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合肥钢铁公司
合肥钢铁公司是安徽省地方中型钢铁联合企业,是省地方钢铁工业的骨干企业之一。至1985年底,累计投资3.04亿元,占安徽省地方中、小钢铁工业总投资的35%,形成固定资产原值2.3亿元,占安徽省地方钢铁工业固定资产原值的54%。
该公司始建于1956年6月。1957年2月更名“安徽省钢铁厂筹备处”,从合肥迁马鞍山建厂。但未获冶金部批准,9月迁回合肥易名“安徽省钢厂”。大跃进期间,中共安徽省委要求扩大规模。1958年9月更名为“合肥钢铁厂”,建设规模为年产60万吨。同年9月1日,合钢3吨侧吹转炉投产。1959年12月厂名改为“合肥特殊钢厂”。1963年下半年由于国民经济的调整,生产规模压缩,厂名改为“合肥钢铁厂”。1970年改名为“合肥市冶金局”。1973年撤销合肥市冶金局成立合肥钢铁公司,隶属合肥市经委领导。
1958年和1959年,毛泽东主席两次亲临合钢视察。1960年,朱德委员长、邓小平总书记视察合钢。期间,先后视察合钢的还有叶剑英、彭德怀、聂荣臻、彭真、董必武、李先念、刘伯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书记处书记李任之对合钢的建设非常关注。大跃进期间,由于盲目冒进,造成了很大的浪费。“文化大革命”,由于初期的“武斗”和批判“走资派”,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受到严重的破坏和干扰,造成合钢长期亏损。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合钢进行了改革,在经营管理方面,已由单纯的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1985年,该公司已形成年产焦炭17万吨、烧结矿36万吨、生铁27万吨、钢26万吨、钢材20万吨、耐火材料1.5万吨的生产能力。同年,实际钢产量25.3万吨,钢材18万吨,其中优质钢材占90%,生铁18.7万吨,焦炭16.27万吨,该公司的产品包括优质钢和普碳钢两个系列,可生产200多种钢种和1200个各种型号的成品钢材。1985年,全公司工业总产值13076万元,实现利税3761万元,产值利税率28.76%,资金利税率12.82%。1958年投产,至1985年,累计产钢304万吨,钢材217万吨,生铁148万吨,工业总产值15.94亿元。产品主要供应省内机械、建筑、农业和轻工业系统,部分产品供应全国15个省市。用合钢公司优质扁钢制成的半成品,远销古巴、东南亚、非洲等13个国家和地区。1985年,全公司定员编制17724人,其中生产人员12392人,占72.39%;非生产人员4726人。工人全员劳动生产率7801元/人·年。1985年实有固定工和合制职工15892人,其中工人11202人,管理人员2179人,其他人员2511人。工人中的年龄结构为20岁以下702人,25~35岁4596人,36~50岁5537人,51~55岁303人,56~60岁60人,60岁以上4人。其中,工人中专文化程度89人,技工学校毕业425人,高中毕业1324人,初中4261人。
