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皖北烟区是安徽省主要烟叶生产区,70年代以来发展较快,主要包括亳州(原亳县)、涡阳、太和、利辛、蒙城、界首、宿州(原宿县)、灵璧、固镇、怀远等县、市。
皖北境内涡河、颍河、西淝河、浍河、沱河、解河自西北流向东南,地势平坦。土壤为发育在黄泛冲积物上的黄潮土,河流沿岸为冲积物所覆盖,地势较高,主要为两合土,沙土与淤土,肥力较好,适耕期长,烟草生长旺盛。
泗(县)宿(州)、宿(州)永(城)公路两侧为古汴渠,是黄河分洪时淤塞而成的高山地面的带状自然堤高滩,亦是沙土与两合土。在浍、解等河两岸的缓坡地带分布着黄褐土中的粘盘黄褐土亚类潮马肝土土属,土层较深,排水容易,比砂礓黑土耕作条件好。宿州、灵璧等县、市的低山残丘,为山丘岗地,海拔大都低于300米,相对高度一般在50~100米之间,土壤主要为石灰(岩)土。山丘以下为开阔的山间盆谷地带,包括洪积——冲积盆谷,坡度一般低于3度,土壤为潮土。潮土、黄褐土、石灰(岩)土呈棕黄至棕色,表土中壤至轻壤,底土重壤质,pH为6.5~7.0,多为重壤土至轻壤土,土层厚,深耕性好,肥力较高,宜烟地约500多万亩。
该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6摄氏度,4月上旬平均气温达13摄氏度以上,稳定通过10摄氏度的全年积温为4689~4764摄氏度,初终日间为218~220天。1980~1994年15年烟叶生育期4~8月份平均气温为22.8~22.9摄氏度;年平均日照时数2359.7~2507小时,日照百分率平均为51%~55%;年平均降水量801.3~849.8毫米,年际间变化和季度、月份间分布差异较大,旱季各月(12月至2月)降水多在15~25毫米以下,雨季各月(6月~9月)多在80~280毫米之间,干燥度在1左右。亳州、固镇4月份15年平均降雨量为24.5~ 29.83毫米,15年中低于平均降雨量的年份占67%以上。5、6月份烟叶大田旺长期15年平均降雨量为165.6~205.85毫米,低于烟叶大田旺长期正常需水量296.8~323.0毫米,15年中低于平均降雨量的年份也在67%以上。旱涝是该区的主要气象灾害,常有春旱、夏涝或秋旱出现,烟叶在团棵至现蕾旺长阶段出现旱情,对烟草生长影响很大,需积极发展灌溉。
该区宿州、固镇、怀远、灵璧、五河等县、市种烟历史较悠久。50~60年代以前,怀远与凤阳、定远3县有省内3大烟区之称。怀远县的植烟面积及产量曾居全省第二位,70年代前仅次于皖东烟区,70年代起次于亳州烟区,具有丰富的植烟经验和先进的生产设备条件,且烟区分布较广,轮作年限较长,病害轻。特别是宿州、灵璧等县、市的山丘岗地,所产烟叶色正黄,油润细致,香气足,吸味好,燃烧良好,灰色白,质量好。据1986年烟叶(中三)化验分析,其结果为全氮1.75%,全钾1.37%,尼古丁2.135%,总糖20.9%,还原糖17.30%,氯离子0.21%。
亳州、涡阳、太和等县是从50年代和70年代先后发展起来的烟区,亳州在民国18年(1929年)开始种烟,后涡阳亦有零星种植,到50年代初期年植烟面积3000多亩。由于土地资源比较丰富,作物争地矛盾较小,生产基础较好,土质疏松,烤烟单产高,群众种烟积极,因而在烤烟供销多变、生产大起大落的竞争中得到迅速发展。如亳州1975年种烟86519亩,是1950年的26.9倍,1981年扩大到24万亩,是1975年的2.77倍;涡阳1975年种烟6600亩,1981年扩大到4.6万亩。1980~1983年亳州、涡阳、太和等县年平均植烟面积占全省的53.83%,单产每亩286.2斤,总产量占全省的64.2%。
