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焦化生产
一、焦化生产沿革
据史料记载,安徽境内北宋以前炼铁均用木炭作燃料,到宋代发展为石炭(煤)冶炼。宋代文学家苏轼在今徐州(古称彭城)任太守时,曾派人查访,古安徽境内萧县白土镇以北发现了石炭,开采作燃料炼铁。清乾隆年间,芜湖成为国内重要产铁地,所用燃料多是煤或土焦。
马鞍山炼焦最早可追溯到民国32年(1943年),是年9月,日本侵略者在马鞍山制铁所建造炼焦设备,为制铁所熔铁炉提供自炼焦炭。共有4组蜂巢式焦炉,每组炼窑56座。此外,还建有洗煤设备,包括粗炭槽2个、沉淀池2座、洗煤机4台。至民国34年2月之前全部停产。建国以后,马鞍山钢铁工业大规模发展,建设新的焦化厂迫在眉睫。1958年6月7日,马鞍山第一座65孔大型焦炉动工兴建,设计年生产能力为45万吨全焦。在大焦炉建成之前,为了解决冶金焦炭的急需,于1958年6月至1959年4月,先后建成3个土炼焦厂,由炼焦指挥部统筹领导3个炼焦厂的生产和65孔大型焦炉的建设。1960年2月6日,撤销炼焦指挥部,原第一、三炼焦厂合并,正式成立马钢焦化厂(原第二炼焦厂于1962年7月撤销)。同年2月27日,65孔焦炉建成,6月6日17时正式出焦。至此,马钢冶金用焦炭依赖外调的局面始得到改变。1963~1971年,焦化厂化工回收系统的硫铵、粗苯、精苯工程相继建成投产,使回收加工煤气中苯类产品及硫铵生产实现配套,焦炉煤气开始得到净化,转而供给炼铁、炼钢、轧钢生产。
合肥钢铁公司冶金焦的生产,也是大跃进中随着钢铁生产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大跃进时期,合钢小高炉炼铁所需焦炭除部分由省和合肥市调拨外,悉由自办土窑或土洋结合的红旗焦炉炼焦供应。1958年8月,省委财贸系统在大兴集夏前村筹建炼焦厂,同时,市财贸系统在大兴集蔡小郢以西,东岗附近筹建炼焦厂。1959年4月,两厂合并为省委财贸钢铁厂炼焦分厂。同期,安徽钢厂(合肥钢铁厂)在今一厂区机修附近筹建焦化车间,后因总体规划改变而搁置。合钢与省委机关钢铁厂均建有小土窑炼焦,大宗焦炭由省委淮南炼焦厂供应。1961年,合肥炼焦厂改为合肥特殊钢厂第一炼焦厂。1962年5月该厂撤销,停止生产。1966年合钢开始筹建“61型”焦炉,后因“文化大革命”冲击,延至1968年10月才动工。1970年7月投产,合钢现代化炼焦工业历史从此开始。
铜陵炼焦工业也同样始于1958年,该市先后于1958年、1959年建成“铜官山市模范炼焦厂”,“铜陵市洗煤炼焦厂”,采用流槽洗煤和土法炼焦。其间铜陵市洗煤炼焦厂建成301洗煤机,年洗煤30万吨原煤的洗煤厂,红旗3号焦炉及土法炼制煤焦油车间投产,1961年2月“下马”。1970年10月,铜陵特区向阳钢铁厂在原铜陵市洗煤焦厂旧址兴建焦化车间。1981年5月,单独成立铜陵市焦化厂。从1970年始建到1985年,铜陵的炼焦业经历了从土焦生产发展到小型冶金焦化专业生产的过程,产品发展到冶金焦、民用煤气及化学产品10余种。
芜湖钢铁厂的焦化生产设施建设开始于1970年10月,当年开工建设2组4座焦炉和化工回收系统,总投资759.296万元。到1973年11月和次年1月,第二组3号、4号焦炉分别竣工投产。1979年投资96万元,兴建焦油精制。80年代对66型焦炉经配套及改造,成为芜湖钢铁厂主要的生产焦炭设施。
慈湖铁厂的焦化生产始于1971年,开始生产土焦,1973年开始生产机焦,年生产能力10万吨(1978年并入马钢,为第三炼铁厂)。另外,1966年淮南市的淮南焦厂建成投产,至1980年共生产焦炭6220吨。
建国后,国家致力于发展钢铁工业,安徽省焦化工业也随之发展。从1958年开始,焦化生产由土到洋,由小到大,由单一生产焦炭发展到回收综合利用加工生产30余种化工产品。1957年全省焦炭产量仅有2075吨。而1985年,全省冶金系统焦炭年产能力已达到202万吨,煤焦油9.3万吨,三苯2.4万吨,当年生产焦炭247万吨,不仅满足了全省冶金工业对焦炭的需求,还为轻化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化工原料。
