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种植制度
安徽烤烟种植制度,因种植季节不同,分春烟和夏烟(麦茬烟、油菜茬烟)两种。建国初期至60年代中期,皖北烟区春烟面积仅占30%,皖东烟区占50%左右。春烟产量高、质量好,且稳产保收,因而自60年代中期之后夏烟逐渐减少,到80年代已全部改为春烟。
春烟前作多是山芋,少数为豆类,多为3年5熟轮作制:
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
春烟→冬小麦→玉米或大豆→冬小麦→山芋→冬闲
夏烟都是在夏季或夏收作物收获后栽培,多为3年栽两头:
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
夏烟→小麦→玉米或豆类→小麦→豆类或山芋→油菜或小麦→夏烟
此外,还有烟稻轮作制。安徽烟区利用稻田栽培或烟后栽水稻在70年代前很少。1976~1978年,安徽省农科院烟草研究所在凤阳县娄店公社娄店大队进行烟稻两熟制栽培试验成功。1986年,芜湖市农业局在南陵县开展烟稻轮作试验也取得成功经验,为皖南烟区种烟面积的逐步扩大奠定了基础。
二、育苗
〔露地育苗〕
安徽烤烟自民国2年(1913年)试种成功到建国初期,多采用直播和少数露地育苗,管理粗放,苗稠苗弱,成活率低,大田缺苗严重,烤烟产量低。
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仍以露地育苗为主。春烟在“惊蛰”至“春分”期间播种,大麦茬、油菜茬的夏烟在“清明”前后播种,小麦茬的夏烟在“谷雨”前后播种。苗床长约5~10米,宽1米左右,有平畦、高畦、阳畦3种。皖北多用平畦,畦面与地面等平,畦的四周有高出地面的畦埂,以便灌溉。皖东烟区用高畦,畦面高出畦沟底,畦的四周挖有排水沟。阳畦特点是畦的北、西、东三面设防风墙,畦墙材料多为高粱秸,玉米秸。在此期间,育苗管理粗放,苗稠、苗弱、苗龄过长,是安徽烤烟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培育壮苗,改撒播为条播,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制造了烟草滚筒条播器。这种条播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解决了育苗密,间苗费工的问题。同时,条播均匀成行,便于间苗。当时即在全省烟区普遍推广,定远县有45%的苗床采用,效果良好。滚筒条播器分滚筒和滚架两部分(见图1-2-1)。滚筒用白铁皮或毛竹筒做成。直径11.7厘米,长1米,每隔3.3厘米或6.6厘米(视计划留苗距离而定)锯一道漏种缝。每圈要分三段锯,段与段留有连接处,防止锯断,锯口缝宽窄以能塞进一分钱硬币(1.5~2毫米)为宜。滚筒一头用木塞堵死,另一头用活动木塞堵住。播种时,将种芽拌上过筛的细砂或细土(每1米宽10米长的苗床用种芽一平火柴盒,拌细砂或细土1~1.5公斤)均匀地放在毛竹片上,端平送进筒内,抽出竹片后,再用木塞堵上,安上滚筒架,就可在苗床上推动播种。1962年,安徽省农科院烟草研究所又研究了不同定苗距离对烟苗生育环境及烟叶产量品质的影响,提出定苗距离以2寸为宜,指出了稀育壮苗的作用。

1、竹片2、滚筒3、漏种缝
图1—2—1滚筒条播器
〔薄膜覆盖育苗〕
