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辅机与元器件生产企业
一、六八九一厂 6891厂位于舒城县河棚镇岚冲村,地方军工企业,隶属省国防科工办。 1966年8月,第八机械工业部决定在安徽省建设6891厂,合肥起重机厂为筹建的班底厂。1970年4月开始土建工程,1971年8月土建工程基本结束,1973年工厂基本建成。工厂设计规模为年产军用船只12V 135型柴油机300台/7.2万匹马力,齿轮箱300台。 1971年底,6891厂开始研制12V 135型柴油机。1973年投产试制,其中主要技术性能指标符合要求,同年12月一次性通过国家鉴定,1974年投入批量生产。1974年开始研制240DA型齿轮箱,1975年拿出样品,进行实航试验,1977年7月通过部级鉴定。1977年开始试生产120KW陆用发电机组,其中3台/360KW集控发电机组装置在073型中型登陆舰上,并荣获1983年国家优秀产品金龙奖。截止1985年,6891厂累计生产12V 135型柴油机1272台/30.5万匹马力,240DA型齿轮箱415台,120KW陆用发电机组72台/8640KW。 国民经济调整阶段,6891厂主要产品军用船只柴油机订货减少,工厂转入民品生产,1980年在12V 135G型(基本型)240马力柴油机的基础上,试制生产出12V 135A型300马力柴油机,至1985年总计生产211台/6.3万匹马力。为飞虎微型汽车试制的2E 75Q型汽油发动机,经22马力每分钟4200转的420小时耐久试验,于1981年转入小批量生产。 至1985年底,全厂共有职工1195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83人;工厂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国家投资总额2347.5万元,固定资产原值2095.8万元;拥有各种设备875台,其中大、精、稀设备27台。1985年生产柴油机440台/11.5万匹马力,柴油机发电机组65台,齿轮箱23台,高压油泵562台,实现工业产值730万元,销售收入1052万元,利税总额222.2万元,上缴利税97.9万元,为建厂以来最好水平。建厂至1985年,6891厂累计完成产值2741.1万元。 二、四七七厂 477厂位于安庆市渡江路12号,部属军工企业,隶属上海船舶工业公司,由省国防科工办归口管理。 1960年6月,第三机械工业部决定在安庆筹建舰船制造基地,由上海沪东造船厂负责筹建。1961年9月,上海沪东造船厂决定,将原准备兴建的安庆技工学校实习工厂改为安庆辅机厂,组织小型船用柴油机和舰船配件的生产。1962年1月,成立安庆船用辅动力机厂,代号477。 1962年12月,生产装配了首批1110型柴油机,后由于设计及制造质量等原因停止生产。1970年9月,477厂开始试制6250Z型柴油机,同年底,制造出第一台6250Z型柴油机样机。1973年4月,工厂为批量生产6250Z型柴油机而开始扩建,扩建后的生产规模为:年产柴油机配件7万件,6250Z型柴油机60台。1975年6月,6250Z型柴油机生产线投入使用。1978年7月,6250ZCD型柴油机通过国家船检部门鉴定并转入小批量生产。1980年10月,6250ZCD—TFH 250/10型柴油机发电机组通过上海船舶电站设备公司组织的鉴定,并转入批量生产。1982年2月,477厂从日本引进大发柴油机制造技术,生产PS、DS系列柴油机。1984年,477厂制造的6PSHTB—26H型、6PSHTC—26H型柴油机发电机组,一次性通过由上海船舶工业公司组织的交付验收,并获得1983年度国家优秀新产品金龙奖。至1985年,477厂累计生产4种机型柴油机配件279319件,援外的3种机型柴油机配件10141件,6250Z型柴油机25台,安庆—大发—6PS—26H型柴油机31台。 1984年1月,477厂开始研制DPX—445型淀粉分离机。1985年5月,通过上海船舶工业公司组织的技术鉴定。至年底,共生产DPX—445型淀粉分离机29台,并荣获省优产品和部优产品称号。从正式投产至1985年,477厂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663.1万元,实现利润408万元,上缴利税220万元。 至1985年底,全厂共有职工1013人,其中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116人;工厂占地面积13.3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6.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613万元;拥有各类设备329台,其中大、稀、精设备26台。 三、四八五厂 485厂位于安庆市北郊肖坑,部属企业,省国防科工办归口管理。485厂的前身为安庆市手工业联社电机修配小组,始建于1958年4月。后几经变更发展,改名为安庆市无线电专用设备厂,职工人数增至363人。1960年12月划为第三机械工业部归口单位,1963年2月改为485厂,1964年5月搬迁现址。 1964年,根据第六机械工业部指令,485厂专门为海军舰艇生产电热电器、无线电附件、导航仪器标准件等配套产品。1964年至1965年,485厂先后试制生产了RY型润滑油电加热器、RH型电茶壶、RNG型固定式电暖器、KNY型可移式电暖器、RS型电热水箱、RCH型电炒锅、RZ型电灶、RT型电茶桶、TTA型鱼雷发射管加热器等电热电器,以及M J系列接收天线互换器、M F系列发射天线互换器、M Y遥控分台互换器等无线电附件。 1966年,根据北京造船工业会议精神,485厂决定以生产导航仪器标准件为发展方向之一,先后试制生产了接线板和保险丝安装板2个标准系列15种规格的产品。1967年6月,第六机械工业部决定485厂试制051舰反潜深水炸弹火箭发射炮电力瞄准传动装置。1970年生产3套样机,1974年经过试验,1975年通过设计定型,1978年,该产品获安徽省科技成果奖和全国科学大会奖。 为装备海军快艇,1974年3月,485厂和七○四研究所共同研制汽化燃油灶,并于9月在第六机械工业部主持的会议上通过定型。1977年底,485厂开始实施扩建方案,总投资242万元,至1980年,新增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 1979年以后,485厂军品任务锐减。