1985年底,安徽省冶金系统主要焦炭生产厂家有:马鞍山钢铁公司焦化厂、合肥钢铁公司焦化厂、芜湖钢铁厂焦化分厂,铜陵焦化厂和繁昌钢铁厂焦化车间。焦炉炉型主要有58型、61型、66型、和红旗3号简易焦炉。全省从事焦化生产的职工约4500人。
二、主要焦化厂
〔马钢焦化厂〕
马鞍山钢铁公司焦化厂位于市区西部,西临长江,东北南三面分别与马钢机修厂、第一炼铁厂、第三炼钢厂相近。全厂占地面积约55万平方米。
焦化厂筹建于1958年,于1960年2月正式成立,投产于1960年6月。为马钢公司最早组建的二级厂之一,系全民所有制企业。主要为马钢公司炼铁提供焦炭,为炼钢、轧钢提供生产用煤气以及为马鞍山市输送民用煤气,并从焦炉煤气中回收加工精制出多种化工产品投放市场。
1958年,随着马鞍山钢铁生产的兴起,为解决炼铁用燃料焦炭问题,陆续建立了第一、第二、第三土法炼焦厂。由于土法炼焦生产方式落后,产量低、质量差,不能满足马钢公司炼铁用焦需要。1958年5月开始筹建大型焦炉,同年6月7日由黑色冶金设计院鞍山分院设计的年产45万吨的58—Ⅰ型65孔双联下喷复热式焦炉破土动工。1959年11月开始砌炉,1960年2月中旬竣工。2月27日点火烘炉,同年6月6日17时30分推出第一炉冶金焦。1961年9月8日,第二座58-Ⅰ型焦炉投入生产。1973年4月13日和1982年3月15日58-Ⅰ型焦炉相继建成投产,与焦炉配套的回收系统硫铵工程、粗苯工程先后于1963年5月和12月建成投产。1971年11月,精苯第一期工程正式投产,设计能力为年加工轻苯3万吨,从而结束了马钢焦化厂的副产品做为上海焦化厂原料供应地的局面。1977年9月,焦油精制系统试车,设计能力年处理粗焦油10万吨。焦化厂生产能力扩大,产品品种进一步增加,由10种增加到16种。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又有溶剂脱酚、生化脱酚等3个工程先后建成投产。1981年8月30日煤场改建工程破土,历时18个月,于1983年3月建成。同年5月,35吨锅炉背压发电工程完工。至此,焦化厂的生产建设和技术改造都有了长足发展。形成了4座焦炉,年设计能力180万吨。拥有贮存11万吨煤的大型机械化煤场和相配套的化工产品回收系统、加工精制系统,环保建成溶剂、生化两级净化装置。自备热力锅炉和两台1500千瓦背压发电机组。成为加工能力齐全的大型焦化和华东地区冶金、化工、医药、农业等国民经济的重要原料基地。
1985年底,马钢焦化厂共设配煤、炼焦、回收、焦油、机动、热力6个生产车间和21个科室。全厂现有职工2362人,其中工人1807人,技术人员109人,管理人员121人,服务人员237人,其它人员88人。该厂主要产品有焦炭和化工两大类产品,约32个品种。焦炭分冶金炭(有大块、小块两种)、焦丁、焦粉3个品种。化工产品主要有煤气、硫铵、重苯、硝化苯、甲苯、二甲苯、工业苯、沥青、苯酚、邻位甲酚、间对甲酚、二甲酚、粗蒽。其中硫酸铵、硝化苯分别获得省优产品称号。焦化厂的化工产品资源十分丰富,年产化工原料约13万吨。1985年12月,焦化厂和市化工公司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成立共同经营的经济联合体——马鞍山化工联合开发公司,以焦化厂的副产品为原料,以市属化工企业为基础,联合进行焦化副产品深度加工和新产品开发,首批开发有5个系列10多个品种的精细化工产品。该厂累计生产过39种产品,43种规格。1960年6月至1985年底,共生产焦炭2403.26万吨。1985年生产焦炭155.27万吨,创厂生产最高纪录。焦炭除保证马钢公司炼铁生产外,每年还为全省加工15~20万吨焦炭。化工产品中三苯、工业萘、筑路油、沥青及酚类产品、硫酸铵等运销国内13个省、市,粗蒽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