1985年底,合钢共有干部2754人,正副总工程师、总会计师、总经济师5人。有工程技术人员438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207人,助理工程师以下230人。干部中,大专文化程度214人,中专180人。管理人员中,经济管理人员1741人,其中经济师1人、会计师7人、统计师4人,助理会计师20人,助理统计师5人。讲师18人,主治医师14人,医(护)师112人。
因为合钢公司在60年代初,是由原安徽省财贸钢厂、中共安徽省委钢厂与合肥钢厂合并,几经扩建而成。所以,合肥钢铁公司的厂区占地334万平方米,共分布为三个区域。一厂区位于合肥市东郊,距市中心5公里,有铁路专用线与合肥火车站相接,占地167万平方米。厂区布置的是电炉炼钢和主要轧钢系统,有第一(电炉)炼钢厂、初轧厂、中型厂、小型厂、1200薄板厂、锻钢车间、钢研所以及辅助单位耐火材料厂、机修厂、动力厂、运输处、修建部、公司职能处室、冶金技校、职工医院和合钢中学等。
二厂区,位于合肥市东郊大兴集,有铁路专用线与淮南铁路钟油坊车站相接。该厂区南临淝河,有年吞吐30万吨矿沙码头一座,水路可通巢湖。二厂区与一厂区之间有铁路连接,占地132万平方米。二厂区有炼铁厂、第二(转炉)炼钢厂、焦化厂和动力厂的制氧车间,第二动力车间。
三厂区,位于合肥市西北郊,距市中心2.5公里。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靠汽车运输。三厂是以生产管材和带钢为主的轧钢生产系统。有76无缝钢管车间、焊管车间、镀锌车间、热带车间和冷带车间。
合钢公司的炼钢生产有电炉炼钢和转炉炼钢两个生产系列。优质钢由第一炼钢厂和机修厂铸钢车间生产,生产能力为10万吨,合金比约30%;普碳钢由第二炼钢厂冶炼,生产能力为16万吨;轧钢系统有11套轧机,生产能力为20万吨。合钢的主要产品钢有八大类200多个品种;钢材六大类1200多个规格。细分,主要产品有炼钢生铁、铸造生铁、电炉硅铁、硅锰合金;普碳钢、碳结钢、合结钢、合工钢、碳工钢、不锈钢、高工钢、低合金钢,以及冶金焦、耐火砖等。最终产品有板材、管材、带材、扁材、线材等。1979年,为中国科学院等离子研究所冶制成功电子辐射同步加速器变转磁铁(专用工业纯铁);为安徽省化工系统研制成功,并批量供应高合金小型铸件等特殊要求的产品。80年代,该公司生产的45号优质扁钢获国家银牌优质产品称号,纯氩获冶金部优质产品称号,T 10A冷带、螺纹钢筋获省优质产品称号。
1985年,合钢公司主要技术装备系统有:炼钢系统、轧钢系统、炼焦系统、耐火材料和机械电器修理等辅助设施,以及氧气、电力、热力、供排水等能源供应系统和公路、铁路、码头、原料堆场、仓库、运输系统等设施。全公司设备总重量21845吨,动力机械3425台,动力机械总能力23.47万千瓦,电动机2877台,装机总容量138819千瓦。合钢公司生产设备,除1983年投产的300立方米高炉装备水平较高外,设备役龄大多超过15年,多数是中国40年代水平,少数是50年代水平。转炉、焦炉在国内已属淘汰设备。合钢历年产值和主要产品产量见表3-6-15。
合钢历年产值和主要产品产量表

