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导言
安徽自民国9年(1920年)最早的商办公路——泗县至五河和民国11年(1922年)第一条官办公路——安庆至集贤关建成通车后,至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公路里程达到5731公里。这些公路大都是当时国民政府推行“筑路剿共”的政策,强迫地方和群众草率建成的。标准极低。多为土路便桥,路基宽不足7米,有些路线仅宽4米,勉强维持单车道通行汽车,只有极少数路段铺筑了简易泥结碎石路面,宽3~3.5米。抗日战争爆发后,为阻击日本侵略军进攻,安徽公路破坏殆尽。抗战胜利初期,安徽省政府组织力量突击抢修部分公路,蒋介石发动内战后,再次被破坏,至1949年,仅存通车公路2088公里,其中勉强晴雨通车公路只有332公里。 建国后,经抢修恢复、普及发展和改善提高,公路数量成倍增长,技术等级也逐步提高。 1949~1952年,全省通车公路里程恢复达5055.8公里,路况也有所改善。1955年5月,淮北地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用当地的砂礓,铺筑了阜阳至曹店108公里第一条砂礓路面,结束了淮北平原地区公路不能晴雨通车的历史。1957年10月,潜山通往岳西的公路竣工,全省实现县县通汽车,通车里程达到8328公里。1958—1960年,全省大搞公路建设,公路里程增至13616公里。但修建时只求数量,忽视质量,有些路线达不到最低技术标准,不能通行汽车。 1964年5月建成全省第一条渣油路面——合(肥)安(庆)路合肥至舒城段(4k~50k)(注:4k~54k指公里碑4公里~54公里。)长50公里。至此,安徽公路路面开始由中级向次高级、高级发展,路线技术等级亦相应逐步提高,多数路基加宽为8~9米,路面宽6~7米,有些城镇路段路基宽12~ 14米,路面宽为8~9米。1973—1975年,开始铺筑高级路面。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省交通厅专设山区道路办公室,全面开展山区公路建设;同时重点改造以合肥为中心的6条干线公路,其中早期完成的合(肥)六(安)路,是全省第一条长80.2公里的二级公路;1981年竣工的合(肥)安(庆)路斋人铺至集贤关长12.4公里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是安徽建成最早的一段高级路面。 1985年开始,进一步对以合肥为中心,通往16个地市的18条干线公路计1793.7公里进行拓宽改造,至1987年已完成合(肥)淮(南)、合(肥)六(安)、合(肥)浦(口)、合(肥)蚌(埠)、蚌(埠)阜(阳)、蚌(埠)宿(县)、芜(湖)宁(南京)等路的全部或部分路段,计达533公里。改造后的路段,路基宽为12~18米,路面宽为9~12米,个别城市进出口路段,路基宽达23米,路面宽达15~17米。合肥等省辖市的出入口路段,开始按一级路的标准逐步铺筑水泥混凝土路面。不仅提高了车辆通过能力,还减少了行车事故。此外,还修建了一批旅游、山区和其它专用公路。1987年全省通车里程达28581公里,晴雨通车里程达25629公里,占总里程86.67%。其中一级路28公里,二级路1824公里,三级路4320公里,四级路17257公里,等外路5152公里;高级路面72公里,次高级路面8347公里,中级路面13733公里,低级路面4213公里。但全省公路技术等级仍很低,一、二级路只占总里程的6.5%,三级路占总里程15.1%,四级路、等外路占总里程的78.4%。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只有20.6公里,平均每万人只有公路5.4公里,居全国第十九位,华东地区第6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