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产供销计划管理
1950~1980年间,烟叶种植年度计划(包括品种、面积)由安徽省农业厅编制,烟叶收购、调拨供应年度计划由省供销社编制,卷烟生产年度计划由省轻工业厅编制,卷烟销售年度计划由省商业厅编制,分别呈报省计划委员会。省计划委员会经过综合平衡后,和烟草业务主管部门联合下达烟草产供销计划。
1980年10月成立的安徽省烟草工业公司,负责全省烟草系统计划管理工作。改变以往分散管理,难以协调产供销计划的局面。
烤烟、卷烟产供销计划上报与下达采取条块结合的方式,即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向国家烟草专卖局(总公司)报送年度计划时,同时报送省计划委员会。国家烟草专卖局(总公司)综合平衡各省、市、自治区行业内烤烟、卷烟产供销年度计划,编制全国烤烟、卷烟产供销年度计划报送国家计划委员会。经批准后,国家计委和国家烟草专卖局(总公司)通过两个渠道分别下达到省计委和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国家计委主要抓宏观管理,仅下达各省、市、自治区烤烟与卷烟的产供销总量计划指标。国家烟草专卖局(总公司)下达的计划比较详细,其中有烤烟与卷烟产供销计划指标,卷烟分等级生产计划指标,滤嘴烟、名优烟生产计划指标,以及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将国家烟草专卖局(总公司)下达的各项指标分解后下达各烟区、卷烟厂、复烤厂和销区执行,并作为年终考核依据。1985年,国家烟草专卖局明确规定,卷烟生产、调拨,烤烟收购、调拨计划均属于指令性计划。卷烟生产品种与品种调拨为指导性计划。机制雪茄烟纳入调拨计划。
1986年,国家烟草专卖局(总公司),在《烟草行业内部管理办法(试行)》中规定,“卷烟(包括雪茄型卷烟)生产、调拨、出口,烤烟收购、调拨、出口,均为国家指令性计划。烤烟分等级调拨,卷烟分品种调拨为指导性计划。”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都由国家烟草专卖局(总公司)根据国家计委的总计划进行下达。指令性计划必须严格执行,省级烟草专卖局(公司)如需调整,需报国家烟草专卖局(总公司)和省计委,由国家局(总公司)和省计委分别转报国家计委批准后,方可执行。调整指导性计划也须报国家烟草专卖局(总公司)批准,由国家烟草专卖局(总公司)报国家计委备案。
1987年,国家烟草专卖局(总公司)通知,缩减指令性计划。国家指令性计划仅限于卷烟生产、销售与烤烟收购。卷烟品种生产,其中甲级烟、滤嘴烟、精装烟,以及工业总产值概为指导性计划。
1989年,国家烟草专卖局(总公司)根据国家计委《关于印发1989年部分计划(草案)的通知》精神,明确规定烤烟生产、收购、调拨、供应、出口计划和卷烟生产、销售,属于国家指令性计划。工业总产值、甲级烟、乙级烟、滤嘴烟、混合型卷烟,属于指导性计划。
1990年,国家烟草专卖局(总公司)在向国家计委呈送《烟草行业关于当前产业政策分地区指导意见》的报告中,提出“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整顿秩序、增加效益”的方针,不盲目追求产量的增长,通过调整产品结构,提高效益。总的思路是,发展混合型,改造烤烟型,稳定雪茄烟,开发疗效烟。针对各地计划外烟厂仍在生产卷烟,计划内卷烟厂受各级地方政府干预,产量层层加码,盲目超产现象,建议实行超计划生产及计划外烟厂生产的卷烟,其税利全部上缴中央的政策。
1991年,国家烟草专卖局(总公司)为贯彻国家计委1357号文件关于对超产超库存的企业,采取严格制裁措施的指示精神,联系全国卷烟产大于销而出现低价倾销状况,对卷烟生产实行限产、压库、促销政策。1991年,国家烟草专卖局(总公司)安排安徽卷烟生产计划210万箱。安徽省烟草专卖局(公司)鉴于1990年末卷烟工商库存偏大的实际情况,报经省计划委员会同意,将卷烟生产计划210万箱调整为200万箱。同年9月19日,安徽省计委与省烟草专卖局(公司)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积极做好促销工作,使全省年末卷烟工商库存控制在23万箱以内,其中工业库存3万箱,商业库存20万箱。1992年,国家烟草专卖局(总公司)正式下达安徽卷烟工商库存控制数为20.7万箱,其中工业库存2.7万箱,商业库存18万箱。
1993年国家烟草专卖局(总公司)下达安徽卷烟生产计划210万箱。省烟草专卖局(公司)贯彻“限产、压库、促销”政策,按203.5万箱计划分解下达各厂执行,暂留6.5万箱计划,待下半年根据市场和各厂生产情况,再研究调整下达。
1994年国家烟草专卖局(总公司)下达安徽卷烟生产计划210万箱,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按200万箱分解下达各厂,暂留10万箱计划,待下半年根据市场和各厂生产情况,再研究调整下达。
1994年,国家烟草专卖局(总公司)为提高烟草行业整体效益,增加财政积累,征得国家计委、经贸委同意,决定在不突破全国卷烟总量计划和保证各省税制改革前卷烟生产计划基数不变的前提下,根据“扶优限劣”、“增畅、限平、停滞”的原则,采取自愿互利的办法,实行省际间卷烟生产计划有偿调剂。1994年、1995年,每年安徽调减卷烟生产计划6万箱。几年来所得税后留利7000余万元,由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统一掌握使用。主要用于企业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和扶持烟叶生产。
