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病虫害种类
安徽省是烟草病虫害发生普遍和较重的省份之一。建国以前对烟草病虫害的研究不够深入,所知烟草病害主要有苗床期的炭疽病、大田期的黑胫病。烟田虫害主要有移栽期的地下害虫,如小地老虎、金针虫、蝼蛄等。大田期取食茎叶的害虫主要有烟青虫、斜纹夜蛾等。50年代,烟草叶斑类病害开始零星出现并逐渐扩展蔓延。60年代后期,由于烟草品种的改变,烟草黑胫病的危害日趋加重。70年代中后期,烟草花叶病等病毒病的发生和危害面积也逐年加大,如1978年烟草花叶病大流行,造成省内沿淮一带烟区烟叶损失达20多万担,上中等烟减少30%以上。80年代以来,斑须蝽对烟草的危害日益加重。据1989~1991年全省烟草侵染性病害调查结果,安徽省烟草侵染性病害种类现共有32种,其中真菌病害15种,细菌病害5种,病毒病8种,线虫病3种,寄生性种子植物1种。在真菌病害中,省内发生较普遍的为炭疽病、黑胫病、赤星病,其次是猝倒病、蛙眼病和煤烟病,其它真菌性病害只是个别年份在局部地区发生,对全省烟草生产影响不大。在细菌性病害中,分布较广的为角斑病、野火病、青枯病,剑叶病和空胫病不同年份在皖南烟区偶有发生。在烟草病毒病中,以烟草黄瓜花叶病(CM V)最为普遍,其次是烟草马铃薯Y病毒病(PVY),烟草普通花叶病(TM V)在历史上曾占一定比例,80年代以来很少发现,其它烟草病毒病类只是偶有发现。90年代以来烟草马铃薯Y病毒病在皖北烟区发生普遍而且较为严重,该病和烟草黄瓜花叶病复合侵染,两者都为蚜传病毒,防治较为困难,成为影响安徽省烟叶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线虫主要是根结线虫,有两种,一种是南方根结线虫,另一种是爪哇根结线虫,其中以南方根结线虫为主,在全省烟区均有发生,是具有潜在威胁的一种病害。此外,还有根腐线虫病,亦在多个地方发现。寄生性种子植物为菟丝子,仅在凤阳烟草苗床上发现,大田未见危害。从病害在省内分布情况看,老烟区病害种类多于新烟区,病害发生条件适宜的地区种类分布也较多,见表1-2-5。
对安徽省烟草生产威胁较大的病害主要有烟草黑胫病、烟草黄瓜花叶病、烟草赤星病、烟草青枯病和烟草马铃薯Y病毒病。烟草黑胫病的发病面积一般为1.1%~1.5%,平均发病率2.5%~12%,病指(为病情指数简称,是表示植物发病程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病情指数=各级病株(叶)数分别与该级病级值积的总和各级病株(叶)/总数与最高病级值之积×100。)为2~11。烟草黄瓜花叶病的发病面积在13%左右,平均发病率为5.6%~9.8%,病指为1~4.8。烟草赤星病在皖北烟区发生较重,发病面积在30%左右,平均发病率为5.6%~9.8%,病指为4.0~8.5。烟草青枯病主要在皖南烟区发生,发病率在1.6%~9.0%,病指为1.2~7.8。烟草马铃薯Y病毒病主要在皖北烟区发生,发病面积约在20%左右,发病率一般为10%左右。
除上述主要病害外,常发病害还有苗床期的炭疽病、立枯病、猝倒病,大田期的角斑病、野火病、蛙眼病、黑根腐病、烟煤病等。
据1993~1995年全省烟田昆虫的调查研究结果,安徽省烟田昆虫及昆虫天敌达320余种,为害烟草的昆虫及有害动物达93种,分属3纲8目35科,其中昆虫87种,分属6目31科,软体动物6种。烟草害虫天敌108种,分属5纲13目45科,其中天敌昆虫83种,分属8目32科,其它为蜘蛛、线虫、菌类、螨类。常见烟田害虫及害虫天敌,见表1-2-6。
烟田发生较重的常见害虫种类(如烟青虫、烟蚜、小地老虎、斑须蝽等)及主要天敌种类(如烟蚜茧峰、异色瓢虫等)一般全省都有分布,但由于省内南北生态条件的不同,害虫的分布也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如大灰象甲、网目拟地甲、华北蝼蛄等主要分布在皖北烟区的北部,烟草蛀茎蛾仅在亳州发生,食叶金龟甲类、红棕灰夜蛾、红缘灯蛾在皖南烟区为害较重;害虫天敌也是如此,如食蚜瘿蚊主要在皖南烟区起作用。
安徽省烟草侵染性病害分布情况表

说明:“+”表示病害在该烟区常有发生。
安徽省烟田常见害虫及害虫天敌种类表

二、防治
建国前,由于烟草病虫害发生危害程度较轻,虫害主要以人工防治为主,病害主要以农业防治为主,如对苗床期病害的防治采取加强管理和扩大育苗面积的措施解决,黑胫病则以拔除病株防治。建国以后,随着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开始对烟草病虫害发生规律进行研究,并逐渐应用于烟草生产,指导烟农防治。50年代,主要用天然杀虫剂进行烟草害虫的防治,如用除虫菊和鱼滕精防治地下害虫、烟青虫等。烟草炭疽病及叶斑病类用波尔多液防治,其它大部分烟草病害主要以农业技术措施进行防治。这一时期对烟青虫、斜纹夜蛾等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50年代后期,化学农药开始推广使用,烟草病虫害的防治逐渐转到以化学农药为主的阶段,并提出了“防重于治”的防治策略。
