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以前,安徽省无纺机与纺器工业。手工纺织所用的纺车、织机及竹筘等,多由手工工匠打造。据民国25年(1936)安徽省国民政府建设厅对全省土布业的调查:“机坊所用织机,计有木机、铁机二种。木机本省各大市镇即可购得,每架约值10元左右,均织粗布;铁机统购自外埠,每架约需40元左右,价格昂贵,故各地尚未普遍使用”。(注:《安徽全省土布产量统计表》、《经济建设》半月刊,民国25年12月第4期。)抗日战争爆发后,为解决军民衣被困难,安徽省国民政府推行战时“一部纺车运动”,动员广大农村妇女从事纺纱织布,由此手工纺车、织机得到了推广。民国28年,泾县纺织厂曾征聘湖南省技师1名,仿制湖南所创制的一种34枚纱锭同时纺纱的手工纺纱机(时称“三四纺纱机”)。民国34年,该厂生产出1架80头铁轴齿轮纺纱机,每日可产纱2.5公斤。民国32年7月,省建设厅利用战前正阳职业学校原有机械加以修配,并添购柴油机等,资金总额为165万元,筹建立煌(现金寨县)小型机械厂,旨在“首先从事制造纺织上各项必需之生产工具,以配售各纺织工厂”。(注:《安徽概览》,民国33年10月版。)民国33年,首批手摇清花机、脚踏纺纱机、摩纱机等试制成功。翌年11月,该厂因资金不足而结束,“所有机械移交立煌工业学校,作为学生实习之用”,终未能正式投入生产。(注:《安徽省政府(民国)三十四年度政绩比较表》。)是时,木织机所用的竹筘等器材,在手工棉织业较集中的芜湖等市均有制作。芜湖“甘祥生竹器社”即为当时规模较大的竹筘作坊。
建国以后,安徽省纺织工业获得迅速发展。“一五”时期(1953-1957),全省棉纺锭由2.32万锭增加到8.81万锭;棉织机由1124台增加到1.3万台,这些新增设备主要是靠纺织工业部计划分配解决的。
1958年,安徽省的棉纺锭由8.81万枚跃增到18.79万枚。新增设备除靠纺织工业部计划分配解决一部份外,大部分靠外省协作,包括从上海调入的一部分旧锭子。按照省内计划,1959年计划发展51.5万枚锭,而纺织工业部计划分配只能解决5万枚,其余46.5万枚,完全要靠安徽省自己解决。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机械设备就不能完成基建任务,没有新建企业就不能保证产值计划的完成”。(注:安徽省轻工业厅《关于1959年轻工业发展的意见》。)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中共安徽省委决定依靠省内力量,自力更生解决纺机设备和纺织器材。是年,国家投资506万元兴建了拥有职工3000余人、工作母机300多台的合肥纺织机械制造厂,并将该厂由原省重工业厅领导划归省轻工业厅领导。安庆、芜湖、蚌埠等地也分别改(扩)建了一批纺织机械厂。安纺一厂、芜湖纺织厂等企业利用厂内机修力量制造纺织设备。是时,参加纺机设备制造的主要企业有11家,安排生产的主要品种有16种(见8—1—1)。
1958年纺机生产企业与产品简况表

事实上,上述各厂除合肥纺织机械厂确定了产品的规格型号并制造了一部分设备外,其余各厂生产的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技术革新性质。仿制、试制的若干样机,因制造粗糙,反过来又成了技术革新的“对象”。
纺织器材工业兴起伊始,也铺了很大的摊子。一些手工业合作社(组)改(扩)建为纺织器材厂,另有一些别的企业也生产纺织器材。当时全省生产纺织器材的企业近20个,主要有歙县纱管厂(后更名为黄山纺织器材厂)、芜湖市纺织器材厂、合肥市纺织器材厂、六安制梭厂、安庆纺织器材厂、屯溪纱管厂等。协作生产纺织器材的企业有:生产针织织针的合肥制针厂、芜湖制针厂;生产锭带的芜湖棉线社;生产皮圈、皮结的合肥皮革厂、安庆皮革厂、蚌埠皮革厂、芜湖华侨制革厂、芜湖永久皮革厂;生产钢丝圈、打结刀的安纺一厂、芜湖纺织厂等。
