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50年代初,安徽各地卷烟厂除少数厂拥有三、四十年代产的“花旗”牌铁质卷烟机外,其余都是木质卷烟机,构造简单,工艺技术落后。1956年,安徽基本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任务,一部分私营卷烟厂厂主停产改行转业,一部分卷烟厂参加公私合营,生产关系改变了,而生产力仍停留在原有水平上。为适应社会主义大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各卷烟厂成立工艺管理职能机构,开展工艺管理工作。1964年,中国烟草工业公司蚌埠分公司,对卷烟生产实行统一牌号、统一配方、统一质量的要求,推动卷烟工艺技术进步,提高工艺管理水平。从这个时期起,安徽烟草工业企业开始逐步用真空回潮机取代蒸叶回潮机,用抽梗机取代手工撕叶,用旋转式切丝机取代上下式切丝机,部分卷烟厂购置车速达980支/分的新中国卷烟机。随着卷烟工艺设备向机械化方向发展,各厂采取以师带徒和派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养一批卷烟机械操作技术工人和卷烟配方技术人员,建立工艺技术责任制度,加强工艺管理工作。
70年代中期,安徽卷烟工业企业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多级喷射真空回潮去掉人工插汽管抽空的繁重劳动,切尖解把、打叶风分设备取代抽梗机以及应用切丝机自动续叶、贮叶柜、贮丝柜、风力送丝等设备。随着卷烟装备技术水平的提高,卷烟加工技术、配方技术、加香加料技术、装璜设计技术都得到相应提高,卷烟合格率达90%以上。在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和卷烟质量的基础上,研究开发生产过滤嘴卷烟、疗效型卷烟、异香型卷烟等。1974年,蚌埠卷烟厂首次(省内)引进英国莫林斯(M OLINS)公司的PA8滤嘴装接机,开始生产过滤嘴卷烟。正因为工艺技术的进步,才能于70年代生产以“渡江”、“团结”、“迎客松”、“大江”、“逍遥津”、“佛子岭”等品牌为代表的在省内外烟草市场有影响的高质量卷烟。70年代后期,各卷烟企业普遍应用立式打叶机、卧式打叶机、热风润叶机、螺旋润梗机定型设备,推动工艺技术进步,提高工效和卷烟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尤其是应用烟草薄片新工艺,充分利用卷烟加工过程中剩余烟草废料,制成薄片再利用,降低烟叶消耗量。1979年统计,全省卷烟单箱消耗烟叶由50年代的60公斤降低到53公斤。各卷烟厂工艺管理意识进一步增强,建立健全工艺技术管理机构,分期分批培训配方、卷烟加工、装潢设计等多种专业工艺技术人员。
“六五”期间,蚌埠、芜湖、合肥等卷烟厂引进莫林8、PA 8、麦克斯Ⅲ、3000型等中速卷、接、包设备。“七五”期间,引进制丝生产设备和高速卷、接、包设备,厂房建设多为“全空调”、“全封闭”。普遍应用全打、润基、梗丝膨胀、多级加潮、多级掺兑、细片筛分,梗分离等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自动检测、计量、流量控制普遍用于生产线,卷烟工艺技术又有新的进步。卷烟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强和规范工艺管理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为此,安徽省烟草公司于1984年底全面贯彻中国烟草总公司审定下发的《卷烟工艺规范》(简称《规范》)。在贯彻实施《规范》过程中暴露出安徽卷烟工艺技术和工艺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和差距。为尽快推动安徽卷烟工艺技术进步,完善工艺管理制度,省烟草公司从1985年3月起,组织各卷烟厂技术厂长和工艺技术人员,以《规范》为依据,结合安徽卷烟工艺技术、工艺管理现状和特点,编制符合实情的《卷烟工艺规程》(以下简称《规程》),1986年7月完稿付印。《规程》收录《规范》中有关指令性标准或规定,并对卷烟生产过程工艺技术作出具体规定,增加“职责范围”和“岗位责任”的内容,制定《卷烟生产工艺纪律》。