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马鞍山钢铁公司
马鞍山钢铁公司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公司机关设在雨山区。全公司总占地面积24.2平方公里,其中冶金工厂占地约9.4平方公里,矿山占地约14.8平方公里,并留有5~6平方公里的发展区域。冶金工厂集中分布在市区西部长江沿岸地区,靠近宁铜铁路,水陆交通便利。冶金工厂分为一、二、三厂区,呈菱形布局。南北长约9.5公里,东西最宽处约3.5公里。一厂区分布在金家庄区,集中烧结、炼铁等生产系统,是在1953年铁厂建设初期自然形成的。三厂区分布在慈湖地区,设置部分炼铁、炼钢、轧钢等冶金工厂,是在1958年后马钢由单一的炼铁企业逐步向钢铁联合企业转变时期形成的。三厂区分布在雨山区,设置了马钢大部分的炼钢和轧钢企业,是1961年后随着车轮轮箍厂的兴建而逐步形成的。马钢三个铁矿区和一个石灰石矿区,与冶金厂区都有便捷的水陆运输线路。南山铁矿位于市区东南15公里的向山区境内,有自备铁路专线贯通于矿区与炼铁厂之间。姑山铁矿位于当涂县南部的查湾乡境内,亦有专用铁路与宁铜铁路沟通。桃冲铁矿位于繁昌县西部的桃冲地区,紧邻长江“黄金水道”。
1949年4月马鞍山地区解放后,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原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华中矿务局马鞍山分矿。1950年1月,马鞍山矿务局成立,由南京市管理。6月,改属华东军政委员会工业部领导。1952年11月,移交给中共安徽省委工业部领导。1953年2月19日,马鞍山矿务局改名为马鞍山铁矿厂。同年10月9日改称马鞍山铁厂,隶属重工业部钢铁工业管理局华东钢铁公司。1958年8月1日,正式成立马鞍山钢铁公司,隶属安徽省冶金厅。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心马钢的建设。1958年4月24日,朱德副主席视察了马钢。1958年9月20日和1959年10月29日,毛泽东主席先后两次视察马钢的生产和建设,详细询问马钢建设情况,并指出:“马鞍山条件很好,可以发展成为中型的钢铁联合企业,因为发展中型的钢铁联合企业比较快”。刘少奇委员长于1958年10月22日、聂荣臻副总理于1959年6月16日先后视察了马钢公司。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马钢的关怀,给予了马钢人极大的鼓舞,马钢人经过3年的艰苦创业,实现了马钢公司由单一产品向具有一定规模的联合钢铁企业的转变,至1960年末马钢公司产铁矿石416.5万吨,生铁49万吨,钢17.4万吨,钢材3.6万吨,铁合金2.5万吨,焦炭117.54万吨。1962年4月1日,马钢公司由安徽省冶金厅划出,直属冶金部领导。1970年5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马钢划归安徽省领导,业务仍属冶金部领导。同年9月1日,实行“政企合一”体制,马钢公司所属厂矿及公司各职能处室直属马鞍山市革命委员会领导。直至1973年3月1日,始恢复马鞍山钢铁公司建制。到1985年,马钢公司现行的组织机构,按工作性质分矿山、冶金建设,科研、辅助生产和生活服务6个系统,共辖45个县级基层单位,包括29个生产厂矿及其辅助生产单位,4个科研、设计部门,6个工程建设单位,3所学校(党校、职工大学、技工学校),1个报社,1个集体企业,1所医院,6个副县级单位(包括职工中专、卫校和3所中学,利民企业公司),总计921个科室,221个生产车间,81个车间级站、库等。4204个班组,2831个工种。
马钢公司机关现设56个处室(含马钢建设公司18个处室、马钢矿山公司6个处室)共有218个科室,55个车间级站、所、库等。
马钢现已形成年产200万吨钢铁综合生产能力。是全国目前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之一。拥有生产设备总重量为17.75万吨,包括采矿、选矿、烧结、冶炼、轧锻、焦化、耐火、铁合金等生产系统以及机修、动力、运输等辅助系统一整套生产设施、科研设计、工程建设配套齐全。主要技术装备及生产能力具体分述如下:
一、矿山系统
现有3个铁矿区(含5个采矿场、4个选矿厂)。一个石灰石矿山。拥有露天采、选运输和井下采、掘、破碎、选矿等配套生产设备。供电、供水、通风、吊罐、卷扬提升等设施以及炸药加工。材料保管、矿样加工等辅助生产设施齐全。设备总重量为24646吨。年铁矿开采能力750万吨。选矿处理能力734万吨。石灰石矿年产规模10万吨。
二、烧结系统
现有2个烧结厂和第三炼铁厂1个烧结车间。拥有9台烧结机。其中75平方米烧结机3台。28.5平方米烧结机1台,26平方米烧结机4台。18平方米烧结机1台。总烧结面积375.5平方米、设备总重量12855吨。年生产能力为331.8万吨。此外,配有回转窑、竖窑、耐热震动筛、环式冷却机、抽风机、翻车机和机修、运输等设备。
三、炼铁系统
现有3个炼铁厂,共13座高炉。其中炼铁高炉有250~300立方米中型高炉9座,100立方米小型高炉1座,总容积2905立方米,年生产能力179万吨。铁合金冶炼高炉3座,总容积234立方米,年生产能力2.2万吨。另外配备有原料、喷煤、铸铁、水力冲渣等配套设备,以及工业微机控制。国产DDZ-Ⅲ型热工仪表等。
四、炼钢系统
现有3个炼钢厂。拥有平炉2座、电炉5座、转炉6座。此外,还有3座非真空感应电炉,1座电渣炉以及制氧、连续铸坯等配套设备。年生产能力平炉钢60万吨,电炉钢7万吨,转炉钢147万吨,连续铸坯35万吨。
五、轧钢系统
现有5个轧钢厂。拥有轧钢机组10套。设备总重量26148吨。主要设备有车轮轧机、轮箍轧机、方坯、板坯轧机、中板轧机、中小型轧机、线材轧机。主要配套设备有打印机、翻钢机、钳式吊车、运锭机、挠性耙吊、热矫直机、翻板机、剪断机以及均热炉和加热炉。年生产能力:钢材107万吨、初轧坯74万吨。1982年5月。国务院批准马钢建设高速线材厂,计划概算2亿元。采用联邦德国西马克公司的摩根型高速线材轧机,轧制速度为75米/秒,最大轧制速度可达100米/秒,设计年生产能力为40万吨。
