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设备维修管理
纺织工业企业设备在安装结束投入生产后,即转入正常的维修管理阶段。“二五”时期,全省纺织工业按纺织工业部颁发的《一九五三年机器保全工作法》进行管理。这一时期,大量地吸取了上海、江苏等地纺织企业的经验和办法,基本形成了一支维修管理队伍。1962年后,根据纺织工业部颁发的《纺织工业企业设备维修管理制度(试行草案)》和修订后的《一九五三机器保全工作法》,结合安徽纺织工业实际,建立了一套机器保全保养的规章制度,加强日常维修工作,保证机器设备的正常运转。1962年,全省棉纺锭设备利用率和布机设备利用率只有52.77%和60.16%,而到1964年,已分别提高到81.68%和80.62%。“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由于放松了设备维修管理,产品质量下降。1972年后,在陆续恢复各项基础管理工作中,设备维修基本形成分工负责、层层把关的管理网络。在企业,设备维修由生产副厂长领导,由厂设备科具体负责和监督检查。各车间配有设备主任,下设工段,实行保全、保养分管,并配有保全、保养组长或技术员,分工序对不同机种进行维修管理。基本做法是按照“保全打基础,保养保原样,检修保标准”的总体要求,贯彻执行设备维修周期计划和质量检查制度。在其后的工作中,又建立交接验收制度和各机种的交接验收技术条件报告书,并对维修设备进行评等级和准期率的考核。如规定保全修理的机器,凡评为一等一级者才能交付生产,评为一等二级或二等一级的机器均需重新返工,达到要求后方能交付生产。这段时间由于设备维修管理工作做得比较扎实,设备运转状况就比较好。 为了不断提高工人的设备维修技术和管理水平,安徽省纺织工业的主管部门非常注意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1974年3月,纺织工业部在石家庄国棉二厂举办“全国布机档车和布机保全技术培训班”。省轻工业厅及时指派安纺二厂率队参加。在这个培训班的保全技术操作比赛中,安徽省代表队荣获布机保全评比第一名,并在第三期保全培训班开幕式上作典型介绍。在这一活动的推动下,全省纺织系统掀起了一个设备维修岗位练兵、操作比赛的热潮。1975年,安徽省又派出芜湖纺织厂细纱设备维修队和淮南纺织厂前纺设备维修队参加了轻工业部在湖北省安陆棉纺织厂举办的全国棉纺织厂使用纺部“A”字新设备学习班。两队回省后分别作了巡回表演和推广“安陆”经验,对全省纺织企业加强设备维修管理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1978年,纺织工业部重新修订和颁发了《纺织工业企业设备维修管理制度》。在认真学习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省纺织工业局于1980年制订了《安徽省棉纺织企业设备维修管理实施办法》,并在纺织工业的其它行业逐步推广。同年,各企业配合调资工作对设备维修人员进行了应知应会考试,全省组织了多次行业性的设备维修人员技术比赛。1982年,在开展企业全面整顿活动中,加强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了包括《组织领导和各级职责范围》、《周期管理制度》、《质量检查制度》、《机配件管理办法》、《交接验收制度》、《考核办法》等细则的设备维修管理制度。1984年后,省纺织工业厅又进一步把设备维修管理纳入到全面质量管理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