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蚌埠烟叶复烤厂
蚌埠烟叶复烤厂,位于蚌埠市以东10公里,在凤阳县境内的门台子镇,是全国最早的复烤厂之一,国有中型企业,隶属中国烟草总公司安徽省公司。
蚌埠烟叶复烤厂前身为门台子烤烟厂。民国5年(1916年),英美烟公司为就地攫取廉价原料,决定在门台子兴建烤烟厂。民国6年投资5000万元,开始兴建,民国8年建成投产。
民国13年4月6日,凤阳公署知事楼之东致函驻门台子英美草烟公司,认为英美企业在“内地”、“建造房屋收买烟叶,其发给各该烟户烟炕执照”不妥,应“改用某公司暂租栈房字样,以符约章栈房存货之意”。民国18年3月24日,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给英美烟公司关于制止军队借住门台子栈房的复信:“经复者顷展,来函具悉,贵公司门台子栈房,现有军队通知拟暂借居住一节,已据情转请总司令严令制止矣。特复此致大英烟草公司柯、徐、史董事。”
民国27年2月,日军占领门台子,在烧杀抢掠之后,由森田、邱田率领200余名日军强占烤烟厂,并对厂区实行戒严,厂房变作军需仓库。民国28年春,英美烟公司翻译胡夕尧(湖北人)自上海调来门台子。为控制技术力量,他以解决生活问题为诱饵,于当年秋伙同门台镇长袁亚东等吸收烤烟厂10几名长工入股,成立“门台子日用品配给组合”(简称合作社)。次年春以合作社作为基础,吸收散兵游勇,以“保”为单元成立“门台子村庄联防自卫团”(简称自卫团)。胡自任顾问,袁亚东、胡广法作为正、副团长,有长短枪百余支,主要任务是“护厂、护路、防共”。
9月下旬,烤烟厂在日本军管下开机生产,改称“中支那烟草株式会社门台子再干燥工厂”,从事烟叶收购与复烤,为日本侵华战争提供直接经济支援。
建国后,中央财委决定烤烟厂恢复生产,1950年9月中国土产公司皖北分公司派戴德礼、贾先仁率领许奇新、高锦祥、黄庆开、蒋用和、刘效忠、葛瑞林等10余人来门台子从事烤烟厂筹建、恢复工作。1951年5月中央贸易部决定将门台子烤烟厂移交中央人民政府轻工部管理。1951年9月,轻工部又将门台子烤烟厂委托华东工业部代管,第一部复烤机于9月底安装完毕,并于12月21日正式试车投产。1952年,烤烟厂并改属安徽省工业厅领导。1953年上半年因生产管理跟不上,烤烟质量不稳,发生4车皮出口复烤烟在中苏边境被退回的事件,受到《安徽日报》公开批评。
1957年11月1日,门台子供销合作社采购组(即门台子烟草供应站)与烤烟厂合并。从此,烤烟厂由原来的纯加工单位,变为产、供、销合一的商业企业。1958~1959两年复烤烟叶平均产量仍为1.14万吨,出口复烤烟平均为5580吨,为建国后的最高水平。
1967~1968年,虽因受“文化大革命”影响,1967年出现过短暂停产,但广大职工仍能排除干扰,顾全大局,使两年复烤烟平均产量达到较好水平。1969~1978年,生产秩序逐步恢复,1969年开始着手部分设备更新。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该厂逐步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鼎盛时期。产值、产量、厂房、设备、职工素质方面都有较大程度的变化。从80年代中期开始,该厂进行人工抽梗片烟复烤,产品全部出口,年出口创汇300多万元。每年都有大批优质烤烟远销东、西欧和东南亚各国,深受外商欢迎。该厂历年来厂名更迭与隶属关系分别见表2-5-9、表2-5-10。
〔企业规模〕
建厂初期拥有1间大型烤烟厂房、3栋仓库和锅炉房,有民国元年英制每小时2吨卧式锅炉5台,7.5马力蒸汽机1台,带动复烤机运转。12小时工作制,分两班生产,每日可复烤烟叶200多担。车间有一条直通站台的铁路专用线,烤烟成品装入大木桶后(每桶500公斤),以四轮手推车送至铁路专用线,装车后运往上海等地。除少数运销欧美外,大部分在上海制成卷烟后行销全国。