60年代以后,针对烟草种植品种的改变、烟草病虫害发生逐渐加重的趋势,开展了以黑胫病为主的研究和防治推广工作,并取得一定效果。确定了黑胫病以抗病品种、合理轮作为主的防治措施。明确了烟草病虫害防治必须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不能靠某一项技术,特别是化学防治技术来控制烟草病虫害。应当采取农业、生物、物理和化学等技术综合防治,才能有效控制烟草病虫害的发生。
70年代中后期由于烟草花叶病等病毒病的暴发流行,全省组织了省内有关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对烟草病毒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开展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掌握了当时烟草病毒病的种类主要是黄瓜花叶病(CM V),其次是烟草普通花叶病(TM V)和少量马铃薯Y病毒(PVY)以及其它病毒,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以避蚜防病为主的一整套综合防治措施。
80年代初,安徽省烟草公司成立,烟草病虫害研究与防治推广工作受到重视,并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1985年开展的《安徽省烟田斑须蝽的研究》,摸清了烟田斑须蝽的发生规律,确定了综合防治的方法,并在烟区推广应用,该项研究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四等奖。1989~1991年,安徽省烟草公司组织全省技术骨干力量,参加中国烟草总公司下达的《全国烟草病害普查研究》项目,查清了全省烟草病害发生的种类,掌握了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并首次在省内发现了烟草白绢病、菌核病、枯花叶斑病。对烟草白绢病、菌核病的病原真菌的生物学特性作了研究,在《中国烟草》(注:《中国烟草》1994年第1期。)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填补了国内该方面研究的空白。该项研究于1992年获得了安徽省科技进步四等奖。1993~1995年,安徽省烟草公司组织技术骨干参加了中国烟草总公司下达的《烟田昆虫的调查研究》项目,查清了全省烟田昆虫的种类,明确了主要害虫种类、害虫天敌种类以及害虫和主要害虫天敌的关系,并对主要害虫发生规律和烟田害虫的综合治理技术进行研究探讨,提出了一套适合安徽实际情况的防治策略和技术,同时还在省内发现了4种天敌新种,即3种蜘蛛(卷片花蟹蛛、皖高亮腹蛛、头突艾蛛)和一种姬蜂(安徽阿格姬蜂)。90年代全省对烟草主要病害采取以抗病品种和栽培技术为主的防治措施,加强对烟草病害化学防治技术的普及和推广,防治面积达90%以上。
〔病害防治〕
烟草病害的防治主要以种植抗病品种和农业技术措施为主,以化学措施做为补充。如NC 89、K 326等品种,对多种病害有一定抗病性。农业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合理轮作。一般要求有3年以上的轮作期,轮作的作物主要是山芋、玉米、小麦、大豆等,也有部分水旱轮作,这对烟草土传病害的控制效果非常明显,能有效地控制烟草黑胫病,根结线虫病,青枯病等根茎病害的发生,同时对土壤中的地下害虫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二是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调整移栽期。通过地膜覆盖栽培,可以提早移栽期,使烟草易感花叶病的生育期避开蚜虫迁飞高峰期,同时地膜的反光对烟蚜也有驱避作用,减少花叶病的侵染,对烟草蚜传病毒病(如CM V、PVY等)有一定预防作用。栽期提前还可使烟叶成熟期提前,使成熟期避开了多雨多雾露季节,减少赤星病的发生。三是培育壮苗,平衡施肥。苗床地的选择要远离村庄和菜园地,提倡假植育苗和包衣种子育苗,加强水肥管理,改善烟株的营养状况,提高烟株自身对病害的抵抗力,以达到防病的目的。
在农业防治基础上,针对各地病害的发生情况,可适当进行化学防治。对烟草黑胫病主要采用甲霜灵、敌克松等药剂灌根,地膜烟田栽后10~15天开始第一次施药,间隔10天左右再施药一次,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对烟草病毒病主要以植病灵,83增抗剂等进行预防。对烟草青枯病一般以农用链霉素灌根防治,方法和防治黑胫病类似。对烟草赤星病,主要以菌核净等药剂进行防治,在烟叶首次采收后进行第一次喷药,每隔10天左右防治1次,一般防治2~3次。
〔虫害防治〕
烟草虫害的防治主要以化学方法为主。地下害虫主要用晶体敌百虫、辛硫磷按1∶50~80的比例拌上炒香的豆饼或麦麸配成毒饵,在移栽时撒到烟株四周进行防治。对烟蚜的防治,早期主要靠地膜、银膜的驱避作用控制其迁入烟田,大田期烟蚜主要以乐果、氧化乐果进行茎叶喷雾防治。对烟青虫的防治可采用多种方法,一般在烟青虫卵的盛孵期用敌百虫、敌杀死进行茎叶喷雾,也可用Bt菌进行防治,对烟青虫成虫可用性诱剂进行诱杀。对斑须蝽可在防治烟青虫、烟蚜时兼治。此外对烟青虫、斑须蝽等也可用人工捕捉方式进行防治。
上一篇:第三节 栽培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