成本逐年降低,到1982年下降到209.68元。3年迈了三大步,完成工业产值2624.52万元,平均每年874.84万元,是1979年前10年平均年产值244万元的3.6倍。1980年首次扭亏为盈,实现利税87.91万元,3年实现利税324.31万元,从亏损大户一跃成为安徽省地方小钢铁企业中第一个盈利企业。1983年,全面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1983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100万元,实现利税215万元,盈利140万元。1984年获安徽省人民政府、芜湖市人民政府嘉奖令。1985年繁钢加快改革步伐,实行厂长负责制,2月底筹建50立方米高炉,集资220万元,同年5月19日,50立方米高炉和配套设施9平方米烧结机破土动工。1986年4月1日,50立方米高炉竣工投产,每年新增生铁1.4万吨,工业产值294万吨。1970~1985年,国家向繁钢投资1508.4万元,经16年建设,已成为初具规模的国营小型钢铁企业。
〔铜陵市钢铁厂〕
该厂始建于1970年1月,前身是铜陵特区向阳钢铁厂,1971年9月,更名为铜陵特区小钢联会战指挥部。1976年2月易名铜陵有色公司钢铁厂,1980年5月改名为铜陵市钢铁厂。
该厂位于铜陵市西部杨家山处,西临长江,北接宁铜铁路线终端。厂区占地面积30.3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37万平方米,其中工业建筑10.58万平方米。现有职工1176人,其中工程师8人,统计师1人,会计师1人。厂设17个科室,3个生产车间,1个服务公司。
始建至1985年底,累计国家基建投资总额512.35万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1451.5万元。累计生产生铁35.64万吨,水渣28.51万吨,铸管450吨,累计上缴国家利税总额560.57万元。
主要生产设备:84立方米高炉、50立方米高炉各1座,其它生产设备共282台(套),总重量972吨,装机总容量580千瓦。年生产球墨铸造生铁7万吨。
1970年建厂初期炼铁生产土法“上马”。1970年9月第一座13立方米小高炉竣工投产后,入炉矿石利用简易设备,进行平地吹土法焙烧,焦炭为土焦窑生产的土焦。高炉不能满负荷生产,产品合格率仅为32.3%,吨铁成本达553.6元。1971年全厂亏损163万元。1973年第二座50立方米高炉和配套设备66-2型焦炉相继投产,供矿系统先后进行4次更新改造,生产状况逐步好转。
1977年以后铜陵市钢铁厂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调整内部结构,先后将效益差、能耗高的13立方米小高炉封停,小型轧钢生产停产。1982年产生铁首次突破3万吨,达到3.16万吨,超过年设计能力,产品质量达到98%以上,年创产值680.75万元,年亏损额下降到7万元。1983年首次盈利31万元,上缴利税87万元。
1985年为扩大生产规模,自筹资金,自行设计建设1座84立方米小高炉,同年9月建成投产,使炼铁生产能力达6.5万吨/年。1985年产生铁4.59万吨,产品合格率达99.5%,创工业总产值993.96万元,实现利税151万元。该厂生产的球墨铸造生铁1984年获安徽省优质产品称号。
〔当涂县钢铁厂〕
当涂县钢铁厂始建于1970年5月,同年12月建成投产,隶属当涂县人民政府领导。
该厂地处长江南岸,位于马鞍山市、芜湖市之间的当涂县城,靠近宁芜铁路、公路,水陆交通便利。厂区建筑面积23848平方米,其中:工业建筑13939平方米,生活设施9909平方米。现有职工总数571人,其中计划外用工51人。
全厂下设9个职能科室,4个生产车间,1个汽车队,1个医务室,1所幼儿园。
主要生产装备:13立方米高炉2座,设计能力为2万吨/年,28立方米高炉1座;各类汽车20辆;机床13台,企业装机总容量3769.94千瓦,进电线路2千瓦。
始建至1985年底,年末形成固定资产原值481万元。累计生产生铁241.026万吨,延伸产品:轧辊122吨,铸件281吨,累计上缴国家利税总额1668.02万元。
1985年生产生铁2.6万吨;工业总产值575.14万元;实现利税146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0072元/人·年;定额流动资金周转天数13天。
〔泾县钢铁厂〕
泾县钢铁厂始建于1970年2月,同年11月建成投产,现属泾县经委领导。
该厂位于泾县城关北门幕山河畔,靠近泾宣公路。厂区占地面积65936平方米,建筑面积28410平方米,工业设施15017平方米,生活设施11545平方米,其它13393平方米。现有职工人数464人,其中集体职工44人,助理工程师2人,医师2人,护师1人。
全厂设有5个科室,一个劳动服务公司,1个医务室,1所幼儿园,1所职工业余初中。
主要装备:24.5立方米高炉1座,设计能力1.5万吨/年;13立方米高炉1座,设计能力1万吨年;箱式抽风烧结机1台,设计能力2万吨/年。各类载重汽车16辆,客车1辆,机床6台。企业装机总容量1623千瓦,电力变压器850千伏安。
始建至1985年底,累计国家基建投资总额150.79万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380.77万元。累计上缴国家利税总额204.23万元。累计生产生铁167997吨,铸管638吨。