六、焦化系统
现有1个焦化厂,主要有4座65孔炼焦炉。并配备有锅炉、汽轮鼓风机、翻车机、斗轮式取料机和化工设备等配套生产设施,设备总重量11068吨。年生产能力为180万吨焦炭。
七、耐火材料系统
现有1个耐火材料厂,各类设备298台(套),生产设备总重量1097吨。主要设备有破碎机、湿碾机、压砖机、烧成窑、倒焰窑等。年生产能力5万吨。
八、铁合金系统
现有一个铁合金厂。主要设备有9座铁合金电炉,1座电石矿热炉,共16200千伏安,1座8吨侧吹转炉。生产设备总重量1590吨。年生产能力:电炉铁合金1.4万吨。
九、机修系统
现有金属切削机床1572台(不包括简易机床)。其中机修厂及维修车间和机床数为1457台。大型机床223台,此外有锻压设备290台,其中大型锻压设备41台。全部机修设备总重量11917吨,1985年全年机修产品总量82368吨。其中机械加工产量5795吨。商品铸、锻、铆、焊件4513吨。大宗消耗件(包括钢锭模)31531吨,工艺产量40529吨。
十、动力系统
已装置的动力设备装机总容量629525千瓦,拥有36台工业蒸汽锅炉,供汽能力330吨/小时,有汽轮机9台,功率14026千瓦,其中发电用2台,3000千瓦,此外有变压器578台,共703473千伏安。动力设备总重量14021吨。
十一、燃气系统
现有11个站所,主要设备有22台煤气加压机。23台煤气除尘器。1座5.4万吨立方米低压湿式升降焦炉煤气柜,1座2万立方米低压螺旋升降转炉煤气柜。
十二、供水系统
现有28个水泵站,水泵205台,小时送水能力10.8万立方米。蓄水塔12座,总容积3.56万立方米。此外有挖泥船5艘,年清淤能力12万立方米。
十三、运输系统
全部设备总重量41316吨,铁路运输主要设备有:准轨机车73台。普通车辆(包括窄轨)825辆,冶金车辆464辆,年铁路运输量4254.9万吨(其中93%由机械装卸)。水上运输设备有240马力和250马力拖轮各1艘。驳船(210~350吨)6艘。水路年运输量155.4万吨。公路运输有汽车1275辆(其中载重汽车923辆)。年运输量931.3万吨。
马钢目前生产的产品按结构分为8大类,34种,计3000多个不同的品种规格。主要产品有:成品铁矿石(含铁精矿),烧结矿(烧结铁矿、烧结锰矿),生铁(炼钢生铁、铸造生铁、含钒生铁),钢锭(电炉、平炉、转炉),钢坯(方坯、板坯),钢材(车轮、轮箍、盘环件、板材、轻轨、中型材、小型材、线材),耐火砖(高铝砖、粘土砖),焦化(焦炭、硫铵、工业苯、蒽油、沥青、纯苯、甲苯、二甲苯),铁合金(锰铁、钒铁、硅铁、硅锰合金),五氧化二钒、电石、磷肥、钢渣、水渣、锰渣以及32种焦化副产品。全年商品产品销售总量为332.6万吨,商品产值(按现行价格计算)10.8亿元。
1985年马钢公司经安徽省政府批准开始进行第二步利改税工作,安徽省财政厅(1985)043号文核定马钢留利率为28.93%。全公司有25个厂矿实行内部利润核算。70%的生产班组坚持执行了经济核算制度,以优质、低耗、多品种为目标组织生产,企业财务管理有所改善。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1985年,马钢用于更新改造投资9671万元,年末形成固定资产总值为16.87亿元(净值10.98亿元)。百元产值占用定额流动资金26.65元。年工业总产值(1980年不变价)8.85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6757元/人年(当年不变价格)。全年产品销售收入11.37亿元。实现利润税金总额3.79亿元(其中利润2.42亿元)。上交国家的利税为2.77亿元。实现利润总额和上交国家的利税分别比1980年增长76.80%和42.4%。实现利税的增长幅度大于产值的增长幅度,创历史最好成绩。
1985年,马钢共完成27项安全技术措施(含矿山技措工程8项)。在全公司范围内,先后三次开展了群众性的“百日无事故”活动。总结推广了第二烧结厂“安全检查表”的方法。并运用了系统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全面加强了安全管理,工厂区作业现场和环境大有改善。目前马钢已有70%以上的车间,完成了车行道、人行道、危险作业区的划分,按照国家标准悬挂警告标志、指示标志、各种标志都实现了色彩化、规范化。全年千人负伤率4.0‰,千人死亡率0.162‰,均比1984年有所下降。
马钢从实际出发,遵照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法令,制定了自己的环保经济责任制管理和治理并举,加快了“三废”治理和综合利用工作的步伐。目前公司有环保工作专业人员835人,设有环保监测大楼1座,环保设施原值2878万元。废水处理装置18套,处理能力358432吨/日;废气处理装置23套,处理能力1421000标立方米/时,噪声处理装置69套,其他处理装置154套,1985年用于污染治理资金总额975.91万元,“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价值为1471万元,利润812万元,煤气利用率达到95.23元。工业粉尘合格率75.9%,工厂区绿化总面积达162万平方米,占可绿化面积的67%,绿化覆盖率达18%,厂区厂容基本达到园林化。被冶金部和安徽省政府命名为绿化先进集体。
马钢依靠技术进步节约能源。主要产品工序能耗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1985年企业能源消耗总量254.84万吨标准煤。其中,吨钢综合能耗1.550吨标准煤,吨钢可比能耗1.075吨标准煤。万元产值能耗28.78吨标准煤。利用热管技术回收热风炉烟气余热,和煤气、空气双预热的新技术。经冶金部鉴定已达到国际水平,并开创了国内50吨转炉煤气回收及并网使用的先例(吨钢煤气回收量达到78标立方米)。
1985年,马钢获“全国行业节能先进企业”称号。
马鞍山钢铁公司环境保护主要指标表