1964年,安徽省农科院烟草研究所在本所及凤阳县娄店公社前郢大队试验塑料薄膜覆盖育苗成功。随着塑料薄膜覆盖育苗法的推广,育苗技术出现新的变化,育苗时间春烟由3月上、中旬,提前到2月上中旬,促进了早成苗、早移栽、早采烤,苗床畦的制作趋于规格化。全省大部分烟区都采用高畦凹面苗床盖薄膜育苗。一般畦长10米、宽1.0米,畦高13.3~16.7厘米,沿畦四周筑埂,埂比畦面高6.7~10厘米,埂呈斜坡,要踩紧筑实,畦沟宽66.7厘米,即成高畦凹面苗床。施肥整平后,踩紧床面,床土要踩干不踩潮,踩紧不踩死,达到上紧下松,畦面平整,然后浇灌“二水阴底”。阴水后土湿深度13.3~16.7厘米,待床面水渗下后播种。播种后随即插弓,用细竹竿每隔66.7厘米一根,横插畦埂成拱形,拱顶距床面高度以40~50厘米为宜。插完一畦后在拱背上竖绑一根细竹竿以固定拱架,再将薄膜盖上,四周埋入土中。
〔纸筒育苗〕
1989年,安徽省农科院烟草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汪庭录从黑龙江省引进纸筒育苗技术,即“两段育苗”。第一段是母苗床播种至4~5片真叶阶段,第二段是在母床烟苗长到4~5片真叶时,将烟苗假植到装有配制营养土的纸筒内(直径4厘米,高7厘米的圆筒)或塑料营养袋内(直径6厘米,高8厘米的塑膜筒)的子苗床阶段。营养土配制比例为60%经过充分自然发酵腐熟的农家肥,30%过筛后的细土,10%的清水砂,混合均匀,调湿后以手握成团,以落地松散为宜。这种育苗方法可使烟苗素质达到齐、壮、足、适(时)的要求。
1991年,固镇县在新马桥镇桥头村推广纸筒育苗成功。1992年辐射到10多个乡镇,发展到2700多亩,并借鉴东北烟区和大棚蔬菜栽培的经验进行了大棚双膜营养钵育苗。杨庙乡姚王村烟农王永耐联合4户烟农建起6个大棚,培育商品苗36万株,不但解决了该村的烟苗问题,还向邻村调剂了10万多株,每株3分钱,既解决了部分烟农缺苗问题,同时也取得了经济效益。这4户商品化育苗的做法,得到该县人民政府的表彰和奖励,对全县烟苗商品化起到推动作用。1993年塑料大棚育苗在全县普遍推广,全县共建大棚397个,种植面积1.2万亩,1994年商品化育苗种植面积达3.5万亩。1995年全县80%以上烟田用塑料大棚双层育苗,杨庙乡种烟大户孟凡树4年共育商品苗200万株。
〔包衣种子育苗〕
90年代传统的催芽育苗方法改变,取而代之的是包衣种子育苗,这是烟叶育苗生产中的一次重大改革。安徽省重视烟草包衣种子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1994年在全省主要产烟县、市开展包衣种子生产示范工作,1995年,省烟草公司从江苏省六合县农科所购卖了两套该农科所研制的NLE型加工机械配套设备,在亳州市建立烟草包衣种子生产加工厂,委托亳州烟草经理部负责生产加工烟草包衣种子,供全省烟叶生产使用。包衣种子经过精选消毒,加入化肥、农药和生长调节剂,干燥后比裸种扩大100倍,操作简单,经济方便,省种省工,苗龄期缩短5~10天,叶色浓绿,根系发达,大田生长旺盛,上等烟比例增加5%~10%,每株有效叶片增加1~2片,烟农积极性大增,在全省推广很快。亳州市1994年种植200多亩,1995年猛增到2万多亩,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三、施肥建国前,烤烟施肥以农家肥和饼肥为主,但数量少。建国后,农民种烟积极性高,加上国家供应饼肥和化肥,烟叶施肥用量增加。50年代一般烟田每亩施用土杂肥3000~5000斤,饼肥100~150斤,草木灰100~150斤和少量硫酸铵。土杂肥于整地前撒施到烟田中,饼肥80~90斤于串墒时撒于每墒的第二、三犁沟内,其余的于扒大墒时条施或穴施近烟株4寸远处,化肥穴施。50年代以“凤阳烟”为代表的安徽烟叶质量较好,在国内外市场具有一定地位,其中重视施用饼肥和草木灰是一项关键措施。1952年,定远县能仁乡能仁村王家栋互助组共种烟23.97亩(春烟14.65亩,麦茬烟9.32亩),亩施农家肥4000斤、饼肥150斤为基肥,共收烟叶8103斤。