说明:生铁产量,1973年前是指全铁,从1973年起是合格铁。
合钢历年主要产品质量表

合钢历年主要产品消耗表

该公司始建于1956年6月。1957年2月更名“安徽省钢铁厂筹备处”,从合肥迁马鞍山建厂。但未获冶金部批准,9月迁回合肥易名“安徽省钢厂”。大跃进期间,中共安徽省委要求扩大规模。1958年9月更名为“合肥钢铁厂”,建设规模为年产60万吨。同年9月1日,合钢3吨侧吹转炉投产。1959年12月厂名改为“合肥特殊钢厂”。1963年下半年由于国民经济的调整,生产规模压缩,厂名改为“合肥钢铁厂”。1970年改名为“合肥市冶金局”。1973年撤销合肥市冶金局成立合肥钢铁公司,隶属合肥市经委领导。
1958年和1959年,毛泽东主席两次亲临合钢视察。1960年,朱德委员长、邓小平总书记视察合钢。期间,先后视察合钢的还有叶剑英、彭德怀、聂荣臻、彭真、董必武、李先念、刘伯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书记处书记李任之对合钢的建设非常关注。大跃进期间,由于盲目冒进,造成了很大的浪费。“文化大革命”,由于初期的“武斗”和批判“走资派”,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受到严重的破坏和干扰,造成合钢长期亏损。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合钢进行了改革,在经营管理方面,已由单纯的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1985年,该公司已形成年产焦炭17万吨、烧结矿36万吨、生铁27万吨、钢26万吨、钢材20万吨、耐火材料1.5万吨的生产能力。同年,实际钢产量25.3万吨,钢材18万吨,其中优质钢材占90%,生铁18.7万吨,焦炭16.27万吨,该公司的产品包括优质钢和普碳钢两个系列,可生产200多种钢种和1200个各种型号的成品钢材。1985年,全公司工业总产值13076万元,实现利税3761万元,产值利税率28.76%,资金利税率12.82%。1958年投产,至1985年,累计产钢304万吨,钢材217万吨,生铁148万吨,工业总产值15.94亿元。产品主要供应省内机械、建筑、农业和轻工业系统,部分产品供应全国15个省市。用合钢公司优质扁钢制成的半成品,远销古巴、东南亚、非洲等13个国家和地区。1985年,全公司定员编制17724人,其中生产人员12392人,占72.39%;非生产人员4726人。工人全员劳动生产率7801元/人·年。1985年实有固定工和合制职工15892人,其中工人11202人,管理人员2179人,其他人员2511人。工人中的年龄结构为20岁以下702人,25~35岁4596人,36~50岁5537人,51~55岁303人,56~60岁60人,60岁以上4人。其中,工人中专文化程度89人,技工学校毕业425人,高中毕业1324人,初中4261人。
1985年底,合钢共有干部2754人,正副总工程师、总会计师、总经济师5人。有工程技术人员438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207人,助理工程师以下230人。干部中,大专文化程度214人,中专180人。管理人员中,经济管理人员1741人,其中经济师1人、会计师7人、统计师4人,助理会计师20人,助理统计师5人。讲师18人,主治医师14人,医(护)师112人。
因为合钢公司在60年代初,是由原安徽省财贸钢厂、中共安徽省委钢厂与合肥钢厂合并,几经扩建而成。所以,合肥钢铁公司的厂区占地334万平方米,共分布为三个区域。一厂区位于合肥市东郊,距市中心5公里,有铁路专用线与合肥火车站相接,占地167万平方米。厂区布置的是电炉炼钢和主要轧钢系统,有第一(电炉)炼钢厂、初轧厂、中型厂、小型厂、1200薄板厂、锻钢车间、钢研所以及辅助单位耐火材料厂、机修厂、动力厂、运输处、修建部、公司职能处室、冶金技校、职工医院和合钢中学等。
二厂区,位于合肥市东郊大兴集,有铁路专用线与淮南铁路钟油坊车站相接。该厂区南临淝河,有年吞吐30万吨矿沙码头一座,水路可通巢湖。二厂区与一厂区之间有铁路连接,占地132万平方米。二厂区有炼铁厂、第二(转炉)炼钢厂、焦化厂和动力厂的制氧车间,第二动力车间。
三厂区,位于合肥市西北郊,距市中心2.5公里。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靠汽车运输。三厂是以生产管材和带钢为主的轧钢生产系统。有76无缝钢管车间、焊管车间、镀锌车间、热带车间和冷带车间。
合钢公司的炼钢生产有电炉炼钢和转炉炼钢两个生产系列。优质钢由第一炼钢厂和机修厂铸钢车间生产,生产能力为10万吨,合金比约30%;普碳钢由第二炼钢厂冶炼,生产能力为16万吨;轧钢系统有11套轧机,生产能力为20万吨。合钢的主要产品钢有八大类200多个品种;钢材六大类1200多个规格。细分,主要产品有炼钢生铁、铸造生铁、电炉硅铁、硅锰合金;普碳钢、碳结钢、合结钢、合工钢、碳工钢、不锈钢、高工钢、低合金钢,以及冶金焦、耐火砖等。最终产品有板材、管材、带材、扁材、线材等。1979年,为中国科学院等离子研究所冶制成功电子辐射同步加速器变转磁铁(专用工业纯铁);为安徽省化工系统研制成功,并批量供应高合金小型铸件等特殊要求的产品。80年代,该公司生产的45号优质扁钢获国家银牌优质产品称号,纯氩获冶金部优质产品称号,T 10A冷带、螺纹钢筋获省优质产品称号。
1985年,合钢公司主要技术装备系统有:炼钢系统、轧钢系统、炼焦系统、耐火材料和机械电器修理等辅助设施,以及氧气、电力、热力、供排水等能源供应系统和公路、铁路、码头、原料堆场、仓库、运输系统等设施。全公司设备总重量21845吨,动力机械3425台,动力机械总能力23.47万千瓦,电动机2877台,装机总容量138819千瓦。合钢公司生产设备,除1983年投产的300立方米高炉装备水平较高外,设备役龄大多超过15年,多数是中国40年代水平,少数是50年代水平。转炉、焦炉在国内已属淘汰设备。合钢历年产值和主要产品产量见表3-6-15。
合钢历年产值和主要产品产量表

说明:生铁产量,1973年前是指全铁,从1973年起是合格铁。
合钢历年主要产品质量表

合钢历年主要产品消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