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炼钢生产沿革
康熙《太平府志》和《江南通志》两部志书记载的,干将和欧冶子在今安徽境内铸剑的传说,以及楚国重要水利工程芍陂的修建,表明安徽的冶铁、炼钢出现较早。但较大规模的炼钢业的兴起,启于南宋时期的芜湖。
芜湖钢铁生产历史悠久,南宋时有濮氏在此炼钢。据濮氏后人叙述,濮氏祖居山东曲阜,避金兵举家南迁。弟兄七支,分别投浙北、苏常、溧水、凤阳、和州、当涂等地。幼弟七公居芜湖濮家店(原名百家店),后迁市区七更点,承继祖传的炼钢业。因芜湖的西湖池水最宜淬钢家店合一。钢业大旺时,万兴商标推广到山西等省。芜湖一地,同业8家,以濮家为首。考芜钢有粗细之分,炼钢术有槌钢、钳钢、淬钢、听钢。濮家三世祖万伦,最精于听钢。“槌钢”和“钳钢”也即“炒钢术”和“灌钢术”,都是中国古代炼钢技术的重大成就。“淬钢”与水质有关,芜湖有“‘寸钢’以石桥港水浸独佳”之说。“寸钢”是芜钢中质量最好的钢种。
濮家店在芜湖市区东的青弋江边,原名“百家店”,后因濮家居此,人口繁衍,钢业兴旺,改名濮家店。南宋时濮家炼钢闻名远近。元代,因统治者严禁民间使用铁器,濮氏炼钢业被迫停业,子孙就地务农。但炼钢术仍旧世代密传。到了明代初年,濮家钢业又复发起来。
芜湖炼钢业的兴盛时期,大约在明朝中叶到清朝中叶,约200余年。当时,芜湖、苏州是“芜钢”(亦称“苏钢”)生产的中心,是灌钢技术的发展,后传播到湖南、四川等地。芜钢在制作时改善了生、熟铁的接触条件,使两者均处于运动状态,由人工控制,以保证质量。
清嘉庆十年(1805年)左右,芜湖关道宋在“贩运钢斤章程”的檄文中说:“钢为芜邑土产,贩运百有余年,原无贻误。嘉庆六年,奉督抚二宪查办铁斤案内,议及‘芜钢’..”可见,芜湖钢业在此百余年前业已兴盛,并有大量钢铁制器贩运出口,官方文书已简称“芜钢”,说明其在全国已有相当影响。
芜湖炼钢作坊除濮家外,还有葛永泰、马万盛等大钢坊。这两家先后于明中叶从“留都”(南京)迁芜。葛家钢坊在西湖东(今湖滨街附近),马家钢坊最初在明城区内,与濮家钢坊靠近,后迁七更点。因西湖池水淬钢最佳,葛家钢坊占地势之便,获利最大;为此,吸引了其他小钢坊集中到这里。钢渣多了,以致西湖逐渐淤涸。从明中叶到清初,芜湖大钢坊发展到8家。清初到清中叶,大钢坊发展到18家,还有许多小钢坊,如陈姓钢坊,由原来1家发展到5家。
“芜钢”制器质量好,产量大,运销江、浙、山西等省,享誉百年,直到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后,“洋钢”进口,“芜钢”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芜钢”兴起,主要因为获取生铁和燃料方便。距芜湖很近的当涂、繁昌出产生铁,水运芜湖。芜湖是皖南门户、山区木炭由青弋江直达芜湖。芜湖临江,制成钢材后,可通过江河运往各地,包括太湖流城。明成祖迁都北京,南京改作留都后,南京市面低落,工商业者另谋出路。芜湖地近南京,不少钢铁生产者转移到芜湖。徽商的投资,也是促进“芜钢”发展的一个因素。如明代嘉靖年间徽商汪尚权“商于湖阴(芜湖异名)数年。复大募工治铁冶,指挥百人,斩斩有序,工罔弗效”。
芜湖炼钢制器多系家庭密授。以芜钢为原料打制的剪刀、菜刀、剃刀和锉刀,合称“芜湖四刀”,是闻名全国的安徽手工特产,其中剪刀最为著名。清康熙年间,芜钢铁工汤鹏还创造发明了享誉海内外的手工艺术品——铁画。铁画就是用低碳钢为原料冶炼锻制而成的。