焦化厂现主要生产设备有焦炉5座,其中1~4号焦炉分别为58-Ⅰ型和58-Ⅱ型65孔焦炉,每座设计能力为年产全焦45万吨,工序能耗达到国家特级焦炉标准。1985年11月兴建的5号焦炉为JⅡ60-82型50孔6米大容积焦炉,设计年生产能力干全焦48万吨,为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大容积焦炉。全厂生产设备总重1.28万吨,固定资产原值1.14亿元,设备完好率98.8%。1985年,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冶金焦合格率100%,工序能耗162.9公斤标煤/吨焦,结焦率75.75%,冶金焦率94.48%,吨焦耗湿煤1.489吨/吨,炼焦耗洗精煤1420公斤/吨,炼焦炉周转时间18时49分,焦化产品对干煤回收率:煤焦油3.95%,硫铵(折含氮100%)0.25%,轻苯1.05%,重苯0.04%,酚钠(折合量)0.03%。工人劳动生产率1395吨/人·年。实现内部利润5860.7万元。
马钢焦化厂长期坚持开展文明生产活动。早在1964年,该厂回收车间试剂泵房总结的“三清、四无、五不漏”的文明生产经验,曾被马钢公司树为典型加以推广。1978年以后,焦化厂大力推行经济责任制,开展企业整顿,针对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有害物质污染环境的状况,一方面进行技术改造,改革落后的生产工艺,另一方面狠抓文明生产,因地制宜,在厂区栽种抗污染和生命力强的树种,绿化、美化环境。经过几年的治理,污水排放全部达到国家标准,焦炉消除了废气污染,成为“无烟炉”,工厂成为花园式工厂。1983年,安徽省在该厂召开现场会,推广焦化厂的文明生产经验。焦化厂的企业管理多年来注重正规化、系统化、科学化、制度化。1978年以来,焦化厂先后被命名为安徽省工业学大庆先进单位、全国冶金系统生产技术先进单位,还多次被评为马鞍山市文明厂矿、园林化工厂等称号。
〔合钢公司焦化厂〕
合钢公司焦化厂位于合肥市东郊大兴集。全厂占地面积10.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32万平方米。厂区地势平坦,公路铁路纵横交错,原材料和产品进出方便。全厂下设10个科室和配煤、炼焦、回收、机修、生化等六个生产工段。全厂现有职工709人,其中:干部63人,工人646人,干部中工程技术人员9人,工人中技术等级在5级以上的409人。1985年底,全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886.5万元。设备238台,总重量1647吨。电机180台,装机容量为1917千瓦。1985年生产冶金焦16.27万吨,化工产品主要有焦油、苯、工业萘、沥青、蒽油、氨水、煤气等10余种。
焦化厂前身为省财贸、市财贸焦化厂。1958年8月,省委财贸系统在合肥大兴集夏前村筹建炼焦厂,同时,市财贸系统在大兴集蔡小郢以西,东岗附近筹建炼焦厂,1959年4月,两厂合并为省财贸钢铁厂炼焦分厂。1961年调整时期,安徽省委决定,将省委机关钢铁厂、省委财贸钢铁厂并入合肥特殊钢厂,成立焦炭生产专业厂,改名为合肥特殊钢厂第一炼焦厂。1962年5月撤销。1970年4月在建设61型焦炉期间,合肥钢厂二分厂成立焦化车间。这期间一度按军事组织形式管理生产,焦化车间改名为焦化营。1973年3月成立焦化厂。1978年3月简编为合钢二厂焦化车间。1984年8月恢复焦化厂建制,成为合肥钢铁公司主要生产单位之一。
1958年“大办钢铁”时期,合肥市为满足炼铁所需焦炭,建小土窑1500座,仅省委财贸钢厂一带就建小土窑200座,占全市小土窑的13.3%。1960年合钢第一炼焦厂建成简易焦炉7组14座和一个洗煤场,1960年生产焦炭1.47万吨。1962年5月下马停产,此后9年,合钢公司不再生产焦炭。
1966年6月20日,省重工业厅批准合钢公司兴建年产10万吨冶金焦的61型焦炉一组2座,同年11月,成立焦化筹建办公室,厂址选于合肥市大兴集原财贸钢铁厂小高炉车间旧址。因“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延至1968年10月破土动工。1969年春设计增为二组4×26孔,由省建二公司承建。