马钢是一个由小到大“滚雪球”式逐步发展起来的老企业。它的建设,不仅改善了全国钢铁工业的战略布局,而且对促进安徽工业的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企业的主要特点是:地理位置的经济资源条件好,铁矿资源丰富,临近地区辅助原料亦齐全(南京、繁昌、和县、含山的石灰石、白云石矿。淮北的耐火材料,芜湖、宣城的锰矿,凤阳的硅矿等)。而且位置适中,临江近海,水源充足,华东电力、两淮等地煤源亦可保证。交通十分便捷,铁路有宁铜线,连接全国。江边码头可停泊万吨货轮。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极为便利,马钢近年进口矿石运输每吨16.85元。外购煤运输成本平均每吨7元,可供发展钢铁生产之急需,内部运输尤为方便。马钢最大的“粮仓”南山铁矿距冶炼区15公里,最远的也只有90公里(桃冲铁矿)。矿石运输成本每吨2.09元。全年厂外运输量达970万吨。厂内运输量逾4000万吨,占有一定的运输优势。现在生产矿山潜力很大,1985年马钢的铁矿开采能力比1980年提高了19.37%,实际开采量达到677万吨。占全省铁矿石开采量的78.90%。马钢冶炼所需铁矿自给率达到85%,后备矿山已经探明的保有地质储量,按年产2000万吨铁矿设计,服务年限可在60年以上。资源综合利用前景广阔,马鞍山地区铁矿床中伴生的钒、磷、镓、硫、钛、石膏、明钒、云母等,在农业、化工、建筑、电子等领域用途很广。目前马钢用含钒钢渣生产的高纯五氧化二钒,是国家急需的工业缺口原料(目前钒渣利用率只有10%)。正在建设中的凹山选磷厂,是全省的重点工程。1981年马钢为利用炉渣建成我国第一条高炉炉前生产“膨珠”工艺线,可以生产出一种新型轻质建筑材料(可制作装配式大板楼构件)。1984年10月,安徽省政府决定将芜湖、安庆、铜陵、马鞍山沿江一带400公里地段。组成“安徽长江经济带”,并划为“上海经济区”的一部分,马钢集中了安徽发展钢铁工业的优势,并成为这一地区综合经济开发的纽带之一。
由于马钢走的是一条逐步发展的路子。不是按照整体规划进行建设的,因而具有某些不同于其他大厂的特点:
主体设备基本上是中小型的,装备水平较低,先天不足。生产生铁的主要高炉全都是容积250~300立方米的中型高炉。主要生产锰铁和钒铁。有26平方米烧结机5台,75平方米烧结机3台,4座65孔58型焦炉。炼钢设备的2座185吨平炉。3座50吨转炉和3座9吨转炉以及3座5吨电炉。轧机共9套。850轧机和650轧机主要用于开坯。车轮轮箍轧机是专用设备。还有2300中板轧机。500/300轧机(专门生产角钢),3套小型轧机和1套老式的线材轧机。从装备水平来看,高炉及配套设备基本上是1958年建设的,有些焦炉已长时间超期服役,即使是60年代初期建设的车轮轮箍厂,也只是苏联50年代水平.相当于美国40年代水平。因此,当前马钢的生产虽有一定基础,但技术改造任务十分迫切。
场地分散,却有发展余地。现有3个冶金工厂区,是在几个年代逐步形成的,彼此间缺乏统一规划,占地多,布置不尽合理,这在当时是一不足处,但从目前来看,反而有利于今后建设,现有厂区占地9平方余公里,还有5~6平方公里的发展余地,这在国内现有的大厂当中是不多见的。
投入少,而且绝大部分产品上缴。过去留利水平又很低,因而企业自我改造的能力很差,目前马钢固定资产净值只有10亿元,93%以上的产品由国家统配,留给企业的大部分主要用于自我建设和支援地方,1983年以前的留利水平只有7.8%,是当时各大钢最低的。1984年改为13%,1985年才增加到28.93%。目前马钢的留利仍处于低水平。加上负担调节税,给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带来一定困难。
形成了一支较强的技术队伍。目前马钢每百人中有6名工程技术人员,知识分子占马钢职工总数的12.4%,在管理、技术、科研、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特别是铁前,总结和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操作管理方法,马钢的9座中型高炉全部是特级水平,全国唯一的车轮轮箍厂也不断通过技术改造,生产出能够打入国际市场的出口产品,有些产品达到部优或国优,这是马钢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马钢生产的各种产品,是以钢材为主组成的钢铁产品系列,品种不断扩大,到1985年末、低合金钢比率达到18%,并增加了高钒铁、造船板、焊管、冷拔丝及部分中小型钢材。
在全国重点钢铁联合企业中,马钢生产的铁矿石占9.51%,钢、钢材分别占7.66%和7.59%。而生铁的位置比较突出,占8.44%,1953年建成的炼铁小高炉,业已全部进行了技术改造。1979年以来,全部炼铁系统已先后实现了67项重大的技术革新,炼铁产量1985年比1978年增长25.19%,成为目前全国重要的生铁生产基地之一,33年来,马钢调出的生铁总量是1473万吨,其中含钒生铁占二分之一。
马钢生产的各类型号钢材,包括小型材、线材和车轮轮箍等大型环件畅销在29个省、市和全国24个工业部门,其中普通中型钢材占全国重点钢铁企业产量的14.48%,小型钢材占4.46%,线材占6.12%,中板占4.80%。现有车轮、轮箍、铸造生铁、中小型钢材、五氧化二钒等10种主要产品,销往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坦桑尼亚、印度、泰国、巴基斯坦、印尼、斯里兰卡等9个国家和香港地区。年实际出口产品价值曾达到353万美元(1982年)。
生铁。炼钢生铁、小块铸造铁均为省优产品。
钢坯。断面尺寸从60×60~220×220毫米,550坯荣获部优称号。
车轮、轮箍及环形件,部优产品915毫米客车轮。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环形件品种齐全,外径500~2000毫米。用于机械制造,建筑,石油化工,食品医药及国防工业。
线材。6.5毫米普碳热轧线材为部、省优质产品。
螺纹钢筋:规格从12~28毫米。
型钢。8~25毫米、60~80毫米等10余种中小型圆钢和L 5~10等边或不等边角钢,以及14槽钢,24公斤/米轻轨等。其中7.5不等边角钢,轻轨的技术经济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
中板。规格6~20毫米,品种有普碳、低合金、造船用及压力容器用,锅炉用钢板及耐大气腐蚀钢板。
高纯钒。有黑色片状和红色粉状两种。含五氧化二钒均在98%以上,粉状高纯钒质量指标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为部、省优质产品。
焦化产品:硫铵、硝化苯、工业苯、沥青、酚类等产品近20种。硫铵质量指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为省优质产品。
耐火材料制品:主要有粘土质、高铝制品、成套滑动水口制品。轻质耐火混凝土制品等不同品种规格1000余种。
马钢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在历史上出现过几起几落的现象。其内部表现是生产系统和辅助系统。生产过程各环节间的不平衡,没有完成联合企业的应有联合,外部表现为管理、组织和技术上的不适应,这是由于历史条件决定的。1978年以来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上述状况已基本改观,反映企业水平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明显提高。在全国重点钢铁联合企业中,逐渐显示出一定的竞争力。
马钢主要产品产量占全国八大钢的比例表