60年代后期国家不供应饼肥,烟田施饼肥数量减少,施用化肥数量增加,但品种单一,缺少磷、钾肥的配合。到70年代由于重产轻质,烟农盲目增施纯氮化肥,多者施碳铵100斤,结果使土壤中氮、磷、钾比例失调,烟质下降。表现为叶片变薄、油分少、弹性差、单叶重减轻、青烟比重增加、醇化潜力下降,吃味平淡,香气不足等。
80年代,随着安徽省烟草公司成立,加强了烤烟生产的领导,重视烟叶质量的提高。1982~1985年,安徽省农科院烟草研究所与安徽省烟草公司开展了烟草栽培规范化的研究工作。通过4年试验研究和2年大面积生产示范,初步提出安徽烟区烤烟优质适产指标为亩产250~350斤和其相应的栽培技术措施。明确淮北烟区亩施纯氮7~9斤,皖南烟区10~12斤,氮、磷、钾比例为1∶1∶2。
进入90年代以来,安徽省烟草系统及各级人民政府烟叶生产主管部门,依靠科技兴烟,重视科技投入,大抓优质烟基地建设。科技人员围绕提高“三化”生产水平,扎扎实实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其中平衡施肥是关键技术措施之一,大多数基地点都对不同茬口和土壤类型的烟地进行了取土化验。根据化验结果确定了合理施肥量和氮、磷、钾比例。全省施肥水平有所提高,并趋于科学合理。一般亩施烟草专用肥80~100斤(氮-10、磷-6、钾-21),饼肥50斤左右,磷肥30~50斤,硫酸钾10~20斤,农家肥2~3立方米,并根据烟叶田间长势,在旺长期喷施磷酸二氢钾,基本上解决了烟叶生长“营养不良、发育不全”的问题。
四、移栽
〔移栽期〕
50年代至70年代,春烟移栽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麦茬烟在6月上中旬。50年代至60年代,凤阳、定远等主要烟区于5月20日以前移栽春烟,约占总烟田面积的70%~80%。
自塑料薄膜保温育苗技术推广以来,春烟移栽期、育苗播种期一再提前,全省曾出现盲目早栽的情况,如1980年亳县(今亳州市)、凤阳县等在“清明”前后所栽的烟苗,遇早春寒流侵袭,大面积烟苗叶片全部冻坏,并有20%烟株冻死重补。
1980年底,安徽省农科院烟草研究所汪庭录等发表了《安徽早春烟移栽期的初步研究》(注:《中国烟草》1980年第4期。)一文,指出栽后烟苗叶片免受冻害的气候指标,为地面最低温度稳定通过零下1.4摄氏度,是安徽早春烟安全移栽期。亳州、宿县(今宿州市)、淮南烟区为4月15日,皖南烟区为4月5日。80年代安徽烤烟移栽期大部分在4月中、下旬。90年代后随着地膜覆盖栽培面积的扩大和改良式覆盖栽培技术的应用,全省烤烟移栽期大部分烟区提前到4月5日至15日。
〔起苗移栽〕
50年代安徽各烟区普遍是拔苗移栽,即在浇透水的苗床上,不管带土与否,徒手拔苗,烟苗根系受损严重,栽后返苗缓慢,成活率较低。1956~1957年,安徽省农科院烟草研究所进行营养钵育苗试验,结果表明有壮苗、全苗和早熟的作用,在皖东烟区小面积示范,但由于受农村生产体制影响,收效甚微,在60至70年代全省仍以拔苗为主。80年代推广方块挖垛移栽,在亳州烟区占有一定面积。80年代末,开始推广“两段育苗”。90年代初,全省烟区拔苗移栽已基本消失。
栽烟形式有平栽、垄栽两种。平栽,即土地整平后烟苗栽于大田,然后中耕培土,这种形式随着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已不再采用。垄栽,即大田起垄后,烟苗栽于垄上。因浇水先后又分为干栽、带水栽之分,干栽即先栽烟封土后再浇水;水栽即先浇水待渗透后再栽烟封土。
