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势力大肆入侵,洋枪洋炮随之传入中国,进入安徽。咸丰十一年(1861年),湘军攻占安庆。安庆之战使曾国藩认识到,湘军的大炮火球远不及洋枪洋炮精利。因此,咸丰十一年底,曾国藩即在安庆设立子弹局、火药局,又在同治元年(1862年)设立枪炮局。据《曾文正公年谱》记载:“安庆复后,......分设谷米局及制造火药子弹各局,......制造洋枪洋炮,广储军实”。安徽兵器工业至此开始起步。
咸丰同治年间,曾国藩将徐寿、华蘅芳、李善兰、龚之棠、吴嘉善、张斯桂、张文虎等技术人员征召到安庆,开始试制枪炮。枪炮局制造劈山炮、抬枪、小铁枪。枪炮的发火装置已采用外来技术,比土枪土炮有所改进。但当时中国尚未进入机器工业时代,生产加工手段原始落后,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很差。
民国时期,随着国内武装斗争日趋激烈,枪炮的生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
民国18年(1929年)5月6日,河南商城县南部(今属安徽金寨县)爆发了立夏节起义。同年11月,六安县独山镇和霍山县燕子河镇又爆发了六霍起义。这两次爆动胜利后分别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二师、三十三师,并创建了豫东南、皖西北两块毗连的革命根据地。从1929年立夏节起义到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被迫撤出大别山区的三年多时间里,皖西北革命根据地(包括豫东南一部分)共创建了6个规模大小不等的兵工厂和十几个修械所。这些兵工厂、修械所主要分布在金寨、霍山等地的深山老林里,职工人数最多时达千余人。兵工厂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制造出仿汉阳造步枪、撇把手枪、独角龙以及枫树炮,为扩大革命武装,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国民党军队频繁的军事进攻和严密的经济封锁,兵工厂流动性大,造械设备、工具和金属原材料匮乏,再加上懂枪械技术的技术人员少,因此,皖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工业发展是十分缓慢的。第四次反“围剿”失败以后,大部分兵工厂随红四方面军向西转移,兵工厂的枪炮生产遂告停止。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新四军开辟了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为解决部队“弹药不充,枪械不补”的境况,新四军在安徽境内创建了军部修械所、一、二、四、五、六支队修械所,以及江北指挥部修械所和修械厂。这些修械所以修械为主,也生产过一些枪支,但由于工具简陋,材料供应没有保证,再加上斗争环境恶劣,所以产量极低。“皖南事变”前,只生产了近400支步枪,改装了4挺手提式轻机枪。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在江苏盐城重建,二师、四师、七师在安徽东北方开创了淮南、淮北、皖江三块抗日民主根据地。为补充枪支弹药,各师决定在原支队修械所的基础上组建兵工厂。根据当时战争频繁,弹药消耗量大的特点,中共中央军委提出根据地军工建设应以“弹药为主,枪械为辅”。因而,二师、四师、七师建立的弹厂多,建立的枪厂、炮厂少。由于枪支的工艺复杂,又没有专用加工设备,形成不了生产流水线,因此,产量很低。四师第三军分区研制的土机炝,每日能造3挺。七师生产了少量的79步枪、卡宾枪,并将飞机上用的4挺12.7毫米电动机枪,改制成手动机枪。
