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采收
烤烟调制是指烟叶采收后烘烤的过程,烤出的烟叶称为初烤烟,又叫原烟。
烟草大田生长后期,叶片自下而上逐渐成熟。但在不同历史时期,因对烟叶质量的认识与要求不同,判断烟叶田间成熟的标准也有很大差异。
60年代以前,烟叶成熟标准主要以叶色为主,叶色稍由绿转黄即采收,故烟农流行“七成收、八成丢”的俗语。
70年代省内各烟区评定正常烟叶成熟的特征是:叶面变黄或基本落黄,由绿转黄;主脉变白,支脉两侧稍带绿色,基部脆,易从茎上摘下,采收后断面较整齐;叶面茸毛脱落,有光泽,“烟油”增多;叶尖和叶缘微下垂,茎叶角度增大。
80年代以后,烟叶成熟度成为评价烟叶质量的核心。要求烟叶在田间充分成熟,并对不同部位烟叶有不同成熟要求,即下部叶适熟采收,中部叶成熟采收,上部叶成熟或完熟采收。评定田间正常生长的烟叶成熟特征为:叶面变黄,下部叶由绿变黄绿;中部叶叶面大部落黄,即叶面有三分之二变黄;上部叶全片落黄,叶面有皱褶,有三分之二呈现黄白色成熟斑块;叶脉变白,主脉全白,中部叶叶面侧支脉三分之一变白,上部叶侧支脉变白三分之二以上。
90年代,为使中、上部叶充分成熟采收,推广了下部叶采收后至中部叶采收前应有10~15天间隔,以及田间采收上部剩5~6片叶时,等顶叶完熟后才继续采收的“两次暂停间隔”采收技术。
烟叶采收一直都是人工进行,烟叶采收不带拐子,截面呈马蹄形,不带秸皮。
烟叶采收后需要及时绑到烟竿或烟绳上,才能装于烤房进行烘烤,这一操作工序称为绑竿。凤阳、固镇、亳州等皖东、皖北烟区普遍采用“一般绑烟法”俗称“死扣绑烟”。一般绑烟法的优点是烟叶烤干后不易掉叶,但卸烟费时费工。皖南烟区普遍采用的是“梭线绑烟法”,俗称“活扣绑烟”。此法优点为卸烟方便、快速、节省烟竿和烟绳。缺点是烟叶主筋烤干后,易掉叶。
50年代,凤阳县东方红公社光明大队等少数地区还采用过绳索挂烟法,即用麻绳将烟扣夹在绳篑上。
单竿绑烟量,80年代之前,各烟区都在120片以上,有时甚至超过200片。80年代以后随着栽培水平的提高,烟叶田间发育更加充分,单叶重增加,单竿绑烟量通常为100~120片。
二、烤房
烤房俗称烟炕,安徽的烤房结构与质量的变化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建国以前及50年代;第二阶段为1960~1980年;第三阶段为80年代以后至今。
50年代,省内各烟区代表性的烤房特征是:土坯墙、草顶。规格为4米中型(或更大)气流上升烤房,3~4棚,棚距0.6米,“猫眼”或“狮子口”天窗,天窗面积每百竿烟叶0.11平方米,地洞为每百竿烟叶0.13平方米。供热系统为土坯结构,垄道主要为3条垄。1953年起安徽省凤阳烟草试验站对烘烤设备进行研究改进。1955年,在全省推广了5道和7道火管,与原有的3道火管相比,炕内温度均匀而且节煤。同时,在火炉两旁设地道风洞,使冷空气经过预热才进到炕内与叶片接触,此项技术可加速排湿且可减少烤房中间与四墙角温差。
60年代,安徽烟草科研和生产部门对烤房排湿系统的天窗进行了改进。将“猫眼”式天窗改为直立风帽式排湿天窗。
70年代,省内烤房多为400竿中型风帽式气流上升垄道烤房。垄道的排列主要是外翻里下扎五条垄。安徽烟草科研与生产部门在完成上述技术改进的同时,还对烤房设备进行引进和研究,试验、推广了“窑炕烤烟”技术,即以窑代替垄道炕的火炉,它的主要优点是省煤,据测定节能达26%。它的缺点,一是升温慢,降温也慢,不灵活;二是增加准备砖坯劳动程序,劳动用工增多。此项技术曾在皖东、皖北烟区进行推广。1973年,全省新建和改建窑炕568座,70年代后期,安徽省农科院烟草研究所引进烟叶密集烘烤技术,并于1980年建成“一炉双机双炕”密集烤房和巷道式连续烤房。此两种烤房因农村电源不足和生产体制改变仅在少部分烟区进行了示范之后便迅速消失。
80年代后期,随着农村生产体制的改变和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在烤烟生产上,120~200竿小型砖墙烤房逐步取代了400~600竿等大中型土墙烤房,烤房标准化程度也有显著地提高。90年代烤房主要几项参数标准为:烤房容量为150~200竿左右,适宜种烟4~ 5亩,设一路桁行,装两档烟,4~5棚;底棚高度1.80~2.00米,棚距70厘米以上;天窗为双脊长形,宽度20厘米左右,面积为每100竿烟0.17平方米左右,设3个天窗门,天窗口比房脊高出50厘米以上;地洞共8个,每方墙2个,总面积每100竿烟0.14平方米。
