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导言
安徽古代陆上旅客运输主要是以马驮或轿抬,自民国9年(1920年)始办汽车客运业务,民国18年,安徽全省公路管理处开办官营客运,辟有20多条班线,并与苏、浙、豫、赣等省联办省际客运,后因战争影响,公路客运衰退。民国时期的汽车旅客运输受条件、设备等限制,车辆抛锚、路阻时有发生,不能维持正常运行,民众行旅不便。新中国成立后,安徽各级人民政府对交通运输极为重视,将汽车客运交由省汽车运输公司统一经营,添置车辆,增加班次,增设站点,不断改善旅行条件。1957年全省实现县县通车。进入60年代后,积极贯彻“支农转轨”方针,进一步发展了区间短途客运班车,便利农民早出晚归,缩短运距。1966年全省平均站距由1964年的21公里缩短为11公里。进入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搞活”政策的深入实施,出现了“千家万户办客运”和“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的繁荣景象,全省形成了以合肥为中心和以地市为重点的汽车客运网。1987年全省民用客车达29440辆,年完成客运量24272万人,周转量1007958万人公里。 |