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集体企业
安徽省国防工办的集体企业是在各单位家属服务组、家属委员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1966年开始,为解决职工家属的就业问题,先后成立了“五七”小组、“五七”工厂、“五七”农场。这些单位规模小、产品少、依赖性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五七”工厂、“五七”农场才开始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至1976年,全系统随职工迁入山区的家属人数为18554人,其中农村户口2671人,城镇户口15883人,为减轻职工的家庭负担,各军工企事业单位把家属组织起来,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为军工生产服务;成立了豆制品组、缝纫组,开办起茶水炉、理发室、煤球场,为职工生活服务。至1976年,共组建各种类型的服务厂、组24个,服务项目242项,安排家属工3039人,主要产品有94种,1976年产值达91万元。 集体企业是随着军工企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发展过程中,服务方向逐步转为为军工生产服务为主,承担部分军品零部件的加工。军工企业在人力、物力、财力、技术、设备以及销售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小作坊、小服务组实力大增,纷纷成立了“五七”综合厂、各类配件厂、机械加工厂。到1978年,全系统共成立小集体企业32个,拥有职工2979人,固定资产100万元,产品36种。197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00多万元,为国家创利税19万元。此时,小集体企业已初具规模。 1978年后,根据国家政策,大批知识青年回城等待安置。为彻底解决职工子女就业问题,各军工单位开始组建大集体企业。到1983年,全系统36个小集体企业中已有10个转为大集体企业,职工人数增至5649人,其中知识青年3014人,占总人数的58%。由于集体企业不断完善管理方式、经营方式,企业发展迅速,工业总产值每年以15~20%速度递增。1983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365万元,比1982年增长42%,实现利润66万元。1985年全系统集体企业加快发展步伐,小集体企业全部转为大集体企业,并确定了产品发展方向。1985年,全系统集体企业共有职工9000人(从事工业生产人员占四分之一),生产建筑面积近3.2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410万元,各种设备698台。198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100万元(不含商品销售额),创利税300万元。集体企业主要经营的产品除和军民品配套的以外,单独生产销售的产品达78项260多种,如钢木家具、切面机、吸尘器、教学仪器、台灯、水泥、橡胶、塑料、模具、温度控制器、热交换器、木工钳等。这些产品除本省销售外,还销往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山西、四川、贵州、上海等25个省市。江淮仪表厂集体企业生产的木工钳进入国际市场,远销到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 企业选介 1、425厂附件厂 425厂附件厂创办于1970年6月,隶属425厂。厂址位于芜湖市健康路32号。1979年6月地方政府审批转为大集体企业。 经过多年的开拓与发展,附件厂的经营范围已扩大到:小型船舶的制造和修理,一二类陆用压力容器、各类船用锅炉、压力容器以及各类非标准铆焊件的制造和安装,并兼营各类船舶舾装件及铁木构件的制造和安装。主要产品有:370HP拖轮、12米交通艇、13米交通艇、68米囤船、1000吨废气锅炉、4000吨废气锅炉、船舱盖、大型货舱盖、24级舷梯、吊艇架、24立方米啤酒发酵罐、1000升搪玻反应罐、0.7~5立方米不锈钢反应锅、压力柜以及4000HP、15米船修理。 截止1985年底,附件厂拥有职工389人,其中技术人员15人;占地面积7182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50万元,流动资金120万元(其中储备资金77万元);主要生产设备有13×2500剪板机、20×2000三芯滚床、160吨油压机以及各种车床、钻床、创床,年产值可达400万元。 2、合肥江仪机械厂 1979年4月1日,351厂为安置回城知识青年,成立知青厂。1980年1月,知青厂、家属“五七”工厂合并,成立知青综合厂。同年7月,经省国防工办批准,知青综合厂转为大集体企业,定名为“江仪机械配件厂”,后改为现名。 江仪机械厂从依附于主管厂,到逐渐独立于社会,经历了一个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的艰苦创业阶段。从建厂至1985年,开发生产出F—1型负氧离子发生器、温度继电器、板金件、注塑件、折椅、电风扇、木工钳以及泡沫、橡胶等产品。木工钳已远销到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家。 