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大来烟厂
大来烟厂,民国14年(1925年)创办,次年投产。
民国14年英美烟公司买办兼翻译范玉田(天津市人),自己筹资和吸收少量股份,从上海购回两部花旗牌卷烟机和部分机械设备,在蚌埠太平街买下一块地皮和50多间房屋建厂。聘请几名上海技术工人操作机器,招收130多名无业市民作工人。烟叶来自凤阳。盘纸、香精购于上海,烟盒在上海印制。除卷烟使用机器外,其余均为手工操作。该厂生产的“来富”牌,是安徽省最早的卷烟牌名。
范玉田不善经营,产品质次价高,远不是上海同行的对手。民国17年范玉田病故前,工厂已负债累累,将厂房转卖给王仰之。范病故后,原烟厂股东锐意图强,招杨树诚等人入股,改称“大来烟草股份有限公司”,推选宁波人支起眉任经理,管理商财;推选桂宝鼎任厂长,主管生产技术。改组后,工厂渐有起色,产品销路打开,日产卷烟10箱左右,品种增加“蚌精”牌,产销日趋平衡。民国20年工厂有男女员工32人,每天劳动10小时,月平均工资14元。民国26年蚌埠沦陷,烟厂机器设备迁到凤阳县刘府,旧址遂成日本侵略军兵营。该厂在刘府烟行维持生产不到两个月,日军出兵凤阳,新迁烟厂又被侵略军占领。民国31年,精于生财之道的杨树诚,买通日本军方,以大来股东身份,几经周折,把两部卷烟机从刘府运回蚌埠,联络上海人周子林合作,在蚌埠宝兴面粉厂院内重新开业,仍称旧名,并由宝兴面粉厂发电机提供电力,生产工艺亦较前改进,生产工人约100人,产品有“三驼”、“红枪”、“飞剑”3种牌号。“三驼”牌卷烟气浓、劲足,颇适合北方人口味,远销天津市,被天津市人誉为“小炮台”。民国37年初,烟厂歇业。
二、福华烟厂
福华烟厂,民国15年创办,位于亳县涡河北董家街。
民国15年亳县人张晓岚,联络18家纸烟店集股,购买左车卷烟机、10英寸切丝机,6马力单缸柴油机、110瓦直流发电机、磨刀机各1台,兴办福华烟厂。张晓岚任总经理,天津人张善福任经理,李少甫任副经理。烟厂初办,畏于帝国主义势力的无理干涉,不敢在城里经营,工厂设在城东南十九里沟集上,后因土匪抢劫,被迫迁到涡河北董家街,改名福成烟公司,日产卷烟两箱,产品有“黑狮”、“神龙”牌两种。该厂烟叶来源河南省许昌和美国花旗烤烟,使用美国盘纸,产品主销县内和邻县。民国25年停产,民国27年重新开工。次年亳县第二次被日军占领,成为日伪军司令张岚峰的势力范围,福成烟公司原料和资金受到限制。民国29年张岚峰在该公司投资1000万元联合票,并通过蒋尚谦(即蒋逊之)完全控制该公司,派天津人万慎斋任经理,张善福任副经理,新添1台9根带卷烟机。万慎斋上任后改福成烟公司为宜成烟厂,日产卷烟10余箱,产品有“狮王”、“五福”、“云龙”、“红心”、“大青龙”、“小青龙”等,运销苏、鲁、豫、皖数十县城。抗日战争胜利后,又改名福华烟厂。民国36年亳县解放前夕,烟厂机器被张善福运到商丘。民国37年1月亳县解放,成立亳州市人民政府,市长王建新、工商局长朱律动员张善福把卷烟机器从商丘运回,商界周剑峰、申运臣等人集资中州币600万元于民国38年4月成立新华股份烟草有限公司,1950年改为公私合营亳县新华烟厂。
三、东海烟厂
东海烟厂,民国31年由新四军三师后勤部机关创办。