马钢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与全国八大钢比较表(一)

马钢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与全国八大钢的比较表(二)

全国八大钢投资效果比较表

马钢主要品种吨量资金及利税划分与全国八大钢的比较表

说明:1.据1986年《中国钢铁工业年鉴》。
2.八大钢为:鞍山钢铁公司、首都钢铁公司、武汉钢铁公司、包头钢铁公司、太原钢铁公司、本溪钢铁公司、攀枝花钢铁公司、马鞍山钢铁公司。
马钢露天采矿和炼铁(中型高炉)系统的一些主要指标,在全国重点钢铁联合企业同类产品中居上游水平。南山铁矿露天采矿全员实物劳动生产率。1983年以来连续3年达到全国冶金矿山特级水平(全国冶金矿山特级水平要求标准为4200吨/人·年。南山铁矿1985年达到4349吨/人·年)。马钢9座中型高炉全部达到冶金部规定的红旗炉标准。占全国22座红旗炉的41%。1959年起恢复生产的第一炼铁厂,是全国炼铁特级厂之一。烧结、炼钢、轧钢系统与全国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比较,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也有很大潜力。马钢露天采矿、烧结、炼钒、炼钢、轧钢及耐火、焦化系统主要指标与全国重点钢铁企业同类指标,分别比较如下:
马钢露天采矿指标表