各卷烟厂根据《规程》规定,调整、充实工艺管理机构,明确职责,赋予职权,保证《规范》和《规程》各项技术规定得以顺利实施。各卷烟企业在贯彻执行《规范》、《规程》过程中,联系实际情况对从事新设备、新工艺的职工进行技术培训,制定《卷烟工艺操作规程》。1987年,省烟草公司组织工艺管理和工艺技术人员深入各企业检查执行《规范》、《规程》情况,指导和帮助企业进行工艺整顿工作。1988年,组织力量对各企业工艺整顿工作进行检查验收。检查验收组按照中国烟草总公司制定的《“卷烟工艺规范”考核评分办法》,检查工艺意识、工艺管理机构、人员和措施,参与生产人员的素质、操作规程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专用设备技术状态、各工序工艺主要技术指标的先进性、包括工艺分析在内的工艺日常管理情况等。检查验收过程是学习执行《规范》和《规程》的过程,是相互交流工艺技术和工艺管理经验的过程。通过多次检查、多次整顿、全省企业卷烟生产工艺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1990年,由中国烟草总公司牵头,省烟草公司协调组织芜湖卷烟厂与英美烟草(香港)有限公司进行技术合作。经过双方工艺技术人员的努力,成功地研制开发出“都宝”牌混合型卷烟,1991年10月开始批量生产,目前年产5万箱卷烟。在技术合作过程中,芜湖卷烟厂技术人员吸收国际先进工艺技术和先进工艺管理方法,改进叶组配方、调香调料、装潢设计、卷烟加工技术,提高卷烟生产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增强“工艺就是法律”的意识,自觉地遵守工艺纪律,严格按操作技术规程进行生产。工艺管理人员改进管理方法,提高工艺管理水平。省烟草公司及时推广芜湖卷烟厂成功经验,推动全省卷烟企业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的工艺管理方法,提高产品质量,促进烟草经济发展。1990年,全省滤嘴卷烟产量比重由1981年2.2%上升到48.51%;全包装卷烟产品从无到有,年产量达70万箱以上,硬盒卷烟开始批量生产;烟叶单箱平均消耗降低到48公斤左右。
1991~1995年,安徽卷烟企业普遍购置专用高速卷、接、包设备,大中型卷烟厂卷烟生产实现连续化、自动化,工艺流程日趋合理完善,工艺技术人员和各个工序操作职工都能熟练地掌握应用新工艺、新技术,设备、质量、工艺等专项技术管理逐步溶为一体,进入科学化、综合性管理阶段,工艺管理从追求工艺指标发展到注重工艺质量。
1993年,中国烟草总公司制定印发新版《卷烟工艺规范》。新版《卷烟工艺规范》对卷烟工艺技术标准和工艺管理作出新的规定。安徽省烟草公司组织全省烟草工业企业职工学习《卷烟工艺规范》,对照《卷烟工艺规范》规定的工艺任务、来料标准、设备性能、技术要点等,修改原有工艺技术和技术经济指标。省烟草公司组织工艺技术人员到各厂进行工艺测试、诊断,开展工艺技术咨询服务活动。各级工艺管理职能机构转变管理观念和技术观念,以规范要求为主线,结合企业实际和产品特点的实际,把企业产品管理和生产过程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初步形成统一、完整的管理体系。1995年底,省烟草公司组织对所属各卷烟企业进行工艺测试和检查。检查结果表明:全省8家卷烟企业卷烟工艺技术水平有显著提高,其中大中型企业生产线布局合理;工艺流程科学、合理,技术上先进,实践中可行;工序设置较完整、全面;工艺质量指标先进;主要原材料消耗率下降;工艺管理有序,实现安全文明生产,基本上达到新版《卷烟工艺规范》要求。1995年统计,全省卷烟企业制丝出丝率平均达到98%;梗丝填充值达到4.8立方厘米/克;烟丝填充值达4.6立方厘米/克;过滤嘴烟平均单支重量控制在1克(含滤嘴)左右;烟叶有效利用率达93%以上;烟叶单箱平均消耗降到46公斤以下,其中过滤嘴烟单箱烟叶消耗平均44.3公斤。
“八五”期间,安徽卷烟企业研制生产出“黄山”、精品“迎客松”、特制“九华山”、“红钟鼎”等一批高档卷烟。“黄山”、“渡江”、“都宝”等卷烟被评为全国烟草行业名优卷烟产品。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