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机器毛纺织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1957年5月,中共蚌埠市委抽调原安徽省供销合作社蚌埠办事处23名下放干部组成猪毛绒实验筹备小组,进行猪毛绒试织毛织品的筹备及试验工作。当时既无厂房又无设备,筹备人员克服重重困难,终于用铁锅和自制的土设备解决了猪毛的除杂、软化、脱色、染色等问题,生产出可纺的猪毛绒,纺出了毛纱、毛线,织出了毛袜、毛手套、毛绒衣等产品。不久,该实验小组正式定名为“安徽省供销合作社办事处猪毛绒厂”。此后,该厂又在上海第一毛纺织厂的协助下,用猪毛绒和羊毛混合纺纱,试织毛毯并获得成功。
1958年2月26日,省供销社正式批准在蚌埠市东郊兴建“蚌埠毛纺厂”。3月,纺织工业部批准该厂购置2台英制老式走锭机共800锭。4月10日,基建工程破土动工,9月份正式投产。年低,全省毛纺织企业(包括手工生产企业)已发展到11家,创总产值80万元。其中:合肥市2家,创产值17万元;芜湖专区1家,创产值3万元;蚌埠专区5家,创产值36万元;阜阳专区3家,创产值24万元。产品主要为毛毯、毛毡和粗纺毛织品等。至1959年,全省共有规模较大的毛纺织企业5个。其大致情况见表3—1—1)。
1959年安徽省毛纺织主要企业情况简表

资料来源:1959年安徽省轻工业年报资料,总产值按1957年不变价格计算
1960年7月,中共安徽省委下达蚌埠毛纺厂织造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地毯的任务,要求在1961年国庆节前送至北京。蚌埠毛纺厂接受任务后,立即组织技术力量从事地毯的设计、研制和生产工作。在天津地毯厂、上海第一毛纺厂等单位的协助下,翌年6月如期完成了任务。“安徽厅大地毯”在人民大会堂各厅中首屈一指,颇受中共中央和安徽省委领导人的赞赏。是年,由于原料缺乏,大部分毛纺织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如界首毛织厂全部停产。毫县毛织厂日产毛布只有30~40公斤,基本上也处于停产状态。
1961年,芜湖荣茂毛纺厂和肥西毛纺厂由商业厅移交轻工业厅系统。合肥毛纺厂与光荣织毯厂合并,精减职工300人。至1962年,全省毛纺织企业仅保留蚌埠毛纺厂1家,以生产粗纺毛线为主,年产值74万元。主要产品有毛线15吨、毛呢5.1万米。“二五”期间(1958—1962),全省毛纺织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2万元,占全省纺织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13%。1962年底,主要设备安装数为:毛纺锭800锭、毛织机4台。
1964年,蚌埠毛纺厂被纺织部列为定点毛纺织生产厂。该厂除染整设备外,其它木制设备全部更换为毛纺定型设备,并进一步配套,形成洗、纺、织、染全能企业。是年共生产毛呢3.15万米、粗纺绒线113吨,比1962年多生产近百吨,实现产值275.47万元、利润115.10万元。1965年,各项生产任务完成较好,其中粗纺毛线完成128.6吨,厂内形成了粗纺绒线、粗纺毛呢两大生产线。此时拥有毛纺锭1010枚(其中走锭800锭、环锭210枚),毛织机10台及全套的染整设备,可年产呢绒5万米、绒线100吨。1966年以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生产受到很大破坏。1968年,毛纺织工业总产值只有197万元,仅相当于1966年的三分之一。1966—1970年,安徽毛纺织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合计50万元,占全省纺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0.65%。