为适应烤烟生产栽培水平和优质烟生产对烤房提出的新要求,在通风排湿、供热均匀及节能等方面对烤房进行了改进。在通风排湿系统方面,为使烟叶在烘烤过程中充分变黄和通风排湿均匀,在各烟区推广了长天窗,其形式有“木制长天窗”和“屋脊长天窗”。
1981年,固镇县建造了一种“小型太阳能烤房”,利用塑料薄膜大棚集蓄热量输进炕内烘烤烟叶,提高了供热均匀的性能和节能的效率。其中“旋转式太阳能烤烟架”于1992年3月18日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为91201923.9)。90年代初,在亳州、芜湖、宣城推广了“垄上热风道”和“垄下热风洞”节能技术。“垄上热风道”技术即将主垄上面的土坯改为生铁板,以利热传递,同时由垄下冷风洞进风改为垄上热风道进风,进风口设在火炉两侧。“垄下热风洞”技术是利用火炉较高温度,将进入烤房内的空气由火炉和主垄先行预热,然后通过地面风道将热风引向火管或垄道下方再经加热,以达到通风均匀和节能的目的,进风口也设在火炉口两侧。
1995年,省内各烟区开始推广建造和改建标准化烤房群经验,亳州、固镇、宣州、芜湖等主要产烟区标准化小型烤房达60%~70%,其中亳州新建和改建的9000座节能烤房,有4个连在一起的群体烤房占80%。
三、烘烤工艺
安徽省自有烤烟种植以来,烘烤工艺进行了多次改进,每一次改进都与卷烟工业对原料需求的变化及田间鲜烟素质的变化相适应。烘烤工艺演变大体分为4个时期。第一阶段为建国前,第二时期为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第三时期为80年代中期至1992年,第四时期为1992年以后。
安徽省最初的烘烤技术及工艺是由英美烟草公司传入的,因此与美国一二十年代烘烤工艺相似。
自1953年起,凤阳烟草试验站积极开展以减少青黄烟为中心的烘烤技术研究工作。针对烘烤小火期不堵风洞,炕内湿气不足的情况,推广小火期堵风洞以保持必要的湿气。结果证明,烟叶变黄快,色泽饱满,且可减少耗煤量。1959年试用挂晾、堆捂、剖筋等快速烘烤方法成功,此法可缩短烘烤时间28.8%,提高烤房利用率,节省煤炭19.2%。此阶段烘烤工艺特点是升温速度较快,变黄温度较高,变黄结束温度为45摄氏度。
80年代中期,随着烤烟生产中新品种的推广、烟草栽培水平的提高、烤房设施条件的改善以及烟叶质量概念的更新,对烘烤工艺提出了新要求。省内科研和生产部门根据生产实际研制出“优质烟七步烘烤法”,并在全省广泛推广。这是将“低温烘烤”、“两长一短”烘烤法具体化。此种烘烤工艺有3个特点,一是点火后有个预热阶段。提出预热阶段是根据当时烤房底棚较低这一生产条件,使挂炕后的底棚鲜烟在37~38摄氏度变黄,为防止底棚叶尖烤青,直到底棚烟叶变成黄尖约7~10厘米为止,才提高二棚温度。二是强调底棚烟叶全部勾尖卷边,温度才能达到45摄氏度;二棚烟叶全部勾尖卷边后,温度才能超过50摄氏度,二棚烟叶干片温度才能超过55摄氏度。三是强调烤梗期控制的最高温度为68摄氏度,以减少烟叶香气物质挥发。
自1992年起,为使烘烤工艺简化,开始推广“三段式”烘烤工艺。“三段式”烘烤工艺主要特点是,以提高烟叶香气量为中心,达到将烟叶烤香的目的。推行“三段式”烘烤,烟叶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四、烤后处理
〔回软〕
烟叶烤后必须经过回软后才能堆放贮存,以减少破碎损失。安徽烤后烟叶主要是借露回软,即靠外界自然湿度回软,多在凌晨(3~5时)露水未干前或前半夜露水出现以后,把出炕的烟叶连竿均匀地平铺在地面上,使其自然吸潮回软。回软标准是含水率在16%左右。用手轻压时有沙沙的响声,不破不碎但烟筋较硬易折断,回软过干易碎,过潮易霉变。
〔贮存〕
烟叶出炕回软后,分部位分类贮存。就是将青、黄烟,大等级、上下部位分开,出售时不动大堆。为防止烟叶霉变,早期烟农多半在垫木或石块上铺上一层席子,再铺一层草帘或麻袋。现在多半是在地面上铺一层厚麦草或稻草后再铺一层塑料布。烟垛离墙0.3米,垛宽1~1.5米,高2米以下。叶尖向里,叶柄向外,层层相压码垛整齐。垛好后再加盖草帘、麻袋等,包严防湿。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