1958年,全省纺织器材工业创工业总产值115万元,1959年增加到425万元。1959年主要产品有手织木梭9.20万只。木纱管71.76万只。
1960年9月,中共安徽省委决定,为支援农业生产,加强农业机械制造力量,将省轻工业厅领导的合肥纺织机械厂划归省农机厅领导,改作农业机械厂,负责生产拖拉机(始更名省农机一厂,后改为安徽拖拉机厂)。安纺一厂机修车间和合肥针织机械厂合并,扩建为轻工业机械厂,归省轻工业厅领导。蚌埠、安庆、芜湖纺织机械厂先后并入当地纺织厂,扩充机修力量。1962年底,全省纺织机械生产企业全部“下马”。纺器工业除保留歙县纱管厂、芜湖纺织器材厂继续维持生产外,其他企业也大多转并。据《1962年纺织器材生产能力及职工人数调查表》载:“截至1961年底止,合肥纺织器材厂最大生产能力为:木梭16.32万只、木纱管80万只;职工164人。六安制梭厂最大生产能力为:木纱管146万只;职工121人。芜湖纺织器材厂最大生产能力为:木梭18万只、木纱管84万只;职工81人。”1962年,全省纺织器材工业主要产品实际产量仅为:木纱管13万只、竹打棒0.84万件。
1964年,安徽纺织工业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纺机与纺器工业随之恢复,但发展缓慢。1966—1970年,纺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合计完成98万元,仅占同时期全省纺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1.27%。纺机工业最高年产值26万元(1969年)。纺器工业最高年产值217万元(1969年),最高年产量为:木梭19万只,木纱管162万只,钢筘0.12万片,木配件9万件,竹打棒2万件(1969年);纺织机械配件40吨(1968年)。这一时期,纺织系统内企业有:合肥纺织机械配件厂(1978年更名为合肥纺织器材机械厂),安徽纺织机械配件厂(1981年更名为安徽第一纺织机械厂)、六安纺织机械厂、歙县纱管厂、芜湖纺织器材厂和安庆纺织器材厂等。
1970年,轻工业部实行纺织器材定点供应,并要求各省、区迅速实现自给。是年起,一批原轻工、手工系统的企业先后转产纺机、纺器产品。安庆木器厂、蚌埠木器厂、含山县林头木器厂改建为纺机配件厂;宣城电机厂改建为宣城纺织机械厂;宣城塑料厂改建为宣城纺织塑料器材厂。1975—1979年,又有一批企业转产纺织机械。其中:阜阳轻工机械厂改为阜阳纺织机械厂;马鞍山家俱厂改为马鞍山纺织机械配件厂;广德农机厂改为广德纺织机械厂;芜湖电炉厂改为芜湖印染设备厂;六安粉末冶金厂与六安纺织机械厂合并,仍称纺织机械厂。其他如棉、毛、麻、丝、针织、印染等机械配件亦由各相关企业生产。
70年代,安徽纺机、纺器工业生产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四五”时期(1971~1975),系统内纺机与纺器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8万元,占全省纺织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总投资的1.72%;“五五”时期(1976~1980),完成452万元,投资比重上升到2.35%。主要产品除传统的竹、木制品外,还增加了塑料、金属等纺织专用器材。自给率达到20%。纺织机械、配件1979年产量为273台/1603吨,易损件自给率达到30%。成台设备已能生产,如离心脱水机、卷纬机、电动打包机、1511—44″布机、1332M型槽筒机、原棉分析机、拉幅机、混开棉机、杂质分离机、摇纱机、码布机、Z 652横机、纺织电机等产品。
1979年纺织机械配件生产企业一览表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