民国31年由师长黄克诚、副师长张爱萍领导的新四军三师,驻扎苏北盐城阜宁一带,后勤机关驻阜宁县益林镇。在一次反“围剿”中,红军老战士于金彪和新四军战士高明显、宋长合、姚士安、贺才生、张玉清、赵云才、朱广山8人,负伤留益林养伤。当时,苏北缺烟,许多战士卷豆叶吸,苦涩呛人。一些唯利是图商人趁机运进香烟,高价出售,牟取暴利,加剧了根据地的财政困难。于是于金彪等人商办卷烟厂,筹备3把刨刀、3个推子,在益林附近的一个林子里办起小烟铺,成为东海烟厂的萌芽。民国32年春,烟厂战士冒生命危险,穿越几道日伪军封锁线,从淮南军区飞马烟厂(即新四军二师在天长县兴办的新群烟草公司)运回一部手摇卷烟机,生产场地迁入益林镇内一家有十几间房子旧商行,正式开办烟厂。因盐阜地区濒临东海,遂取名东海烟厂,有70多人参加生产,多数是战争中的伤残人员,日产“黑猫”牌香烟500条。
民国33年为扩大烟厂生产经营,盐阜区财委会拨给3000元华中币兴办交易所,经营大豆、生猪、油料等,通过私商将农副产品运往上海,换回4部手摇卷烟机、1台发电机和盘纸等生产物资。民国34年烟厂职工300余人,增建20多间房屋,使用柴油机发电作动力,有一艘载重50吨小火轮为工厂往返采购原料,日产卷烟3000条,最高时达5000条,品种由单一“黑猫”增加到有“黑猫”、“黄猫”、“金彪”、“飞虎”4种。产品除满足部队供应外,并向地方出售,畅销苏北各地。东海烟厂的兴办和发展,为解决战时军需发挥一定作用。
民国35年6月,国民党发动内战,向华东解放区大举进攻。为保存实力,烟厂奉命改编成两个分厂。一分厂随部队北撤山东,二分厂暂留益林,迁入附近一片树林里生产。两月后,北迁至杨寨。不久,国民党军攻占盐阜地区,二分厂奉命撤离苏北,开赴鲁南。是年初冬,二分厂70多人携带卷烟机和少量烟叶,在战地不断转移,越新沂河,跨陇海线,沿途有国民党军飞机尾随轰炸,后有追兵紧逼,土匪和地主武装时常骚扰截击,艰难跋涉,历尽艰辛。途经竹墩时遭土匪武装围袭,经理于金彪率警卫员奋勇战斗,打退多次进攻,在十分危难时,得遇部队救援脱险。是年底,二分厂转移到鲁南,在莒县大店与先期到达的一分厂会合。在大店临时利用附近的天齐庙作厂房,坚持战时生产。此时全厂尚有100多人,在转移中同上级失去联系,给养断绝,大部分人乍到山东,不服水土,缺少棉衣,严冬中处境十分困难。在非常情况下,全厂人员团结互助,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在人民群众的帮助下渡过难关。民国36年4月,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山东,烟厂被迫迁入山区,先后在小窑、涛雒、李家桑园落脚,在革命老区人民群众掩护下,东搬西迁,忽南忽北,巧与国民党军队周旋。平日,一边生产,一边练武;遇到战斗,及时转移,保存实力,紧急情况将机器就地掩埋或丢进池塘,国民党军队离去后,重新安装,争分夺秒进行生产。
民国36年下半年,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收复并扩大豫皖苏鲁解放区。是年底,烟厂奉命分水陆两路返回苏北。陆路由部队护送,跨越陇海线,进入豫皖苏边区;水路租借民船,分两批南进,从莒南县岚山头起程南航。其中一批人员到连云港附近时,遭遇海匪船和国民党军舰,虽被扣押拷打,但同声一气,终未暴露身份而脱离虎口。
民国37年2月,水、陆两路南下人员,辗转千里,先后到达苏北射阳县合德镇,5月间转移到泗洪县南郁嘴王小集子,略事安顿即投入生产,支援淮海战役前线。民国38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结束,蚌埠解放。3月9日东海烟厂在指导员梁体祝、经理于金彪率领下,由苏北进蚌埠,厂址设在宝兴面粉厂内,继续卷烟生产,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百家公营烟草企业之一。