说明:1985年数字,全国重点企业露天铁矿共15个矿山,资料来源:冶金部1985年《黑色冶金矿山统计年报》。
马钢烧结综合指标表

马钢炼铁综合指标表

马钢平炉炼钢指标表

马钢顶吹转炉炼钢指标表

马钢轧钢及开坯指标表

说明:表3-6-8至表3-6-12数字,引自冶金部钢铁司《重点钢铁企业技术经济指标》。
马钢耐火指标表

说明:按全国30个承包企业同类指标比。
马钢焦化指标表

说明:按全国17个重点企业同类指标比。
1949年4月马鞍山地区解放后,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原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华中矿务局马鞍山分矿。1950年1月,马鞍山矿务局成立,由南京市管理。6月,改属华东军政委员会工业部领导。1952年11月,移交给中共安徽省委工业部领导。1953年2月19日,马鞍山矿务局改名为马鞍山铁矿厂。同年10月9日改称马鞍山铁厂,隶属重工业部钢铁工业管理局华东钢铁公司。1958年8月1日,正式成立马鞍山钢铁公司,隶属安徽省冶金厅。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心马钢的建设。1958年4月24日,朱德副主席视察了马钢。1958年9月20日和1959年10月29日,毛泽东主席先后两次视察马钢的生产和建设,详细询问马钢建设情况,并指出:“马鞍山条件很好,可以发展成为中型的钢铁联合企业,因为发展中型的钢铁联合企业比较快”。刘少奇委员长于1958年10月22日、聂荣臻副总理于1959年6月16日先后视察了马钢公司。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马钢的关怀,给予了马钢人极大的鼓舞,马钢人经过3年的艰苦创业,实现了马钢公司由单一产品向具有一定规模的联合钢铁企业的转变,至1960年末马钢公司产铁矿石416.5万吨,生铁49万吨,钢17.4万吨,钢材3.6万吨,铁合金2.5万吨,焦炭117.54万吨。1962年4月1日,马钢公司由安徽省冶金厅划出,直属冶金部领导。1970年5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马钢划归安徽省领导,业务仍属冶金部领导。同年9月1日,实行“政企合一”体制,马钢公司所属厂矿及公司各职能处室直属马鞍山市革命委员会领导。直至1973年3月1日,始恢复马鞍山钢铁公司建制。到1985年,马钢公司现行的组织机构,按工作性质分矿山、冶金建设,科研、辅助生产和生活服务6个系统,共辖45个县级基层单位,包括29个生产厂矿及其辅助生产单位,4个科研、设计部门,6个工程建设单位,3所学校(党校、职工大学、技工学校),1个报社,1个集体企业,1所医院,6个副县级单位(包括职工中专、卫校和3所中学,利民企业公司),总计921个科室,221个生产车间,81个车间级站、库等。4204个班组,2831个工种。
马钢公司机关现设56个处室(含马钢建设公司18个处室、马钢矿山公司6个处室)共有218个科室,55个车间级站、所、库等。
马钢现已形成年产200万吨钢铁综合生产能力。是全国目前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之一。拥有生产设备总重量为17.75万吨,包括采矿、选矿、烧结、冶炼、轧锻、焦化、耐火、铁合金等生产系统以及机修、动力、运输等辅助系统一整套生产设施、科研设计、工程建设配套齐全。主要技术装备及生产能力具体分述如下:
一、矿山系统
现有3个铁矿区(含5个采矿场、4个选矿厂)。一个石灰石矿山。拥有露天采、选运输和井下采、掘、破碎、选矿等配套生产设备。供电、供水、通风、吊罐、卷扬提升等设施以及炸药加工。材料保管、矿样加工等辅助生产设施齐全。设备总重量为24646吨。年铁矿开采能力750万吨。选矿处理能力734万吨。石灰石矿年产规模10万吨。
二、烧结系统
现有2个烧结厂和第三炼铁厂1个烧结车间。拥有9台烧结机。其中75平方米烧结机3台。28.5平方米烧结机1台,26平方米烧结机4台。18平方米烧结机1台。总烧结面积375.5平方米、设备总重量12855吨。年生产能力为331.8万吨。此外,配有回转窑、竖窑、耐热震动筛、环式冷却机、抽风机、翻车机和机修、运输等设备。
三、炼铁系统
现有3个炼铁厂,共13座高炉。其中炼铁高炉有250~300立方米中型高炉9座,100立方米小型高炉1座,总容积2905立方米,年生产能力179万吨。铁合金冶炼高炉3座,总容积234立方米,年生产能力2.2万吨。另外配备有原料、喷煤、铸铁、水力冲渣等配套设备,以及工业微机控制。国产DDZ-Ⅲ型热工仪表等。
四、炼钢系统
现有3个炼钢厂。拥有平炉2座、电炉5座、转炉6座。此外,还有3座非真空感应电炉,1座电渣炉以及制氧、连续铸坯等配套设备。年生产能力平炉钢60万吨,电炉钢7万吨,转炉钢147万吨,连续铸坯35万吨。
五、轧钢系统
现有5个轧钢厂。拥有轧钢机组10套。设备总重量26148吨。主要设备有车轮轧机、轮箍轧机、方坯、板坯轧机、中板轧机、中小型轧机、线材轧机。主要配套设备有打印机、翻钢机、钳式吊车、运锭机、挠性耙吊、热矫直机、翻板机、剪断机以及均热炉和加热炉。年生产能力:钢材107万吨、初轧坯74万吨。1982年5月。国务院批准马钢建设高速线材厂,计划概算2亿元。采用联邦德国西马克公司的摩根型高速线材轧机,轧制速度为75米/秒,最大轧制速度可达100米/秒,设计年生产能力为40万吨。
六、焦化系统
现有1个焦化厂,主要有4座65孔炼焦炉。并配备有锅炉、汽轮鼓风机、翻车机、斗轮式取料机和化工设备等配套生产设施,设备总重量11068吨。年生产能力为180万吨焦炭。
七、耐火材料系统
