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纺机与纺器工业的现状
1978年安徽省纺织工业局(厅)成立后,全省纺织机械、纺织器材生产统由局(厅)属纺织机械工业公司管理。1980年以来,为适应全省纺织工业发展的需求,纺织系统内纺机与纺器企业通过挖潜改造,提高了生产能力和产品应变能力。1981—1985年,仅技措投资就完成486万元。其中,纺织机械386万元、纺织器材100万元。安徽第一纺织机械厂,1978年生产纺织机械配件565吨,1982年增长到1432吨。安庆纺织机械厂,1978年产量288吨,1982年上升到391吨。黄山、芜湖、安庆等纺织器材厂,也分别开发了针织附件、钢丝棕、层压侧板等新产品。 安徽机械工业系统和国防工办系统拥有较雄厚的机械加工实力。1980年起,省机械厅组织8个厂、国防工办组织5个厂,调整服务方向,协作生产纺织机械和纺织器材。其中,通用,淮河、皖江机械厂联合开发针织机械系列产品;江南机械厂生产纺织仪器;宿县地区柴油机厂生产A 513C型细纱机及配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这一时期,生产与科研密切配合,吸收、消化、移植先进技术,设计制造新型设备也作了有益的探索。安徽第二纺织机械厂生产的FA 4501粗纱机,江南机械厂生产的织物平磨仪、纱线长度仪、汗渍牢度仪,广德纺织机械厂生产的花式捻线机以及芜湖纺织器材厂生产的棉织钢筘等,都达到了较先进的技术水平。全省生产纺织设备40余种,其中14种为纺织部定点产品。纺织配件共有49种机型,5891个品种。纺织器材共有15个大类(全国96个大类),其中木梭、木纱管一直兼有出口。 1985年,全省系统内纺机与纺器企业共12个。其中,纺机企业7个(全民所有制3个,集体所有制4个),纺器企业5个(全民所有制2个,集体所有制3个)。纺机与纺器企业数占全省系统内纺织企业总数的4.03%(见表8—1—3)。 1985年底,纺织系统内纺机与纺器工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308万元。其中,纺机工业1735.6万元,纺器工业572.4万元,占全省系统内纺织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的2.24%;计有职工3527人。其中,纺机工业职工2444人,纺器工业1083人,占全省系统内纺织企业职工总数的2.13%;工业总产值2124万元,其中纺机工业1356万元,纺器工业768万元,占同年全省系统内纺织工业总产值的0.88%;实现利税349.8万元。其中,纺机工业267.8万元,纺器工业82万元,占全省系统内纺织工业利税总计的1.15%。是年,工业总产值按地区分:合肥814万元,占总数的38.3%;芜湖市282万元,占13.3%;安庆市327万元,占15.4%;马鞍山市112万元,占5.3%;阜阳地区214万元,占10%;六安地区70万元,占3.3%;徽州地区305万元,占14.4%。是年,主要产品的产量是:纺织机械1174台/4160吨,比1979年增长1.6倍。纺织器材产品中,木梭40.63万只、木纱管196.04万只、塑料纱管272.02万只、钢筘5.2万片、停经片3961万片。木梭、钢筘、停经片分别比1979年增加7.43万只、2.6万片和2238万片(见表8—1—4)。 1985年纺织系统内纺机与纺器企业一览表 ![]() 纺织系统内纺机与纺器工业总产值、利税一览表 ![]() 注:纺机与纺器工业产值均按分期不变价计算。 资料来源:安徽省纺织工业历年统计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