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工艺管理
建国初期,在安徽的纺织行业中,除芜湖裕中纱厂设有技术管理部门负责生产工艺管理外,其余的家庭纺织作坊和手工合作组织只凭工人的经验和操作熟练程度进行生产,谈不上有什么工艺管理。当时,整个行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生产萎缩不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芜湖纺织厂经过扩建,开始建立工艺管理制度。安纺一厂在筹建中即选派人员赴上海培训。上海一批工厂内迁,以及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和各种管理人员支援安徽,对安徽纺织工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起了很大的作用。安徽纺织工业还通过学习上海、江苏、青岛、天津等地的经验,对各工序开展工艺设计调查,初步制灌了工艺管理制度和检查制度,并围绕“优质、高产、低耗”对产品的结构改革,服用性能等技术问题,从工艺上、设备上进行了研究。1951年,全省平均纱支18.01支,千锭时混合平均产纱量20.6公斤。1954年,件纱净用棉量203.77公斤,百米棉布用纱量14.20公斤。到了1957年,全省平均纱支提高到22.78支,千锭时混合平均产纱量增加到22.03公斤,件纱净用棉量和百米棉布用纱量分别降低到193.30公斤和12.41公斤。50年代中后期,在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活动中,围绕着改善棉纱均匀度,开展工艺研究,做了不少工作。如改进并条及粗纱机的牵伸机构,调整牵伸分配及并合次数等,不仅提高了棉纱质量,而且缩短了工艺流程。1961年后,安徽纺织工业在调整中进一步加强了技术基础性工作,大中型企业普遍设立了生产技术科,建立了工艺管理工程师负责制,并从整改入手,建立健全工艺管理制度。这一时期,一是抓了原料的合理使用;二是执行了“先工艺,后投产,没有工艺不投产”的原则;三是确定了工艺设计的分级审批制度和工艺检查制度,严格工艺纪律,确保工艺上车。1965年和1958年相比,以棉纺织为代表的产品质量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平均纱支达到23.28支,棉纱上等一级品率达到85.8%,一等一级品率达到92.4%。 “文化大革命”初期,工艺管理受到很大破坏,产品质量下降,消耗增高。进入70年代后,开发和生产化纤产品,改变单一的纯棉产品结构,促使纺织工艺技术发生一系列重大改革。先是以涤棉混纺为主,后逐渐发展到中长纤维的纺织加工。在这种情况下,按《工业三十条》的规定及轻工业部的要求,恢复和建立了原料结构性变化的工艺管理制度。 1978年后至今,纺织工业通过企业整顿,结合开展上水平、上等级活动,突出了基础管理。相继建立健全的工艺管理制度主要有:工艺设计的编制和调整制度、工艺设计的检查制度、新产品试纺试织和品种翻改制度、齿轮工艺变换管理制度以及工艺纪律等。由于纺织工业企业加强了工艺管理,紧紧抓住了工艺这一企业生产中的中心环节,正确处理了工艺与原材料、设备、操作及劳动条件的关系,因而挖掘出了企业的内在潜力,使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原材料消耗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