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质量
建国前,卷烟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产品检验全凭人的感官。包装装潢、烟支松紧、烟丝色泽和吸味好坏,依传统概念判别。 1951年5月,蚌埠东海烟厂首次建立试验室,使用简易天平、烘箱,对烟支水份采用国际计量单位测定,是省内第一家利用检测器材检验产品质量企业。 1954年滁县淮上烟厂对所生产的丙级“航空”、新“劳动人民”、简“劳动人民”3个牌名的卷烟质量标准进行规定:烟支长度70毫米,正负不超过0.05毫米;烟支圆周27毫米,正负不超过0.25毫米;卷烟搭口2.5毫米;烟丝宽度0.55毫米,正负不超过0.0毫米;烟梗宽度0.35毫米,正负不超过0.05毫米;单箱卷烟消耗烟叶61公斤。 同年一季度,芜湖新中烟厂出现烟支长短不齐、松紧不匀、切口不平、搭口不牢、烟味苦涩等质量问题,产品滞销,企业被迫停产两个月。厂长带领干部、工人10余人,到东海烟厂学习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经验,回厂后在全体职工中开展质量教育,进行自查、互查、讲评,成立生产技术股,监督检查产品质量,很快解决存在问题,使企业摆脱困境。 1955年,新中烟厂由于受上年严重洪涝灾害造成的烟叶大幅度减产的影响,为解决生产原料不足,首次采用烟秸、烟杈等代用品,调制后作卷烟辅助填充料,全年搭配使用58吨,将粗支烟改为细支烟,节约烟丝19.2吨,完成当年生产计划。 1956年以前,全省烟厂普遍存在重视生产数量,忽视产品质量现象,片面强调节约原材料,忽视产品配方比例,闭门生产,不重视市场消费调查,产品色香味不稳定,油渍烟重,烟支偏轻偏软,长短不齐,搭口不牢等问题严重。1956年六安裕民烟厂原有3个牌子全部倒光,久福烟厂的“乐乐”牌、淮上烟厂的“劳动人民”牌,以及新宿、华兴、固镇烟厂的一些牌子,均不受消费者欢迎。根据东海、建新、人民、新华、华兴、职工6个烟厂调查统计,全年累计停工400多天,停工维持损失30多万元,卷烟削价损失9万多元,尤其是乙、丙级烟,几乎全倒了牌子。 1956年国家工业部颁布《卷烟质量标准》,安徽省各卷烟企业对照质量标准要求,进行质量检查,纠正存在的问题,修订充实管理制度,完善工艺流程,建立产品检验制度。针对生产技术性问题,同行业间互相学习,交流先进经验,普遍推广“烟枪三吃劲定时定量加丝法”、“铁梳撕叶法”、“低温炕烟法”、“切丝三勤加丝法”等先进经验。人民烟厂推广“铁梳撕叶”,与上年相比工时产量平均提高2.5公斤,快手提高7公斤,叶中带梗、梗上带叶均能完成指标。新中烟厂推广“烟枪三吃劲”后,烟支规格质量合格率逐渐提高,由第一季度74%提高到第四季度93.19%。公私合营蚌埠烟厂推广“定时定量加丝法”,烟支重量合格率平均提高到87.9%。久福烟厂推广“6653”包烟法,平均工时提高50%。东海烟厂卷烟机吸尘器加装1个分离筒,减少过程损耗0.35%~0.4%,每天可节约烟叶50公斤。久福烟厂采取梗子横切操作后,空头率减少,包装成品率提高到99.5%。人民烟厂实行原盘包烟,解决了钢印颠倒问题,减少了烟支损耗,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蚌埠、淮上烟厂在机器维护方面采取一些具体措施,三季度后基本消灭油渍烟。 安徽省工业厅对1957年卷烟质量指标明确具体要求:东海、新中、蚌埠烟厂在第二季度全面贯彻执行部颁标准,其他烟厂于4月底前提出厂订技术标准报省审核执行,人民、建新、淮上等烟厂,均应在年内争取全面贯彻执行部颁标准。东海、新中、蚌埠3个厂生产的丁级烟,二季度以内要达到“勇士”牌水平,乙级烟达到上海国营烟厂同级烟质量;淮上、建新、人民3个厂争取向东海、新中、蚌埠3个烟厂看齐;其余烟厂在原有基础上争取达到“双戴花”、“乐华”、“313”质量水平。全省在二季度以内,成品质量要基本上消灭油渍、炸口、大空头,其中油渍烟在废品中不得超过5%,含末量达到部颁验收标准;霉雨季节力争黄斑不超过验收标准;烟支水份霉雨季节最高不得超过12.5%,干季不超过14%;东海、新中、蚌埠3个烟厂至迟在三季度达到成品水份按标准允差正负1%。卷制烟支重量合格率东海、新中、蚌埠3个烟厂在90%以上,淮上、人民、新华、建新、久福、裕民6个烟厂在85%以上,华兴、新宿、固镇3个烟厂争取达到80%。出丝率丁级98%~98.5%,丙级98.25%~98.75%,乙级98.5%~99%,水份均按14%。配方管理,丁级配方变动幅度、指数、质量合乎要求的,由厂长批准,报当地工业管理部门与省工业厅备案,变动大者需经当地或省工业厅批准;丙级变动配方需经当地批准,抄送省工业厅,变动大的由省研究;乙级配方统一由省批准;配方拟定,一律由厂的生产技术部门专人负责,根据国家配方方案原则,结合地区原料供应情况具体制定,加强试制评吸工作。 1957年安徽卷烟企业贯彻执行部颁质量标准和省工业厅具体要求后,产品质量较1956年全面提高。1958年“大跃进”时期,卷烟厂打破常规,纷纷试制甲、乙级烟,不经批准即投入生产,产品质量实际上达不到等级标准。 