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安徽省位于北纬29°41'~34°38',东经114°54'~119°38'。南北长约570公里,东西宽约450公里。长江、淮河将全省分为淮北(亦称皖北)、江淮(亦称皖中)、江南(亦称皖南)3大自然生态区。淮河以北属于黄淮海平原,自西北向东南微倾。江淮之间西南部为大别山脉;中部丘陵起伏,岗冲交错,为江淮丘陵;长江沿岸和巢湖之滨,多为地势低平的冲积和湖积平原。皖南多为山区。全省耕地面积6454.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31.4%,1994年农业人口人均耕地1.31亩。全省地带性土壤自北而南主要为棕壤、黄棕壤、黄褐土、黄壤、红壤,面积较大的土类有潮土、水稻土、红壤、黄褐土和砂姜黑土;还有小面积的紫色土。宜烟面积大约1000万亩,分布广泛。
全省气候类型属于季风气候,并有明显的过渡特征,形成了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气候型,占全省面积40%的淮北平原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其余60%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主要特征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梅雨显著,夏雨集中,秋高气爽。
安徽省分属黄淮海烟区和长江中下游烟区。根据不同的生态条件和烤烟生产历史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到80年代末全省划分为皖东、皖北、皖南、皖西等4个烟区。50年代以来,不同生态类型的烟区在全省烟叶生产中所占的比重有较大的差异和变化。从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皖东烟区(凤阳、定远等)的面积、总产都居全省各烟区首位,分别占全省的31.21%~66.82%和29.91%~69.33%。70年代后期,皖北烟区(亳州、宿州、固镇等)成为主产烟区,到80年代初,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省的70%以上,在全省烟叶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87~1992年,皖南、皖西新烟区有了长足的发展,1992年面积达25万亩、总产量47.2万担,分别占全省的28.44%、27.22%。全省各个不同生态型的烟区进入一个协调发展时期。但1993年后,由于气候、价格、政策等方面的原因,全省烟叶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皖东、皖南、皖西烟区急剧滑坡,到1995年种植面积只占全省的5%左右。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