建厂初期,厂内有两名美国人,一名英国人(美国人负责看等级及技术管理,英国人负责帐目)。美方经理克鲁斯(R·A·Crew s)和爱伦(C·C·Allen),中国买办为范玉田、王仰之、王耀庭等。中外职员20余人(包括10几名长工),并从当地招募了400多名破产的农民和无业人员进厂做工,平均每年工期约4个月。
日本占领时期工厂负责人为善口茂、小林义夫和吉川耀等,中国经理胡夕尧。除20余名技工、30余名中国雇员和一个由12人组成的、全副武装的警卫班外(大部分是日本人),另从乡镇招雇季节工400余人。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依旧,两部复烤机日产烤烟约40吨。原料主要来自凤阳、定远、嘉山为主的皖东、皖北产区,也有少量烟叶经淮河(沫河口)自许昌、淮南等地运来。烤烟成品全部运往上海制成卷烟后,再运返各地出售。
建国后,门台子烤烟厂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51年5月~1958年,中央轻工部以及华东工业部等部门,共投资166.6万元,修建仓库4幢,计6588平方米,修建主厂房5637平方米,安装复烤机2部,建小礼堂一座,整修、新建职工宿舍、食堂、幼儿园等配套设施3165.8平方米。
1957年4月,安徽省供销社投资77万元,用于火灾之后修复厂房、设备。“大跃进”期间,安徽省商业厅先后投资12.3万元,兴建包括机械厂在内的十几个卫星厂、变电所、高压电线、锅炉房等,1958年末,职工总数高达1497人。
1965~1969年,蚌埠烟草分公司投资165.1万元购置2台套真空回潮罐、更新3台K 4锅炉及建设6栋简易仓库和2栋材料仓库。1971~1980年,省棉麻烟公司共投资253万元,兴办斗烟厂、四环素制药厂、柠檬酸厂及学校教学楼、仓库和宿舍等。
1981~1985年,中国烟草总公司和安徽省烟草公司共同投资811.8万元,先后添置复烤机2台、油压机4台、大中型汽车50辆、10吨锅炉1台,扩建厂房4000平方米,建西厂储备楼仓1.5万平方米,新建技校楼1530平方米,职工宿舍楼8000平方米。
1986~1989年,自筹资金335.5万元,扩建办公楼1400平方米,职工宿舍6栋8800平方米,改造3号复烤机,购进大、中、小型汽车9辆。1990~1995年,投资250.29万美元,开始组建华环国际烟草有限公司,扩建厂房1.52万平方米。
至1995年底,全厂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194.08万元,有一条200米的铁路专用线,仓库6.48万平方米,正式职工624人,其中各类工程技术人员104人,现有台时产量平均4.5吨的复烤机4台,锅炉4台,总蒸发量为每小时2万公斤。另外,还附设烟叶真空回潮机、打包专用设备和配电维修、运输等配套设备,年生产能力6.05万吨,其中具有抽梗片烟生产加工能力8640吨,是全国著名的烤烟加工基地之一。蚌埠烟叶复烤厂主要经济指标见表2-5-11。
〔生产设备〕
建厂初,主要有2台美式和日式复烤机,5台2吨美制卧式锅炉和1台2.5马力蒸汽机。30~40年代,由于日军占领,掠夺生产,复烤设备受到不同程度破坏,仅剩下1台破烂不堪的蒸汽机和5台锅炉。
建国后,由于恢复生产需要,皖北生产公司通过山东财委,从青岛颐中烟草公司调来1台日式复烤机,并于1951年9月底安装完毕,12月21日正式试车生产。为了完成对苏联烤烟出口任务,1952年8月华东工业部,又从上海榆林路仓库调来美制复烤机1部,12月安装投产。1954年对复烤机排管和机身进行改进,使台时产量由3.5吨增加到4吨以上。
1957年4月,由于发生重大火灾事故,主要厂房和机器设备全部烧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241万元,受到周恩来总理批评。事后,安徽省工业厅和安徽供销社会同蚌埠市派技术人员,帮助复烤厂重新设计、翻盖厂房、重选复烤机,并于当年国庆节顺利投产。1961年5月,蚌埠至门台子3.5万伏高压输电线架通,1962年上半年,在厂内建成变电所一座,复烤加工改用电网高压电作动力。