“61”型焦炉为两分式火道,煤气测入式,单用焦炉煤气加热的单热式焦炉,炉体高温部位采用硅砖砌筑,每孔炭化室装干煤2.3吨。结焦时间为10小时。1970年5月,2号焦炉主体工程建成。为了尽快投入生产,解决高炉急需用焦,对焦炉炉体等设施进行检查验收时,虽发现工程质量未达到标准,仍决定2号焦炉简易投产。
当时根据有关试验技术数据要求,烘炉需55天,却以“阶级斗争为纲”统一思想,烘炉期改为35天,造成后来炉体严重内损。
1970年5月26日下午4时,点火烘炉,6月30日烘炉结束,7月1日凌晨2时推出第4孔第一炉焦。同年10月1日1号炉建成投产,1971年5月1日和7月1日,3号、4号焦炉相继建成投产。4座焦炉设计能力为年产20万吨(后经普查核定生产能力为16万吨/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焦化厂的生产建设和管理工作受到严重破坏。生产秩序混乱,有章不循,焦炉维护检修失去常规,设备运行情况不断恶化,炉门与门框闭合不严,造成窜漏,跑烟冒火,事故不断。1974年由于缺煤造成4座焦炉相继停产。此后不断小修小补,焦炉产量仅达设计能力的60%。1978年后,随着国民经济形势好转,生产设备等得到不断改造更新。1979年7月,对2号焦炉、1981年对1号焦炉分别停产8个月大修,1983年8月,对3号焦炉停产5个月大修,均拆除炉体重新砌筑,上升管、焦气管、吸气管改为“66型”。普通炉门改为敲打刀边炉门,增强了炉门的严密性,有效地防止了跑烟冒火,改善了焦炉操作条件,使生产水平逐年提高。1984年,又对4号焦炉更新改造。1985年焦炭产量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结焦率68.97%,能耗184标煤公斤/吨。
焦化厂生产原料主要是气煤、肥煤、瘦煤、焦煤。气煤来源于淮南,瘦煤来源于淮北。1985年耗煤量23.6万吨。由于炼焦中缺少肥煤和焦煤,影响了焦炭质量。
焦化厂主要产品焦炭,除保证公司高炉炼铁和公司机修厂铸造需要外,每年有极少部分销售省、市各机械铸造厂。自复建以来,共产冶金焦203.49万吨,化工产品,1973年3月开始生产焦油加工品,到1985年,主要能回收粗苯、轻苯、重苯、焦油、蒽油、煤气、沥青、工业苯、氨气等10余种。1985年回收焦油6627吨。煤气除满足公司内部生产使用外,还为合肥市提供民用煤气。部分化工产品销售省内外。
〔铜陵市焦化厂〕
铜陵市焦化厂位于铜陵市西南郊,距铜陵市中心7公里。厂内有2公里铁路专用线,与俞家村车站相接,市区公路直达厂区。厂区占地面积42.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其中工业设施1.38万平方米,生活设施1.7万平方米。
焦化厂始建于1970年10月,1974年2月建成投产,其前身为铜陵市钢铁厂焦化车间,1981年5月经中共铜陵市委批准成立铜陵市焦化厂。
主要设备有66-2型焦炉一组2座,设计能力10.93万吨/年;配套设备有:200吨贮煤塔1座;焦油精制设备1套,设计能力6000吨焦油/年;粗苯设备1套,年设计能力1420吨。生产设备总重量3483.27吨。形成固定资产1270万元。
全厂下设备煤、炼焦、回收、机修4个车间,17个科室。现有职工711人,其中工程师5人,助理工程师9人,助理会计师1人。
1970年10月,铜陵特区向阳钢铁厂(后更名铜陵钢铁厂)在原铜陵市洗煤炼焦厂旧址兴建第一座萍乡式土焦炉,随后又相继建成投入13座萍乡窑和5座开深式窑。1973年4月28日,66-2型2号焦炉投产,土焦停止生产。其间累计生产土焦2.48万吨。1974年2月9日,1号焦炉建成生产。
炼焦用煤主要有气煤、肥煤和瘦煤。气煤主要来源于淮南和徐州夹河寨,瘦煤来源于淮北,肥煤来源于枣庄。
1985年生产机焦10.4万吨,累计生产机焦112.64万吨。化工产品主要有焦油、工业苯、粗苯、洗油、蒽油、筑路油、沥青、煤气等10余种。1985年生产煤焦油5230吨、工业苯305吨、筑路油2330吨、中温沥青1468吨、洗油51吨、蒽油144吨,、粗苯84吨、煤气92417百万千卡,累计外供铜陵市民用煤气6701.53万立方米。