截止1985年底,江仪机械厂职工人数337人,其中技术管理人员21人;工厂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其中生产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生活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30.6万元,各类生产设备110多台,设有车、钳、铣、刨、磨、油漆、注塑、泡沫模具制造等十几个工种,具备了相当规模的生产能力。从建厂至1985年,江仪机械厂年产值递增达47%。198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40万元,实现利税77万元。 3、9356厂综合加工厂 1972年3月,9356厂为解决部分职工家属就业问题,成产了“五七”连队,开设浴室、理发、煤球、面条加工等服务项目。1973年2月,改连队为生产队。1977年3月,生产队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服务项目逐渐增多,遂改名为“五七”综合加工厂。1980年,改为现名。1985年5月经省国防科工办批准,转为大集体企业。 综合加工厂隶属9356厂,主要为飞虎牌微型汽车生产底盘线路、驾驶室线路总成、沙发、千斤顶、工具袋等配套产品,并开发出高低床铁件、镀铬折叠椅等产品。经过多年发展,综合加工厂生产能力已有很大提高,1985年生产汽车底盘线路3868辆套,驾驶室线路总成3387辆套,镀铬折叠椅2万把,折叠椅除销往省内各地外,已打入上海、江苏、河南等地市场。 截止1985年底,综合加工厂职工总人数399人,其中科技人员4人;工厂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其中生产建筑面积3695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71万元,各种设备56台。至1985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767万元,实现利税24万元,1985年完成工业产值217万元,实现利税近10万元。 4、江北塑料制品厂 1969年,9373厂将部分职工家属组织起来,成立了家属队。1972年6月,改家属队为“五七”小组。1983年6月,转为大集体企业,定名为江北塑料制品厂。 江北塑料制品厂隶属9373厂。建厂初期,主要承接土方工程挖掘、修路、搬运和装卸货物等杂务工作。1975年,开始生产塑料制品、木制品、五金和橡胶制品,主要有酚醛隔板、保护窗、密封螺塞、保护套、定位套、尾杆包装筒、绝缘垫圈、垫片、铅锭、铅封、木箱等23个品种,是9373厂军品的配套件。1983年生产规模扩大,产品发展到缫丝蚕桶、电冰箱调味剂盒、搓衣板、自行车尾灯,并形成了一条中孔塑料管材流水线,还对外承接塑料加工件。 截止1985年,江北塑料制品厂共有职工216人,工人占地面积245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801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35.6万元,各种设备48台。1980年至1985年,共完成产值479万元。1985年完成产值62万元。 5、皖红鞭炮厂 1974年10月,9374厂组织职工家属和其他就业人员成立“五七”队,为职工生活服务。1983年1月,“五七”队更名为皖红鞭炮厂,由9374厂劳动服务公司主管。 皖红鞭炮厂根据自身条件,开发生产出鞭炮等产品,主要有:闪光小鞭炮、全红鞭炮、各种规格的纸包装箱、60克以下的塑料盒,86#工业导火索棉线、63式60毫米迫击炮弹发射装药包装绸袋、普通印刷品。鞭炮质量上乘,全省各地均有销售,并销往河南省部分地区。 截止1985年底,皖红鞭炮厂共有职工167人,厂房1850平方米,固定资产12万元,流动资金15万元,主要生产设备22台(套)。建厂至1985年,共完成产值210万元,实现利税9万元。1985年完成产值26万元。 产品选介 1、千斤顶 9356厂综合加工厂产品。1979年研制并于当年通过鉴定,1980年转入批量生产。其结构参考日本STGO汽车千斤顶,并作了适当的改进。 千斤顶包装尺寸320×70×85毫米,摇标尺490×8×170毫米,净重1.7公斤。该产品体积小,操作携带方便,额定负荷0.6吨,最大负荷1.5吨,最大起点高度270毫米,是1吨以下各种小型运输车辆检修或更换轮胎机件的理想工具。 2、热交换器 合肥江仪机械厂产品。1983年研制,1984年定型并通过省级鉴定,同时投入小批量生产,1985年形成2万台的生产能力。 热交换器即LNQ—1冷凝器和ZFQ—1蒸发器的简称。冷凝器净重7.05公斤,迎风面积0.1912平方米,散热面积13.45平方米;蒸发器净重4.4公斤,迎风面积0.11平方米,散热面积7.76平方米。该产品体积小,热交换率高,质量稳定,主要为空调器配套,也可为干洗机配套。 热交换器填补了省内空白,并于1985年获安徽省科技成果奖。 3、温度控制器 合肥江仪机械厂产品。1984年研制,1985年定型并投入小批量生产。1985年底开始批量生产,年生产能力4万只。 温度控制器为W T型号的系列产品,是各种家用空调器、汽车空调器、冷凝器的元器件之一。调温范围18摄氏度至32摄氏度(正负误差2摄氏度),使用寿命5万次以上。该产品填补了省内空白,并被载入省科委编纂的《1985年科技成果汇编》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