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新增2台真空回潮罐,改装2台K 4锅炉,改造复烤机天轴和链条,提高转数,在节药能源、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收到较好的效果。1980~1988年先后投资604.3万元,新添置复烤机2台,油压打包机4台,热能源大锅炉1台。
1990~1995年,投资150万元,新上两台6吨快装锅炉,保证了生产用汽。
〔复烤生产〕
英美控制时,实行12小时工作制,分两班生产,日复烤烟叶200多担。由于帝国主义的经济剥削和劳资关系的高度对立,多次爆发大规模群众抗议活动。如民国14年,凤阳省立“四中”和“五师”学生为反对英美资本家压榨、剥削烟农,举行游行示威等抗议活动,要求国民党县政府收回门台子被英美所占土地,并取消买办王仰之县议员资格,经通电全省,得到省立各中学一致响应。但因王仰之向县长陶立门行贿,并答应负担县警备队三分之二经费,竟使县政府对学生的要求置之不理,并派一个警备连去门台子“护厂”。
日伪时期,烤厂初被日军作军需仓库。因厂内自卫团里一些土匪出身的人常去厂外通往游击区的路口上敲诈勒索(借口拦截去游击区做生意的商贩),民国31年8月20日凌晨,新四军凤二区队100余人袭击门台子烤烟厂和伪警察所,打伤自卫团团副胡广法,击溃设在厂内的自卫团团部守敌,缴获部分枪支弹药、俘获团长袁亚东之兄袁克成及伪警察所所长刘如川等4人。自卫团、合作社也从此土崩瓦解。由于日军侵华战争急需直接经济援助,民国31年,烤烟厂在日军控制下,开始从事烟叶收购和复烤。
日本占领时期,烤烟工人生活十分困苦,他们每人每月工资为储备票12元左右,有时只能买40多斤米,一家老小难得温饱,并经常受到日本工头的打骂凌辱,40多名挂烟房的童工受压迫更深。工人们为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压迫和奴役,经常悄悄地把红头火柴塞进烟叶造成复烤机失火的停车事件,并多次举行罢工。民国33年9月,工人张凤伦把烟头丢进烟包缝中造成失火,将3号仓(现13仓)内7000余包烟叶化为灰烬。事后,日本厂长吉川耀和仓库主任板田因“失职”而被调离。
建国初期,主要恢复生产。1951年,复烤烟叶196吨。1952年开始承担对苏联烤烟出口任务,年复烤烟叶1.07万吨,实现利税85.86万元。1953年为1.12万吨。1954年,遭受严重水灾,但仍完成复烤烟叶7812吨,出口4099吨。1956~1959年,每年复烤烟稳定在1万吨以上,年实现税利由1956年的33.71万元上升到1959年的276.94万元。1958年在“大跃进”高潮中。除大办钢铁外,还兴办了机械厂、硫酸厂、榨油厂、面粉厂、漂棉厂、冰棒厂、斗烟厂、麻纺厂、水泥厂、橡胶厂、烟草试验田(即小农场)等“卫星”厂,由于产品质量及资金不足等原因,这些小工厂在1960年先后纷纷下马。
60年代初,烟叶歉收,复烤烟生产处于低潮,1962年复烤烟生产1467.04吨,出口产量减至41吨,企业亏损11.41万元。为弥补原料不足及充分利用生产力,1960~1961年利用淡季为蚌埠市烟酒公司和上海市蔬菜公司、水产公司等单位代烤香烟、洋葱、花生、咸鱼干等。随着烟叶大丰收,1964年起,开始实行临时工合同制度。1965年,职工们利用淡季,自己动手修建通往西厂仓库专用公路一条(约500米),并利用炉渣灰混合灰建房1053.88平方米,建围墙2105.5米。60年代中后期,复烤烟生产处于相对稳定时期,年复烤烟叶在1.5~2.9万吨之间,出口量由1963年323.3吨,逐年增加至1969年的913.92吨。
70年代,由于“左”思潮的影响,一度出现只求产值、不顾质量的现象,1969~1970年霉烂烟叶40余万斤,受到有关部门通报批评。复烤烟叶由1970年的1.16万吨降至1972年的8382.49吨。出口烟叶由1973年的1294.09吨,降至1979年的432.24吨。面对企业严重亏损,为改变烤烟生产的单一性和季节性,充分利用淡季生产能力,实现一厂多能,1970年恢复斗烟生产。利用烤烟下脚料生产的“淮河”、“向阳”、“跃进”牌斗烟行销大江南北。当年9月下旬,又自力更生筹建“利群制药厂”,1971年2月26日成功地生产出第一批四环素合格产品,为全省医药界填补了空白,受到省有关部门表扬。此外机修车间生产的轧花机等商业机械,也受到广大用户的称赞。
