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30~40年代,安徽卷烟生产设备与生产工艺落后,产品一律平头粗支,不分等级结构,虽有好差之分,但各家自成体系。
1949~1954年,安徽省卷烟等级均为丙级以下。1958年东海烟厂兴建烟叶发酵室,1959增加发酵工艺,开始生产甲级烟,产品等级发生变化。60年代中期,合肥、阜阳、滁县3家卷烟厂先后建成发酵室,具备生产乙级烟的条件。1973年合肥卷烟厂购置滤嘴接装机,1976年蚌埠卷烟厂引进英国滤嘴接装机,先后开始滤嘴烟生产。1972年甲级烟逐渐形成批量,乙级烟比重不断提高。1980年甲级烟产量3.99万箱,占总产量的3.8%,乙级烟产量45.8万箱,占总产量的43.9%,滤嘴烟产量2.22万箱,占总产量的2.1%。1992年,甲级烟、乙级烟、滤嘴烟产量分别为48.2万箱、131.8万箱、136万箱,占当年总产量的23.4%、63.9%、60.6%。卷烟单箱产值由1972年的475元增加到1980年的503元,增长5.9%;卷烟单箱税金由1972年的271元增加到1980年的292元增长7.75%。
1980年10月安徽烟草行业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后,加大科技投入,引进高档烟生产设备,完善高档烟生产工艺,研制生产多类型、多等级卷烟产品,改变单一烤烟型的格局,调整丙级以下卷烟占主导地位的局面。在70年代后期研制的基础上,先后推出混合型、雪茄型、薄荷型、外香型、疗效型卷烟。1990年混合型卷烟比重由1981年的0.4%提高到3.7%;雪茄型卷烟比重由1981年的0.14%调整到1.8%;外香型卷烟比重由1981年的11.6%调整到3.9%;疗效型卷烟比重由1983年的2.4%调整到0.1%;薄荷型卷烟停止生产。
1981~1989年,各企业不断加大卷烟产品科技含量,继续提高甲、乙级烟比重,增加滤嘴烟的产量。1989年甲级烟比重提高到18.5%,比1980年增加14.7个百分点;乙级烟比重提高到63.5%,比1980年增加19.6个百分点。1989年滤嘴烟产量91.9万箱,占总产量的41.7%,卷烟单箱产值879元,比1980年503元增长57.2%,单箱卷烟税金711元,比1980年292元增长143.5%。
1990年全省开始压缩卷烟总产量,调整等级结构,从质量中求效益。为满足市场不同层次消费需求,“八五”期间大幅度提高甲级烟比重,乙级烟调整到适当比例,丙级以下烟保留一定比例,加大滤嘴烟产量,降低平头烟的比重。
1995年一类烟(注: 1995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对卷烟等级改用一、二、三、四类。一类烟是指单箱7500元以上,二类烟是指单箱2500元以上,三类烟是指单箱1250元以上,四类烟是指单箱1250元以下。)产量达到6.6万箱,占总产量的3.4%,二类烟产量达到75.9万箱,占总产量的39.1%,三类烟以下产量101.5万箱,占总产量的57.5%。
安徽卷烟等级构成表

说明:该表1949~1951年数字摘自《安徽四十年》,期间因没有生产甲、乙级卷烟,故所生产卷烟均为丙级以下卷烟;1952~1987年数字摘自《烟草行业历史资料》,1988~1995年数字摘自安徽省烟草公司计划基建处统计资料。
安徽卷烟类型构成表

说明:该表数字摘自《安徽省烟草行业“六五”统计资料汇编》、《安徽省烟草行业“七五”统计资料汇编》以及安徽省烟草公司计划基建处统计资料,因1994年没有汇总数字,故空缺。
上一篇:第一节 产量
下一篇:第三节 质量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