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炸药生产沿革
宋朝前后,省内就有生产炸药的记载。但为战争生产炸药,并形成规模的,始于清朝末年。咸丰十一年(1861年),为接济湘军,曾国藩在安庆设立了省内第一个火药局,专事炸药生产。太平军京都金陵(今南京市)被围后,湘军所耗炸药极多,为供应炸药,安庆火药局生产规模逐步扩大,产量日增。据史料记载,火药局每月可生产炸药1万余斤。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皖西革命根据地军工生产发展迅速。为保证复装子弹、手榴弹的生产,各兵工厂、修械所以土法生产炸药。这种炸药以“一硝二磺三木炭”的比例配制而成,爆炸威力不很强,但有一定的杀伤力。硝和磺是通过关系从敌占区买来的,木炭以柳树去皮闷烧,而后碾成粉末。土炸药制作简单,材料来源也不十分困难,基本上能保证弹药的生产。 抗日战争时期,二师、四师、七师各弹药厂为支援抗战,生产了大量的枪弹与炮弹。用来装填这些弹药的各种炸药,大部分都是自己配制生产的。囿于条件,根据地未筹建炸药厂,炸药的配制生产由各弹药厂的制药股、制药组来完成。生产出的炸药品种主要有黑色炸药、苦味酸炸药、高爆炸药等。黑色炸药配制起来比较简单,原材料也容易收集,因此产量较高。二师在民国33年(1944年)上半年6个月的时间里,就生产了14101斤黑色炸药。黑色炸药主要用来装填枪榴弹、手榴弹、地雷,虽能基本保证供应,但其爆炸力比起梯恩梯炸药和苦味酸炸药就差多了。前方部队希望弹药厂生产一些爆炸力接近梯恩梯炸药的地雷与手榴弹来。二师技术人员经过分析研究,决定采用氯酸钾来研制替代型高爆炸药。经多次试验,高爆炸药研制成功。用这种炸药装填的地雷与手榴弹,不但爆炸威力大而且安全性能好。氯酸钾替代型高爆炸药的研制成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梯成梯等高爆炸药缺乏的困难。 建国后的60年代中期,第五机械工业部决定在皖西六安县、霍山县建立两个炸药厂,9335厂生产梯恩梯炸药,9375厂生产硝铵炸药。1971年,9335厂生产出第一批合格的梯恩梯炸药。1973年,梯恩梯炸药一级品率达到99.78%,1974年,工厂生产进入稳定发展时期。1977年,梯恩梯炸药产量达到6615.1吨。1980年开始,9335厂梯恩梯炸药计划产量大幅度削减,至1985年,6年生产的梯恩梯炸药仅占工厂设计能力总和的41.6%。由于军品任务严重不足,工厂开始转入民品生产。 1970年底,9375厂生产出第一批硝铵炸药。1972年,工厂狠抓产品质量,6月至11月连续6个月产品合格率提高到99%,猛度达到12m m,殉爆达到126m m,密度、细度均符合国家标准。后生产形势日好,产量、产值、利税等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稳步上升,经济效益显著,1978年产量高达3045吨。1979年开始,国家下达的指令性计划大幅度下降,1980年至1982年连续3年生产任务骤减,产品滞销,工厂陷于困境。为寻找出路,以求生存,1983年4月开始,9375厂有偿利用马鞍山矿山研究院的技术研制乳胶炸药,并获得成功。1985年9375厂炸药生产逐渐恢复,至年底完成2091吨,销售2012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