1981~1985年平均年复烤烟叶为2.64万吨,1982年实现税利493万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980~1989年出口复烤烟平均在1300吨以上。1980~1995年,共出口烟叶2.3万多吨。
〔复烤工艺〕
建厂至建国初期,使用的复烤烟设备,为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和美国产的旧设备,工艺落后。后经多次工艺改革和设备更新,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一是分级:50年代采用地面手工分级,60年代初为提高分级速度改为大筛网带手工分级,80年代初,为提高烤烟质量又改为地面手工分级;二是回潮: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利用回潮房和回潮洞回潮,1968年改用真空回潮机回潮;三是挂烟:50年代采用小架挂烟,1964年改为链条传送挂烟,80年代初期又改为小架挂烟;四是烟杆传送:50~60年代中期为小车送杆,1968年改为输送带自动送杆,70年代复改为小车送杆;五是复烤:1953年门台子复烤厂首次对美、日旧式复烤机进行技术改造,使烤烟台时产量从3.5吨增加到4吨以上。
1982年,在安徽省烟草公司支持下,筹集资金123万元,由合肥轻工模具厂新制挂杆复烤机2台,复烤加工能力增加1倍。1986年为生产出口片烟需要,对3号复烤机进行改造,增加了自行设计的挑选台、上料机、震动筛、预压等辅助设备,保证了出口片烟的纯净度和质量。1995年11月底开始启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打叶复烤生产线,采用打叶复烤工艺,片烟远销东、西欧及东南亚各国。
〔经营管理〕
民国8年至38年,复烤厂分别在英美帝国主义和日本侵略者控制中。
建国后,复烤厂条件设施简陋,处于恢复建设时期。由于在质量和安全管理上重视不够,1952年发生恢复建筑工程和机械安装9处返工,造成经济损失5万元,1953年出口烟在中苏边境被退,1957年发生了重大火灾事故。
60年代初至70年代,该厂处于一个建设和发展时期,在总结50年代质量管理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了一套质量管理体系,实行车间、工段、小组三级管理体制。1983年推行岗位责任制和经济责任制,1984年进行企业整顿,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各级管理职能。在质量管理方面,各车间设立专职质量检查员,负责检查操作程序是否符合要求,全厂以质量检验科为中心,建立一整套产品质量管理网络,对复烤烟产品质量检验实行承包制,复烤烟生产水平和质量等级上了一个台阶,出口复烤烟由70年代的平均640吨,提高到80年代平均1600吨以上,年实现税利稳定在100万元以上。
90年代,该厂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营销队伍放到重要位置,严格挑选、动态考核,集中一批肯吃苦、业务熟、热心经营工作的同志从事营销工作。明确经营目标、责任分解到人,逐步健全全年指标、季度及月度指标体系,对指标完成情况予以奖惩。该厂还认真、扎实地抓好烟叶来源,初步建立了优质烟叶生产基地。逐步适应专卖管理体制下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企业固定资产原值逐年增长,职工收入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蚌埠烟叶复烤厂厂名更迭一览表