据史料记载,安徽境内北宋以前炼铁均用木炭作燃料,到宋代发展为石炭(煤)冶炼。宋代文学家苏轼在今徐州(古称彭城)任太守时,曾派人查访,古安徽境内萧县白土镇以北发现了石炭,开采作燃料炼铁。清乾隆年间,芜湖成为国内重要产铁地,所用燃料多是煤或土焦。
马鞍山炼焦最早可追溯到民国32年(1943年),是年9月,日本侵略者在马鞍山制铁所建造炼焦设备,为制铁所熔铁炉提供自炼焦炭。共有4组蜂巢式焦炉,每组炼窑56座。此外,还建有洗煤设备,包括粗炭槽2个、沉淀池2座、洗煤机4台。至民国34年2月之前全部停产。建国以后,马鞍山钢铁工业大规模发展,建设新的焦化厂迫在眉睫。1958年6月7日,马鞍山第一座65孔大型焦炉动工兴建,设计年生产能力为45万吨全焦。在大焦炉建成之前,为了解决冶金焦炭的急需,于1958年6月至1959年4月,先后建成3个土炼焦厂,由炼焦指挥部统筹领导3个炼焦厂的生产和65孔大型焦炉的建设。1960年2月6日,撤销炼焦指挥部,原第一、三炼焦厂合并,正式成立马钢焦化厂(原第二炼焦厂于1962年7月撤销)。同年2月27日,65孔焦炉建成,6月6日17时正式出焦。至此,马钢冶金用焦炭依赖外调的局面始得到改变。1963~1971年,焦化厂化工回收系统的硫铵、粗苯、精苯工程相继建成投产,使回收加工煤气中苯类产品及硫铵生产实现配套,焦炉煤气开始得到净化,转而供给炼铁、炼钢、轧钢生产。
合肥钢铁公司冶金焦的生产,也是大跃进中随着钢铁生产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大跃进时期,合钢小高炉炼铁所需焦炭除部分由省和合肥市调拨外,悉由自办土窑或土洋结合的红旗焦炉炼焦供应。1958年8月,省委财贸系统在大兴集夏前村筹建炼焦厂,同时,市财贸系统在大兴集蔡小郢以西,东岗附近筹建炼焦厂。1959年4月,两厂合并为省委财贸钢铁厂炼焦分厂。同期,安徽钢厂(合肥钢铁厂)在今一厂区机修附近筹建焦化车间,后因总体规划改变而搁置。合钢与省委机关钢铁厂均建有小土窑炼焦,大宗焦炭由省委淮南炼焦厂供应。1961年,合肥炼焦厂改为合肥特殊钢厂第一炼焦厂。1962年5月该厂撤销,停止生产。1966年合钢开始筹建“61型”焦炉,后因“文化大革命”冲击,延至1968年10月才动工。1970年7月投产,合钢现代化炼焦工业历史从此开始。
铜陵炼焦工业也同样始于1958年,该市先后于1958年、1959年建成“铜官山市模范炼焦厂”,“铜陵市洗煤炼焦厂”,采用流槽洗煤和土法炼焦。其间铜陵市洗煤炼焦厂建成301洗煤机,年洗煤30万吨原煤的洗煤厂,红旗3号焦炉及土法炼制煤焦油车间投产,1961年2月“下马”。1970年10月,铜陵特区向阳钢铁厂在原铜陵市洗煤焦厂旧址兴建焦化车间。1981年5月,单独成立铜陵市焦化厂。从1970年始建到1985年,铜陵的炼焦业经历了从土焦生产发展到小型冶金焦化专业生产的过程,产品发展到冶金焦、民用煤气及化学产品10余种。
芜湖钢铁厂的焦化生产设施建设开始于1970年10月,当年开工建设2组4座焦炉和化工回收系统,总投资759.296万元。到1973年11月和次年1月,第二组3号、4号焦炉分别竣工投产。1979年投资96万元,兴建焦油精制。80年代对66型焦炉经配套及改造,成为芜湖钢铁厂主要的生产焦炭设施。
慈湖铁厂的焦化生产始于1971年,开始生产土焦,1973年开始生产机焦,年生产能力10万吨(1978年并入马钢,为第三炼铁厂)。另外,1966年淮南市的淮南焦厂建成投产,至1980年共生产焦炭6220吨。
建国后,国家致力于发展钢铁工业,安徽省焦化工业也随之发展。从1958年开始,焦化生产由土到洋,由小到大,由单一生产焦炭发展到回收综合利用加工生产30余种化工产品。1957年全省焦炭产量仅有2075吨。而1985年,全省冶金系统焦炭年产能力已达到202万吨,煤焦油9.3万吨,三苯2.4万吨,当年生产焦炭247万吨,不仅满足了全省冶金工业对焦炭的需求,还为轻化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化工原料。