〔栽烟密度〕
1950~1957年,皖北烟区采用单行移栽,行距90~100厘米,每亩栽1500~1600株,少数烟农栽900株、700株。如固镇县烟农徐从柱1954年栽烟4亩,其中1.6亩亩栽1600株,2.4亩亩栽900株,栽1600株每亩多收烟叶67斤。淮南烟区采用一畦双行栽培,畦宽150~165厘米,株距40~43厘米,亩栽1700~1800株。
1958年,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安徽烟草种植密度普遍增加。全省烤烟主产区定远、凤阳两县,提出改稀植为密植。春烟由往年每亩1800株增加到2300株以上,麦茬烟也由过去每亩2000株增加到2700株以上。亳州烟区一度也增加到2500株以上。由于推广密植和留杈的措施,虽然单产提高了,但质量却大幅度下降。这种栽烟密度一直延续到80年代初期。据1981年调查凤阳县娄店公社娄店大队亩栽2724株,刘府公社四清大队亩栽2504株,城北公社琉璃岗大队亩栽2322株;亳县城北公社黄庄大队亩栽1900株,牛集公社张王大队张庄队亩栽2000株,油河公社张柚大队四队亩栽3000株。
80年代中期推广栽培规范化,安徽部分老烟区一畦双行移栽方式淘汰,栽植密度也逐年下降,趋于科学合理。80年代末,栽烟密度在每亩1500~1700株范围内。90年代随着优质烟基地建设的发展,明确了以主攻质量,提高单产,增加效益的指导思想,把降低密度作为种植的重大改革措施来抓,种植密度显著下降。大多数烟区每亩栽烟1100~1300株,亩栽1500株以上的田块已很少看到。
五、地膜覆盖栽培
烤烟地膜覆盖栽培1957年始于日本,1979年中国引进该项技术。
1983~1985年,安徽省农业厅经作处与安徽省农科院烟草研究所共同主持开展“安徽省烤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研究”工作。1982~1986年,安徽省烟叶经理部与安徽农学院钱浚合作进行“烤烟银膜覆盖综合效益研究”工作。此项工作引起当时王郁昭省长的重视,批示有关部门给予支持。两项研究成果表明:白色地膜、银膜对烤烟都具有避灾保收、提高品质、增加效益的明显作用。截止1985年底,白色地膜在全省烟区示范推广面积为1.81万亩,银膜示范推广面积为8000亩。1990年以后,烤烟地膜覆盖栽培的面积在逐年扩大。
地膜覆盖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促进了烤烟栽培技术的改革与变化。由于地膜覆盖增温效应显著,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采取先覆膜后栽烟的方式,烤烟移栽期可比一般裸地栽培提早10~15天,但这种方法不能减轻霜冻和低温对烟苗地上部分的损害。1995年亳州、固镇等县市推广改良式覆盖方法,即垄顶开20厘米左右深,15~20厘米直径的洞穴,烟苗栽在穴内,然后覆盖地膜。等烟苗叶片生长触及地膜时,破膜掏苗。应用改良式覆盖,移栽期可提前到“清明”前后。早整细整烟地,要保证覆盖前烟地有良好的墒情。固镇县实行冬季扶垄三次成型:第一次在11月份起垄冻垡;第二次在2月下旬,耙垄松土,保墒保湿;第三次在3月中旬,成垄施肥准备栽烟。在施肥上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使用,条施与穴施相结合,一般不进行追肥。
六、田间管理
〔查苗补苗〕
