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安徽自有公路以来,公路水毁经常发生。民国20年(1931年)大水,刚建成的几条公路,大都被水毁而中断交通。民国27年,皖南山洪暴发,屯溪四周几条通车公路的部分路桥冲毁,亦中断交通。民国32年5月和8月,屯溪连降大雨,冲毁一些桥梁和路基。民国37年,皖南又遭受百年罕见的洪水灾害,公路水毁十分严重;7月上旬至中旬,当涂公路大桥上游的河面被姑溪河上游冲下的18块大草坪阻塞,芜湖工程处及时组织力量,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切割草坪,疏导通过桥孔,工人日夜守护,保住了大桥。
安徽解放以后,全省性的公路水毁仍不断发生:
1953年6月,全省公路水毁路基79000平方米,路面847000平方米,桥梁66座,涵洞35道,驳岸7300立方米;1954年7月9日,潜山县境高(河埠)太(湖)路上的余井大桥64根迎水木桩被洪水冲断34根,危及大桥。潜山养护工区工区长戴恒满奋不顾身,带领王学俊、韩传和等5名工人跳入激流,砍断筏索,疏导木材通过桥孔,保住了大桥,交通部给予表彰,并授予戴恒满劳动模范称号;宁国工区第12道班工人陈占勋、搬运工黄新民为保护汪溪大桥,2人被水冲走数丈之远;芜湖养路段道工郭洪志在防护当涂圩堤公路时,以身堵水。同年7~8月,芜湖专区水毁公路严重,水淹地段长达108公里。芜湖县境芜(湖)屯(溪)路101k+580至122k路段水深达5米左右,中断交通达半年之久。青阳县芜(湖)大(渡口)路114~116k和大(渡口)岩(寺)路132k处的曹家湾路基被冲毁100余米。芜大线低洼地段水深2米多,阻车近1个多月;巢湖专区的军(铺)二(坝)路江堤路面、巢(湖)芜(湖)路、柘(皋)乌(江)路等大部分路基、桥涵被冲毁;蚌(埠)阜(阳)路部分路段水淹数公里,水深1米左右;六(安)霍(山)路淹水地段长达3公里,深达1.8米。六(安)寿(县)路众兴集地段淹水2.5公里。六(安)梅(山)路老路改建工程亦因水毁被迫延长工期。
1955年元旦,全省普降大雪,除徽州专区外,绝大多数公路均中断交通。省公路局主要领导和技术人员,放弃假日,不顾严寒,顶着大雪,连夜分赴合(肥)浦(口)、合(肥)安(庆)、合(肥)六(安)等干线公路,在当地人民委员会的支持下,组织道工,发动群众,扫雪破冰,很快恢复交通。
1960年4~6月,皖西和江南山区暴发5次特大山洪,20多条公路遭到严重毁坏,计损毁路基17500米(坍方65000余立方米),路面309000平方米,桥梁56座(共长1491延米),涵洞240道,驳岸2955米(7500立方米)。1963年4~6月,全省自南向北连降暴雨,133条6830公里公路中断交通,计损毁路基530839立方米,路面1525.7公里,驳岸8853米,桥梁216座,长3302.6延米,涵洞803道,道班房32处。1964年,全省水毁公路干线28条,支线79条,桥、涵、驳岸500余座(道、外)。各地养路职工都及时组织力量抢修,恢复了交通。
1969年7月,全省普降暴雨,很多公路遭受水毁。徽州专区路桥毁坏最为严重,计冲毁路面253公里,桥梁23座(其中8座全毁,长671延米),驳岸209处88154立方米、坍方65000多立方米;还被冲掉水泥300多吨、木材50立方米、渣油52吨、砂石材料6000多立方米。在当地驻军和群众的支持下,仅用25天就使全区公路恢复通车。同年,安庆专区水毁公路23条,桥梁70座,损失达300万元。
1980年3~7月,全省多次降暴雨。干支线水毁95条,冲毁路基170万立方米,驳岸420处,桥梁45座,长1300延米,涵洞750道。
1983年6月,全省有140余条干、支线遭受水毁。据统计,芜湖地区公路水毁直接损失达158.3万元以上,铜陵市达109万元。省交通厅暨省公路管理局的领导与技术骨干,组织力量星夜赶运器材,奔赴水毁严重的路段,抢修路桥,较快地恢复了交通。
1984年,全省有160多条干支线公路因水毁中断交通。公路水毁损失金额高达3501万元。宣城、郎溪、广德、宁国、泾县等地公路损坏最为严重。
安徽公路桥梁修建标准较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小,大小公路水毁几乎年年都有。1949年后,安徽公路部门根据“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修复与改善提高相结合”的原则,除了及时组织力量,按照先抢通后恢复的原则,尽快抢修通车外,并从科研、设计、施工和养护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1950年7月,交通部关于《雨季养护公路暂行实施办法》颁布后,安徽即按照《办法》的要求,在道班岗位职责中,明确规定雨季、汛期的值班、巡路制度;及时做好雨季的清沟排水、疏通涵洞、清理坍方、整理路肩缺口等作业;并对重点桥梁和路段设置专人看护,及时清除上游漂浮物,加固桥梁。每年汛期,省、地、县三级公路管理部门分别成立防汛领导机构,统一调度指挥,安排好防汛资金和物资,组织防汛抢修队伍,及时了解和掌握汛情,做到早预防、早处治,尽量减少水毁损失。
1964年,全省开展的“木桥歼灭战”,逐步将临时式木桥改建为永久式桥梁。同时,改变过去桥梁建设中重主体工程忽视防护工程的倾向,加强了防护工程处治。对一些大、中型桥梁采取了防震加固措施。70年代以后,对主要干线分期分批进行技术改造,对易涝易淹路段,采取局部改线或提高路基的办法。如天长县天(长)东(阳城)路乌龙冲一段路堤,1954年大水时全被冲毁。60年代因地制宜采取改线的办法得以根治;合(肥)芜(湖)路75k~75k+800段,1983年水毁后,即将路基加高加宽,超过防洪水位;对沿河路线,加固和增设护岸。芜湖市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动用资金429.8万元,除抢修20多座桥梁,360余道涵洞外,还修建了护坡、驳岸等主要防护设施80多处、65.5公里;在易于滑坡、坍方的山区路段,按工程标准处治边坡,增设护坡挡墙;纵坡大、路面排水量多的路段,做好永久式边沟;在松散土壤的路基边坡上种植草皮,做好块石路肩。1979年砀山县公路站还在砀(山)高(寨)路和砀(山)丰(县)路的黄河故道处的部分路基上试铺石灰土护坡,随着这些改善工程的逐步实施,提高了公路的抗灾能力,减小了水毁的损失。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