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养护作业
根据“以养好路面为中心,加强全面养护”的养路方针,安徽对土路、泥结碎(砾)石路面,砂礓路面、渣油(包括煤焦油等沥青材料)路面,采取不同的养护作业方法。 一、土路养护 安徽最早通车的公路多系土路,至1949年安徽解放时,全省通车公路2088公里中有土路1756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84%,只能晴天通车,雨后要1~2天甚至3~ 5天才能通车。养护方法也较简易,且无一定的养护作业规程。 建国后,为提高土路的通车能力,安徽公路部门自50年代初开始,除根据财力物力的可能,进行土路改善和逐步铺筑路面外,对土路的养护由沿线群众承担,主要是及时修补坑槽、填平车辙、做好路拱、洒水压实、经常疏通边沟、保持排水良好;并严格执行1950年7月交通部颁布的《雨季养护公路暂行实施办法》,加强土路的雨季管理,雨天设障禁止通车,违者按规定给予罚款;雨后路干车辆方可通行。为缩短土路雨天阻车时间,并达到小雨通车,养路工人经常检查沿线路况,尽快排除路面积水;还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沿线风化石混合料和天然砂砾改善路面。在淮北平原,部分路段以粘土更换粉砂土面层。在城镇附近,则检集砖碴瓦砾,填补面层。有些路线用粘土与黄砂拌和压实。通过这些养护方法,基本达到小雨或雨后较快通车。 为适应公路运输日益发展的需要,30余年来,全省公路大都铺筑了路面。至1987年,尚有土路2216公里,其中公路部门管养的土路里程只有652.8公里。 二、泥结碎(砾)石路面养护 30年代至40年代,安徽公路铺筑了少数泥结碎石路面,勉可晴雨通车。1949年以后,新建和改建的路面,多为泥结碎(砾)石路面。至1987年,全省泥结碎(砾)石路面达13733公里。 为提高泥结碎(砾)石路面的平整度,达到行旅舒畅,并保护面层,延长使用周期,安徽对泥结碎石路面的养护,采取铺土加砂,刷浆加砂,铺装磨耗层,加铺松散或稳定保护层等方法。50年代初修筑的路面,大都是厚度较簿的简易路面,平整度差,极易松散露骨。最初,采取简便的铺土、加砂、洒水的方法,保护面层;但成型效果差,维持时间较短;后改为干土加水拌和,用扫帚刷浆,加砂铺装的方法,养护质量有所提高;1954年10月,省交通厅决定在全省推广级配磨耗层保护路面,即在路面上铺装厚约1~2厘米与路面等宽的砂土拌和混合料。多数地区的道工,选用粘性适宜的土和质地坚硬粒径为0.5~1厘米的砂,并严格控制砂土的配合比,一般选用土与砂的比例是2∶8或3.5∶6.5。有的地区用1.5厘米的小砾石(40%)加细砂(30%)及粘土(30%)拌和铺装;宁国县等山区则利用天然风化石进行铺装。至1956年上半年,全省共铺筑磨耗层850公里,成效显著。据省汽车运输公司统计:1955年1~4月,汽车三队的养制“大道奇”行车时速由原来的20~25公里提高到30~35公里,汽油消耗量由每百公里32公斤降低到22公斤,轮胎损耗的月平均数由11只降低到5.5只,58辆货车的大修间隔里程由301万车公里提高到402万车公里;路面的维修周期从原来的2~3个月延长到6~12个月;路面基本达到平整坚实。1964年以后,又推广在磨耗层上加铺松散保护层(洒铺一层河砂),并经常回砂的保养方法,减小了磨耗层的磨损,降低了养护成本。据青阳县的调查,该县路面原来每年需铺装3次磨耗层,每公里用料200~250立方米,需小修费610元。加铺松散保护层后,每年只需铺装1次磨耗层,加铺3~4次粗砂,每公里用料减少为120~150立方米,小修费降为430元。80年代以来,有些路段的松散保护层易产生砂波浪,为此又改铺稳定保护层,即在磨耗层上均匀地洒一层较薄的粘土,洒水刷浆,再洒一层厚度不大于5毫米的粗砂,刮平后利用行车辗压或小型压路机压实,形成泥浆砂封面稳定保护层,春秋二季进行1~2次全面刷浆养护;平时根据气候适当洒水养护。