现有1个耐火材料厂,各类设备298台(套),生产设备总重量1097吨。主要设备有破碎机、湿碾机、压砖机、烧成窑、倒焰窑等。年生产能力5万吨。
八、铁合金系统
现有一个铁合金厂。主要设备有9座铁合金电炉,1座电石矿热炉,共16200千伏安,1座8吨侧吹转炉。生产设备总重量1590吨。年生产能力:电炉铁合金1.4万吨。
九、机修系统
现有金属切削机床1572台(不包括简易机床)。其中机修厂及维修车间和机床数为1457台。大型机床223台,此外有锻压设备290台,其中大型锻压设备41台。全部机修设备总重量11917吨,1985年全年机修产品总量82368吨。其中机械加工产量5795吨。商品铸、锻、铆、焊件4513吨。大宗消耗件(包括钢锭模)31531吨,工艺产量40529吨。
十、动力系统
已装置的动力设备装机总容量629525千瓦,拥有36台工业蒸汽锅炉,供汽能力330吨/小时,有汽轮机9台,功率14026千瓦,其中发电用2台,3000千瓦,此外有变压器578台,共703473千伏安。动力设备总重量14021吨。
十一、燃气系统
现有11个站所,主要设备有22台煤气加压机。23台煤气除尘器。1座5.4万吨立方米低压湿式升降焦炉煤气柜,1座2万立方米低压螺旋升降转炉煤气柜。
十二、供水系统
现有28个水泵站,水泵205台,小时送水能力10.8万立方米。蓄水塔12座,总容积3.56万立方米。此外有挖泥船5艘,年清淤能力12万立方米。
十三、运输系统
全部设备总重量41316吨,铁路运输主要设备有:准轨机车73台。普通车辆(包括窄轨)825辆,冶金车辆464辆,年铁路运输量4254.9万吨(其中93%由机械装卸)。水上运输设备有240马力和250马力拖轮各1艘。驳船(210~350吨)6艘。水路年运输量155.4万吨。公路运输有汽车1275辆(其中载重汽车923辆)。年运输量931.3万吨。
马钢目前生产的产品按结构分为8大类,34种,计3000多个不同的品种规格。主要产品有:成品铁矿石(含铁精矿),烧结矿(烧结铁矿、烧结锰矿),生铁(炼钢生铁、铸造生铁、含钒生铁),钢锭(电炉、平炉、转炉),钢坯(方坯、板坯),钢材(车轮、轮箍、盘环件、板材、轻轨、中型材、小型材、线材),耐火砖(高铝砖、粘土砖),焦化(焦炭、硫铵、工业苯、蒽油、沥青、纯苯、甲苯、二甲苯),铁合金(锰铁、钒铁、硅铁、硅锰合金),五氧化二钒、电石、磷肥、钢渣、水渣、锰渣以及32种焦化副产品。全年商品产品销售总量为332.6万吨,商品产值(按现行价格计算)10.8亿元。
1985年马钢公司经安徽省政府批准开始进行第二步利改税工作,安徽省财政厅(1985)043号文核定马钢留利率为28.93%。全公司有25个厂矿实行内部利润核算。70%的生产班组坚持执行了经济核算制度,以优质、低耗、多品种为目标组织生产,企业财务管理有所改善。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1985年,马钢用于更新改造投资9671万元,年末形成固定资产总值为16.87亿元(净值10.98亿元)。百元产值占用定额流动资金26.65元。年工业总产值(1980年不变价)8.85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6757元/人年(当年不变价格)。全年产品销售收入11.37亿元。实现利润税金总额3.79亿元(其中利润2.42亿元)。上交国家的利税为2.77亿元。实现利润总额和上交国家的利税分别比1980年增长76.80%和42.4%。实现利税的增长幅度大于产值的增长幅度,创历史最好成绩。
1985年,马钢共完成27项安全技术措施(含矿山技措工程8项)。在全公司范围内,先后三次开展了群众性的“百日无事故”活动。总结推广了第二烧结厂“安全检查表”的方法。并运用了系统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全面加强了安全管理,工厂区作业现场和环境大有改善。目前马钢已有70%以上的车间,完成了车行道、人行道、危险作业区的划分,按照国家标准悬挂警告标志、指示标志、各种标志都实现了色彩化、规范化。全年千人负伤率4.0‰,千人死亡率0.162‰,均比1984年有所下降。
马钢从实际出发,遵照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法令,制定了自己的环保经济责任制管理和治理并举,加快了“三废”治理和综合利用工作的步伐。目前公司有环保工作专业人员835人,设有环保监测大楼1座,环保设施原值2878万元。废水处理装置18套,处理能力358432吨/日;废气处理装置23套,处理能力1421000标立方米/时,噪声处理装置69套,其他处理装置154套,1985年用于污染治理资金总额975.91万元,“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价值为1471万元,利润812万元,煤气利用率达到95.23元。工业粉尘合格率75.9%,工厂区绿化总面积达162万平方米,占可绿化面积的67%,绿化覆盖率达18%,厂区厂容基本达到园林化。被冶金部和安徽省政府命名为绿化先进集体。
马钢依靠技术进步节约能源。主要产品工序能耗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1985年企业能源消耗总量254.84万吨标准煤。其中,吨钢综合能耗1.550吨标准煤,吨钢可比能耗1.075吨标准煤。万元产值能耗28.78吨标准煤。利用热管技术回收热风炉烟气余热,和煤气、空气双预热的新技术。经冶金部鉴定已达到国际水平,并开创了国内50吨转炉煤气回收及并网使用的先例(吨钢煤气回收量达到78标立方米)。
1985年,马钢获“全国行业节能先进企业”称号。
马鞍山钢铁公司环境保护主要指标表