1985年底,安徽省冶金系统主要焦炭生产厂家有:马鞍山钢铁公司焦化厂、合肥钢铁公司焦化厂、芜湖钢铁厂焦化分厂,铜陵焦化厂和繁昌钢铁厂焦化车间。焦炉炉型主要有58型、61型、66型、和红旗3号简易焦炉。全省从事焦化生产的职工约4500人。
二、主要焦化厂
〔马钢焦化厂〕
马鞍山钢铁公司焦化厂位于市区西部,西临长江,东北南三面分别与马钢机修厂、第一炼铁厂、第三炼钢厂相近。全厂占地面积约55万平方米。
焦化厂筹建于1958年,于1960年2月正式成立,投产于1960年6月。为马钢公司最早组建的二级厂之一,系全民所有制企业。主要为马钢公司炼铁提供焦炭,为炼钢、轧钢提供生产用煤气以及为马鞍山市输送民用煤气,并从焦炉煤气中回收加工精制出多种化工产品投放市场。
1958年,随着马鞍山钢铁生产的兴起,为解决炼铁用燃料焦炭问题,陆续建立了第一、第二、第三土法炼焦厂。由于土法炼焦生产方式落后,产量低、质量差,不能满足马钢公司炼铁用焦需要。1958年5月开始筹建大型焦炉,同年6月7日由黑色冶金设计院鞍山分院设计的年产45万吨的58—Ⅰ型65孔双联下喷复热式焦炉破土动工。1959年11月开始砌炉,1960年2月中旬竣工。2月27日点火烘炉,同年6月6日17时30分推出第一炉冶金焦。1961年9月8日,第二座58-Ⅰ型焦炉投入生产。1973年4月13日和1982年3月15日58-Ⅰ型焦炉相继建成投产,与焦炉配套的回收系统硫铵工程、粗苯工程先后于1963年5月和12月建成投产。1971年11月,精苯第一期工程正式投产,设计能力为年加工轻苯3万吨,从而结束了马钢焦化厂的副产品做为上海焦化厂原料供应地的局面。1977年9月,焦油精制系统试车,设计能力年处理粗焦油10万吨。焦化厂生产能力扩大,产品品种进一步增加,由10种增加到16种。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又有溶剂脱酚、生化脱酚等3个工程先后建成投产。1981年8月30日煤场改建工程破土,历时18个月,于1983年3月建成。同年5月,35吨锅炉背压发电工程完工。至此,焦化厂的生产建设和技术改造都有了长足发展。形成了4座焦炉,年设计能力180万吨。拥有贮存11万吨煤的大型机械化煤场和相配套的化工产品回收系统、加工精制系统,环保建成溶剂、生化两级净化装置。自备热力锅炉和两台1500千瓦背压发电机组。成为加工能力齐全的大型焦化和华东地区冶金、化工、医药、农业等国民经济的重要原料基地。
1985年底,马钢焦化厂共设配煤、炼焦、回收、焦油、机动、热力6个生产车间和21个科室。全厂现有职工2362人,其中工人1807人,技术人员109人,管理人员121人,服务人员237人,其它人员88人。该厂主要产品有焦炭和化工两大类产品,约32个品种。焦炭分冶金炭(有大块、小块两种)、焦丁、焦粉3个品种。化工产品主要有煤气、硫铵、重苯、硝化苯、甲苯、二甲苯、工业苯、沥青、苯酚、邻位甲酚、间对甲酚、二甲酚、粗蒽。其中硫酸铵、硝化苯分别获得省优产品称号。焦化厂的化工产品资源十分丰富,年产化工原料约13万吨。1985年12月,焦化厂和市化工公司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成立共同经营的经济联合体——马鞍山化工联合开发公司,以焦化厂的副产品为原料,以市属化工企业为基础,联合进行焦化副产品深度加工和新产品开发,首批开发有5个系列10多个品种的精细化工产品。该厂累计生产过39种产品,43种规格。1960年6月至1985年底,共生产焦炭2403.26万吨。1985年生产焦炭155.27万吨,创厂生产最高纪录。焦炭除保证马钢公司炼铁生产外,每年还为全省加工15~20万吨焦炭。化工产品中三苯、工业萘、筑路油、沥青及酚类产品、硫酸铵等运销国内13个省、市,粗蒽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