1980年以来,安徽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在烤烟、卷烟产、供、销计划的编制、上报、下达、执行、反馈等方面形成一整套计划管理模式,积累了一些经验,并根据各个不同阶段的任务要求,组织编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中长期发展规划。为贯彻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措施,指导全省烟草行业生产经营活动,推动烟草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统计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烟叶种植、烟叶收购、卷烟生产、卷烟销售统计工作分别受不同的主管部门领导,执行农业、轻工、商业统计制度。其中商业统计工作,随着烟草商业体制变化而变化。1950~1952年,国营烟草商业执行国家贸易部制定的《国营贸易企业统计制度》,只报送几种国计民生重要品种统计表;1953~1957年,执行国家商业部制定的《国营商业统计制度》;1964年执行《1964年定期统计报表制度》;1966~1969年,统计工作中断;1970~1980年,执行省商业厅制定的《商业统计制度》。
1980年,安徽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对全省烟草行业产供销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其统计工作受国家烟草专卖局(总公司)和省统计局双重领导。根据烟草行业特点,分为工业统计、商业统计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国家烟草专卖局对统计工作实行分级领导,分级管理,逐级汇总上报的管理办法。全省烟草系统各级统计机构按月、季、年度填写统计报表,为领导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统计资料,发挥了统计工作的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功能。1986年,省烟草专卖局计划基建处设立综合统计,把工业、商业、烟叶、固定资产投资、财务等主要统计指标,按月集中,汇总成册,统一口径对外公布,改变以往数出多门的混乱状况。
“八五”期间,安徽烟草行业主要指标完成较好。与“六五”期间完成的主要指标相比,卷烟产量由740.6万箱上升到1003.8万箱,增长35.54%;甲乙级比重由57%上升到87.14%,上升30.14个百分点,滤嘴烟产量由28.68万箱上升到666.3万箱,增长22.23倍;卷烟销售量由726.8万箱上升到1060.4万箱,增长45.9%;利税由32.01亿元上升到109.86亿元,增长2.43倍,详见表5-3-1、表5-3-2、表5-3-3、表5-3-4。
“六五”期间安徽烟草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

“七五”期间安徽烟草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

“八五”期间安徽烟草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

安徽省烟草行业产供销计划执行情况一览表

三、固定资产投资管理
安徽省烟草公司组建以前,全省烟草工作由省轻工业厅、商业厅、省供销社3家共管。由于受历史的局限和分散管理的制约,烟草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工作发展缓慢。全省8家卷烟厂,设备陈旧,厂房简陋,仅有300台卷烟机和113台包装机,均为30~50年代设备。生产工艺落后,质量检测手段全凭眼观、手感掌握。1980年卷烟产量仅104万箱,工业固定资产原值2430万元。组建安徽省烟草工业公司后的商业企业,全部依靠租赁外单位房子从事经营活动。从1980年10月安徽省烟草工业公司成立后,全省烟草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工作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六五”期间是组建上划打基础,填平补齐,改造生产经营环境;“七五”期间是深化改革大发展,扩大卷烟生产能力,保障有效供给;“八五”期间是坚持一个方针,实现两个转变,逐步由外延扩大再生产向内涵改造再生产转轨,并按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规定,严格控制投资款,实行专款专用,严禁挪作他用。
“六五”期间,全省烟草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作,首先是解决危房,维持卷烟简单再生产;其次解决公用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逐步完善经营环境。总投资1.3亿元,主要项目有新建蚌埠卷烟厂烟叶仓库,芜湖卷烟厂发酵室,合肥卷烟厂发酵室,兴建高档烟车间及锅炉房等,扩建蚌埠烟叶复烤厂新车间及主要机械设备,新建一批分市县公司卷烟成品库,完成筹建涡阳烟叶复烤厂的批准列项工作。
