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安徽烤烟种植面积和卷烟生产能力,都是全国大省之一。
建国后,烟草生产执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总方针,分散经营的小烟厂,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相继过渡到地方国营烟厂,开始规模化经营。1963年全国烟草工业实行托拉斯管理体制。安徽省经过关、停、并、转,保留6家大、中型卷烟厂和1家烟叶复烤厂,直属中国烟草工业公司蚌埠分公司管理。托拉斯管理体制能够有效地统一调配和合理使用原料,发挥企业潜力,组织工厂之间协作,提高产品质量,克服了过去先进企业生产吃不饱,落后企业吃不了的状况。1969年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托拉斯解体,烟草工业复归地方管理,形成烟叶生产由农业部门管理,烟叶收购调拨由供销部门管理,卷烟生产由轻工部门管理,卷烟收购销售由商业部门管理,人、财、物、基本建设由所在地政府管理的格局。在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加上“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影响,各管理部门难以协调一致,为了自身利益,互相掣肘,安排计划各留余地,解决问题互相扯皮。由于经济管理体制本身的缺陷,为国家创造积累的卷烟利税大户,却因基建投资上不去,技改资金没来源,以致工艺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1953~1980年的28年间,安徽省用于烟草工业累计投资1117.97万元,平均每年投资不足40万元,1980年全部卷烟企业固定资产原值只有2588万元。由于投资不足,企业无力进行大项目的技术更新改造,生产设备多为30~50年代的陈旧产品,只能生产中低档卷烟。1980年卷烟产量104.43万箱,占全国总产量的6.9%。卷烟产品丙级以下占54.6%,甲级烟不足4%。烟叶生产大起大落,产量不高,优质品率低,1980年全省烤烟总产量48.3万担,占全国总产量的3.3%。利税积累,1980年实现3.29亿元。实绩说明,安徽省烟草大省的优势逐渐丧失。
在农业改革的大潮中,广大农村很快富裕起来,社会购买力迅速增长,卷烟消费市场发生急剧变化,丁戊级烟销售困难;购买甲级烟要批条、凭票;购买好烟要搭配孬烟。农业生产不出优质烤烟,工厂有意见;工厂无力生产出优质卷烟,商业部门有意见;市场缺供优质卷烟,消费者有意见;次品烤烟价格低,农民对收购部门有意见;强行安排烤烟种植计划,农民对政府有意见。这一互相埋怨的恶性循环,其根源在于计划经济多头分散管理体制的弊端。1978年烤烟种植面积56.1万亩,由于旱灾,四等烟叶和级外烟占51.6%,优质烟叶不能满足工业生产需要,影响卷烟厂完成生产任务;不收购劣质烟叶影响农民种烟积极性,导致连续两年烤烟种植面积下降,1980年仅种烤烟23.3万亩。在新的形势下,烟草行业农、工、商之间关系不协调,十分不适应在急剧变化中的经济关系。
卷烟工业税利积累是全省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安徽是农业大省,烟草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安徽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对烟草行业非常重视。1979年8月10日,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在全省工业生产会议上批评烟草业工商关系没处理好,使芜湖卷烟厂“停产20天,减少1000多万元。如果按罪过的话,算不算罪?算错误的话,算不算大错误?如果按四个现代化来衡量的话,算不算问题?”万里的批评,进一步指明安徽烟草行业改革方向,为加速烟草行业改革增添了动力,增强了信心。
上一篇:导言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