1971年,安庆市西区综合厂增加长毛绒制品生产。
1972年,蚌埠毛纺厂为满足市场需要,扩建精纺绒线车间,并于当年6月正式投入生产。新增生产能力为精纺560锭、英式精纺锭408锭。生产的全毛精纺粗绒产品填补了省内空白。
随着省内畜牧业的发展,绵羊毛收购量不断增长。为充分利用省内羊毛资源,蚌埠毛纺织厂根据细毛多、半细毛少的特点,计划扩建精纺毛织品车间,开发精纺毛织产品。省计划委员会于1976年初以(76)计字第159号文件批准了蚌埠毛纺织厂扩建精纺毛织品车间的扩建设计方案,并列入了1976年国家基本建设计划。不久,省轻工业局以(76)轻基字第016号文件核定第一期工程规模为纺锭3960枚、毛织机72台,预计一期工程投产后可年产精纺毛织品96.5万米。
1978年,纺织工业部又批准蚌埠毛纺织厂兴建精纺5000锭和毛条车间。1980年,两个车间同时破土动工。
1981年2月,省纺织厅以纺基字(81)058号文件批复同意利用原安庆市钢窗一厂厂址新建安庆毛纺织厂。设计规模为毛纺锭4752锭、毛织机96台,工程总概算1894.29万元,劳动定员1526人。同年7月,根据毛纺织专业化生产的需要,蚌埠市委决定,将蚌埠毛纺织厂按产品专业化原则分为4个厂。原蚌埠毛纺织厂更名为蚌埠第一毛纺织厂,以生产粗纺毛呢为主,兼生产部分针织绒;原兴建的5000锭精毛纺车间独立成厂,定名为“蚌埠第二毛纺织厂”,专门生产精纺毛织品;原蚌埠毛纺织厂的洗毛和毛条车间也独立成厂,定名为“蚌埠毛条厂”,为蚌埠各毛纺织厂和省内其他毛纺织厂进行原料加工;原蚌埠毛纺织厂机修车间独立成厂,定名为“蚌埠毛纺织机械修配厂”,专门为蚌埠各毛纺织厂供汽和生产维修配件;原蚌埠绒线厂更名为“蚌埠第三毛纺织厂”,主要生产各种规格的粗纺绒线;原蚌埠毛毯厂改名为“蚌埠第四毛纺织厂”,主要生产毛毯和精纺毛线。是年,省经委还分别批准蚌埠第一毛纺织厂扩建粗纺呢绒纺锭1920枚;蚌埠第二毛纺织厂投资700万元,续建精毛纺锭2376枚;蚌埠第三毛纺织厂投资155万元,增加绒线设备560锭;蚌埠第四毛纺织厂扩建成年产毛毯30万条的毛毯厂。
1982年是安徽省毛纺织工业迅速发展的一年。是年2月,安庆毛纺厂根据市场行情,决定将原来设计的4752锭精毛纺改建成1920锭粗毛纺,同时将原安庆市毛纺织厂更名为“安庆第二毛纺织厂”。宿县地区外贸部门根据毛纺织品市场行情和该地区羊毛资源丰富的情况,把地区外贸仓库改建成宿县地区外贸毛纺织厂,年底安装一台套(缺4台织机)毛纺织设备,于第二年7月投入生产。除此之外,当年新增的毛纺织建设项目还有:蚌埠第二麻纺织厂扩建720锭兔毛纺车间;马鞍山羊毛衫厂转产粗纺毛织品,并更名为马鞍山毛纺织厂。年底,全省共安装毛纺锭9404枚、毛织机112台。分别比1981年增长64.87%和124%。全省共生产毛呢857.76万米,比1981年增长72.73%;毛线1091吨,比1981年增长12.7%。
1983年,省经委1981年批准新增的毛纺织项目基本都形成了生产能力。如蚌埠第一毛纺织厂针织绒由1200锭扩大到2376锭,年产能力翻了一番;蚌埠第二毛纺织厂形成了精纺4752锭的生产能力;蚌埠第三毛纺织厂增加粗纺绒线设备半套,与原先560锭配成全套,年产能力由400吨扩大到1000吨;蚌埠第四毛纺织厂增加提花织机8台,毛毯年产能力由5万条提高到12万条;蚌埠第二麻纺织厂720锭兔毛纺扩建工程竣工,设备安装投产。是年,为提高省内毛纺织产品的质量,省纺织工业厅于12月17日至18日,邀请上海第六毛纺厂、省服装公司、蚌埠市纺织品站、蚌埠市纺织工业公司、蚌埠毛条厂及蚌埠各毛纺织厂等单位分别对蚌埠毛条厂生产的48s、50s外毛条和蚌埠第二毛纺厂生产的22003华达呢、21501啥味呢(绒面)、23001花呢(绒面)等3个品种6只花色实物质量进行评比。精纺毛织品的服用性能由上海毛麻研究所帮助测试。根据物理指标眼用性能测试情况及实物质量评比结果,上述5种产品均符合优质标准,特定为1983年度安徽省纺织工业厅优良产品。
