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三线建设的统一规划,经华东局批准,从1965年起,上海市相继在安徽省皖南地区兴建了80个小三线单位(其中53个企业、27个机关事业单位),分布在芜湖地区、池州地区和徽州地区的绩溪、旌德、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屯溪、贵池、东至、宁国、泾县等11个县(市)。
至1984年底,皖南军工拥有52679名职工和1.6万多名家属;固定资产原值75237.81万元,净值49867.76万元;总建筑面积195.6万平方米,其中生产面积102万平方米;国拨流动资金11864.78万元;拥有多种设备6300台(套),各种汽车1300辆。
皖南军工的主要军品有:57毫米高射炮、82毫米无座力炮、57毫米高射炮弹、新40毫米火箭筒、火箭弹、7.62毫米枪弹、手榴弹、梯恩梯和黑索金炸药、引信、通讯电台、雷达、载波机、指挥仪等10多种,同时还生产钢材、机床、汽车、医疗器械、电子元器件、电子仪器、建筑材料等基础产品。自贯彻调整改造、军民结合方针以后,开发生产了一些民用产品,主要有轻工机械、食品机械、矿山机械、仪器仪表等10多种。军民品最高年产值达34500万元。
经过20年的努力,皖南军工形成了一个以生产军品为主,包括冶金、机械、仪表、电子、轻工、化工、建材、电力、电讯、运输、教育、卫生等14个行业、门类齐全的上海后方基地,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带动了皖南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
皖南小三线单位远离上海,布局分散,产品单一,交通不便,加之军品任务逐年大幅度减少,虽然做了很多工作,克服了不少困难,但仍存在许多问题,迫切需要调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防工业贯彻“军民结合”方针,实行战略转变,根据全国小三线工作会议精神,上海市和安徽省人民政府领导同志就皖南小三线调整问题充分交换了意见,并于1985年1月签订了关于上海在皖南小三线调整和交接的商定协议。上海方面愿意将皖南小三线的资产无偿移交安徽,就近就地利用改造。1985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以(85)国办函字19号《关于上海在皖南小三线调整和交接协议的复函》批准了两省市的《商定协议》。
从1985年5月起,皖、沪双方对皖南军工资产进行清理和交接。本着“分类规划、调整改造、择优搞活、分期移交”的原则,在两省市联合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各级政府都成立了交接工作班子。通过调查研究,摸清情况,给企业分类(可以继续生产的一类企业8个,需要改造转产的二类企业11个,关停的三类企业34个),制定了具体实施意见和交接方案。从双方的交接条件出发,80个单位分三批交接完毕:第一批26个单位,第二批31个单位,第三批23个单位。
交接的主要内容是:
1、上海在皖南小三线原有固定资产原值75237.81万元,净值49867.76万元,其中经上海批准报废的固定资产原值16623.66万元,净值10882.19万元。实际移交给安徽的固定资产原值56103.08万元,净值37441.29万元(房屋建筑物固定资产原值24604.14万元,净值17221.75万元,建筑面积195.6万平方米)。1985年1月28日以前在沪的固定资产原值2511.07万元,净值1544.28万元,由上海方面留用。
2、上海在皖南小三线原有国拨流动资金11864.78万元,其中经上海批准报废核销3145.21万元。实际移交给安徽国拨流动资金7876.96万元(含货币资金1415.55万元),企业流动资金9.72万元。1985年1月28日以前在沪占用的国拨流动资金842.61万元,由上海方面留用。
3、按照人员政策,安置小三线回沪职工50994人,去外省市职工216人,安置留皖职工1469人。
4、对小三线中有军品生产任务的企业,经双方协商并由上海市报经国防科工委和兵器工业部、电子工业部批准,全部撤销地方军工厂的建制和代号,并相应撤销或转移这些企业的军品生产纲领和生产线。对军用产品图纸和技术资料、专用设备、工艺装备、测试仪器,均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对接收后的小三线企事业单位的利用改造工作十分重视,确定立足小三线的现有条件,立足当地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发展地方经济。由小三线单位所在县就近就地边接收、边规划、边改造、边利用。省及有关地市县成立了办公室,组织行业主管部门帮助指导接收单位确定利用改造方案。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集体企业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