为满足出口船舶配套国产化及国内民用产品的市场需求,485厂根据本厂拥有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条件,先后将原舰用电茶壶、电暖器、电炒锅、电灶、电茶桶,汽化燃油灶改进成军民通用船陆通用的产品,广泛用于船舶制造、地质勘探、石油钻探、宾馆、饭店等部门,并将导航仪器标准件扩展到民用船舶导航系统、配电系统,以及仪器仪表行业。 1982年,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从国外为485厂引进5大类10个品种的样机。485厂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仿型改进设计,迅速开发出一批结构新颖、性能先进、船陆通用、质量可靠的新产品,并通过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鉴定。其中RGK型电烤炉、RGZ型电蒸汽加热两用饭锅、YZQ系列汽化燃油灶获1983年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重要科技成果二等奖,RT—30、RT—40A型自动电热茶桶、RYC型翅片加热器、RKH型开关箱电加热器、浮子油温开关、FRH系列电热风器同时获三等奖。RGK型电烤炉、RGZ型电蒸汽加热两用饭锅、RT—40A型自动电热茶桶获1985年省优、部优产品称号。 1984年,485厂从瑞典引进整套管状电热元件生产线和先进技术及关键性部件,为生产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各种管状电热元件、电热电器产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985年,485厂获国家二级计量合格单位证书,同时被安庆市授予“文明单位”和“花园式工厂”称号。建厂至1985年,485厂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944万元,实现利税847万元,上缴利润611万元。 至1985年底,485厂共有职工67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10人,初级职称55人,中级职称15人,设14个工种;工厂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国家投资总额934万元,固定资产原值804万元;拥有各类设备391台,其中大、精、稀设备6台。 四、四八一二厂 4812厂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北郊肖坑,部队企业化工厂,隶属海军装备修理部。4812厂前身是安庆机械厂。1964年1月,根据国家经济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安庆机械厂移交海军,由海军建制领导,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402厂,担负舰船配件制造任务,为海军舰船维修服务。1965年全军统一工厂番号,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4812厂。 海军接收安庆机械厂时,只有337名职工,主要设备61台,固定资产188万元,厂房简陋,设备陈旧,工艺技术落后,只能从事小型农机具修配。为提高工厂配件生产能力,适应海军舰船维修需要,1966年和1978年海军两次投资扩建工厂,使工厂迅速发展,形成拥有机械制造和橡胶制品两个专业的中型企业。20年来,工厂为海军舰船提供了各种尾轴、推进器、空压机、柴油机配件、泵类产品和配件,以及各种密封圈、减震器等橡胶产品。 80年代初,4812厂执行“军民结合”的生产经营方针,开始开发民品。先后研制生产了洗衣机、橡胶丝、塑料编织机的滚轮、梭轮等产品。 至1985年底,4812厂有职工1021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65人;占地面积27.1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081万元,拥有各种设备642台,其中主要生产设备289台,大、精、稀设备14台。1985年工业总产值640万元,其中民品产值241万元,利税167万元。 1964年至1985年,4812厂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663万元,实现利税971元。 五.四三一○厂 4310厂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路东段,隶属海军装备修理部。1964年,原华东重机厂技工学校扩建为506厂,开始军工生产。1966年,更名为4310厂,并全面投产。工厂设计规模为:承担部分光学产品和军械配件制造任务。 4310厂投产以来,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至1985年,产品大致可以归为6类:(1)光学配件;(2)双37毫米、57毫米火炮配件;(3)训练器材;(4)枪、火炮配件;(5)各种工具;(6)非标准设备及配件。这些产品经部级鉴定合格,均转入批量生产。 70年代,为贯彻军民结合十六字方针,4310厂开始转入民品生产,开始只承接一些工艺协作式少量零部件加工,后来发展到承接成台、成套产品生产加工以及工程的协作任务,如肖山工程、上海货架工程、抽丝机等。 至1985年底,该厂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投资总额705万元,固定资产原值575万元;拥有各种设备468台,其中大、精、尖设备9台,专用设备30台;共有职工45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9人。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283万元,实现利润333万元,上邀利税265万元。198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03万元,实现利润5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7994元/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