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硅酸盐制品及框架轻板生产沿革
1964年淮南发电厂计划新装2台12万千瓦发电机组。为搞好粉煤灰综合利用,淮南市城建局等单位到上海考察粉煤灰综合利用的情况。经调查研究后,决定兴建淮南市炉渣制品厂,隶属于市城建局。为有利于筹建工作,将筹建任务交由淮南市水泥制品厂(现名)负责。1966年4月炉渣制品厂投产,它是安徽省综合利用工业废渣生产新型墙体材料的第一个企业。有职工116人,生产能力年产炉渣砖1000万块,主要设备有轮碾机4台、夹板锤成型机14台、蒸汽养护池8个,每池可一次装码炉渣砖坯2万块。投产当年生产炉渣砖430.46万块,万块砖成本405元至581元,售价285元,当年4月至9月亏损3万余元。 由于淮南电厂新装发电机组的灰渣量大,与原有炉渣砖厂的生产能力不相适应,因此该厂一面继续生产,一面试制以粉煤灰为原料的下水管、空心楼板、电杆、灰渣瓦、泡沫砌块等新产品。1967年3月22日水利电力部华东电业管理局同意淮南炉渣制品厂的扩建分两期进行。第一期扩建计划规模为:粉煤灰泡沫砌块2.5万立方米,用灰2.5万吨;粉煤灰建筑构件2万立方米,用灰2万吨;已建成的炉渣砖用灰2万吨。第二期工程待技术鉴定完成后再定。鉴于此项综合利用工程规模大、投资多、涉及面广,淮南市城建局与电力部门协商将炉渣制品厂移交淮南发电厂领导,产品方案调整为粉煤灰砖5500万块,灰渣瓦500万块,以后按此方案建成投产。 1966年合肥电厂计划安装2.5万和5万千瓦发电机组各1台,年排放粉煤灰8.4万余吨,要征用堆灰场地,电力和建材部门都主张综合利用粉煤灰发展烧结砖、加气混凝土及砌块等新型墙体建材。 1966年3月24日安徽省计划委员会召开省及合肥市的电力、建材部门开会,决定成立合肥粉煤灰综合利用调研组。调研组于1966年4月4日正式开展工作至同年8月26日止,历时近5个月,调研论证涉及间题较多,其中最主要的间题是电厂采用气力干除灰或采用水力除灰,既能保证安全发电,又能满足建材生产工艺要求。为此,先后考察了国内一些综合利用先行单位,最后定下的方案是:以干排灰作为电厂正常排灰方式,再用密闭自卸汽车将灰运往各用灰单位,冬季剩余灰渣及事故其间排灰方式,采用半干排灰,预留水排条件,如半干排灰的确对电厂生产影响很大,可随时加装水排灰设施。为使8.4万吨灰渣都能用掉,计划分配合肥建华砖瓦厂6万吨、合肥实验厂1.1万吨,合肥预制厂(现合肥水泥厂)0.9万吨。在电厂和各用灰厂分别建相应的干灰库,设在各厂的灰库、运灰汽车、运灰道路,以及建华砖瓦厂的采土机械、坯场无轨电车等所需投资由电力、建材部门分别解决。上述方案除实验厂、预制厂外,其余工程已实施。1968年10月合肥电厂第一台机组投产并运送干粉煤灰到建华砖瓦厂,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送用灰被迫中断,,使已建成的综合利用工程不能发挥效益。 1970年前后,淮南、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淮北、宿东和屯溪等9个电厂都先后兴建过比较正规或简易的粉煤灰砖生产线,生产总能力达1.61亿块,年处理灰渣能力可达28万余吨。1973年下半年至1975年共用灰渣22万吨,生产粉煤灰砖9000万块,灰渣瓦32万片。1976年淮南电厂综合利用厂(原淮南炉渣制品厂)生产的粉煤灰砖成本每块4分,销价2.85分;马鞍山电厂综合利用厂成本5.5分,销价3分,售价基本上与当地粘土实心砖持平,有的还低于粘土砖售价,但用户仍不乐意使用,1980年以后陆续停止生产。当时生产粉煤灰砖的主要情况见表6—2—1。 1971年冬,安徽省建筑安装总公司水泥制品厂(原名省混凝土预制构件厂)曾利用合肥电厂粉煤灰生产过粉煤灰硅酸盐密实砌块(简称粉煤灰砌块)约1000立方米。主规格砌块长50厘米、宽24厘米、厚12厘米,相当于10块粘土砖的体积。原打算通过组织生产,争取正式建厂,后因故未成。此批粉煤灰砌块未投放市场,完全用在该厂自行设计、施工的无木结构粉煤灰砌块实验楼,建筑面积2389平方米,主体3层,局部5层,外墙留下部份未作外粉刷以观察砌块抵抗自然气候的能力,现经18个寒暑未见风化剥落现象,该砌块是安徽省最早生产的粉煤灰砌块。 