随着抗日战争的逐步深入,战争形势已由战略防御阶段向战略反攻阶段演变,在中、远距离的战斗中,手榴弹、步枪等武器的攻击力明显不足。于是,二师、四师、七师开始了炮的研制生产,先后生产了50毫米掷弹筒、枪榴筒、60毫米、65毫米、82毫米轻型迫击炮、37毫米平射炮,并且还装配了少量的山炮。民国31年5月,四师生产出第一门掷弹筒,射程达600米。至民国34年,四师共生产了330门掷弹筒,全师每个连队装备1门,大大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民国32年7月,二师修械厂制造出60毫米轻型迫击炮,经试验效果很好,曲射的最大射程达1200米,平射可达300米。这种迫击炮配以穿甲弹,打击碉堡一类的目标效果最好。穿甲弹引信内装一个5~7秒的延期雷管,炮弹穿入目标后才爆炸,可大量杀伤龟缩在碉堡内的敌人。60毫米轻型迫击炮轻便灵巧,很受部队欢迎,二师修械厂前后共生产了80多门。因为钢管来源困难,七师因材施用,生产过63毫米、65毫米迫击炮。民国33年初,为迎接战略反攻,二师专门成立平射炮厂研制平射炮。在后来的实战中,平射炮发挥了极大的威力。
抗日战争结束后,新四军各师兵工厂几乎全部北撤山东,留下的一部分人员和设备从事农用工具生产。
民国37年6月8日,国民党安徽保安司令部修械厂从金寨县迁至芜湖。从芜湖铁工厂、芜湖榨油厂接收了马达、铣床、电器熔接器等设备,7月底,开始军工生产。修械厂有工人及官兵193人,主要生产轻机枪、手榴弹。年底,渡江战役即将打响,修械厂便停止生产。
除修械厂外,国民党芜湖第六专员公署保安司令部在石头路办了个修械所(解放后与弋矶山修械厂合并),属公营铁产业,专营修枪造枪。该所前身是富利铁工厂,生产抽水机、砻谷机、碾米机、弹花机等农用机械,供农村使用。专员公署承办修械所时,有工人30多人。该所每月可制造捷克式机枪4挺,每挺售价130石米左右,而成本只需50石米,获利颇丰。修械所生产维持不久,因时局紧迫,所内官兵于民国37年10月撤走。接着,由巢湖开来的一批黑衣警察驻扎厂内,并沿江设防,修筑战壕工事。至此,修械所生产完全停止。
50年代,安徽没有枪炮生产。从60年代开始,根据毛泽东提出“要准备打仗”的战略思想,国家决定在安徽大别山区筹建4个枪厂,1个炮厂。按照部署,973厂生产56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9336厂生产63式7.62毫米全自动步枪,后转产56式7.62毫米冲锋枪;9346厂生产56—1式7.62毫米班用轻机枪并轮换生产重机枪;9356厂生产54式12.7毫米高射机枪和58式14.5毫米双联高射机枪;9307厂生产69式及69—1式40毫米火箭筒、63式60毫米迫击炮和65式82毫米无座力炮。
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初,枪炮生产厂相继建成,进入试制阶段。由于这些厂的班底厂多数是民用机械厂,缺少枪炮生产经验,存在许多困难,主要是工艺资料不统一,缺工装,技术工种不平衡等。为保证产品质量,这些工厂提出“军品第一、质量第一”,“生产靠工装,工装靠计量”。为解决专用设备不足的矛盾,工厂以“土”代“洋”,先“土”后“洋”,自制非标准设备,并通过反复试验,在保证产品主要性能指标的前提下改进产品结构,以提高一次交验合格率。进入批量生产后,各厂的产量持续上升,有的工厂在短期内就超过建厂设计纲领。973厂1969年生产7.62毫米半自动步枪7014支,到1979年产量已达25008支,超过原设计纲领66%。9356厂1971年5月开始试制58式14.5毫米双联高射机枪,到1972年1月,前后仅七八个月时间就顺利通过了鉴定,攻克了多年未能解决的难题。9336厂先后进行了从6毫米到7.62毫米口径新自动步枪方案的论证、设计、研制、试验工作,研制出11代样枪。其中第11代样枪的射击寿命,经试验达15000发,零件强度也完全达到寿命要求,其它各项试验均达到和接近《轻武器试验法》指标。9307厂狠抓劳动管理,产量不断上升,到1975年,工厂已达到年产火箭筒和迫击炮两种火炮3500门的生产能力。
1979年,国家调整国民经济计划,枪厂与炮厂的生产大幅度下降,到1980年,973厂、9346厂、9307厂已无枪炮生产任务。根据“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十六字方针,枪厂与炮厂在做好枪炮生产收尾工作的同时,开始了开发民品的新的进程。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