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耐火材料生产沿革
安徽省耐火材料生产,从古代到近代多是烧制陶瓷器皿;为炼铁高炉和炼钢炉生产耐火制品,则是解放后随着现代钢铁工业的发展而开始的。
1958年前,马鞍山冶炼业所需的耐火材料全由外地输入。1958年,在“大炼钢铁”的形势下,耐火材料供不应求。马鞍山铁厂先后派人到上海、鞍山、武汉等地考察耐火材料生产。在上海耐火材料厂的支援和协助下建造4座矩形倒焰窑。同时,在今马钢第二烧结厂附近建起一座容量为10吨的小土窑。1958年9月19日,小土窑封窑点火,24日6时30分,第一批耐火砖正式出窑。9月27日,1号矩形倒焰窑竣工投产。是年11月,4座矩形倒焰窑全部建成,当年生产耐火砖2544吨。同年,随“大办钢铁”的需要,全省相继有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六安、蚌埠、淮南等地、(市)县建厂生产耐火材料。1959年全省耐火材料产量由1957年的2211吨猛增到24.14万吨,1960年增加到30余万吨。60年代初,为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全省仅保留马鞍山钢铁公司和合肥钢铁公司2家生产耐火材料厂,生产规模也相应压缩。到1963年,全省耐火材料年产仅6317吨。70年代,国民经济形势不断好转,钢铁工业又形成高潮,耐火制品也相应得到发展。全省先后有萧县、淮北、淮南、嘉山、芜湖等地复建或新建了耐火材料厂。产量不断增加。1970年由1969年2.93万吨增加到6.08万吨。到1985年,全省有7家冶金企业生产耐火材料,产量已达到11.4万吨,产品品种由发展初期单一粘土硅类发展到高铝硅类、轻质系列、磷酸砖类等多品种,产品规格达到1200余种,基本满足了省内外冶金工业的需要。
二、主要耐火材料厂
〔马钢耐火材料厂〕
马鞍山钢铁公司耐火材料厂,是全国33家重点耐火材料厂之一,位于马鞍山市跃进桥西南侧,东与马鞍山火车站毗邻,西靠宁芜公路,南邻马钢机械化站,北抵幸福路,厂区占地面积约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21万平方米,其中工业建筑面积为2.03万平方米。
耐火材料厂筹建于1958年,是年8月1日,容积为99立方米的1号矩形倒焰窑和45米烟囱开始施工。9月27日,建成投产。29日,马钢耐火材料厂正式成立。同年11月,容积分别为99立方米、130立方米、157立方米的2、3、4号矩形倒焰窑和手成型房、机修房竣工。当年生产5个规格品种的粘土质耐火砖2544吨,实现内部利润3.14万元。1964年12月,耐火材料厂并入修建部,改为耐火车间。1970年9月,恢复马钢耐火材料厂。至1985年底,该厂共设原料、成型、成品、机修综合4个生产车间和19个科室。有职工1342人,其中工人1054人,技术人员48人,管理人员105人,服务人员93人,其他人员42人。该厂主要产品有粘土质、高铝质耐火砖和散状料,硅酸铝耐火纤维等不定型耐火材料,规格品种有1000多个。产品绝大部分供应马钢公司炼铁、炼钢、轧钢、焦化、烧结等企业,少量外销,主要销往省内的合肥、安庆、铜陵、芜湖及江苏、浙江、河南、上海等省、市。从1958年建厂到1985年累计生产耐火砖77.22万吨,其中1985年耐火砖产量为5.52万吨,创内部利润214.56万元。
耐火材料厂的主要生产设备有:400×600颚式破碎机1台,250×400额式破碎机各2台,900园锥破碎机2台,压砖机21台,其中800吨,液压砖机1台,摩擦压砖机20台。1.5米×5.7米球磨机2台,108米隧道窑1座,157立方米矩形倒焰窑3座,1600× 450湿碾机2台,甲级设备维护率达93.8%,动力机械496台,设备装机总容量4897千瓦,固定资产原值1429.07万元,年流动资金实际占用438.6万元,年产耐火砖设计能力5万吨,1985年生产耐火砖5.52万吨。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均比以前有所提高。产品合格率96.50%,品种完成率96.57%,标准煤耗143公斤/吨砖,电耗85千瓦时/吨,全员实物劳动生产率43.30吨,窑炉利用系数184公斤/立方米·昼夜,设备完好率98.30%,粉尘合格率97.41%。是年,该厂一跃成为“工序达标国家二级”工厂。