1954年,由地方部队创办的八一烟厂并入东海烟厂。1957年砀山黄烟合作社并入东海烟厂。1958年公私合营蚌埠卷烟厂并入东海烟厂。
1964年东海烟厂更名蚌埠卷烟厂,成为中国大型卷烟企业。
四、兄弟烟厂
兄弟烟厂,民国32年底创办,位于蚌埠大马路416号。
民国32年镇江人姜寅官、姜宏官兄弟2人筹资3000元,购置3部手摇卷烟机、1台压梗机开办。次年又购置1台卷烟机和1台发电机,用工150人,房屋42间。首批生产“宝钱”、“宝马”牌两种香烟。新牌号上市,顾客不认,产品积压,生产难以维持。为打开销路,在烟包里放入彩票,购者中彩有奖。彩票上绘有《水浒》、《三国演义》人物画像,中彩人可持彩票到厂领奖。头彩奖自行车1辆,二彩奖电唱机1台或毯子1条,三彩奖水瓶、毛巾等用品。半年后,烟贩纷纷到厂订货,销路从此打开。继又上市“圣母”、“橄榄”两种牌号。聘请上海技工改进配方,添加香料,着力提高香烟内在质量,使该厂香烟拥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尤其是“宝钱”牌,烟支饱满,香味浓醇,不仅在蚌埠地区畅销,烟贩亦运至徐州、开封、扬州等地,与沪产烟和其它名牌烟争夺市场。蚌埠解放前夕,该厂工人已增加到500多人,拥有108间房屋,3台卷烟机,日产卷烟40余箱,成为当时安徽省首屈一指的大厂。1956年该厂转为公私合营,并入公私合营蚌埠卷烟厂。
五、美华烟厂
美华烟厂,民国34年创办,位于安庆西门外太平寺街62号。
该厂由吴一寰于民国34年吸收少量股份,买下太平寺街30间房屋和原系汪伪独立十一团团长刘迈创建的长江烟厂部分卷烟机械设备开办。初有2台小型卷烟机、1台压梗机、1台磨刀机,生产低档“北斗”牌香烟,日产6箱左右。1950年该厂有股东59人、114股,吴一寰占总股份三分之二,担任董事长,陶农藩、汪维新、徐葆臣、陈志等人,先后担任经理、副经理,拥有资本1.2亿元旧人民币(注:1.2亿元旧人民币,折合1.2万元新人民币。),厂房38间,卷烟机5台,切丝机、压梗机、磨刀机各2台,5马力、3马力引擎机各1台,员工100人,日产卷烟15箱,品种增加“大金星”、“金钞”、“白美人”、“安庆”4个牌号。产品主要销往怀宁、桐城、望江、宿松、潜山、东流、贵池等县城和农村。因该厂“北斗”牌卷烟商标图样由七个星组成,人们习惯称美华烟厂为“七星烟厂”。1952年吴一寰因偷漏税潜逃,工厂停产,职工失业。同年7月安庆市人民政府接管该厂,并予以投资,更名人民烟厂,委派周斌任厂长,12月奉命歇业。
六、久福烟厂
久福烟厂,民国35年7月创办,位于寿县东大街。
该厂由陆和笙、张恒三、金质甫、马秀峰、刘松山、柏子贞、周秉臣、张仲杰、李祝三9人投资银元1030元,于民国35年合伙兴办。购置手摇卷烟机2台,雇工30余人,从外地聘技师,在东大街租房投产,日产卷烟80箱,产品畅销城乡和邻县。由于获利较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有18户投资入股,扩建厂房,增购卷烟机、柴油机等生产设备,年生产能力由不足2000箱增加到1.5万箱。主要产品“金罗汉”、“美丽”、“寿春”牌卷烟供不应求,客户常提前付款订货,销路扩大到皖西、淮北、豫东南,成为省内较有影响的企业。民国37年秋,通货膨胀,原料不济,产品脱销,被迫停产。建国初,人民政府支持该厂恢复发展生产。1949~1951年,年产卷烟3600~4000箱。1952年增添压梗机1台、电动机6台,职工462人。1955年实行公私合营,国家投资3万元,赢利中的25%为股东分红,其余用于设备更新改造、职工福利和奖励基金。1956~1961年,6年间累计生产卷烟5.79万箱,为国家提供税收910.66万元。1964年因执行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烟厂被撤销,设备与员工分别调入合肥建新烟厂和六安裕民烟厂。