蚌埠烟叶复烤厂隶属关系一览表

蚌埠烟叶复烤厂主要经济指标表

说明:1、该表职工人数数据系厂工劳科提供。
2、该表财务数据系原财务科长吴润身提供。
3、“实现利税”一栏,系自50年代起至今利润税金合计数。
4、“工业总产值”1986年前按80年代不变价计算,1986年后按加工费计算(每吨90元)1988~1989年烟叶按吨烟400元计算(1986~1989含片烟加工产值数)。1990~1995年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
二、涡阳烟叶复烤厂
涡阳烟叶复烤厂,位于涡阳县城东经济开发区的涡河南岸,国有中型企业,隶属安徽省烟草公司毫州分公司。
为增加安徽省烟叶复烤能力,巩固皖北烟叶生产基地,解决淮北地区烟叶调运问题,1982年12月30日,经中共安徽省烟草工业公司委员会研究并报请安徽省第一轻工业厅、安徽省计委同意,在涡阳县建立“安徽省烟草公司涡阳烟叶复烤厂”。
1983年2月,亳州烟草分分司和中共涡阳县委、县人民政府等有关部门先后抽调单位负责人组成筹备处,负责该厂的筹建工作,1985年初动工兴建,1985年底建成投产。
1986年5月21日,皖烟党字〔1986年〕第010号文件决定,该厂为副县级建制,编制500人。
〔企业规模〕
1985年共投资473.3万元完成主厂房、锅炉房、配电房、晾晒房等基本建设工程1.81万平方米。
1987年,共投资100多万元,建成挑烟房1100平方米、回潮房200平方米、物资仓库500平方米、原烟货台100个、专用线高货台10个、厂区道路1100米、成品仓库2200平方米、职工宿舍1880平方米。
1989年,投资80.40万元,建成成品库、消防管道、消防检验等设施,续建铁路专用线421米,新购回潮机1台,修建食堂3间,车库4间,低货位8个。
至1995年底,该厂占地总面积19.8万平方米,生产及公用设施建设面积3.5万平方米,其中复烤生产用房5000平方米、烟叶仓库1.4万平方米、办公楼2500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原值为2210.6万元,净值2103万元,其中设备固定资产净值443万元;有职工108人,其中工程师3人、会计师4人、经济师3人。厂内有1条年中转运输能力为100万担烟叶铁路专用线。
〔生产设备〕
建厂初期,主要生产设备有1条年复烤能力为30万担的双洞复烤生产线。1987年完成安装回潮机1台,4吨锅炉1台,10千伏配电线路1条。1988年新购回潮机1台。1991年对原有设备进行了改造,加长了复烤机机身,改筛网为滚筒式,打包机改为二次提箱。1992年,兴建1条年复烤能力为30万担的人工抽梗片烟生产线。至1995年底,该厂主要有挂杆复烤生产线1条,人工抽梗片烟复烤生产线1条,真空回潮机2台,4吨锅炉2台。
〔复烤生产〕
1986年该厂建成投产,当年共调进原烟10.29万担,复烤成品烟7.4万担,完成工业总值33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505万元。1987年,复烤成品烟12.40万担,完成工业总产值56万元,实现销售收入2287万元。同时建成7项配套工程,使该厂初具规模。1988年是该厂调进和复烤烟叶最多的1年,共接收原烟22万担,复烤成品烟20.2万担,实现利润344.40万元。1989年,该厂在复烤生产上重质量、抓管理、保信誉,当年9月27日,国家烟草专卖局质量检查组来该厂抽样检查,实现年均原烟和成品烟合格率80%以上的达标目标。复烤成品烟15.2万担。
1990年该厂在企业管理上更加深入,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创造了平均日产量2000担的最高水平,全年共调进原烟20.6万担,完成成品烟16.6万担。
1991年,复烤成品烟16.7万担。1992年,年产30万担的人工抽梗片烟复烤生产线建成投产,片烟产品外销,实现赢利50万元。1994年,调进原烟5.5万担,复烤成品烟5万担,为历史最低水平。1995年,调进原烟13.2万担,复烤成品烟12.5万担。