鸦片战争以后,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安徽几乎没有炼钢生产。建国后最早的炼钢生产始于1953年,当时淮南煤矿机械厂采用1座0.5吨电炉生产钢水,以浇铸钢件,当年产量仅103吨。而大规模的炼钢业开始于大跃进“大办钢铁”时期。1956年,大炼钢铁前夕,马鞍山铁厂(马鞍山钢铁公司前身),采用转炉双联法提钒炼钢综合利用工艺进行试验,1957年9月29日试验获得成功。同年10月,转炉吹炼出第一炉合格钢水,由此开始了马鞍山的炼钢生产。1958年,转炉提钒炼钢逐步转入正常生产。同年二季度,马鞍山铁厂成立转炉生产车间,在进行提钒炼钢试验的同时,马鞍山铁厂开始电炉炼钢的准备工作。1958年3月9日1时30分,第一炉电炉钢试炼成功,并用这炉钢水浇铸7个直径500毫米的小车轮。马鞍山钢铁公司成立后,炼钢生产发展很快。1960年钢产量由1958年的2188吨,增长到17.36万吨。1959年7月1日,位于合肥市的安徽省钢厂(合钢公司的前身)投资20万元,建成全省示范性0.5吨转炉1座。同年9月,该厂又建成一座3吨转炉。在“全民办钢铁”的口号推动下,除合肥外,在马鞍山、蚌埠、芜湖、淮南、安庆、六安、阜阳等地市先后陆续新建了一批小转炉。据1958年底统计,全省共有0.1~0.5吨转炉607座,1吨以上转炉24座,总公称容量分别达97吨和92吨,年生产能力可达22万吨,比1957年增长51倍,1959年,安徽转炉炼钢发展到3吨转炉44座,分布见表3-2-1。另外,合肥钢铁厂还先后建了2座3吨电炉(后改为5吨),为安徽发展优钢创造了条件。
全省小转炉分布一览表

这一年全省钢产量达23.36万吨,首次突破10万吨大关,比1958年实际钢产量增长74.26%,跃居全国钢产量第八位。
1960年,安徽省通过调整,改造形成炼钢转炉51座,计165公称吨,年生产能力达45万吨:主要分布在马鞍山钢铁公司31座,145公称吨;合肥钢铁厂、芜湖钢铁厂、蚌埠钢铁厂、淮南钢铁厂、省委机关钢铁厂各有3吨转炉4座,共60公称吨。另外,这一年全省拥有大小电炉14座,计38.5公称吨,冶炼钢种发展到44个,其中转炉钢5种,电炉钢39种。
1961年后,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陆续淘汰了一批产量低,质量差、能耗高、设备简陋的炼钢设备,同时也兴建和改扩建一批适合生产需要的炼钢设备,首先是马钢公司第二炼钢厂建成了3座8吨空气侧吹转炉。
1963年,马钢第一炼钢厂兴建2座126吨平炉。同年10月31日,第一炼钢厂冶炼出第一炉平炉钢,标志着马钢炼钢生产进入一个新的转折时期。1965年,转炉改为氧气侧吹。1966年,马钢钢产量达35.31万吨,与1960年相比,增长1倍以上。同年,马钢第一炼钢厂又将原有的3吨转炉改建为2座5吨电炉。1970年,改转炉氧气侧吹为氧气顶吹。合肥钢铁厂1959年根据冶金部关于“合肥钢铁厂按年产20万吨特殊钢厂的规模建设”的建议,改名为“合肥特殊钢厂”后,先后改建了3座5吨电炉。1966年该厂又在机修车间兴建了1座5吨电炉。1970年在已有3座5吨电炉的厂房内又改建了1台5吨电炉。这4座5吨电炉就是后来合肥钢铁公司的第一炼钢厂生产设备。同期,金光钢厂作为安徽的小三线钢铁厂,于1969年在金寨县船板冲也兴建了1座3吨电炉。
进入70年代,安徽炼钢生产又有新发展。1970年合肥钢铁公司在原省财贸钢铁厂的基础上改建成第二炼钢厂,兴建2座3吨鼓型碱性侧吹转炉,后来发展到3座,形成16万吨转炉钢生产能力。1975年至1978年,马钢2座平炉先后扩建到185吨。1979年,马钢公司又兴建了3座50吨氧气顶吹转炉,设计能力120万吨/年,形成马钢公司第三炼钢厂。