七、裕民烟厂
裕民烟厂,民国38年7月创办,位于六安南门外。
民国38年2月,六安刚解放,六安专区税务局兴办裕民商店,经营土特产品和生活用品,支援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同时为增加财政收入,由商店拨出大米、银元、黄金等筹办烟厂,抽调刘玄声、洪继美、卜宜春等人筹建,购进2台手摇卷烟机、2部6英寸切丝机,租赁二道巷沈家照相馆作厂房,因陋就简开始生产,月产量近300箱,产品有“裕民”牌50支大包烟、“和平”牌50支大包烟。不久,合肥、蚌埠产卷烟大量进入六安市场,对地产烟冲击很大。1952年增添柴油机、中型卷烟机、切丝机、压梗机等设备近10台,改进生产工艺,产品质量明显提高,生产能力由年产不足2000箱增加到1.5万箱。1953年在南门外兴建厂房、仓库、锅炉房、食堂、宿舍、办公用房,占地100亩,企业具有相当规模。1954年卷烟由自产自销改为商业包销,受利润及资金周转的影响,生产一度发生困难。1958年盲目大干快上,在3年困难时期,烟叶奇缺,为维持生产,用荷叶、玉米叶、烟梗等搭配生产,产品质量一跌再跌。该厂产品有“雁月”牌、“淠史杭”牌、“锦旗”牌等10余种。1962年企业由近400人精简下放到150人。1964年在国民经济调整中,合并到合肥建新烟厂。
八、大星烟厂
大星烟厂,民国38年6月创办,位于安庆府东街11号。
民国38年4月人民解放军进驻安庆,为使军队人员吸烟免受私商高价剥削,同年6月安庆军分区后勤部用110石大米买下一家私营烟厂机器设备,派王德义、张本隆等3名干部和一个班战士共10余人,创办大星烟厂。有厂房40平方米,卷烟机、切丝机、2.8马力发电机各1台,1949年10月投产,聘请两名技术人员指导生产;切丝、卷制使用机器,其它均为手工操作。1951年6月烟厂迁至新市路2号,厂房100平方米,各种卷烟生产设备8台,职工30人,资金1.18亿元旧人民币,日产卷烟12箱,产品有“红星”、“建设”、“新交通”牌3种。产品除满足部队供应外,多余部分向市场出售。1952年春部队整编,5月27日烟厂奉命停业,由安庆专区合作社接办,职工、厂房、设备同时移交,并更名为安庆专区卷烟厂。1953年春歇业。
九、长江烟厂
长江烟厂,1960年1月创办,位于安庆市迎江寺大士阁。
该厂前身系安庆市粮食局经纬麻纺厂。1959年麻纺厂原料短缺,人员过剩,企业亏损,1960年1月转产卷烟,易名长江烟厂,同年8月投产。初,拥有厂房500平方米,切丝机、卷烟机、磨刀机各1台,蒸叶、炒丝、发酵、包装均为人工操作,职工303人。1961年从上海购进包装机、切丝机各1台。1963年拥有卷烟机1台、小型卷烟机2台、切丝机3台、压梗机和包装机各1台。生产所需原辅材料由企业自行组织,少量由国家调拨,烟叶源自望江、宿松、枞阳、太湖、贵池等县。卷烟品种有“九华山”、“大江”、“天虹”、“菱湖”、“画眉”、“联盟”6个牌号,同时生产甲、乙、丙、次4个等级烟丝。产品销往桐城、枞阳、怀宁、望江、宿松、潜山等县。1961年生产卷烟1450箱。1963年生产卷烟3156箱、烟丝4.9万斤。1964年初并入合肥建新烟厂。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