1971年在芜湖市采石社生产区筹建芜湖市硅酸盐砌块厂,因芜湖电厂的排灰管穿过采石社生产区,在电厂的支持下,砌块厂在排灰管道上安装放灰阀门,兴建粉煤砖和粉煤灰砌块简易生产线。1972年6月该厂投入试生产,1973年至1975年累计生产粉煤砖1117.24万块、粉煤灰砌块15865.97立方米,创工业产值98.81万元,企业获得一定效益,产品销往芜湖市内。 1976年安徽省基本建设委员会提出扩建芜湖市硅酸盐砌块厂和新建合肥建华砖瓦厂粉煤灰砌块车间。鉴于当时芜湖电厂年排灰渣约6万吨,芜湖市砌块厂又有扩建的优越条件,1976年6月22日由省建委和省电力局联合召开芜湖发电厂煤灰综合利用座谈会,会议商议扩建规模为年产粉煤灰砌块6万立方米,第一期3万立方米由省建委解决投资并已列入当年专项拨款项目;第二期年产3万立方米因情况变化未能实施。 1976年合肥粉煤灰综合利用再次提上日程。原在1966年组织实施的综合利用工程因“文化大革命”而夭折。安徽省基本建设委员会调查了国内新情况后,经同省电力局商定,从电厂至建华砖瓦厂的水排灰管道,以及建在砖瓦厂的真空机械脱水和自然沉淀脱水设备,土建工程由电力部门落实投资并组织送灰管道施工,年产3万立方米粉煤灰砌块、粉煤灰加气混凝土,年产7000万块粉煤灰烧结砖等3项工程由省建委落实资金。合肥建华砖瓦厂粉煤灰砌块车间于1978年9月投产,粉煤灰烧结砖亦相继投产;芜湖市硅酸盐砌块厂扩建工程于1979年10月投产。两厂投产后,头几年产品还有一定市场,1983年以后市场日渐萎缩,芜湖厂将产品销往上海盖5、6层楼房,而当地建房使用不多。合肥除保留部份设备和厂房与加气混凝土配套外,其余厂房转产耐磨球铁铸造。但合肥烧结砖和其后建成的加气混凝土产品畅销,年处理粉煤灰5万余吨,也带动了附近的乡镇砖瓦企业和其他部门使用粉煤灰,曾使电厂当年排出的粉煤灰当年用光,有的单位还到老灰塘取陈灰使用,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1983年岳西县城关原有粘土砖厂濒临土源枯竭,虽经多次迁厂,终因毁田烧砖而陷入困境,县有关部门决定利用当地取之不尽的河砂发展灰砂砖,限制粘土砖生产。当年批准建设岳西县灰砂砖厂,当年开工建设,当年投入试生产,生产能力为年产灰砂砖1000万块。岳西县灰砂砖厂为安徽省生产灰砂砖的首家企业。 1984年太湖县亦利用当地河砂和驼龙山石灰石资源兴建太湖县硅酸盐砖厂,生产能力为年产灰砂砖1000万块,同年7月竣工投产,投产一次成功,当年生产灰砂砖300万块,以后又进行扩建,生产能力达2000万块。在岳西、太湖两厂示范下,对省内其他地区产生了较大反响,从而推动了安徽省灰砂砖的发展。 1984年,凤台县和平窑厂是以生产粘土砖为主的企业,亦因粘土资源枯竭,改产灰砂砖,易名为凤台县硅酸盐砖厂,年生产能力为500万块,1984年建成投产,并对产品质量进行了省级技术鉴定。 1985年,怀宁县砖瓦厂因皖河改道和土源枯竭,粘土砖生产日渐萎缩。集资46万元,改产灰砂砖为主导产品,建设规模为1000万块。同年,地处大别山麓的金寨县灰砂砖厂亦开始建设,规模1000万块。怀宁、金寨两厂均于1986年建成投产。 1986年,黄山市(现为黄山市黄山区)为保护黄山风景区不致因生产粘土砖取土和砍伐林木而遭到破坏,解决建设黄山需要的墙体材料也选定发展灰砂砖,决定建设黄山硅酸盐制品厂,生产规模为1000万块,1987年筹建,1988年投产,当年生产灰砂砖400万块。 1988年,安庆市月山铜矿为解决选矿尾砂污染环境,采用尾砂代河砂为原料,建设规模为年产灰砂砖2000万块。该厂是安徽省第一家用尾砂生产灰砂砖的企业,主要设备有16孔园盘压砖机2台,直径1.65×21米蒸压釜2条。 到1988年底,安徽省投产灰砂砖企业共有8家,拥有8孔压砖机17台,16孔压砖机2台,直径1.65× 21蒸压釜12条;生产能力达11500万块,1988年生产5273万块,比1984年增长八点五倍,平均年递增75.5%;共有职工649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807万元,固定资产净值660.99万元;年创利税25.76万元,人均创利税397元,社会效益显著。