养路职工养护泥结碎(砾)石路面,一般还坚持做到“久晴勤洒水,久雨勤疏沟;雨前扫浮砂,雨后铲路肩;夏季多刷浆,冬季少用土”。对铺有松散保护层的路段,则采取“勤回砂、勤修补、勤备料、勤排水”和“雨前扫散砂,雨中查排水,雨后整路肩”的方法。山区泥结碎(砾)石路面的养护,还采取“勤上路、常观察、疏边沟、清坍方、防水毁、重保养”的方法,并逐步做好永久式挡墙护坡和边沟,使排水畅通、路基稳固。潜山、舒城、岳西、金寨、霍山、太平(今黄山区)、石台等县的养路职工都能坚持养护操作规程,讲究养护质量,好路率较高。定远县八一道班,1972年以来在班长刘家富的带领下,严格执行操作质量要求,铺装砂土磨耗层,坚持做好选料、筛分、拌和、控制含水量、铺装、整平、辗压等工序;并做到经常全面养护,原来好路率仅30%左右,1973年以后一直保持90%以上,1984~1987年好路率达到100%,养护定(远)炉(桥)路34k至45k之间11公里的泥结碎石路面,被赞为“不是油路胜似油路”。 三、砂礓路面养护 1955年安徽省首创砂礓路面成功,使淮北平原有了晴雨通车公路。60年代后,淮北地区逐步铺筑渣油路面,至1987年,阜阳地区还有砂礓路面1705.6公里,宿县地区有砂礓路面209公里。 砂礓路面分初期养护和正常养护,养护用的砂礓根据需要加工为粒径2~4厘米、1~2厘米、1厘米以下(即人造砂)3种规格。 刚建成的砂礓路面,容易出现泥泞、变形、松散,需做好初期养护。对雨后泥泞,先刮除泥土,铺洒一层碎粒砂礓,辗压坚实;对面层变形出现车辙,先用多齿耙将车辙抓毛,用1~2厘米砂礓铺平、夯压坚实,再用碎砂礓加做封面,边洒水边辗压,保养1~2天。并按规定的横坡整修好路肩,以利排水;对干旱出现的松散,采取刷浆保护;对暴雨冲失后的露骨,根据面层骨料颗粒大小选用适当粒径的碎砂礓,用滚筒或利用行车辗压坚实;大面积的露骨,则加铺砂土拌和磨耗层。 砂礓路面的正常养护,主要是加铺磨耗层。阜阳地区养路职工通过实践,总结了3种养护方法:即辗压砂礓保护层、水结砂礓磨耗层和砂土拌和磨耗层。蒙城县望町养路组脱产养路员张献增试创的“水结砂礓磨耗层”,效果较好,使用最广。方法是:面砂礓不加工,钢砂礓加工为人造砂并掺拌15%的黄土,铺装厚度为2~5厘米,下层用2~4厘米和1~2厘米砂礓,上铺人造砂,边浇水边辗压出浆,3~4小时后开放通车,一般不需保养。为加强经常养护,及时填补坑槽,清理边沟、路肩,保持排水良好,路面平整,60年代初养路职工还制定了砂礓路面的《养路操作技术三大要求十项注意》。三大要求是:“破碎、筛分、水结——砂礓破碎好,筛分大中小,分层铺压实,洒水透且饱”。十项注意规定:“补坑槽要抓毛,洒水压平个个牢;纵坡平坦无波浪,路拱符合拱板样;路肩无积水,水沟要畅通;晴天大抓备料;雨天抢补坑槽;破料用小滚;加铺动大滚;碎料是个宝;扫砂回砂经常搞;加铺按规操作好”。 四、渣油路面养护 1964年安徽正式铺筑渣油路面,至1987年,全省共建成渣油路面8347公里。 渣油路面的养护方法,主要参照交通科学研究所(1964年)制定的《道路渣油表面处治施工养护须知》和安徽省交通局1970年颁布的《渣油路修建养护工作须知》,根据渣油路养护季节性强、工艺要求高的特点,结合“防重于治”的要求,实行从渣油路面的成型、稳定、到老化的分期养护。刚铺筑的渣油路面,着重进行成型养护,经常检查并及时处理路面初期出现的局部油石松散、坑凹不平和泛油等病害;成型稳定后则采取全面养护,根据四季气温的不同,针对渣油路面的特性,突出重点进行养护,做到一、四季度抓路基排水,路基加宽,裁弯取直,改善路容;二季度重点抓修补坑宕。根据深浅,选用不同粒径(一般为0.3~0.7,0.7~1和1~3厘米3种)的碎石子,加油拌和分层洒油填补,略高于原路面,成型后达到平整;三季度抓刮油灭缝,刮油时每平方米用熟油0.8公斤,矿料每公里(路面宽6米)20立方米。并每隔2、3年进行一次洒油罩面,严格控制油石比及油料混合度,先炒骨料后拌油、铺筑平、热辗压、回扫飞子。此外,还采用乳化沥青进行冬季养护。养路工人还坚持做到四勤:“勤上路、勤挖补、勤排水、勤整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