〔复烤工艺〕
该厂主要采用挂杆复烤生产工艺。1992年自人工抽梗片烟生产线投产至1994年,采用人工抽梗片烟复烤生产工艺。
〔经营管理〕
建厂初期,该厂从安徽省烟草技工学校亳州教学点接收毕业生54人,并组织其中34人去河南襄城烟叶复烤厂学习烟叶复烤知识,20人去涡阳县化肥厂学习锅炉司炉、维修及水处理知识。
1986~1987年,该厂本着边生产、边配套建设的原则,累计完成复烤成品烟19.8万担,1986年实现盈利65万元。1988年,复烤成品烟突破20万担,实现利润344.4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1989年,该厂在重质量、抓管理上下功夫,开展增双节活动,实现利润151万元。1990年盈利52万元。1991年该厂出现亏损,经济效益开始滑坡。1991年至1994年,累计亏损总额1200余万元,企业面临困境。1994年是该厂生产经营形势最严峻的一年,亏损503.8万元。同年11月,安徽省烟草公司为解决该厂实际困难,下发了皖烟办字〔1994〕第292号文件,将涡阳烟叶复烤厂的人财物、产供销划归亳州烟草分公司统一管理和统一核算。
1995年,亳州分公司调整该厂领导班子,新班子从整章建制入手,从严治厂,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经济效益开始回升,企业开始出现了转机。涡阳烟叶复烤厂主要经济指标见表2-5-12。
涡阳烟叶复烤厂主要经济指标表

说明:工业产值1994年前只计加工费,1995年加计原材料。
三、华环国际烟草有限公司
1991年,在中国烟草总公司关心、支持下,安徽省烟草公司与上海市烟草公司(今上海烟草集团公司)协商,由蚌埠烟叶复烤厂、上海市烟草公司与外商企业合资建立一条具有国际80年代末先进水平的打叶复烤生产线。1992年10月,蚌埠烟叶复烤厂(甲方)与上海烟草(集团)公司(乙方)、香港环球发展有限公司(丙方)签订了《合资意向书》。1993年1月,国家烟草专卖局以国烟计〔1993〕第9号文下发了《关于核准蚌埠烟叶复烤厂合资兴建打叶复烤生产线项目的批复》,“同意兴建一条能力为1.5万吨/年的打叶复烤生产线,合资项目建在蚌埠烟叶复烤厂,项目合资期限为15年。”
1994年3月,蚌埠烟叶复烤厂将合资打叶复烤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上报安徽省烟草公司。省烟草公司报省计划委员会批准同意项目总投资为985.29万美元,注册资本为492.65万美元。其中蚌埠烟叶复烤厂以土地使用权作价43万美元和154.05万美元现汇计197.05万美元投入,占注册资本的40%;上海烟草(集团)公司以现金出资73.9万美元,占注册资本的15%;香港环球发展有限公司以现汇投入221.7万美元,占注册资本的45%。同年,该公司开始兴建。股东三方在蚌埠烟叶复烤厂最终审议和签署了《合同》、《章程》正式文本,并上报省烟草公司。省烟草公司审核后报请省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批准,同意成立“安徽华环烟叶复烤有限公司”,同意合资三方签订的《合同》、《章程》。随后该公司在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登记,宣告正式成立。
1995年11月兴建打叶复烤生产线进行带料调试并一次成功。同年,“安徽华环烟叶复烤有限公司”更名为“华环国际烟草有限公司”。
华环国际烟草有限公司位于蚌埠烟叶复烤厂西库区内,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7万平方米,其中生产性建筑面积2.08万平方米,绿化面积近4万平方米,总投资1.3亿元。拥有打叶复烤生产线设备273台(套),其中工艺设备204台(套)、皮带输送机69条。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