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芜湖钢铁厂位于芜湖市南郊马塘区境内。厂区北临青弋江,江边建有简易码头和生产用水的一级永久泵房(6000吨/时);西与芜湖市化肥厂毗邻;东、南和松元行政村接壤。该厂与市区相距3公里,厂区公路与市区公路相连;10公里铁路专用线与芜铜线火龙岗站接轨。
1985年,全厂下设24个科室,7个主要生产车间,2个部,1个劳动服务公司,68个工段,255个班组。同年有职工3428人,在职工中工程技术人员200名,其中工程师17人,助理工程师31人,技术员25人,会计师3人,助理会计师7人,会计员10人,助理统计师1人,统计员10人,主治医师1人,医师8人,教师31人。
全厂占地面积6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13万平方米,其中生产设施4.38万平方米。拥有100立方米高炉2座;66型焦炉2组4座;250轧钢机1组5架;在建24平方米烧结机1台、300立方米中型高炉1座;2台蒸汽机车,5列50吨火车皮;71辆各类汽车。各种设备1104台(套),总重量5175吨,装机总容量13641千瓦。年产铸造生铁10万吨,冶金机焦15万吨,小型圆钢1万吨及水渣、焦油、油毛毡等副产品。为安徽省地方重点钢铁企业和全国54家中小钢铁企业之一,是安徽省内铸造生铁的重要生产基地。
自1958年创建以来到1985年,国家投资累计达4243万元,累计创工业总产值3.33亿元,上缴国家利税1886万元;累计生产生铁118.58万吨,焦炭193.7万吨,钢材10.74万吨。28年来,芜湖钢铁厂经历了4个不同阶段。
1958年8月~1962年2月,为创建阶段,这一时期芜钢按年产钢60万吨规模被列为全国10个中型钢铁联合企业基本建设重点之一。3年6个月完成基建投资1548万元,占28年国家对芜钢总投资的37%。这期间以绝对工期72天和94天建成轧钢、炼钢车间,基本建成1座100立方米高炉和7.9公里以及铁路专用线工程,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
1962年3月,安徽省冶金工业厅根据有关政策决定芜湖钢铁厂“下马”,职工由1615人压缩到113人,芜钢进入了缓建维护阶段,历时3年零3个月。
60年代中后期,芜湖钢铁厂为“重新上马”恢复生产,做了大量的工作。100立方米高炉于1969年8月复建投产,铁路专用线亦相继复建通车。70年代初,安徽省再次掀起钢铁翻番高潮。芜湖钢铁厂基本建设采取大会战形式,仅用88天建成第二座100立方米高炉,2组4座66型焦炉,轧钢、炼钢相继投产。1972年6月,芜湖钢铁厂改为芜湖钢铁总厂。1978年底撤销总厂,恢复原名。这期间因大会战采用边设计、边施工、边建设、边投产的建设方针,造成已建成的设施不配套,机械化程度低,工艺装备差,产品单一,产量低,质量差,亏损严重。自1969年复建投产以来到1978年底,累计亏损6976万元,生产生铁53.54万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开拓、发展的历史阶段。1979年至1980年,经2年全面整顿,实行计时工资加奖励制度,用经济手段管理企业。两年中先后完成运铁机械化、机械卸煤、煤场机械化、炼铁风机房、轧钢车间技术改造、两座热风炉大修,1号100立方米高炉中修及6千伏总配电站等11项较大配套技改项目。落后的生产状况得到初步改善,1980年亏损额由1977年911万元减少到100万元,国家定额补贴后第一次盈利72万元;年产生铁首次达到9万吨,产量、质量在全国54家中小钢铁企业中由倒数第五名上升到中上游行列。1981年至1985年,芜湖钢铁厂在改革、开放、搞活新形势下,加快了挖潜、改造、配套、扩建步伐。通过货款自筹、集资、补偿贸易等形式,总投资7497万元,相当于当时全厂固定资产的1.77倍,相继进行1号、2号、100立方米高炉大修和中修;兴建联合滤渣池、配煤槽及焦仓、24平方米烧结机、300立方米高炉等38项基建工程。1983年生产、效益创历史最好水平,产生铁9.6万吨,取消补贴,实际盈利244万元,结束了连续14年亏损的被动局面,1985年,实行厂长负责制,全厂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联利计奖,推行目标管理建立信息网络,成立经营开发部,发展横向经济联合,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在全国冶炼行业中率先通过补偿贸易形式,集资4620万元,建300立方米高炉及第二组24平方米烧结机等配套设施。同年11月5日,300立方米高炉奠基,预计1987年300立方米高炉和1台24平方米烧结机将竣工投产,新增生产生铁能力18万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