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炸药生产企业
一、安庆火药局 为生产弹药供应湘军,曾国藩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月在安庆设立火药局,局址座落在城东枞阳门内北侧的“新塘中央”,即现在的人民路第一小学。 安庆火药局主要生产火药及炸炮。太平天国的京都金陵被湘军围困后,两军交战频仍,“所费火药极多,闻每日用至七、八千斤。”(注:《曾文正公书札》卷20。)这些作战的火药,其中一部分就是安庆火药局生产的。同治元年(1862年)底,曾国藩在致彭雪琴的信中说,“尊处火药,安庆只能月济一万,仍由江西按解一万。”(注:《曾文正公书札》卷21。)为解决战场需要,曾国藩决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火药产量。同治二年春,曾国藩致信郭意诚,“安庆所存铜炮废者三十七尊,四千余斤,将留为火药铜轮之用,不能解湘。”(注:《曾文正公书札》卷22。)六月二十五日,曾国藩到“火药局看新造之牛碾。”(注:《曾文正公手书日记》卷17。) 火药局除生产火药外,还生产炸炮。同治二年初,曾国藩观看了第一次试验。“正月初八,..至东城外看丁道杰演炸炮,大小五炮,其弹在半空炸裂,不待落地而已开花。”(注:《曾文正公手书日记》卷16。)五个月以后,改进后的炸炮进行了第二次试验,“共放二十余炮,惟第一炮落地开花而又恰中植旗之处,余或不落地而开花,或不中植旗之处。”(注:《曾文正公手书日记》卷17。)此次试验效果比前一次好,但性能仍不够稳定,火药局对炸炮又作了进一步改进。七月,丁杰亲自押送炸炮赴金陵。 二、九三三五厂 9335厂位于六安县独山区龙门冲乡,地方军工企业,隶属省国防科工办。 9335厂1966年开始筹建,1971年6月开始试车,1972年4月全面投产。主要产品:梯恩梯炸药;配套产品:合成氨、硝酸;平衡产品:硝酸铵。1966年至1971年底,9335厂共建成三条生产线,即梯恩梯生产线、硝酸生产线、合成氨生产线,设计能力分别为:年产梯恩梯5000吨、硝酸5000吨、合成氨5000吨。 1971年4月,梯恩梯试车成功,生产出第一批合格产品,1973年5月通过国家鉴定并转入批量生产。投产后,梯恩梯产量逐渐上升,1977年产量超过设计能力,达6615.1吨。1972年至1985年共生产梯恩梯56899吨。 1980年开始,梯恩梯计划任务逐年减少,工厂抓紧民品开发。先后试制过玻璃钢、焦亚硫酸钠、氧化铁黄,开发生产出除虫菊酯杀虫剂(农药)和喹乙醇(饲料添加剂)。 至1985年底,9335厂共有职工127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52人;工厂占地面积34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国家总投资324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2207万元;拥有化工、机械加工、电器等设备806台。1972年至198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3013万元。 三、九三七五厂 9375厂位于霍山县桃源河乡仙人冲内,地方军工企业,隶属省国防科工办。 1965年12月成立筹建办公室,由于“文化大革命”干扰,9375厂主要基建工程到1969年底才动工,1970年底基本竣工,职工陆续搬迁进厂。1971年10月,工厂基本建成并正式投产。 9375厂是兵器工业部硝铵炸药定点生产厂,也是安徽省硝铵炸药五大生产厂家之一。工厂设计规模为:年产2000吨2#岩石硝铵炸药。1970年9月土法上马生产,到年底生产出第一批产品,以后生产能力不断扩大,连年超额完成计划任务,1978年产量达3045吨。至1985年,9375厂累计生产硝铵炸药28380.3吨,产品合格率均在99%以上。 1979年后,硝铵炸药计划任务逐年减少,工厂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过渡,先后开发出美菱电冰箱包装箱以及各种类型纸塑包装品20多种。1984年5月,9375研制的乳胶炸药获得成功,并通过省级技术鉴定。 至1985年底,9375厂共有职工32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3人;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168.5万元,上缴国家利税总额501万元,相当于国家投资总额的1.32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