焦化厂现主要生产设备有焦炉5座,其中1~4号焦炉分别为58-Ⅰ型和58-Ⅱ型65孔焦炉,每座设计能力为年产全焦45万吨,工序能耗达到国家特级焦炉标准。1985年11月兴建的5号焦炉为JⅡ60-82型50孔6米大容积焦炉,设计年生产能力干全焦48万吨,为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大容积焦炉。全厂生产设备总重1.28万吨,固定资产原值1.14亿元,设备完好率98.8%。1985年,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冶金焦合格率100%,工序能耗162.9公斤标煤/吨焦,结焦率75.75%,冶金焦率94.48%,吨焦耗湿煤1.489吨/吨,炼焦耗洗精煤1420公斤/吨,炼焦炉周转时间18时49分,焦化产品对干煤回收率:煤焦油3.95%,硫铵(折含氮100%)0.25%,轻苯1.05%,重苯0.04%,酚钠(折合量)0.03%。工人劳动生产率1395吨/人·年。实现内部利润5860.7万元。
马钢焦化厂长期坚持开展文明生产活动。早在1964年,该厂回收车间试剂泵房总结的“三清、四无、五不漏”的文明生产经验,曾被马钢公司树为典型加以推广。1978年以后,焦化厂大力推行经济责任制,开展企业整顿,针对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有害物质污染环境的状况,一方面进行技术改造,改革落后的生产工艺,另一方面狠抓文明生产,因地制宜,在厂区栽种抗污染和生命力强的树种,绿化、美化环境。经过几年的治理,污水排放全部达到国家标准,焦炉消除了废气污染,成为“无烟炉”,工厂成为花园式工厂。1983年,安徽省在该厂召开现场会,推广焦化厂的文明生产经验。焦化厂的企业管理多年来注重正规化、系统化、科学化、制度化。1978年以来,焦化厂先后被命名为安徽省工业学大庆先进单位、全国冶金系统生产技术先进单位,还多次被评为马鞍山市文明厂矿、园林化工厂等称号。
〔合钢公司焦化厂〕
合钢公司焦化厂位于合肥市东郊大兴集。全厂占地面积10.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32万平方米。厂区地势平坦,公路铁路纵横交错,原材料和产品进出方便。全厂下设10个科室和配煤、炼焦、回收、机修、生化等六个生产工段。全厂现有职工709人,其中:干部63人,工人646人,干部中工程技术人员9人,工人中技术等级在5级以上的409人。1985年底,全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886.5万元。设备238台,总重量1647吨。电机180台,装机容量为1917千瓦。1985年生产冶金焦16.27万吨,化工产品主要有焦油、苯、工业萘、沥青、蒽油、氨水、煤气等10余种。
焦化厂前身为省财贸、市财贸焦化厂。1958年8月,省委财贸系统在合肥大兴集夏前村筹建炼焦厂,同时,市财贸系统在大兴集蔡小郢以西,东岗附近筹建炼焦厂,1959年4月,两厂合并为省财贸钢铁厂炼焦分厂。1961年调整时期,安徽省委决定,将省委机关钢铁厂、省委财贸钢铁厂并入合肥特殊钢厂,成立焦炭生产专业厂,改名为合肥特殊钢厂第一炼焦厂。1962年5月撤销。1970年4月在建设61型焦炉期间,合肥钢厂二分厂成立焦化车间。这期间一度按军事组织形式管理生产,焦化车间改名为焦化营。1973年3月成立焦化厂。1978年3月简编为合钢二厂焦化车间。1984年8月恢复焦化厂建制,成为合肥钢铁公司主要生产单位之一。
1958年“大办钢铁”时期,合肥市为满足炼铁所需焦炭,建小土窑1500座,仅省委财贸钢厂一带就建小土窑200座,占全市小土窑的13.3%。1960年合钢第一炼焦厂建成简易焦炉7组14座和一个洗煤场,1960年生产焦炭1.47万吨。1962年5月下马停产,此后9年,合钢公司不再生产焦炭。
1966年6月20日,省重工业厅批准合钢公司兴建年产10万吨冶金焦的61型焦炉一组2座,同年11月,成立焦化筹建办公室,厂址选于合肥市大兴集原财贸钢铁厂小高炉车间旧址。因“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延至1968年10月破土动工。1969年春设计增为二组4×26孔,由省建二公司承建。