马钢是一个由小到大“滚雪球”式逐步发展起来的老企业。它的建设,不仅改善了全国钢铁工业的战略布局,而且对促进安徽工业的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企业的主要特点是:地理位置的经济资源条件好,铁矿资源丰富,临近地区辅助原料亦齐全(南京、繁昌、和县、含山的石灰石、白云石矿。淮北的耐火材料,芜湖、宣城的锰矿,凤阳的硅矿等)。而且位置适中,临江近海,水源充足,华东电力、两淮等地煤源亦可保证。交通十分便捷,铁路有宁铜线,连接全国。江边码头可停泊万吨货轮。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极为便利,马钢近年进口矿石运输每吨16.85元。外购煤运输成本平均每吨7元,可供发展钢铁生产之急需,内部运输尤为方便。马钢最大的“粮仓”南山铁矿距冶炼区15公里,最远的也只有90公里(桃冲铁矿)。矿石运输成本每吨2.09元。全年厂外运输量达970万吨。厂内运输量逾4000万吨,占有一定的运输优势。现在生产矿山潜力很大,1985年马钢的铁矿开采能力比1980年提高了19.37%,实际开采量达到677万吨。占全省铁矿石开采量的78.90%。马钢冶炼所需铁矿自给率达到85%,后备矿山已经探明的保有地质储量,按年产2000万吨铁矿设计,服务年限可在60年以上。资源综合利用前景广阔,马鞍山地区铁矿床中伴生的钒、磷、镓、硫、钛、石膏、明钒、云母等,在农业、化工、建筑、电子等领域用途很广。目前马钢用含钒钢渣生产的高纯五氧化二钒,是国家急需的工业缺口原料(目前钒渣利用率只有10%)。正在建设中的凹山选磷厂,是全省的重点工程。1981年马钢为利用炉渣建成我国第一条高炉炉前生产“膨珠”工艺线,可以生产出一种新型轻质建筑材料(可制作装配式大板楼构件)。1984年10月,安徽省政府决定将芜湖、安庆、铜陵、马鞍山沿江一带400公里地段。组成“安徽长江经济带”,并划为“上海经济区”的一部分,马钢集中了安徽发展钢铁工业的优势,并成为这一地区综合经济开发的纽带之一。
由于马钢走的是一条逐步发展的路子。不是按照整体规划进行建设的,因而具有某些不同于其他大厂的特点:
主体设备基本上是中小型的,装备水平较低,先天不足。生产生铁的主要高炉全都是容积250~300立方米的中型高炉。主要生产锰铁和钒铁。有26平方米烧结机5台,75平方米烧结机3台,4座65孔58型焦炉。炼钢设备的2座185吨平炉。3座50吨转炉和3座9吨转炉以及3座5吨电炉。轧机共9套。850轧机和650轧机主要用于开坯。车轮轮箍轧机是专用设备。还有2300中板轧机。500/300轧机(专门生产角钢),3套小型轧机和1套老式的线材轧机。从装备水平来看,高炉及配套设备基本上是1958年建设的,有些焦炉已长时间超期服役,即使是60年代初期建设的车轮轮箍厂,也只是苏联50年代水平.相当于美国40年代水平。因此,当前马钢的生产虽有一定基础,但技术改造任务十分迫切。
场地分散,却有发展余地。现有3个冶金工厂区,是在几个年代逐步形成的,彼此间缺乏统一规划,占地多,布置不尽合理,这在当时是一不足处,但从目前来看,反而有利于今后建设,现有厂区占地9平方余公里,还有5~6平方公里的发展余地,这在国内现有的大厂当中是不多见的。
投入少,而且绝大部分产品上缴。过去留利水平又很低,因而企业自我改造的能力很差,目前马钢固定资产净值只有10亿元,93%以上的产品由国家统配,留给企业的大部分主要用于自我建设和支援地方,1983年以前的留利水平只有7.8%,是当时各大钢最低的。1984年改为13%,1985年才增加到28.93%。目前马钢的留利仍处于低水平。加上负担调节税,给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带来一定困难。
形成了一支较强的技术队伍。目前马钢每百人中有6名工程技术人员,知识分子占马钢职工总数的12.4%,在管理、技术、科研、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特别是铁前,总结和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操作管理方法,马钢的9座中型高炉全部是特级水平,全国唯一的车轮轮箍厂也不断通过技术改造,生产出能够打入国际市场的出口产品,有些产品达到部优或国优,这是马钢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马钢生产的各种产品,是以钢材为主组成的钢铁产品系列,品种不断扩大,到1985年末、低合金钢比率达到18%,并增加了高钒铁、造船板、焊管、冷拔丝及部分中小型钢材。
在全国重点钢铁联合企业中,马钢生产的铁矿石占9.51%,钢、钢材分别占7.66%和7.59%。而生铁的位置比较突出,占8.44%,1953年建成的炼铁小高炉,业已全部进行了技术改造。1979年以来,全部炼铁系统已先后实现了67项重大的技术革新,炼铁产量1985年比1978年增长25.19%,成为目前全国重要的生铁生产基地之一,33年来,马钢调出的生铁总量是1473万吨,其中含钒生铁占二分之一。
马钢生产的各类型号钢材,包括小型材、线材和车轮轮箍等大型环件畅销在29个省、市和全国24个工业部门,其中普通中型钢材占全国重点钢铁企业产量的14.48%,小型钢材占4.46%,线材占6.12%,中板占4.80%。现有车轮、轮箍、铸造生铁、中小型钢材、五氧化二钒等10种主要产品,销往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坦桑尼亚、印度、泰国、巴基斯坦、印尼、斯里兰卡等9个国家和香港地区。年实际出口产品价值曾达到353万美元(1982年)。
生铁。炼钢生铁、小块铸造铁均为省优产品。
钢坯。断面尺寸从60×60~220×220毫米,550坯荣获部优称号。
车轮、轮箍及环形件,部优产品915毫米客车轮。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环形件品种齐全,外径500~2000毫米。用于机械制造,建筑,石油化工,食品医药及国防工业。
线材。6.5毫米普碳热轧线材为部、省优质产品。
螺纹钢筋:规格从12~28毫米。
型钢。8~25毫米、60~80毫米等10余种中小型圆钢和L 5~10等边或不等边角钢,以及14槽钢,24公斤/米轻轨等。其中7.5不等边角钢,轻轨的技术经济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
中板。规格6~20毫米,品种有普碳、低合金、造船用及压力容器用,锅炉用钢板及耐大气腐蚀钢板。
高纯钒。有黑色片状和红色粉状两种。含五氧化二钒均在98%以上,粉状高纯钒质量指标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为部、省优质产品。
焦化产品:硫铵、硝化苯、工业苯、沥青、酚类等产品近20种。硫铵质量指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为省优质产品。
耐火材料制品:主要有粘土质、高铝制品、成套滑动水口制品。轻质耐火混凝土制品等不同品种规格1000余种。
马钢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在历史上出现过几起几落的现象。其内部表现是生产系统和辅助系统。生产过程各环节间的不平衡,没有完成联合企业的应有联合,外部表现为管理、组织和技术上的不适应,这是由于历史条件决定的。1978年以来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上述状况已基本改观,反映企业水平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明显提高。在全国重点钢铁联合企业中,逐渐显示出一定的竞争力。
马钢主要产品产量占全国八大钢的比例表

