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装备、工艺与技术
一、热轧
安徽省热轧机类型较多,且同一类轧机各企业的装备情况也有差异。
马钢公司初轧机主机为850×2400可逆式,轧辊最大辊径为900毫米,最小辊径810毫米,配用4600千瓦直流电机,转速为0-66-120转/分。其生产工艺流程为:钢锭→加热→翻钢→轧制→剪切→精整冷却→检验→过磅→入库。
马钢公司中型轧机(以生产型钢为例)主机为650×1/510×3,配用电机为2500千瓦/2800千瓦。其生产工艺流程为:钢锭(钢坯)→加热→翻钢→轧制→冷却→剪(锯)切→检验→矫直→包装→过磅→入库。
马钢公司中板轧机主机为二列式可逆轧机,第一机列1100×2300二辊轧机,配用电机为2500千瓦×2(单辊传动)。第二机列700/1200×2300四辊轧机,配用电机2050千瓦×2(单辊传动)。其生产工艺流程为:钢锭(钢坯)→加热→轧制→冷却→切边→平整→检验→过磅→入库。
合钢公司初轧机主机为630横列式轧机1例3架。其生产工艺流程为:钢锭→加热→轧制→剪(锯)断→清理→检验→计量→入库。
合钢公司中型轧机为500轧机2架、300轧机3架。其生产工艺流程为:钢锭(坯)→加热→轧制→锯床→冷却→检验→清理→过磅→入库。
合钢公司小型轧机主机为250×5轧钢机一组。生产工艺流程为:原料→加热→轧制→精整→检验→打包→入库。
合钢公司薄板轧机,主机为780×1200×2叠轧薄板轧机,配用1000千瓦交流电机。其生产工艺流程为:板坯→加热→轧制(4-8片叠轧)→垛板→掀板→切边→退火→矫直→检验→过磅→入库。
蚌埠轧钢厂线材轧机由5个机列组成的复二重线材轧机,即由430×2/350×2/300×2/300×2×3/275×2×3,共18个机架组成,配用电机依次为800千瓦/480千瓦/480千瓦/1000千瓦/1000千瓦。其生产工艺流程为:钢坯→加热→粗轧→中轧→精轧→卷取→冷却→检验→打捆→入库。
合钢公司无缝穿孔机组主机为直径76毫米无缝穿孔机组,其中配有直径76毫米穿孔机1台,由575千瓦交流电机拖动,另有400×1200轧管机1台,由1台380千瓦交流电机拖动。其生产工艺流程为:管坯→加热→穿孔→轧管→检验→打热头→荒管。
二、冷轧
合钢三厂冷轧带钢轧机为单机生产,主机有二辊冷轧机6台,它们是250×300轧机1台,250×250轧机2台,175×254轧机1台,46×203轧机2台;另有四辊冷轧机4台,即100/300×300轧机1台,140/300×300轧机3台。其生产工艺流程为:

合钢三轧厂还有3台连续式高频焊管机,分别为2.5英寸直径52和直径60机组,配用电机均是直流电机,功率分别为100千瓦、50千瓦和100千瓦,高频焊接功率分别为200千瓦、100千瓦和200千瓦。其生产工艺流程为:带坯→开卷→成型→焊接→定径→剪切→矫直→水压试验→检验→打包→过磅→入库。
三、冷拔、锻压
安徽冷拔钢材主要是生产冷拔无缝钢管、型材和拉丝。
合钢三轧厂冷拔无缝钢管配有20吨冷拔机2台(双链),每台配用电机95千瓦;15吨冷拔机1台(单链),配用电机75千瓦;5吨冷拔机1台(单链),配用电机40千瓦。其生产工艺流程为:

金光钢厂冷拔型材配有LB-30Ⅲ型30吨冷拔机1台(单链),配用电机100千瓦直流,还有LB-8Ⅲ型8吨冷拔机1台(单链)。
其生产工艺流程:

