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产量
解放前卷烟产量没有确切统计,30年代约2.5万箱,40年代中期约8万箱。 1949年安徽省全境先后解放,地方人民政府开展生产自救,积极支持民族卷烟工业恢复生产,建立一批公营卷烟企业,当年卷烟产量11.48万箱。1950年和1951年,私营小卷烟厂蜂起。有的私营小烟厂为了偷税漏税,瞒报产量,两年的卷烟产量分别仅为7.68和6.29万箱。1951年9月国家实行烟酒专卖管理,1952年对卷烟市场进行整顿,大部分私营小烟厂关停歇业,部分烟厂联营或公私合营,卷烟产量上升到13.1万箱。1956年经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地方国营烟厂经过合并尚有蚌埠市东海烟厂、合肥市建新烟厂、芜湖市新中烟厂、六安裕民烟厂、阜阳人民烟厂、亳县新华烟厂、滁县淮上烟厂7家,公私合营烟厂有寿县久福烟厂、蚌埠烟厂、砀山黄烟合作社3家,私营烟厂全部歇业。当年卷烟产量7.92万箱。在“三年经济恢复时期”,由于烟厂撤并频繁,卷烟产量年际之间变化很大,直到1957年末才稳定下来。1957年卷烟产量达到22.50万箱,比1949年增长96%,平均年递增8.8%。 1958年“大跃进”,卷烟产量达到29.8万箱,比上年增长32.4%。1959年,卷烟总产量42.46万箱,比1957年增长88.7%,并开始试制生产乙级烟。1960~1962年,卷烟原料不足,卷烟产量连年下降,1962年全省仅生产卷烟15.8万箱。1963年卷烟产量开始回升,1966年总产量达到40.98万箱,基本恢复到1959年的水平。“文化大革命”运动严重冲击工业生产,卷烟产量再度下降,1968年生产卷烟25.21万箱,比1966年的40.98万箱,下降63%,国家和企业损失严重,一部分企业发生亏损。1969年秋,开展“工业学大庆”,卷烟产量回升到45.51万箱。1970~1979年,随着生产设备的不断更新改造,全省卷烟生产得以平稳发展。1980年卷烟产量达到104.43万箱。 安徽烟草行业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后,重点投资改造技术装备,扩大生产能力,以增加卷烟产量求得经济效益,1989年总产量增加到220.6万箱。 1990年企业转向以质量求效益的路子,利用先进生产设备,节能降耗,生产多类型,多品种高中档卷烟,压缩丙、丁级卷烟,停止生产戊级卷烟,不断提高单箱产值和单箱利税。1995年生产卷烟194万箱,卷烟单箱产值达到2293元,卷烟单箱税金1218元,比1989年分别提高1414元和507元。 安徽卷烟企业主要经济指标表 ![]() 说明:企业数、工业总产值、职工人数、销售收入1972~1987年、实现利税总额1972~1984年数字取自《烟草行业历史资料》,以后数字使用安徽省烟草公司财务物价处、劳资处和计划基建处统计资料。 安徽卷烟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