该区自1981年以来,烤烟面积和总产均占全省的60%以上,在全省烟叶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84年,该区针对烤烟生产存在的政策、技术、区域布局调整等问题,以计划种植、主攻质量、优质适产、提高效益为目标,大力宣传推广以种植区域化、栽培规范化、品种优良化为内容的“三化”生产技术措施,为提高烟叶质量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如在区域布局方面,积极由不适宜区向适宜区转移,对在砂礓黑土、盐碱地种植的烟叶“不定计划,不订合同,不予收购”;在良种上采取集中定点繁殖,统一供种,统一催芽,推广国家审定的新品种(长脖黄、G 140、NC 89),坚决淘汰多叶黄、襄引1号、许金4号等多叶型品质差的品种;在栽培技术方面,降低亩栽株数,增加施肥量,控制留叶数,及时打顶抹杈等,杜绝后期田间管理出现“大花园”现象。“三化”生产水平明显提高,所产烟叶外观质量和内在品质受到省内外厂家的好评和肯定。1984年和1985年,宿州烟区被评为全国烤烟生产先进县和优质烟基地县。1986年,由于亳州市烟叶“三化”生产水平和内在质量的提高,被国家烟草专卖局和中国烟草总公司评为全国23个出口优质烟基地县、市。1987年,涡阳县被中国烟草总公司评为全国优质烟叶生产13个较大基地县之一,并且连续6年被评为全国和全省烟叶生产先进县。
进入90年代,该区认真贯彻落实“深化改革,增加收入,稳定面积,主攻质量,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努力提高烟叶等级结构水平”的指导方针,以市场为导向,提倡科技兴烟,强化烟叶生产技术服务,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各级人民政府都成立了烤烟生产领导小组,把优质烟生产作为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的主攻目标,建立健全了由各级人民政府牵头,物资、技术部门参与的集政、技、物于一体的服务体系。保证烟用农膜、农药、化肥等各种物资专项专用,及时到位。对连片点和优质烟基地每亩产前投资60元,用于无偿扶持育苗肥、营养袋和地膜等。对改建和新建的炕房,分别每座补助100元和200元。同时,拨出专款扶持发展灌溉和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亳州市每50亩烟田补助打一口机井费用,搞好烟水配套。特别是厂县共办基地在该区得到了蓬勃发展,“厂县挂勾,面向生产”办基地,充分发挥了皖北烟区面积大,基础好的优势。1993年后,省内厂家在亳州联合开发优质烟基地18.6万亩,投资1057万元,用于对烟农的扶持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厂县优势互补,互惠各方经济利益,调动了烟农种烟积极性,形成厂家和烟区共建基地的新模式,对皖北烟区规范栽培、集约种植、调整种植结构、提高科技含量和烟叶生产整体水平起了推动作用。安徽省烟草研究所也积极发挥科技兴烟作用,参与优质烟基地建设,选派40多名中青年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深入重点产烟县、乡,推广应用新技术。同时又结合当地烤烟生产实际,开展新技术的研究,把试验、示范同优质烟基地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为优质烟基地建设稳步健康发展增添了后劲。良种化纸筒育苗、地膜覆盖、平衡施肥已达到100%,新建改建炕房占总数的85%以上,科学烘烤水平也有很大提高,烟田基本做到旱能灌、涝能排,烟叶生产整体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
1994年,固镇县所产烟叶,经中国烟草总公司青州烟草研究所化验分析,烟碱2.22%,糖碱比为9.2,内在成份协调,多项指标达到国家优质烟叶标准,进入了中国名烟“黄山”香烟配方。亳州烟叶内在质量也有了进一步提高,所产烟叶身份厚,尼古丁含量适中,色泽桔黄,油份多,弹性好,受到省内和上海等地厂商的欢迎。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