另外在安徽池州地区贵池县梅街镇,由上海第五钢铁厂支持组建的上海小三线钢铁企业——“八五钢厂”,于1969年开始建设,1971年建成投产,内有5吨高架式电炉2座,生产能力5万吨/年,与此同时,在休宁县溪口镇,由上海钢研所组建的另一小三线企业——休宁新光金属材料厂,于1970年建了1座1.5吨电炉专供冶炼不锈钢用。
1980年马钢公司钢产量首次突破百万吨大关,达到108.89万吨。1985年钢产量达164.37万吨,为马钢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平炉钢39.13万吨,转炉钢118.39万吨,电炉钢6.84万吨,优质钢达36.19万吨,其中合金钢1.06万吨。马钢钢产量在1978年以后增长迅速,1978~1985年的8年间,钢产量为980.38万吨,占历年全部钢产量的63.4%,“六五”时期产钢是“五五”的2倍。1958~1985年的28年内,马钢共生产钢1547万吨,其中普通低合金钢为938.45万吨。
至1985年底,马钢公司已有3个炼钢厂,主要的炼钢设备有185吨平炉2座,转炉7座(其中50吨转炉3座,9吨转炉3座,8吨转炉1座),5吨电炉3座,此外,马钢机修厂有5吨电炉1座,1.5吨电炉1座;二机修厂有1.5吨电炉1座;南山铁矿有0.5吨电炉1座。有连铸机3台,设计能力为45万吨/年,制氧机6500立方米/小时2套(法国产),3200立方米/小时1套。年生产钢能力为214万吨,其中平炉钢60万吨,转炉钢147万吨,电炉钢7万吨。生产钢的品种主要有普炭钢、低合金钢、炭素结构钢、合金结构钢、合金工具钢,还有弹簧钢、滚珠轴承钢、不锈钢等。1985年完成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为,平炉:钢锭合格率99.82%,金属料消耗1121公斤/吨,日历利用系数8.31/平方米·昼夜,日历作业率48.42%,优质钢比64.55%。转炉:钢锭合格率99.31%,金属料消耗1167公斤/吨,日历利用系数18.33吨/公称吨·昼夜,日历作业率38.95%,优质钢比6.48%。1985年连铸比3.16%,连铸坯合格率94.57%,连铸坯台时产量32吨/时,日历作业率13.12%。电炉:钢锭合格率99.48%,金属料消耗1081公斤/吨,冶炼电耗555千瓦时/吨,日历利用系数11.62吨/百万伏安·昼夜,日历作业率51.02%,合金钢比12.74%,高合金钢比0.20%。
80年代以来,马钢炼钢生产不断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从1980年至1985年马钢公司共完成科研成果和技改项目4911项,其中列为公司重大项目有297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和发明奖15项。1985年是马钢公司科技成果丰收的一年,有四项科技成果荣获冶金科技成果奖(有三项为合作项目),其中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一项。钢研所青年集体研制的“热管换热器用于热风炉煤气与助燃空气双予热”技术,经共青团中央和国家科委审定,推荐参加11月在保加利亚普罗迪夫国际市场举办的“世界青年发明家成果展览会”。