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皖东烟区为全国种植烤烟较早的3大产区(注:3大产区指山东维坊、河南许昌、安徽凤阳。)之一,已有80多年的历史,主要包括凤阳、定远、明光3县、市。
该区地势起伏不平,岗冲交错,地貌复杂,低山、丘岗、平原、湖泊、洼地兼而有之,其中岗丘约占总面积80%。淮阴山脉的凤阳山为凤阳、定远两县天然界线,东与明光、来安、滁州市山丘相接,山岭海拔高度250米左右,最高山丘大金山海拔344米。山岭南侧为定远县低山岗丘区,北侧向淮河延伸,地势渐趋平缓,为凤阳、明光中部岗丘,是两县、市的主要农区,耕地分别占两县、市总耕地83.9%和70.7%,再向北为沿淮平原,地势低平,海拔高度12~20米。农田分为岗、冲、旁、圩4个类型。
该区的土壤处于南北过渡地带,种类较多,地带性土壤为黄棕壤、黄褐土两类,水成性土壤有水稻土和潮土两类,砂礓黑土分布在凤阳西边湖洼地带,紫色土和石灰土类面积小。黄棕壤、黄褐土分布在岗地和丘陵岗旁,约占耕地面积一半,是全区主要旱地土壤,也是烤烟种植的主要土壤。其中粘盘黄褐土多分布在岗地,土层深厚,质地粘重,通透性较差,主要土属有马肝土、黄白土、潮马肝土、覆异马肝土;黄棕壤多分布在低山丘陵,含有不同程度的砂砾,质地中到重壤,主要土属有硅铁质黄棕壤、硅铝质黄棕壤、硅质黄棕壤、铁质黄棕壤、红棕壤;黄棕壤性土亚类面积很少。黄潮土亚类分布在北部沿淮平原,用作烟地土属有两合土、淤土。紫色土和石灰(岩)土分布在低山丘岗,面积较小。
该区土壤养份偏低,有机质低,缺磷少氮。据部分资料计算,烟田有机质0.98%,全氮0.064%,碱解氮57×10-6,速效磷7×10-6,速效钾104×10-6,含氯23×10-6,含盐量0.045%,pH为6.6左右,宜烟土地约200万亩。
该区的气候特点:湿润多变,属暖温带南侧与北亚热带渐变过渡地带,水热条件优于皖北烟区,次于皖南,光资源好于皖南,而次于皖北烟区。凤阳、定远、明光3县(市)年平均气温14.8~15摄氏度。稳定通过10摄氏度的积温为4779~4849摄氏度,初日为4月2日,终日为11月9~11日,持续日数为220~224天;稳定通过20摄氏度的初日为5月中下旬,终日为9月下旬,初终日之间为130天。烟叶生育期15年的平均气温为23.8摄氏度,无霜期210~219天,初霜期10月30日~11月5日,终霜期3月30日~4月6日;年平均日照2248.7~2343小时,日照百分率51%~53%;降水量876~939毫米,干燥度1.05,降水夏季多,水热同步,能满足烤烟生长发育需要。明光市1980~ 1994年4月份15年的平均降雨量为48.44毫米,15年中低于平均降雨量的年份占53.3%。5~6月份大田旺长期平均降雨量为228.8毫米,也低于烟草大田旺长期正常需水量269.8~323.0毫米,15年中低于平均降雨量的年份占60%以上。干旱年份降水量仅为多雨年份的三分之一,且分布不均。旱涝灾害影响烤烟生产,尤其是大田旺长期5、6月份的旱灾对烤烟生产的影响较大。
凤阳、定远两县是安徽省烤烟生产的发源地,50年代“凤阳烟”以浓香醇化潜力好出名,行销国内外,50~60年代,两县平均种植烤烟在15万亩左右。70年代两县种植烤烟面积、总产均居全省各烟区首位,面积占全省的31.21%~66.82%,总产占全省的29.1%~69.3%。明光市早在民国9年(1920年)就开始种烟,只是发展较慢,直到60年代中期才发展到近万亩的规模。7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发展粮食,烟田减少,好地不再栽烟,致使烤烟产质量下降,青烟多,1980~1983年平均种烟面积只有8.65万亩,种烟面积占全省同期的19.2%,总产占全省的11.1%,而且麦茬烟比重大,加上病害影响,有机肥不足,化肥缺钾少磷,单产和均价均低于全省平均值。80年代虽然进行了3次较大幅度的收购价格调整,但由于烤烟政策不稳定及其它种种原因,致使烤烟面积、产质量恢复较慢。明光市作为皖东烟区的一部分,在80年代后期,由于干部群众的努力,烤烟生产得到较大发展,在烤烟育苗、移栽、田间管理和采摘烘烤等关键环节上,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优质烟生产技术措施。生产的烟叶外观质量好,香气浓郁,吃味好,烟叶(中三)化学成份协调,其中全氮1.58%,烟碱1.92%,还原糖17.2%,全钾2.06%,氯离子0.06%,糖碱比为8.7,钾氯比为23∶1。1988年经安徽省烟草公司推荐,该市被国家烟草专卖局确定为烟叶出口基地,1990年荣获国家烟草专卖局颁发的“金叶奖”和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发的“金杯奖”。全市已累计种植烤烟18.8万亩,收购21.19万担,生产上中等烟叶14.11万担,出口烟叶原料11.65万担,为国家提供烟叶税收482万元,收购总量是设立出口烟基地前15年的总和。同时,规范化生产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一是在品种上,全市使用NC 89、G 140等优良品种,采取了烟草部门统一供种、统一催芽、统一播种,集中育苗的“三统一集中”的方法,全市良种普及率100%;二是在育苗上,采取干切块,假植稀育的方法,培育壮苗;三是在施肥上,采用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每亩施上海烟草进出口公司提供的进口三元素复合肥30公斤,改变了传统少施肥的习惯;四是在栽培措施上,全市一律推行单行独垄栽烟,每亩控制在1100~1300株之间;五是在大田管理上,及时中耕培土,打顶抹杈,防治病虫害,保证了烟叶正常生长,大大提高了上中等烟比例;六是在成熟采烤上,采取成熟采收,合理装炕,科学烘烤。出口烟基地的建立,扩大了皖东烟区及明光烟叶的知名度。
90年代以来,随着粮食及其它经济作物的不断调价,烟叶与粮食、棉花等作物的比价严重不合理,加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以及1991~1995年频繁的自然灾害影响,种烟和经济效益明显下降,烟农种烟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烤烟生产连年滑坡。全区由1992年11万亩,降到1995年的6813亩,落入该区种植烤烟的历史低谷。
上一篇:导言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