在灰砂砖发展的同时(1983~1988年),安庆市、池州地区、无为县和桐城县等化肥厂,为治理“三废”,在化工部门的支持下利用生产化肥排放的炉渣灰为原料生产炉渣砖。1988年利废能力达2.25万吨,生产能力约1030万块,其中:池州化肥厂90万块,利废2000吨;无为化肥厂90万块,利废2000吨;安庆市化肥厂400万块,利废8500吨;桐城化肥厂450万块,利废10000吨。 1978年国内有的城市,如北京、哈尔滨、重庆、石家庄、苏州、无锡等地建成框架轻板试验建筑。同年下半年安徽省建材局组织合肥、蚌埠、芜湖市建材局的领导到苏州市实地考察框架轻板建筑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查研究后,认为是一种较好的建筑体系,建筑自重轻、抗震性能好、施工速度快、对建材工业部门发展新型墙体建筑材料十分有力,于是着手组织实施。 1978年11月芜湖市硅酸盐砌块厂利用粉煤灰、石灰、石膏和铝粉配料生产出非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1979年1月该厂用自制的土蒸压釜生产蒸压加气混凝土,为芜湖推广框架轻板建筑打下了基础。1979年合肥建华砖瓦厂年产5万立方米蒸压加气混凝土车间列入基建计划,后因压缩基建缓建。该厂在省建材科研所的协助下,生产了一批非蒸压加气混凝土以解决框架轻板的需要,同时将原设计规模5万立方米改为1.5万立方米,简化部分工艺,落实了资金,于1983年7月投产。在此期间,芜湖硅酸盐砌块厂和蚌埠建材二厂年产7500立方米蒸压加气混凝土车间相继投产,从而解决了框架轻板建筑所需的轻质保温材料。1980年前后,蚌埠铁路局在淮南市九龙岗、马鞍山钢铁公司修建部曾建过简易加气混凝土生产线。在各加气混凝土厂中,合肥生产比较正常,产量已突破年产1.5万立方米设计生产能力,产品除满足合肥还销往阜阳等11个市县。为解决框架轻板内隔墙所需的其他轻质材料,1980年前后,合肥水泥厂、蚌埠建材二厂生产过一批石膏多孔条板并用到框架轻板和铁路第四工程局办公楼等建筑上,因隔音性能较差,以后均改用蒸压加气混凝土。 1980年6月底,安徽省第一幢框架轻板建筑在芜湖市团结路建成,该楼为5层2176平方米商店住宅两用楼。同年7月安徽省建材局在芜湖市召开框架轻板建筑材料现场经验交流会议,此后,合肥、蚌埠和省建材局工程队相继建成了一批框架轻板建筑,组建了专业施工队伍,配备了运输、吊装和浆锚等专用施工机具。 1982年省建材局组织合肥、蚌埠、芜湖和宣城地区建筑安装公司编制了《安徽省框架轻板建筑暂行预算定额》,定额有构件制作、安装等7大类44项,并报经安徽省基本建设委员会批准,于1983年5月1日起执行,作为工程结算的依据。至1983年5月,3个市累计建成框架轻板建筑5.14万平方米,其中:合肥市1.5万平方米、蚌埠市2.54万平方米、芜湖市1.1万平方米。1983年5月以后又建成1.5万余平方米,合计6.64万平方米。框架轻板的造价,按建筑面积计算约高于砖混结构5%,但框架轻板建筑使用面积比砖混建筑使用面积增加7%至10%,若按使用面积计算造价,二者相近。由于粘土砖等老材料发展快,用户易于接受,新材料生产工艺不完善,批量小,竞争乏力。新材料要立足废渣综合利用,这方面的问题较多,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1986年以后停止了推广。 1980年安徽省各电厂生产粉煤灰砖情况表 表6—2—1 ![]() 说明:该表根据安徽省电力局(76)皖电科字第289号和(80)皖电科字第212号整理。完成投资截止1980年,实际产量和用灰量为1975年数字。 安徽省主要硅酸盐建材制品及石膏条板产量表(1980~1988年) 表6—2—2 ![]() 1988年安徽省灰砂砖企业基本情况表 表6—2—3 ![]() 说明:该表根据调查资料统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