二铁厂的高炉高压喷吹烟煤的安全系统获国家发明三等奖。7月冶金工业部颁发1984年全国冶金科技成果奖,马钢公司有五个项目(有三项为合作项目)分别获一、二、三、四等奖。1980~1985年,钢的品种新增25种,规格11种,钢材新增品种6种,规格425种。国家重点科技项目,中国第一台双流水平连铸机,马钢在兄弟单位协作下,即将正式投入运行。这台设计能力为年产80毫米圆坯5万吨,平均拉铸速度为每分钟2.3米,连续拉坯最长时间8小时37分,最多连续生产钢坯85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台水平连铸机与世界目前广为采用的弧型立式连铸机相比,具有占地少、投资省、建设快等优点。与老式铸锭工艺相比,钢的成材率提高15%以上。从1983年起,马钢公司还与华东冶金学院和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合作,在9吨转炉上试验顶底氧气复吹炼钢技术,经过两年多时间科技攻关和23个炉役的试生产表明,这项新工艺具有吹炼平衡,吹损少,热效率高的特点,吨钢综合成本下降3.09元,还成功地用钒渣直接合金化试炼06VTI工业搪瓷钢,填补了全国钢种上的一个空白。与此同时,又对50吨转炉采用中磷生铁冶炼新工艺,经过18个炉役试生产,成功地解决了顶底复吹转炉用中磷铁水冶炼中、高碳钢的关键技术,获得化渣快,促进前期脱磷的良好效果。与顶吹钢工艺相比,复吹钢每吨成本降低2.4~3.1元。马钢转炉顶底复吹炼钢技术是全国转炉炼钢技术的又一进步。
截至1985年底,全省冶金系统共有炼钢炉21座(不含“八五钢厂”2座电炉),年生产能力为237.6万吨,其中:平炉2座,年生产能力60万吨;转炉10座,年生产能力160.4万吨;电炉9座,年生产能力17.2万吨,具体分布情况见表3-2-2。
安徽炼钢炉分布情况一览表

芜湖钢铁生产历史悠久,南宋时有濮氏在此炼钢。据濮氏后人叙述,濮氏祖居山东曲阜,避金兵举家南迁。弟兄七支,分别投浙北、苏常、溧水、凤阳、和州、当涂等地。幼弟七公居芜湖濮家店(原名百家店),后迁市区七更点,承继祖传的炼钢业。因芜湖的西湖池水最宜淬钢家店合一。钢业大旺时,万兴商标推广到山西等省。芜湖一地,同业8家,以濮家为首。考芜钢有粗细之分,炼钢术有槌钢、钳钢、淬钢、听钢。濮家三世祖万伦,最精于听钢。“槌钢”和“钳钢”也即“炒钢术”和“灌钢术”,都是中国古代炼钢技术的重大成就。“淬钢”与水质有关,芜湖有“‘寸钢’以石桥港水浸独佳”之说。“寸钢”是芜钢中质量最好的钢种。
濮家店在芜湖市区东的青弋江边,原名“百家店”,后因濮家居此,人口繁衍,钢业兴旺,改名濮家店。南宋时濮家炼钢闻名远近。元代,因统治者严禁民间使用铁器,濮氏炼钢业被迫停业,子孙就地务农。但炼钢术仍旧世代密传。到了明代初年,濮家钢业又复发起来。
芜湖炼钢业的兴盛时期,大约在明朝中叶到清朝中叶,约200余年。当时,芜湖、苏州是“芜钢”(亦称“苏钢”)生产的中心,是灌钢技术的发展,后传播到湖南、四川等地。芜钢在制作时改善了生、熟铁的接触条件,使两者均处于运动状态,由人工控制,以保证质量。
清嘉庆十年(1805年)左右,芜湖关道宋在“贩运钢斤章程”的檄文中说:“钢为芜邑土产,贩运百有余年,原无贻误。嘉庆六年,奉督抚二宪查办铁斤案内,议及‘芜钢’..”可见,芜湖钢业在此百余年前业已兴盛,并有大量钢铁制器贩运出口,官方文书已简称“芜钢”,说明其在全国已有相当影响。