“61”型焦炉为两分式火道,煤气测入式,单用焦炉煤气加热的单热式焦炉,炉体高温部位采用硅砖砌筑,每孔炭化室装干煤2.3吨。结焦时间为10小时。1970年5月,2号焦炉主体工程建成。为了尽快投入生产,解决高炉急需用焦,对焦炉炉体等设施进行检查验收时,虽发现工程质量未达到标准,仍决定2号焦炉简易投产。
当时根据有关试验技术数据要求,烘炉需55天,却以“阶级斗争为纲”统一思想,烘炉期改为35天,造成后来炉体严重内损。
1970年5月26日下午4时,点火烘炉,6月30日烘炉结束,7月1日凌晨2时推出第4孔第一炉焦。同年10月1日1号炉建成投产,1971年5月1日和7月1日,3号、4号焦炉相继建成投产。4座焦炉设计能力为年产20万吨(后经普查核定生产能力为16万吨/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焦化厂的生产建设和管理工作受到严重破坏。生产秩序混乱,有章不循,焦炉维护检修失去常规,设备运行情况不断恶化,炉门与门框闭合不严,造成窜漏,跑烟冒火,事故不断。1974年由于缺煤造成4座焦炉相继停产。此后不断小修小补,焦炉产量仅达设计能力的60%。1978年后,随着国民经济形势好转,生产设备等得到不断改造更新。1979年7月,对2号焦炉、1981年对1号焦炉分别停产8个月大修,1983年8月,对3号焦炉停产5个月大修,均拆除炉体重新砌筑,上升管、焦气管、吸气管改为“66型”。普通炉门改为敲打刀边炉门,增强了炉门的严密性,有效地防止了跑烟冒火,改善了焦炉操作条件,使生产水平逐年提高。1984年,又对4号焦炉更新改造。1985年焦炭产量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结焦率68.97%,能耗184标煤公斤/吨。
焦化厂生产原料主要是气煤、肥煤、瘦煤、焦煤。气煤来源于淮南,瘦煤来源于淮北。1985年耗煤量23.6万吨。由于炼焦中缺少肥煤和焦煤,影响了焦炭质量。
焦化厂主要产品焦炭,除保证公司高炉炼铁和公司机修厂铸造需要外,每年有极少部分销售省、市各机械铸造厂。自复建以来,共产冶金焦203.49万吨,化工产品,1973年3月开始生产焦油加工品,到1985年,主要能回收粗苯、轻苯、重苯、焦油、蒽油、煤气、沥青、工业苯、氨气等10余种。1985年回收焦油6627吨。煤气除满足公司内部生产使用外,还为合肥市提供民用煤气。部分化工产品销售省内外。
〔铜陵市焦化厂〕
铜陵市焦化厂位于铜陵市西南郊,距铜陵市中心7公里。厂内有2公里铁路专用线,与俞家村车站相接,市区公路直达厂区。厂区占地面积42.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其中工业设施1.38万平方米,生活设施1.7万平方米。
焦化厂始建于1970年10月,1974年2月建成投产,其前身为铜陵市钢铁厂焦化车间,1981年5月经中共铜陵市委批准成立铜陵市焦化厂。
主要设备有66-2型焦炉一组2座,设计能力10.93万吨/年;配套设备有:200吨贮煤塔1座;焦油精制设备1套,设计能力6000吨焦油/年;粗苯设备1套,年设计能力1420吨。生产设备总重量3483.27吨。形成固定资产1270万元。
全厂下设备煤、炼焦、回收、机修4个车间,17个科室。现有职工711人,其中工程师5人,助理工程师9人,助理会计师1人。
1970年10月,铜陵特区向阳钢铁厂(后更名铜陵钢铁厂)在原铜陵市洗煤炼焦厂旧址兴建第一座萍乡式土焦炉,随后又相继建成投入13座萍乡窑和5座开深式窑。1973年4月28日,66-2型2号焦炉投产,土焦停止生产。其间累计生产土焦2.48万吨。1974年2月9日,1号焦炉建成生产。
炼焦用煤主要有气煤、肥煤和瘦煤。气煤主要来源于淮南和徐州夹河寨,瘦煤来源于淮北,肥煤来源于枣庄。
1985年生产机焦10.4万吨,累计生产机焦112.64万吨。化工产品主要有焦油、工业苯、粗苯、洗油、蒽油、筑路油、沥青、煤气等10余种。1985年生产煤焦油5230吨、工业苯305吨、筑路油2330吨、中温沥青1468吨、洗油51吨、蒽油144吨,、粗苯84吨、煤气92417百万千卡,累计外供铜陵市民用煤气6701.53万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