50年代至60年代,烟农常说:“缺一棵坏三棵”、“两大夹一小、三棵长不好”,“补苗过迟,空出力气”。安徽烟农在烟苗移栽大田后,对查苗、补苗和保苗等工作抓得较紧,这主要是因苗稠、苗弱和拔苗移栽,造成缺苗率往往在20%~30%,需补苗2~3次。1965年后推广塑料薄膜育苗并挖垛移栽。移栽时必须“四带”,即带水、带土、带肥、带药的措施,缺苗率下降到5%~10%左右,只需补苗1~2次。80年代以后,由于推广“两段育苗”,烟苗素质基本上达到壮、足、齐、适(时)要求,烟苗成活率高,还苗期(注:指烟苗从苗床移栽大田至烟苗成活的时期,一般为5~7天。)短或无还苗期,补苗率下降到1%左右。
〔中耕培土〕
中耕培土是安徽省烟农传统的田间管理工作。素有“锄头有肥”、“锄头有水”、“风调雨顺年,锄地下本钱”、“墒子扒得高、灾害不用焦(急)”之说。从移栽后至现蕾期,一般需要中耕培土3~4次。第一次中耕在移栽后7~10天浅锄;第二次在栽后15天左右进行松土深锄和小培土,并结合追肥,烟农有“头遍红薯、二遍烟”的说法;第三次中耕在烟株团棵前进行,并结合培土,烟农称大培土,一般烟墒要扒到27.0~33.3厘米高,三锄到顶,根部要培实,沟底要平坦,便于灌溉和排水。80年代后期因采用地膜覆盖栽烟法,烟垄要在栽烟前成形并达到27.0~33.3厘米高度,然后栽烟覆膜,一般中耕1~2次达到除草松土的目的即可,培土不再进行。
〔打顶抹杈〕
50年代,安徽省烤烟主要产区凤阳、定远、怀远等县,群众重视烟株打顶抹杈,以集中养分,促进烟株叶片生长,并总结出打扣心头、抹鸡嘴杈的经验。打顶早迟,留叶多少要根据土质肥瘦、天气干湿,及烟株生长情况进行,打顶后每隔5~7天抹一次杈。为了减少抹杈的工作量,1956~1957年,安徽省农科院烟草研究所开展药剂抑制腋芽试验,通过比较,用M H抑制腋芽效果良好,用浓度为0.25%~0.5%的M H药液,于现蕾摘心时喷洒到烟株顶部5~6片叶面上,抑制腋芽效率可达76.9%~88.6%。但后来由于种植多叶品种,追求高产,烟株不打顶,烟田满地花,该项研究成果没能推广应用。1979年以后随着烤烟“三化”生产水平逐年提高,安徽各烟区已将打顶抹杈作为一项提高烟叶质量的重要措施来抓,到90年代不打顶、满地花的田块已基本消失。随着科学种烟水平的提高,化学药剂抑芽的面积正在逐步扩大。
七、灌溉
50年代初,安徽省烤烟主产区在淮南丘陵地区,该地区缺乏灌溉条件,基本上靠自然降雨。随着烟区水库、电灌站相继修建,灌溉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烟田灌溉面积逐年扩大。到70年代,由于以粮为纲,宜烟地变成高产粮田,烟叶上山,烟田灌溉面积又有所减少。无灌溉条件的丘陵地区常因春旱和初夏旱的影响,烟叶减产降质。
皖北烟区是50年代发展起来的烟区,旱涝是该区主要气象灾害,常有春旱、夏涝、秋旱出现,对烤烟生产影响较大。50~60年代,因受条件限制很少灌溉,70年代以来,由于农田基本建设的发展,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烟田灌溉面积逐年增加。到90年代,亳州、固镇等市县,烟田浇灌面积占90%以上。如固镇县现有机电站68座,机井3406个,小眼井3870眼,能保证烟田常年浇水2~ 3遍,烟农还普遍掌握了“看天”、“看地”、“看烟”来浇水。烟苗移栽后伸根期烟株需水量少,一般不浇水,若遇干旱则浇小水1次,烟叶旺长期需水量大,正处在5月下旬至6月份,麦收前后需浇透水1~2遍,成熟期需水量较少,正常年份不浇水。
上一篇:第二节 品种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