1960年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烟叶歉收,卷烟原料严重不足,全省每箱卷烟只计划供应烟叶34.5公斤,不足部分企业自筹解决。大部分卷烟厂本着就地取材的办法,以烟秸、玉米包衣、山芋叶、豆叶、荷叶、白杨树叶、龙骨草等,经过发酵调制,作卷烟辅助填充料,使卷烟产品质量严重下降。 1962年11月,安徽省轻工业厅在合肥召开东海等烟厂有关人员座谈会,针对卷烟工业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查,研究提高卷烟质量办法,并发出会议纪要。要求单箱卷烟耗用烟叶60.34公斤,车间记录能真实反映情况,不允许冒充顶替,偷工减料,通过工艺加工措施,减少过程损耗,减少返工和废次品,提高出丝率和卷烟质量。同时缩减卷烟牌名,全省只准许生产“黄山”、“渡江”、“东海”等27个牌名,达不到质量标准的降低等级。新中烟厂生产的“日出”牌,决定停止生产。建新烟厂生产的“巢湖”牌,在现有基础上整顿,根据原料情况,适当加大省外烟叶用量,加强工艺发酵,经试制评吸,确有提高,报请批准后再投产。新中烟厂的“江淮”、“碧玉”、“云锦”,都要重新试制评吸,报批后再生产。凡未经报批而投产的牌子,专卖公司可以拒收。样烟报批手续,丙二级以上卷烟配方变动和新拟配方,必须先试制,将样烟和配方单报省厅批准后,才能投入生产,正式投产的产品寄厅5包,以便复评对照,防止样烟与大批产品质量悬殊;更换配方时,必须将前一配方与更换后配方一并报厅,否则不予评比;未经批准的配方,一律不准生产;丁级卷烟配方,以同样手续报当地轻工业局批准,同时将大批生产的成品1条连同配方单报省厅备查。 1963年,安徽省烟草工业实行托拉斯管理体制,贯彻中央提出的“质量第一”的方针,明确提出行业在提高质量上存在的“八个缺陷”(苦辣味、青杂气、灰多、空头、松软、残支、油渍、黄斑)。领导干部下厂蹲点,制定比较科学的产品检验及配方管理、质量鉴定评比等办法,统一组织厂际大检查、大评比、大协作。中国烟草工业公司上海分公司对所辖安徽省内蚌埠、芜湖、阜阳、合肥、滁县5家卷烟厂生产的卷烟牌名、等级进行审查认定,达不到质量标准的,降低等级,撤销牌名,以保等级符实。全省共被撤销甲二级烟有“琅琊”、“灵芝”、“渡江”、“神州”、“全红”、“金鼎”、“巢湖”、“合肥”、“杏花村”、“逍遥津”10个名不符实的牌名;撤销乙一级有“日出”、“金叶”,乙二级有“宝玉”、“地球”、“红铃”、“淮北”、“白菊”5个牌名;撤销丙、丁级38个牌名。蚌埠分公司接管后,制定了卷烟统一牌号、统一配方、统一生产工艺,安排省内有关烟厂进行生产“东海”、“工农兵”、“双戴花”、“光明”、“江淮”、“大铁桥”、“丰收”(经济)、“玉猫”等牌号产品。此举对统一产品质量起到一定作用,但亦有少数厂家不按规定配方生产,影响产品信誉,被收回生产权。 70年代各卷烟企业在整顿中,相继建立产品质量检测监督机构,不断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工厂和车间有专职管理人员,班组有兼职管理人员,从原料入库,到制丝、卷制、包装,班班有记录,日日有公布,不符合质量的在产品决不进入下一道工序,不符合质量的成品不入库,不流入市场。70年代卷烟产品质量较60年代有较大提高。1975~1980年卷烟合格率平均99.52%。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各卷烟企业普遍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教育,请专家、学者授课,车间、班组普遍建立QC小组,生产部门应用四图一表管理质量,形成产品质量管理网络。 80年代起,各卷烟企业相继成立质量检验机构和中心实验室,引进吸烟机、分光光度计、烟支圆周仪、卷烟投影仪、烟支压降仪、滤棒硬度仪、智能水份测定仪、含水量测定仪、电子天平、酸度计、粘度计、烟丝填充仪、盘纸透气度测定仪、厚度仪、醋酸丝束总袋检测仪等先进仪器设备,进行化学分析和物理检测。1981~1995年,卷烟抽检合格率平均在95%以上。 70年代末和“六五”期间产品质量检验执行轻工部颁发的QB 691-78标准,“七五”期间执行TB 5606-5610-85标准,1990年开始推行GB/T 1900-IS 9000系列标准,其间,全省烟草企业还建立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实施规范化管理,为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 安徽卷烟质量指标统计表 ![]() 说明:“卷烟合格率”、“卷烟等级品率”数字摘自《烟草行业历史资料》;“无嘴卷烟”、“滤嘴卷烟”数字摘自《安徽省烟草行业“六五”统计资料汇编》。 安徽省卷烟质量指标统计表 ![]() 说明:该表数字摘自《安徽省烟草行业“七五”统计资料汇编》和安徽省烟草公司计划基建处统计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