1984年3月,省纺织厅以纺基字(84)211号文件批准阜阳棉纺织厂利用原老布机车间改建兔羊毛混纺车间。生产规模为1380锭,全套设备(两台套的粗梳毛纺设备)均从日本引进。年底安装工程竣工并试车生产,年产兔羊毛混纺纱200吨。同年8月,省经委以经技字(84)第267号文件批准淮南天一袜厂从美国、联帮德国、英国引进配套人造毛皮生产线,主体设备14台,年生产能力为50万米。
1984年5月,经芜湖市委经技字(84)第74号文件批准,芜湖市织带厂转产毛呢,投资60万元,扩建厂房及增加毛纺设备,同时将厂名更改为“芜湖市毛纺织厂”。同年10月,芜湖第三织布厂亦转产毛呢,并更名为“芜湖市第三毛纺织厂”。
1984年全省毛纺织工业合计新增生产能力8620锭。其中:基本建设3040锭、技措760锭、引进1380锭、计划外自购3120锭、纺织工业系统外720锭,报废400锭。
1985年,为充分利用省内丰富的兔毛原料,进一步发展省内出口针织兔毛纱及优质兔羊毛针织品的生产,经国家经委、纺织工业部、中国工商银行(85)136号文批准,蚌埠第二麻纺厂引进意大利、比利时产免毛纺设备一套。是年11月18日,又经省经委、中国银行合肥分行轻计字(85)327号文件批复同意增加引进一套,总投资为835万元。是年,经芜湖市经委同意,芜湖市第二棉纺厂开辟精毛纺生产,总投资2658万元。第一期工程投资1749万元,扩建精纺车间17490平方米,安装纺锭2400枚。此外,上马的毛纺织项目还有合肥棉纺织厂新增粗毛纺480锭。
二、机器毛纺织工业的现状
至1985年底,安徽省纺织厅系统内毛纺织企业计有19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8个,集体所有制企业11个;计有职工10147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01人。拥有主要专业设备:梳毛机55台,其中精梳梳毛机6台,毛精梳机44台;毛纺锭23760锭,其中精梳精纺锭4752锭、粗梳精纺锭13460锭、绒线精纺锭5360锭、其他纺锭188锭;毛织机471台,其中精梳毛积机108台、粗梳毛织机279台、长毛绒织机26台、提花毛毯织机58台.是年主要产品的产量是:呢绒347.50万米、毛线2569.84吨、毛毯21.66万条。实现工业总产值15624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10752万元,集体所有制企业4872万元。按地区分:蚌埠市10020万元,占64.13%;安庆市2484万元,占15.90%;淮南市534万元,占3.42%;芜湖市309万元,占1.98%;淮北市159万元,占1.02%;马鞍山市794万元,占5.08%;宿县地区286万元,占1.83%;阜阳地区1001万元,占6.41%;滁县地区37万元,占0.23%;实现利税合计4410.90万元。此时的安徽毛纺织工业已经成为一个从原毛处理到纺制精、粗纺毛线和织造精、粗纺毛呢均可自己生产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各时期安徽省毛纺织工业基本情况表

1985年安徽省毛纺锭分企业明细表

资料来源:省纺织工业厅1985年纺织工业统计年报。
安徽省毛纺织工业基本情况表

注:①根据省纺织工业厅计财处统计资料整理。
②工业总产值按分期不变价计算。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