马钢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与全国八大钢比较表(一)

马钢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与全国八大钢的比较表(二)

全国八大钢投资效果比较表

马钢主要品种吨量资金及利税划分与全国八大钢的比较表

说明:1.据1986年《中国钢铁工业年鉴》。
2.八大钢为:鞍山钢铁公司、首都钢铁公司、武汉钢铁公司、包头钢铁公司、太原钢铁公司、本溪钢铁公司、攀枝花钢铁公司、马鞍山钢铁公司。
马钢露天采矿和炼铁(中型高炉)系统的一些主要指标,在全国重点钢铁联合企业同类产品中居上游水平。南山铁矿露天采矿全员实物劳动生产率。1983年以来连续3年达到全国冶金矿山特级水平(全国冶金矿山特级水平要求标准为4200吨/人·年。南山铁矿1985年达到4349吨/人·年)。马钢9座中型高炉全部达到冶金部规定的红旗炉标准。占全国22座红旗炉的41%。1959年起恢复生产的第一炼铁厂,是全国炼铁特级厂之一。烧结、炼钢、轧钢系统与全国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比较,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也有很大潜力。马钢露天采矿、烧结、炼钒、炼钢、轧钢及耐火、焦化系统主要指标与全国重点钢铁企业同类指标,分别比较如下:
马钢露天采矿指标表

说明:1985年数字,全国重点企业露天铁矿共15个矿山,资料来源:冶金部1985年《黑色冶金矿山统计年报》。
马钢烧结综合指标表

马钢炼铁综合指标表

马钢平炉炼钢指标表

马钢顶吹转炉炼钢指标表

马钢轧钢及开坯指标表

说明:表3-6-8至表3-6-12数字,引自冶金部钢铁司《重点钢铁企业技术经济指标》。
马钢耐火指标表

说明:按全国30个承包企业同类指标比。
马钢焦化指标表

说明:按全国17个重点企业同类指标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