“七五”期间,安徽省烟草专卖局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经济建设方针和政策,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对一批大中型卷烟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的技术素质和装备水平,增强企业的活力和发展后劲,为保障有效供给,增加积累,保持全省烟草行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全省烟草行业安排技术改造投资计划4.1亿元,安排技术改造项目50项,改造企业11家。实际完成投资5亿元,竣工投产47项,工程竣工率94%。主要完成项目有:引进5000公斤/小时制丝线3条,3000公斤/小时制丝线2条,采用国产消化3000公斤/小时制丝线1条,改造制丝生产能力折合卷烟200万箱/年;引进各类卷接机组28台,采用国产消化卷接机组39台,改造卷接生产能力折合卷烟81万箱/年;引进各类横包机组22台,采用国产横包机24台,改造包装生产能力折合卷烟90万箱/年;建成投产1000公斤/小时白肋烟傍线2条,90公斤/小时烟草薄片生产线4条;新增锅炉供汽能力26.5吨/小时,变压器装机容量8200千伏安;新建制冷站4个,制冷能力1000万千卡/小时;新建集中空压站5个,压空能力240立方米/分;迁建、改造生产厂房7.45万平方米,扩建辅助生产用房0.95万平方米,烟叶仓库2.1万平方米;配套和完善生产车间的除尘系统和消防设备;完成了制丝车间局部空调和卷接包车间的全部空调。
“七五”期间,通过对烟厂制丝线改造,淘汰了11条老制丝线,初步实现制丝生产的连续化、自动化,达到了国际上70年代末的技术装备水平;改造后的卷烟机装备,有15%达到了国际上70年代末的水平;改造后的横包机装备,有26%达到了国际上70年代末的水平。
经过“七五”期间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全省烟草工业企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至1990年底,全行业固定资产达到6.54亿元,比1985年的1.54亿元增加4.26亿元,卷烟产量216万箱,比1985年179万箱增加了37万箱,其中滤嘴烟产量105万箱,比1985年11.7万箱增加93.3万箱;甲级烟38.3万箱比1985年14.8万箱增加23.5万箱;乙级烟140.1万箱,比1985年101.2万箱增加38.9万箱,甲乙级烟比重82.6%,比198年64.6%上升18个百分点。卷烟产品由过去单一的烤烟型发展到烤烟型、混合型、雪茄型、疗效型卷烟。“七五”期间实现税利70.65亿元,比六五期间实现税利32.01亿元增长120.7%。
“八五”期间,国家烟草专卖局根据全国卷烟产销形势,提出了坚持1个方针:“控制总量,提高质量,调整结构,增加效益”;实现2个转变:从“速度效益型”转变为“结构效益型”,从“粗放经营”转变为“集约经营”;抓好3个基础:烟叶生产、物资供应和烟机制造;力求4个突破:管理上有突破,技术上有突破,产品上有突破,国内外市场上有突破,从而在总体上达到提高综合效益的目的。根据国家局“八五”期间烟草行业的发展思路,全省烟草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的重点主要是放在对现有卷烟企业的技术改造上,实行技术改造倾斜政策,限产压库,努力发展高档、名优、出口卷烟生产,提高卷烟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技术含量,达到增加效益的目的。
“八五”期间,全省烟草行业固定资产投资10.8亿元,是全省组建烟草公司以来投入最多、速度最快、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显著的时期。主要完成的技术改造项目有:引进5000支/分以上的高速卷烟机20台套,300包/分以上高速横包机组20台套,卷包联接设备2台;引进9000公斤/小时打叶复烤生产线一条,570公斤/小时干冰膨胀烟丝生产线一条;引进卷烟质量检测仪器7台。建成蒙城雪茄烟厂、亳州卷烟厂1500公斤/小时制丝生产线,完成芜湖、蚌埠、合肥、阜阳、滁州5家卷烟厂制丝生产线的填平补齐和局部更新改造工作。扩建蚌埠、芜湖卷烟厂20万箱/年高档名优卷烟生产车间竣工投产。完成芜湖、蚌埠卷烟厂膨胀烟丝生产线,新建年产45万担打叶复烤车间。“八五”末期,全省引进高速卷烟生产能力已达71.6万箱/年,引进的高速包装机组生产能力已达83.4万箱/年,加上国产消化横包机的生产能力,总能力已达到150多万箱,基本实现滤嘴烟横包化。同时,进一步完善水、电、汽、制冷、空调、压缩空气等基础公用设施,增加烟叶仓储能力70万担/年。
经过“七五”、“八五”技术改造,全省烟草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大大提高,大中型卷烟厂的技术装备已由改造前的50年代的水平提高到80年代初的水平,小型卷烟厂也由改造前的手工作坊过渡到机械化、连续化、自动化生产。产品结构大幅度调整,产品质量提高,原辅材料消耗逐年降低。环境保护、消防、安全、卫生、绿化等,基本达到国家有关标准。企业的经济效益持续稳定增长。按可比口径,1994年与1985年相比,甲级烟的产量69万箱,比1985年15万箱增长3.6倍,乙级烟的产量98万箱,比1985年101.2万箱下降3.16%。滤嘴烟产量156万箱,比1985年11.7万箱上升12.3倍;滤嘴烟比重80.5%,比1985年6.5%上升74个百分点。实现税利34.9亿元,比1985年9.17亿元上升2.8倍。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