1985年,生产生铁2.02万吨,工业总产值424万元,实现利税46.16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53吨铁/人·年,资金利税率11.4%,产值利税率10.89%,定额流动资金周转天数52天。
〔慈湖铁厂〕
慈湖铁厂始建于1958年,建有高炉4座:72立方米高炉2座,74立方米高炉2座,66型焦炉50孔2座,18平方米烧结机1台。1966~1978年共生产生铁53万吨,1971~1978年生产焦炭47万吨,1976~1978年生产烧结矿10.7万吨,1973年、1977年、1978年生产高炉锰铁实物量3743吨。
1978年该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为:生铁合格率96.35%,高炉利用系数1.122吨/立方米·昼夜;入炉焦比1099公斤/吨,人造富矿使用率58.36%,工人实物劳动生产率162吨/人·年。焦炭结焦率71.14%,工人实物劳动生产率286吨/人·年。烧结矿品位50.77%,烧结机利用系数1.176吨/平方米·台时,工人实物劳动生产率294吨/人·年。
该厂1978年5月经国家计委、经委决定:“慈铁并入马钢改名第三炼铁厂”,“第三炼铁厂改炼锰铁供马钢和上海宝钢等单位需要”。
〔淮南煤矿钢铁厂〕
淮南煤矿钢铁厂始建于1958年。1970年6月建成投产。其前身为淮南煤矿机械厂的一部分,1975年划归淮南市,成立淮南钢铁厂。以后,又相继归属淮南煤炭基地会战指挥部、两淮煤炭基地建设会战指挥部、安徽省煤炭工业公司领导。1983年划归中国煤矿机械制造公司,现为煤炭工业部直属企业。
该厂位于淮南市西部,南朝八公山,北靠淮河,与蔡家岗火车站紧邻;城市公路通过厂区,水陆交通便利。厂区占地总面积359248平方米,建筑面积101511.21平方米,其中工业设施48721平方米,生活设施52790.2平方米。现有职工总数2609人,其中工程师18人,会计师2人。
全厂下设25个科室,11个生产车间(厂),1所医院,2所学校。
主要生产设备:
50立方米炼铁高炉2座(其中1号高炉1979年停炉至1985年);拉管机组6套;2.5吨、3吨化铁炉各1座;400×2/285×2×3/275×2×4;300×2/250×5;250×5计轧钢机28架;钢锭加热炉3座;钢窗碰焊机4台。设备总重量1374.47吨,各种车辆61台,机床70台,装机总容量6580千伏安。
主要产品有:生铁、锰铁、钢锭、生铁铸管、钢材、钢窗。
始建至1985年底,累计生产生铁20.29万吨,锰铁0.94万吨,转炉钢锭3.5万吨,生铁铸管2.97万吨;钢材8.6万吨;钢窗53.88万平方米。累计国家基建投资(从1975年独立核算起至1985年)626.94万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总额2199.38万元。
1985年产品产量5.56万吨,工业总产值1951.2万元,实现利税26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7890元/人·年,资金利税率9.42%,定额流动资金周转天数108天。
〔蚌埠铁合金厂〕
蚌埠铁合金厂是蚌埠市重工业局所属集体所有制小型企业,位于大庆路,占地96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2385平方米。该厂筹建于1970年,初名中市区火石厂,属区办企业,只有职工6人,个人自备生产工具。1976年迁至蚌埠钢铁厂旧址,自筹资金建厂房,生产氮化稀土,更名为稀土金属厂,1979年改名为有色合金厂,划归市重工业局管理。1982年,增加稀土合金产品,改名为蚌埠铁合金厂。1970年至1985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74.7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58.8万元,净值44.7万元,工业设备原值44.3万元,专用设备价值3万元。1985年,全厂职工194人,年产铁合金722吨,年工业产值492.7万元,产品销售税金30万元,利润48.5万元。
〔凤阳铁合金厂〕
凤阳铁合金厂是安徽省唯一生产铁合金的国营小型专业厂,以硅铁和结晶硅为主。隶属于凤阳县经委。
该厂位于凤阳县洪武路8号。全厂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491平方米,其中工业设施4311平方米,生活设施3180平方米。1985年,全厂有职工137人,下设1个生产车间,6个职能科室。
该厂始建于1970年,1971年建成投产。主要生产设备有1800千伏安、780千伏安电炉各1座,生产能力年产硅铁1700吨;1250千伏安、400千伏安电炉各1座,生产能力年产结晶硅650吨。企业装机总容量4130千伏安。始建至1985年底,累计完成基建投资总额52万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93万元,累计生产硅铁6604吨,结晶硅1740吨,累计上缴国家利税总额118万元。
1985年,生产硅铁694吨,结晶硅300吨;工业总产值161万元,实现利税3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148元/人·年;资金利税率31.18%;产值利税率22.88%;定额流动资金周转天数48天。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