耐火材料厂由于其自身的生产特点,粉尘和噪声的治理一直成为生产和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建厂初期,除粉碎设备局部密闭设施外,无其它防尘设备,致使工作环境尘雾弥漫。据1959年10月测定,一般扬尘点的粉尘浓度超过国家标准,有的甚至超过数十倍以上,其中锤式破碎机、小干碾和淌筛料口粉尘浓度分别高达900.7毫克/立方米、1086.9毫克/立方米、1157.8毫克/立方米。虽经采用湿式作业、推广“三勤”、“五轻”的操作方法及制定防尘卫生制度等,仍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960年,全厂职工中共查出1期矽肺患者41人。其后,在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工程中,采取粉尘治理与改造工程同步进行,不断增设防尘设备和设施,扩大防尘专业队伍等一系列措施,粉尘浓度逐步下降。1978年,粉尘合格率34.70%,平均浓度为6.27毫克/立方米。1985年粉尘合格率达97.41%,平均浓度为1.39毫克/立方米。全厂绿化覆盖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是马钢公司安全防尘、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先进单位之一。1985年,耐火材料厂分别获得冶金系统:全国重点耐火企业安全单项第一名,重点耐火材料企业防尘单项第一名,重点耐火材料企业安全防尘第一名。
马钢耐火材料与全国重点耐火材料厂经济效益比较表

〔合钢耐火材料厂〕
合钢耐火材料厂是合钢公司生产各种耐火材料和冶金炉料的专业厂,厂址位于合钢一厂区淮南铁路线以北,合肥市东七里站以南。1985年底全厂占地面积11.24万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3.48万平方米。
耐火材料厂主要是靠汽车运输,有柏油马路与公司运输网连接。大宗原料由公司专用铁路线运输,再由运输处汽车转运。
1985年底,耐火材料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87万元,净值377万元,设备213台(不包括新成型设备和帽口),总重量609吨。电器设备259台,总容量2371千瓦。主要生产设备有100立方米圆倒焰窑12座,压力机14台,简磨机5台,装载机3台,破碎机7台等。耐火材料厂下设10个科室和制料、成型、烧成、帽口、机修5个车间及1个知青厂(集体所有制)。全厂有职工674人(不包括知青厂114人)。其中干部85人,工人589人,干部中有工程技术人员和经济专业干部19人,占22.4%;工人中技术等级在五级以上的385人,占65.4%。
耐火材料厂前身为合肥轮窑厂,原隶属于省公安厅劳改局。于1956年3月开始征地,到年底共征购土地777.23亩(51.76万平方米),建成第一座36门轮窑和厂房、宿舍,购置了相应的设备。于1957年4月2日零点,第一座轮窑点火投产。同年5月第二座轮窑建成,8月25日点火投产。
1957年底,轮窑厂拥有36门轮窑2座,制砖机1台,设备装机容量250千瓦,生产红砖2676万块。当时有国家干部和全民所有制工人175名,其余有1101名劳改犯和40名劳改刑满就业人员。
1958年12月10日,合肥轮窑厂改为合肥耐火材料厂,开始试产耐火材料。一面生产机制红砖,一面靠手工生产粘土质耐火砖、陶瓷热风管等产品。当年生产机制红砖3431万块,粘土质耐火砖8350吨,其中流钢砖141吨,利润52万元。年底累计征购土地1050亩(69.93万平方米),建成96立方米倒焰窑20座,13立方米小高炉2座,以及砖木结构和草木结构厂房、烘房、宿舍、工棚共2.49万平方米。职工2867人,仅有1名技术人员。
1959年,合肥耐火材料厂逐步由生产红砖为主转向生产耐火材料为主,工艺也由土法“上马”、手工操作逐步向半机械化和机械化转变。同年建成100立方米圆倒焰窑16座、25立方米石灰窑4座、23立方米试验窑2座、红旗二号焦炉1座、粘土砖车间烘房水泥立式窑及厂房。设备增添小湿碾机10台,鳄式破碎机1台,先后仿制7台锤式打粉机,购买100吨压力机4台。建筑面积达4.57万平方米,初步建成了具有年生产红砖4000万块,水泥3000吨,耐火材料5万吨能力的综合性企业。
耐火材料厂从1956年开始筹建到1960年,已拥有红砖、水泥、陶瓷、破碎、成型、烧结、木模、机修、运输等9个车间。1960年8月份,又在巢县银屏区钓鱼公社合丰大队新建粘土矿一处,增添筒磨机5台(后调出一台)。1960年3月,机械化程度调查时,该厂的机械化程度由1957年的21.8%,上升到37.4%,至年底提高到66.1%。拥有固定资产原值954万元。耐火材料产品除粘土砖外,增加了耐热混凝土和三级高铝砖,还小批量生产了硅砖。当时生产的热风炉砖,送上海泰山耐火材料厂化验,9个样品的主要理化性能指标,均超过部颁标准。耐火砖产量达4.54万吨。
1961年5月,合肥耐火材料厂归并于合肥特殊钢厂,由原来的9个车间简编为破碎、成型、烧成、机修、建筑材料5个车间。设备新增2台160吨压力机和1台300吨压力机。耐火砖年产量达3.17万吨,其中高铝砖3552吨。
1962年生产规模调整缩小,仅保留耐火材料产品的生产,红砖、陶瓷等产品一律停产。耐火材料分厂简编为合肥钢铁厂耐火材料车间,职工总人数由1961年末的1629人精减到171人,占地面积压缩到11.24万平方米,耐火砖产量下降到3238吨。