安徽省锻压设备主要分布在马钢车轮轮箍厂。马钢车轮轮箍厂配合车轮轧机生产的有3000吨水压机2台,8000吨水压机1台;配合轮箍轧机生产的有3000吨水压机1台,1000吨水压机1台。另外,金光厂有Y-114单臂3吨锻锤1台,专门用作锻坯和生产锻材之用。
四、技术改造
安徽省多年来在轧钢生产方面,围绕增加产量、扩大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消耗等方面作了一系列技术改造,较为突出的工艺和设备的技术改造主要有:合钢公司630横列式轧机1列3架中型开坯轧机(现合钢初轧厂),1960年投产,原设计能力为年开坯轧材16.7~17万吨/年,由于仓促投产,设备不配套,一直到1970年,产量始终在5~6万吨之间徘徊。为充分发挥这套轧机的开坯能力,1973年,经冶金部审定批准,由国家投资600万元,对630轧钢系统进行改造,改造后开坯能力提高到20万吨/年,1973年当年开坯11.6万吨。经过不断小改小革,1980年至1985年又使开坯能力提高到25万吨/年。
马钢中板厂2300毫米中板轧机,1975年原设计只有1架2300四辊可逆轧机,为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适应扁锭的需要,该厂1985年在四辊轧机前面增加1架2300可逆式二辊轧机,不仅扩大了产品范围,同时使产量由原来18万吨/年提高到35万吨/年,接近翻了一番。
马钢二轧厂小型轧机原设计为500×2/300×5二列式轧机,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产品结构的调整。该厂于1982年将原布置改造为500×1/500×1/450×3三列式轧机,且精轧机辊径加大,K 1孔单独传动,改造后该轧机产量由10万吨/年提高到23万吨/年。
合钢公司中型厂为确保国优产品45#优质扁钢的生产质量,于1985年对其精整冷床进行了技术改造,由原来的拨爪式冷床改为步进式冷床,长度由原来的60米加长到80米,使国优产品质量一跃再跃。
合钢三轧厂高频焊管机组高频发生器,原设计均采用闸流管整流,能耗高,操作不方便,每到冬季因气温太低,闸流管不能工作,被迫采用其他方法加热,1985年该厂先后将3台高频发生器全部改造为硅堆整流,不仅操作方便,而且大大节约了电能。
另外,在合钢小型厂、蚌埠轧钢厂、淮南煤矿钢铁厂等小型轧钢的成品和成品前机架都普遍采用了高强度的预应力轧机,从而提高了钢材质量,同时也为负公差轧制创造了条件。
五、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安徽冶金系统轧钢生产从1971年到1985年,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3-3-2。
安徽省冶金行业轧钢生产技术经济指标表

安徽省热轧机类型较多,且同一类轧机各企业的装备情况也有差异。
马钢公司初轧机主机为850×2400可逆式,轧辊最大辊径为900毫米,最小辊径810毫米,配用4600千瓦直流电机,转速为0-66-120转/分。其生产工艺流程为:钢锭→加热→翻钢→轧制→剪切→精整冷却→检验→过磅→入库。
马钢公司中型轧机(以生产型钢为例)主机为650×1/510×3,配用电机为2500千瓦/2800千瓦。其生产工艺流程为:钢锭(钢坯)→加热→翻钢→轧制→冷却→剪(锯)切→检验→矫直→包装→过磅→入库。
马钢公司中板轧机主机为二列式可逆轧机,第一机列1100×2300二辊轧机,配用电机为2500千瓦×2(单辊传动)。第二机列700/1200×2300四辊轧机,配用电机2050千瓦×2(单辊传动)。其生产工艺流程为:钢锭(钢坯)→加热→轧制→冷却→切边→平整→检验→过磅→入库。
合钢公司初轧机主机为630横列式轧机1例3架。其生产工艺流程为:钢锭→加热→轧制→剪(锯)断→清理→检验→计量→入库。
合钢公司中型轧机为500轧机2架、300轧机3架。其生产工艺流程为:钢锭(坯)→加热→轧制→锯床→冷却→检验→清理→过磅→入库。
合钢公司小型轧机主机为250×5轧钢机一组。生产工艺流程为:原料→加热→轧制→精整→检验→打包→入库。
合钢公司薄板轧机,主机为780×1200×2叠轧薄板轧机,配用1000千瓦交流电机。其生产工艺流程为:板坯→加热→轧制(4-8片叠轧)→垛板→掀板→切边→退火→矫直→检验→过磅→入库。
蚌埠轧钢厂线材轧机由5个机列组成的复二重线材轧机,即由430×2/350×2/300×2/300×2×3/275×2×3,共18个机架组成,配用电机依次为800千瓦/480千瓦/480千瓦/1000千瓦/1000千瓦。其生产工艺流程为:钢坯→加热→粗轧→中轧→精轧→卷取→冷却→检验→打捆→入库。
合钢公司无缝穿孔机组主机为直径76毫米无缝穿孔机组,其中配有直径76毫米穿孔机1台,由575千瓦交流电机拖动,另有400×1200轧管机1台,由1台380千瓦交流电机拖动。其生产工艺流程为:管坯→加热→穿孔→轧管→检验→打热头→荒管。
二、冷轧
合钢三厂冷轧带钢轧机为单机生产,主机有二辊冷轧机6台,它们是250×300轧机1台,250×250轧机2台,175×254轧机1台,46×203轧机2台;另有四辊冷轧机4台,即100/300×300轧机1台,140/300×300轧机3台。其生产工艺流程为:

合钢三轧厂还有3台连续式高频焊管机,分别为2.5英寸直径52和直径60机组,配用电机均是直流电机,功率分别为100千瓦、50千瓦和100千瓦,高频焊接功率分别为200千瓦、100千瓦和200千瓦。其生产工艺流程为:带坯→开卷→成型→焊接→定径→剪切→矫直→水压试验→检验→打包→过磅→入库。
三、冷拔、锻压
安徽冷拔钢材主要是生产冷拔无缝钢管、型材和拉丝。
合钢三轧厂冷拔无缝钢管配有20吨冷拔机2台(双链),每台配用电机95千瓦;15吨冷拔机1台(单链),配用电机75千瓦;5吨冷拔机1台(单链),配用电机40千瓦。其生产工艺流程为:

金光钢厂冷拔型材配有LB-30Ⅲ型30吨冷拔机1台(单链),配用电机100千瓦直流,还有LB-8Ⅲ型8吨冷拔机1台(单链)。
其生产工艺流程:

安徽省锻压设备主要分布在马钢车轮轮箍厂。马钢车轮轮箍厂配合车轮轧机生产的有3000吨水压机2台,8000吨水压机1台;配合轮箍轧机生产的有3000吨水压机1台,1000吨水压机1台。另外,金光厂有Y-114单臂3吨锻锤1台,专门用作锻坯和生产锻材之用。
四、技术改造
安徽省多年来在轧钢生产方面,围绕增加产量、扩大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消耗等方面作了一系列技术改造,较为突出的工艺和设备的技术改造主要有:合钢公司630横列式轧机1列3架中型开坯轧机(现合钢初轧厂),1960年投产,原设计能力为年开坯轧材16.7~17万吨/年,由于仓促投产,设备不配套,一直到1970年,产量始终在5~6万吨之间徘徊。为充分发挥这套轧机的开坯能力,1973年,经冶金部审定批准,由国家投资600万元,对630轧钢系统进行改造,改造后开坯能力提高到20万吨/年,1973年当年开坯11.6万吨。经过不断小改小革,1980年至1985年又使开坯能力提高到25万吨/年。
马钢中板厂2300毫米中板轧机,1975年原设计只有1架2300四辊可逆轧机,为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适应扁锭的需要,该厂1985年在四辊轧机前面增加1架2300可逆式二辊轧机,不仅扩大了产品范围,同时使产量由原来18万吨/年提高到35万吨/年,接近翻了一番。
马钢二轧厂小型轧机原设计为500×2/300×5二列式轧机,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产品结构的调整。该厂于1982年将原布置改造为500×1/500×1/450×3三列式轧机,且精轧机辊径加大,K 1孔单独传动,改造后该轧机产量由10万吨/年提高到23万吨/年。
合钢公司中型厂为确保国优产品45#优质扁钢的生产质量,于1985年对其精整冷床进行了技术改造,由原来的拨爪式冷床改为步进式冷床,长度由原来的60米加长到80米,使国优产品质量一跃再跃。
合钢三轧厂高频焊管机组高频发生器,原设计均采用闸流管整流,能耗高,操作不方便,每到冬季因气温太低,闸流管不能工作,被迫采用其他方法加热,1985年该厂先后将3台高频发生器全部改造为硅堆整流,不仅操作方便,而且大大节约了电能。
另外,在合钢小型厂、蚌埠轧钢厂、淮南煤矿钢铁厂等小型轧钢的成品和成品前机架都普遍采用了高强度的预应力轧机,从而提高了钢材质量,同时也为负公差轧制创造了条件。
五、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安徽冶金系统轧钢生产从1971年到1985年,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3-3-2。
安徽省冶金行业轧钢生产技术经济指标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