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手工毛纺织业
手工制毡是省内毛纺织工业的前导,已有数百年历史。从元代建于亳县东关筛子市南岳庙(亦称赶毡厂)的碑文中可以看出,至少在元朝亳县已有毛毡生产。《亳县志略》(注:刘治堂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出版。)记载:亳县“手工业种类甚多,而以羊毛毡毯、皮箱、万寿绸三项为最著名……共有三家,专制各种床、桌毡毯。囊会与赛万国博览会,颇得好评”。据亳县二轻局调查,亳县毛毡在明、清时代都作过贡品,并在民国3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银盾”奖,主要产地为亳县县城,尤以县城北关最为集中。据《安徽省手工艺特产品调查》记载,亳县所产毡毯,因用途不同,大致分为桌毡、床毡、地毡等。上等毡毯,均用羊毛制成(多采用豫、鲁等省及皖北各县所产羊毛),其它则掺用棉花若干制成。因此,制成的毡毯分为“纯毛”和“二净”两种。制造方法大致为:先用沙土将毛上油质去净,用勒强弓将毛掸松,铺在竹帘上,洒水浸湿,将竹帘卷紧,用足蹬之,使之在地上旋转,约5分钟,将帘取出,即具毡条雏形,尺寸为4×6市尺或3.5×5市尺,再将毡放在沸水锅中,烧煮片刻,然后卷起置桌案上,不断卷紧后,用剪刀将边沿剪齐,再放进水中冲洗,折迭数层,手持一端,与石相击,连击数十次,再洗再击,往复数次,使其紧密,最后放到染色锅中,煮1小时,即成红、绿、紫、白、黄、蓝各种颜色的毡毯。采用这种方法制成的毡毯,避风,避潮湿,冬暖夏凉,经久耐用,但劳动量大,工艺繁杂,生产效率低,一般5个人1天只能生产1条。全县每年约产6000条,最高年产量为21800条。桌毡、床毡、椅毡等多行销国内,地毡则多销往日本。(注:《安徽省银行月刊》第2卷第6期,民国37年6月24日。) 亳县制毡,明、清时最为兴盛。北关3个作坊,有手工艺人600余人。鸦片战争之后,洋货倾销中国市场,亳县制毡业遭到严重打击,日渐衰退。至民国26年日本侵略军占领毫县县城后,全城仅存郭、滕两家作坊。后来,郭家被日军借口羊毛问题无理查封。滕家毡坊此时仅有47人,徒工21人。全县艺人减少到120人。建国前夕,滕家毡坊把资金转入投机行业,就此倒闭。 建国后,毡毯生产开始恢复。据统计,1950年皖北各县共产毡毯2000条,产值折合大米10万斤。1951年生产毡毯5000条,产值折合大米30万斤。1954年,全省个体手工毛纺织从业户数24户,从业人数27人,年创总产值0.52万元。是年,亳县4个老艺人成立了制毡生产互助组,1957年4月被批准转为毡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