耐火材料厂在学习贯彻工业《七十条》(简称)后,从1963年起逐步制定了破碎、成型、烧结各项操作规程和劳动定额,实行了“五保一奖”责任制。同时建立了筛选分析制度,产品入库制度,限额领料制度,班后碰头会制度,废品分析制度,耐火制品及半成品检验标准,生产技术安全操作规程(草案),高铝质电炉炉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评工计分和干部定期参加体力劳动等各种规章制度。1965年底,新购70吨高冲程压力机1台,耐火砖年产量也由1963年的2101吨增加到1966年的6486吨,工人实物劳动生产率达28.2吨/人·年。
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十年动乱中,上述所订的各项规章制度被视为修正主义的“管、卡、压”,而受到批判废除,管理混乱,耐火砖的产量1968年下降到3218吨。
1970年二厂区转炉、焦炉、高炉相继建成投产,耐火材料需要量也相应增加,当年职工人数增加到592人,生产耐火砖8934吨。
1972年以后,兴建了粘土库、粉碎楼、变电间、粘土棚及隧道窑窑房等。隧道窑因燃料重油紧缺,资金亦有困难,至今未能“上马”。在此期间,并仿制四柱压力机和70吨高冲程压力机各2台,自制50吨压帽机1台,购进160吨高冲程压力机3台,260吨高冲程压力机3台。1976年耐火砖产量达1.17万吨,但工人实物劳动生产率却仅为20.83吨/人·年。
自1977年起,进行了恢复性整顿,1978年耐火砖产量上升到1.36万吨,比1976年提高16.1%。1980年耐火砖产量又上升到1.44万吨,质量合格率达93.84%,煤耗为473标煤公斤/吨砖,工人实物劳动率上升到28.86吨/人·年。
1982年学“首钢”,贯彻经济责任制后,进行了改革性的整顿。建立了各项基本管理制度,同时在成型车间试行经济承包责任制,接着进行定员定额,整顿劳动纪律,加强劳动组合。全厂除辞退了外包工147人外,减员49人。对编余人员成立不定型工段,出勤率由1982年的92.6%提高到1983年93.2%。当年生产耐火砖1.4067万吨,合格率达93.45%。
1984年初,对破碎大楼进行了防尘改造,自己设计,土法“上马”,只用了6000元,自制1台风动送料机。当年生产耐火砖1.52万吨,合格率93.26%,综合标煤耗377公斤/吨砖,设备完好率达88.78%。年终被评为合肥市最佳经济效益单位。1985年,年产耐火材料仍为1.5万吨。
合钢耐火材料厂自1958年投产到1985年底,累计生产耐火砖36.86万吨。主要产品有:粘土质耐火砖、高炉用粘土砖、热风炉用粘土砖、浇铸用粘土砖、高铝砖、热风炉用高铝砖、盛钢桶用高铝质衬砖、盛钢桶内铸钢用高铝砖、超轻质绝热帽口、粘土质和高铝质耐火泥、粘土质和高铝质耐火浇注料、粘土质和高铝质耐火可塑料等。
耐火材料厂的生产工艺流程:原料进厂后首先取样化验,然后经过粗碎、球磨、配料、湿碾、成型、干燥、检选、装窑、烧成、出窑、检验、入库、成品出厂。
耐火材料厂主要原料焦宝石来源于山东省博山、王村;铝钒土来源于河南禹县矿山公司;粘土来源于安徽省巢县、淮南及徐州;轻质帽口的原料沉珠、微珠来源于安徽省淮北、淮南、合肥及徐州等地市。燃料由合钢公司统一购进,按分配定额使用。
耐火材料厂的产品主要供应合钢公司。部分产品销售合肥市锅炉厂、染织厂、化肥厂、车辆厂、锻压厂、省建安装公司以及市外地区的金光钢厂、庐江矾矿、芜湖钢厂、冶金部2冶指挥部等地。
〔萧县耐火材料厂〕
1958年为“大炼钢铁”,在萧县老虎山东侧建起萧县耐火材料厂、粮食局耐火材料厂商业局耐火材料厂、“八一”耐火材料厂、红旗耐火材料厂和白土耐火材料厂,生产耐火土和耐火砖。1961年,国民经济调整中陆续关闭和合并。1964年在原址重建县耐火材料厂,开始生产一般工业用粘土砖,销往省内几家中小型钢铁厂,年产量5000吨,产值50万元。“文化大革命”中,管理混乱,产品销路不畅,连年亏损。1978年后多次派人去外地学习。1980年与辽宁省大连碱厂试产硫化碱转炉用高炉质衬砖,一般炉龄达到3000至4000炉,最高达4800炉。1984年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85年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此产品销售覆盖全国80%的硫化碱厂。1984年,该厂与武汉钢铁学院协作研制生产镁碳质出钢口套砖,在上海、马鞍山、南京、杭州、安阳等钢厂试用,炉龄一次性寿命比原来提高4~6倍,可达250炉以上,最高为417炉。冶金部鉴定认为“该产品为全国首创,使用寿命为全国领先水平”。
1985年该厂有职工131人,固定资产原值110万元,净值88.6万元,产品销售收入110万元。税金13万元,成本74万元,利润21万元,百元产值利润32.73元。
萧县另有乡镇企业耐火材料厂60多个。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