芜湖炼钢作坊除濮家外,还有葛永泰、马万盛等大钢坊。这两家先后于明中叶从“留都”(南京)迁芜。葛家钢坊在西湖东(今湖滨街附近),马家钢坊最初在明城区内,与濮家钢坊靠近,后迁七更点。因西湖池水淬钢最佳,葛家钢坊占地势之便,获利最大;为此,吸引了其他小钢坊集中到这里。钢渣多了,以致西湖逐渐淤涸。从明中叶到清初,芜湖大钢坊发展到8家。清初到清中叶,大钢坊发展到18家,还有许多小钢坊,如陈姓钢坊,由原来1家发展到5家。
“芜钢”制器质量好,产量大,运销江、浙、山西等省,享誉百年,直到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后,“洋钢”进口,“芜钢”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芜钢”兴起,主要因为获取生铁和燃料方便。距芜湖很近的当涂、繁昌出产生铁,水运芜湖。芜湖是皖南门户、山区木炭由青弋江直达芜湖。芜湖临江,制成钢材后,可通过江河运往各地,包括太湖流城。明成祖迁都北京,南京改作留都后,南京市面低落,工商业者另谋出路。芜湖地近南京,不少钢铁生产者转移到芜湖。徽商的投资,也是促进“芜钢”发展的一个因素。如明代嘉靖年间徽商汪尚权“商于湖阴(芜湖异名)数年。复大募工治铁冶,指挥百人,斩斩有序,工罔弗效”。
芜湖炼钢制器多系家庭密授。以芜钢为原料打制的剪刀、菜刀、剃刀和锉刀,合称“芜湖四刀”,是闻名全国的安徽手工特产,其中剪刀最为著名。清康熙年间,芜钢铁工汤鹏还创造发明了享誉海内外的手工艺术品——铁画。铁画就是用低碳钢为原料冶炼锻制而成的。
鸦片战争以后,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安徽几乎没有炼钢生产。建国后最早的炼钢生产始于1953年,当时淮南煤矿机械厂采用1座0.5吨电炉生产钢水,以浇铸钢件,当年产量仅103吨。而大规模的炼钢业开始于大跃进“大办钢铁”时期。1956年,大炼钢铁前夕,马鞍山铁厂(马鞍山钢铁公司前身),采用转炉双联法提钒炼钢综合利用工艺进行试验,1957年9月29日试验获得成功。同年10月,转炉吹炼出第一炉合格钢水,由此开始了马鞍山的炼钢生产。1958年,转炉提钒炼钢逐步转入正常生产。同年二季度,马鞍山铁厂成立转炉生产车间,在进行提钒炼钢试验的同时,马鞍山铁厂开始电炉炼钢的准备工作。1958年3月9日1时30分,第一炉电炉钢试炼成功,并用这炉钢水浇铸7个直径500毫米的小车轮。马鞍山钢铁公司成立后,炼钢生产发展很快。1960年钢产量由1958年的2188吨,增长到17.36万吨。1959年7月1日,位于合肥市的安徽省钢厂(合钢公司的前身)投资20万元,建成全省示范性0.5吨转炉1座。同年9月,该厂又建成一座3吨转炉。在“全民办钢铁”的口号推动下,除合肥外,在马鞍山、蚌埠、芜湖、淮南、安庆、六安、阜阳等地市先后陆续新建了一批小转炉。据1958年底统计,全省共有0.1~0.5吨转炉607座,1吨以上转炉24座,总公称容量分别达97吨和92吨,年生产能力可达22万吨,比1957年增长51倍,1959年,安徽转炉炼钢发展到3吨转炉44座,分布见表3-2-1。另外,合肥钢铁厂还先后建了2座3吨电炉(后改为5吨),为安徽发展优钢创造了条件。
全省小转炉分布一览表

这一年全省钢产量达23.36万吨,首次突破10万吨大关,比1958年实际钢产量增长74.26%,跃居全国钢产量第八位。
1960年,安徽省通过调整,改造形成炼钢转炉51座,计165公称吨,年生产能力达45万吨:主要分布在马鞍山钢铁公司31座,145公称吨;合肥钢铁厂、芜湖钢铁厂、蚌埠钢铁厂、淮南钢铁厂、省委机关钢铁厂各有3吨转炉4座,共60公称吨。另外,这一年全省拥有大小电炉14座,计38.5公称吨,冶炼钢种发展到44个,其中转炉钢5种,电炉钢39种。
