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兹将我部九个月(一九四二年初至九月底为止)工作的情形报告如下。
(一)组织及军工建设
……
乙、关于兵工生产改进及建设方面:
1.去年军工部成立时,各厂使用的工具完全是手工工具,经过一年的改造,情况大有好转。手榴弹厂,因制造了碾药的碾子一部,减去十人,降低了劳动强度;在翻砂方面,火炉也进行了改造。以前,火炉只能化几个钟头就不能再继续化了,现在可以一天化到晚,节省了人力和材料。修械厂做刺刀去年亦完全是用手工做,后来我们做了一部刺刀铣钻,效率大大提高。子弹厂成立后,用了大半年的时间制造工具,至今年六月间才一面生产,一面改造工具。
2.工具改造后,不仅生产数量大大提高,而且质量也提高了一大步,这主要表现在刺刀、榴弹、大刀方面。
3.今年我们已派八名我们自己培养的学徒工去路西成立一个小规模的榴弹厂。据我们估计,只要材料供给得上,增加一些小(临时)工,每月最低可生产手榴弹1000颗,最高可达3000颗。
丙、生产工具的数量与质量,各种东西评价,以及今后每月能生产的产品数量:
1.生产工具,见工具统计表。
2.生产数量,见九个月生产统计表。
3.各种东西之价格,见评价表。
4.所生产的产品(踏炸地雷、时间地雷、拉炸地雷、子弹、炮弹、炸弹、刺刀、大刀)质量,根据我们所处的环境和物质条件作以下分析:
子弹弹头是我们自己做的,因皮厚薄不均,比老子弹头重些;发射药由外面买来的,受外方影响要变质,比老子弹的药要轻些;底火药是自己配的,不能受潮湿,子弹的射程及效力〔率〕、质量,当然不如老子弹,但比过去苏北造的要好得多。
炮弹威力大,惟因发射药包要变质,同时在翻砂时常有偏薄之弊,及轻重不准,加上我们圆车少不能将内外车过,致使弹道不能依所欲之路线前进,常有偏左偏右及不中之弊病。
时间性地雷,因装的是黑药,炸力圈不大,并且也太笨重。
踏炸地雷,过去未做过,据我们试验甚好。但成本太高,同时装的黄色炸药这种材料现在还难以买到。
拉炸地雷,据我们试验,质量很好,同时轻便,使用普遍,材料易于搞到。
刺刀、大刀,据我们看来,与四师及过去苏北做的相比,质量好些。
炸弹,据我们试验,与过去苏北、韩德勤独立旅、四师造的以及我们自己造的相比较,今年做的弹更好些,但是因装的是黑药,致使炸力不大(即弹的炸片少)。
我们所翻的机器零件,一般讲来,技术还不错,但因材料关系致使翻出的东西有砂眼。
5.按现有工具、工人和材料计算,每月可生产出以下产品:
(1)子弹(假如材料供得上)每月10000发。
(2)迫击炮弹(假如黄色炸药供得上)每月100发。
(3)地雷(小地雷)每月可产20颗。
(4)刺刀(杂活少)每月可产160把。
(5)修理步、短枪,大约每月40支。
(6)炸弹(以现在的为标准,材料不缺)每月4000发。
6.除现已生产子弹、炮弹、地雷、炸弹、刺刀外,尚可制造枪榴筒及枪榴弹(正在研究、试验中)、烧夷弹及信号弹、掷弹筒,能新制步枪。
(二)材料方面
甲、材料来源:
(1)我们所需材料,主要从两方面购来。土硝、焦炭、煤炭,均是由皖东北之青阳到敌区办来的。若在我蒋坝被敌占领,并建立起据点,那就有断绝之危险。另从南京、镇江、浦口和上海来,这主要是讲零星材料(榴弹用的材料,无烟药、洋硝、硫磺、雄黄、水泥等材料),这方面只要款子能应手,可以陆续办来。这两方面材料来源,完全是利用商人之关系。
(2)在根据地内只能收买些废钢、锡及树木、木炭,其他本地没有。
(3)我们所用之生铁和熟铁,完全是由蒋坝附近淮河(工程)取来的,大约可用一年半。
……
(三)九个月工作的优缺点和经验教训
甲、优点:(1)供给了部队炸弹,平均每个战斗员有四颗弹,而且还有余存。
(2)改制了各厂的一部分工具,使产品质量提高了一步。
(3)培养了一批工人。仅榴弹厂,除分去路西一部分,我们没有雇请外工,这是提高了学徒的技术的结果。
(4)经过九个月紧张的工作,我们已能制造子弹、炮弹和地雷。
乙、缺点:
……
丙、九个月来的经验教训:
(1)我们的干部必须懂技术、懂行,方能实施更好的领导。开始外工搞鬼,我们不知道,工作受到一些影响。
(2)在敌后搞兵工生产,一定要考虑环境条件。我们有的工厂规模太大,不适合敌后环境。
(3)对工人的管理,要采取民主说服的方式,同时应当严的也要严格,否则纪律松驰生产也上不去。
(4)工作计划不能过高,应该留有余地。只要积极努力,就能超额完成,这样便能提高劳动情绪。
(四)对今后军工生产的几点意见
(1)要提高生产数量和质量,必须由技术干部来领导工厂,充实军工部门的组织。
(2)在我们根据地内,无材料可供利用,材料全靠从敌区采办,这就需要相当数量的款子。
(3)各师军工建设,均有经验教训,希望上级组织交流,使之成为全军的财富,促进全军的军工建设。
(4)为了防止土硝来源断绝,希望苏北根据地多出土硝,保障供给我们,或者实行交换。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