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辅机与元器件生产沿革
安徽生产船用动力机械开始于安庆。同治元年(1862年),曾国藩令徐寿、华蘅芳在安庆内军械所试造蒸汽机,准备制造轮船。是时,西方蒸汽机技术已经传入中国。三月,徐寿、华蘅芳在吸收借鉴西方技术的基础上,开始试造蒸汽机。同治二年八月,蒸汽机研制成功,这是中国最早的船用蒸汽机。至此,船用动力机械开始在中国发展起来。同治三年,徐寿、华蘅芳赴金陵(今南京市),蒸汽机生产处于停顿状态。这以后,直至建国后的50年代,安徽军用舰船动力辅机生产未能取得进展。 60年代初,第三机械工业部决定在安庆筹建舰船制造基地,后定名为477厂,由沪东造船厂负责筹建,主要生产舰船配件和小型柴油机。在武汉船用机械厂的大力协助下,477厂实现了1110型柴油机零部件的自制,并于1962年12月26日首批装配了5台1110型柴油机,但由于设计及制造等原因,后停止生产。1966年6月以后,477厂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基本处于停产状态。8月,为加强安徽省船用动力机械的生产能力,第八机械工业部决定在舒城县建设6891厂,生产12V 135型柴油机。 1973年4月,第六机械工业部通过477厂扩建方案,总投资484万元,扩建后年产柴油机配件7万件,6250Z型柴油机60台。1976年,477厂对6250Z型柴油机调速器、主轴等主要零部件改进后,6250ZCD型柴油机试制成功,并于1978年7月一次性通过国家船检部门的单机生产鉴定。1978年底,扩建后的装配车间、铸工车间、热处理车间和高频辅助车间先后竣工投入使用。1980年10月,477厂试制出6250ZCD—TFH 250/10型柴油发电机组。1982年2月,第六机械工业部批准477厂引进日本大发柴油机制造技术,并被定为PS、DS系列柴油机生产定点厂。同年底,由日本大发柴油机株式会社委托生产的6PSHTB—26H型柴油发电机组首次试装获得成功。1984年,477厂成功地自制了6PSHTB—26H型、6PSHTC—26H型柴油发电机组,并荣获国家优秀新产品金龙奖。1985年,引进试制6DS—18A型柴油机的技术准备工作全面展开。 1973年,6891厂基本建成并试制出12V 135型柴油机,1974年投入批量生产。为适应战争,第六机械工业部下达了试制主机配套件240DA型船用齿轮箱的任务。1975年10月,6891厂总装成左右齿轮箱各1台,并经过实航试验和750小时耐久试验。此后,6891厂又试制出高压油泵,12V 135型柴油机零配件全部实现了自给。1979年第二次行业大检查,6891厂生产的柴油机由合格品上升为一等品。1980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舰船柴油机订货减少,6891厂抓紧民品开发工作。为扩大销路,6891厂在12V 135G型(基本型)240马力柴油机的基础上,试制出12V 135A型300马力柴油机,同时船用齿轮箱在3:1、2:1两种速比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65:1一种速比。 1962年11月,第三机械工业部将安庆市无线电专用设备厂更名为485厂。1964年,第六机械工业部指令485厂专门为海军舰艇生产发射炮电瞄、电热电器、无线电附件、导航仪器标准件等配套产品。1964年至1965年,485厂根据七○四所三室提供的苏联图纸,先后试制生产了RY型润滑油电加热器、RH型电茶壶、RNG型固定式电暖器、KRY型可移式电暖器、RS型电热水箱、RCH型电炒锅、RZ型电灶、RT型电茶桶、TTA型鱼雷发射管加热器等电热电器,以及M J系列接收天线互换器、M F系列发射天线互换器、M Y遥控分台互换器等无线电附件。 1966年,485厂决定以生产导航仪器标准件为发展方向之一,先后试制生产了接线板和保险丝安装板2个标准系列15种规格的产品。1967年6月,485厂接受了试制生产051舰反潜深水炸弹火箭发射炮电力瞄准传动装置的任务,由于“文化大革命”干扰,试制工作一度中断。1970年试制出3套样机,1974年经靶场射击试验和海上实弹试验,1975年顺利通过服役验收,并正式命名为“75式火箭式深水炸弹发射炮电力瞄准传动装置(DM C—2)”,简称051电瞄。1974年,485厂试制舰用汽化燃油灶,装备海军快艇。7月,完成汽化燃油灶2台,1978年通过部级鉴定。 自1979年开始,在军品任务急剧减少的情况下,485厂先后开发了一大批与军品工艺相近,技术要求比较高的民用产品,将舰用产品改进扩展到民用船舶上。 1964年,海军装备修理部在安庆市、马鞍山市建立了4812厂、4310厂。4812厂主要承担舰船的配件制造任务,为舰船维修服务,4310厂承担部分光学品和军械配件制造任务。1966年和1978年,4812厂两次扩建,工厂迅速发展成拥有机械制造和橡胶制品两个专业的中型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