1961年后,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陆续淘汰了一批产量低,质量差、能耗高、设备简陋的炼钢设备,同时也兴建和改扩建一批适合生产需要的炼钢设备,首先是马钢公司第二炼钢厂建成了3座8吨空气侧吹转炉。
1963年,马钢第一炼钢厂兴建2座126吨平炉。同年10月31日,第一炼钢厂冶炼出第一炉平炉钢,标志着马钢炼钢生产进入一个新的转折时期。1965年,转炉改为氧气侧吹。1966年,马钢钢产量达35.31万吨,与1960年相比,增长1倍以上。同年,马钢第一炼钢厂又将原有的3吨转炉改建为2座5吨电炉。1970年,改转炉氧气侧吹为氧气顶吹。合肥钢铁厂1959年根据冶金部关于“合肥钢铁厂按年产20万吨特殊钢厂的规模建设”的建议,改名为“合肥特殊钢厂”后,先后改建了3座5吨电炉。1966年该厂又在机修车间兴建了1座5吨电炉。1970年在已有3座5吨电炉的厂房内又改建了1台5吨电炉。这4座5吨电炉就是后来合肥钢铁公司的第一炼钢厂生产设备。同期,金光钢厂作为安徽的小三线钢铁厂,于1969年在金寨县船板冲也兴建了1座3吨电炉。
进入70年代,安徽炼钢生产又有新发展。1970年合肥钢铁公司在原省财贸钢铁厂的基础上改建成第二炼钢厂,兴建2座3吨鼓型碱性侧吹转炉,后来发展到3座,形成16万吨转炉钢生产能力。1975年至1978年,马钢2座平炉先后扩建到185吨。1979年,马钢公司又兴建了3座50吨氧气顶吹转炉,设计能力120万吨/年,形成马钢公司第三炼钢厂。
另外在安徽池州地区贵池县梅街镇,由上海第五钢铁厂支持组建的上海小三线钢铁企业——“八五钢厂”,于1969年开始建设,1971年建成投产,内有5吨高架式电炉2座,生产能力5万吨/年,与此同时,在休宁县溪口镇,由上海钢研所组建的另一小三线企业——休宁新光金属材料厂,于1970年建了1座1.5吨电炉专供冶炼不锈钢用。
1980年马钢公司钢产量首次突破百万吨大关,达到108.89万吨。1985年钢产量达164.37万吨,为马钢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平炉钢39.13万吨,转炉钢118.39万吨,电炉钢6.84万吨,优质钢达36.19万吨,其中合金钢1.06万吨。马钢钢产量在1978年以后增长迅速,1978~1985年的8年间,钢产量为980.38万吨,占历年全部钢产量的63.4%,“六五”时期产钢是“五五”的2倍。1958~1985年的28年内,马钢共生产钢1547万吨,其中普通低合金钢为938.45万吨。
至1985年底,马钢公司已有3个炼钢厂,主要的炼钢设备有185吨平炉2座,转炉7座(其中50吨转炉3座,9吨转炉3座,8吨转炉1座),5吨电炉3座,此外,马钢机修厂有5吨电炉1座,1.5吨电炉1座;二机修厂有1.5吨电炉1座;南山铁矿有0.5吨电炉1座。有连铸机3台,设计能力为45万吨/年,制氧机6500立方米/小时2套(法国产),3200立方米/小时1套。年生产钢能力为214万吨,其中平炉钢60万吨,转炉钢147万吨,电炉钢7万吨。生产钢的品种主要有普炭钢、低合金钢、炭素结构钢、合金结构钢、合金工具钢,还有弹簧钢、滚珠轴承钢、不锈钢等。1985年完成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为,平炉:钢锭合格率99.82%,金属料消耗1121公斤/吨,日历利用系数8.31/平方米·昼夜,日历作业率48.42%,优质钢比64.55%。转炉:钢锭合格率99.31%,金属料消耗1167公斤/吨,日历利用系数18.33吨/公称吨·昼夜,日历作业率38.95%,优质钢比6.48%。1985年连铸比3.16%,连铸坯合格率94.57%,连铸坯台时产量32吨/时,日历作业率13.12%。电炉:钢锭合格率99.48%,金属料消耗1081公斤/吨,冶炼电耗555千瓦时/吨,日历利用系数11.62吨/百万伏安·昼夜,日历作业率51.02%,合金钢比12.74%,高合金钢比0.20%。
80年代以来,马钢炼钢生产不断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从1980年至1985年马钢公司共完成科研成果和技改项目4911项,其中列为公司重大项目有297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和发明奖15项。1985年是马钢公司科技成果丰收的一年,有四项科技成果荣获冶金科技成果奖(有三项为合作项目),其中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一项。钢研所青年集体研制的“热管换热器用于热风炉煤气与助燃空气双予热”技术,经共青团中央和国家科委审定,推荐参加11月在保加利亚普罗迪夫国际市场举办的“世界青年发明家成果展览会”。二铁厂的高炉高压喷吹烟煤的安全系统获国家发明三等奖。7月冶金工业部颁发1984年全国冶金科技成果奖,马钢公司有五个项目(有三项为合作项目)分别获一、二、三、四等奖。1980~1985年,钢的品种新增25种,规格11种,钢材新增品种6种,规格425种。国家重点科技项目,中国第一台双流水平连铸机,马钢在兄弟单位协作下,即将正式投入运行。这台设计能力为年产80毫米圆坯5万吨,平均拉铸速度为每分钟2.3米,连续拉坯最长时间8小时37分,最多连续生产钢坯85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台水平连铸机与世界目前广为采用的弧型立式连铸机相比,具有占地少、投资省、建设快等优点。与老式铸锭工艺相比,钢的成材率提高15%以上。从1983年起,马钢公司还与华东冶金学院和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合作,在9吨转炉上试验顶底氧气复吹炼钢技术,经过两年多时间科技攻关和23个炉役的试生产表明,这项新工艺具有吹炼平衡,吹损少,热效率高的特点,吨钢综合成本下降3.09元,还成功地用钒渣直接合金化试炼06VTI工业搪瓷钢,填补了全国钢种上的一个空白。与此同时,又对50吨转炉采用中磷生铁冶炼新工艺,经过18个炉役试生产,成功地解决了顶底复吹转炉用中磷铁水冶炼中、高碳钢的关键技术,获得化渣快,促进前期脱磷的良好效果。与顶吹钢工艺相比,复吹钢每吨成本降低2.4~3.1元。马钢转炉顶底复吹炼钢技术是全国转炉炼钢技术的又一进步。
截至1985年底,全省冶金系统共有炼钢炉21座(不含“八五钢厂”2座电炉),年生产能力为237.6万吨,其中:平炉2座,年生产能力60万吨;转炉10座,年生产能力160.4万吨;电炉9座,年生产能力17.2万吨,具体分布情况见表3-2-2。
安徽炼钢炉分布情况一览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